首页 > 家园共育 >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让孩子告诉你他在想什么?

让孩子告诉你他在想什么?

更新时间:2020-12-03 15:19:45

《让孩子告诉你他在想什么?》可能是您在寻找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今天早上,我们班睿睿小朋友来幼儿园,情绪低落,问他为什么看起来不太高兴?不理我,站在教室门口也不进班,我蹲下来问他怎么了?不理我,拉着他坐到位置上等着吃早饭,中间问了他很多次,怎么了?你在想什么?都没有回应我,就是看着我不说话。明明昨天很高兴的来幼儿园了,今天感觉不是太高兴来幼儿园,我想问问他在想什么?就是没问出来。这样的类似的情况,可能很多老师都遇见过,老师一直在问小朋友怎么了,小朋友就是不说。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什么都问不出来的时候,一种无力感会涌上心头。老师想去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学生什么也不说,全靠老师去猜,真的是没有办法。

那如何让孩子告诉你他在想什么?

第一,老师们在平常的活动中,要经常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看法,高兴的事要说出来,不高兴的事要说出来,什么都要说出来。告诉孩子:“有什么想法,都要勇敢的告诉老师,如果不告诉老师,老师怎么会知道?老师没有读心术,有时候真的猜不出来你的心声”。

第二,跟孩子应该是平等的关系,你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在课堂之外,是他的朋友。老师应该做到严慈相济,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该慈爱的时候慈爱,去亲近孩子,不要跟孩子有距离感。让他们害怕接近。

第三,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多方面给予孩子鼓励,不要带有色眼镜去评判孩子。孩子在成长路上肯定会犯错,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第四,设身处地地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多去观察孩子,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多说些孩子真正感兴趣的话题,把话说进孩子的心坎里,让孩子觉的你跟他立场一样,这样他有可能去与你分享他的心里话。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中去,你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让孩子愿意告诉你,他心里的想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观察,让我们与孩子成为朋友,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相关阅读
推荐
  • 幼小衔接-“心理、习惯、能力、物质”一个不能少

    随着新学期的临近,又一批孩子即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校门。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有教育家甚至认为这种转变的跨度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要比高考、中考都要变化巨大。的确,幼儿园的小朋友成长为学校的小学生,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的期望值也变了。然而,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个阶段的家长和孩子在短时间内有着太多的不适应,而面临孩子人生的第一次考核,诸多家长又有着太多的无奈和困惑。 过渡期选择学前班切勿盲目 在假期悄然兴起的学前班热,实际上是一些家长为孩子做好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一种选择。学前班可以为孩子提

  • 树立新型智能观,促进儿童智能发展

    婴幼儿期是智能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对儿童进行科学的智能培养将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

  • 幼儿和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引导幼儿在体智德美几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让幼儿教育错向幼儿全面的发展,让幼儿教育内容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系,以发挥幼儿教育的整体效应,这是当前幼儿教育实践应努力追寻的方向。其中有几点是至关重要的: (1)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活动是很少指向单一的目标的,在同一个教育活动中,往往存在着实现不同发展方面目标的可能,这些目标往往是相互关联的,通过教师的有机整合和协调,在教育活动中都可以得到实现。 (2)教育内容 在当今我国的幼教实践中,教育内容的组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学科的方式加以组织,有的以领域的方式

  • 孩子每天都在比赛场上

    一定要理解,孩子每天都在比赛场上,每天都要出成绩, 每天都在接受评判,不是考试就是作业,包括课堂上的提问,老师的评比。要充分理解孩子在比赛场上的这种心理。 运动员在赛场上对成绩多敏感哪! 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赛场上。 幼儿时期没有这个压力,婴儿时期更没有这个压力,一迈进学校就有这个压力。 这时候,一定不要错误地对待孩子, 一定不要因为家长的某种错误言语而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一定要特别理解孩子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 面对老师、同学和家长时的心理。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用脱离孩子能力的高目标训斥孩子,要根

  • 你最终能给孩子什么?

    父母的苦,首先来自家庭教育的目标问题,你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从理论上说,孩子有无限的前途,有的父母看着走红的明星、著名的作家、成功的经理等等“社会名流”,眼红心热,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夜成名。 父母有了“超常”的期望,自然就会给自己超常的压力,而这种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就是超常的“投入”,外加超常的要求。进口的奶粉,时髦的衣服,高端的玩具,连绵不断的零花钱……父母们似乎在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实际上这些都是父母的糖衣炮弹,反思一下,在看上去无私无悔的投入背后,父母藏匿了多少不切实际的“愿望”呢?孩子无

  • 孩子,你的害羞我能懂

    妈妈带着三岁的洋洋去超市购物,这时妈妈突然遇见了一个好朋友,正要上前和她热情招呼时,洋洋突然死命地抓住妈妈的腿,并且对朋友简单的“你好,洋洋”这句问候置之不理。妈妈对洋洋的这种反常行为感到惊奇,立即询问洋洋:“宝宝,你怎么啦?你不是很喜欢她家的小妹妹吗?”洋洋却仍然躲在妈妈身后,一言不发。 生活中像洋洋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往往会对新情境表现出突然的“退却”。这样的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好奇心,他们小心谨慎。实际上,这是他们特有的、先天的气质所决定的行为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害羞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只有当孩

  • 寄宿的孩子易伤心

    最近,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保健研究室主任戴耀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让孩子上全托幼儿园、寄宿制小学对家长来说可能是个方便省事的选择,但对孩子来说,这意味着是家长对他们的一种忽视,这样容易使孩子失去安全感,造成潜在的心理问题。 戴主任认为,孩子一周只有在周末才能见到爸 爸妈妈,这种生活状态会使需要父母的孩子没有安全感,直接影响亲子关系。因为学校和家庭的生活状态不一样,无论多么负责和有爱心的老师也没有办法取代母亲的作用。 在门诊里还可以见到一些例子,有的小朋友都快上学了,但表达能力却很差,一问才知道父母工作忙,家里

  • 送孩子到托儿所应注意什么呢?

    对孩子方面的考虑:1.孩子在心理上必须成熟到足以承受和妈妈分开的程度。对于那些还不满两周岁的孩子来说,只要他在自己的身边看不到自己的母亲,他们就会误认为,妈妈永远地从自己身边消失了,从而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不安。一般来说,只有当孩子长到3周岁左右的时候,他才能够产生“妈妈只是暂时不见了,过一会还会回来”这样的想法。当然,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通常,女孩子在这方面成熟的会比男孩子更快一些。对于那些成熟得特别快的孩子,即使在他们2周岁左右的时候就把他们送到托儿所,他们一般也会适应的。对于未满2周岁的孩

  • 怎样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1、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有生活经历才有记忆,有的孩子年龄很小,却因为“见多识广”,能记住和讲述很多见闻。父母从小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给孩子玩各种颜色、有声的、能活动的玩具,听音乐,多与孩子讲话,给孩子念儿歌、诗歌,讲故事,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商店,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等等,这些都会在他们的耳闻目染中留下深刻印象,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记忆力。这些印象在遇到新的事物时会引起联想,更容易记住新的东西。 2、给孩子布置识记任务。为了培养孩子的有意识记能力,对2-3岁的孩子就可以布置有意识记的任务,最简单的可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