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美术活动论文
儿童画创作指导以“儿童为先” 施海燕

儿童画创作指导以“儿童为先” 施海燕

更新时间:2017-02-01 16:19:41

《儿童画创作指导以“儿童为先” 施海燕》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美术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儿童绘画的研究一直是美术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个性得到解放,画心中之画,表心中之情。通过对儿童画大量搜罗、对比、欣赏,我国各类儿童美术赛事往往带有很浓重的功利性,再对比国外“多元文化儿童美术教育”和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理念下的儿童绘画有着截然不同的欣赏效果。我们的儿童为谁而画  ?我们究竟“以人为本”了吗?在课堂实践中,力求以“儿童为先”对现代儿童画特性和价值作系统全面的研究和认识,为培养具有国际艺术气质“世界小公民”而努力。



【关键字】儿童绘画 儿童画 自由 个性 价值

儿童绘画的研究一直是美术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近来,在教育杂志上看到一位美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专家看到中国孩子的绘画作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看欧美国家的儿童画感觉很轻松,觉得画者是在自觉自愿的作画,而看到中国的儿童画感觉很精美、很专业,能看出中国孩子在作画时一定很辛苦、很累!”起初,这段话激起了我的质疑,但是纵观目前各种条线上要求的各类美术比赛,不是与学生实际年龄相差甚远的“反腐勤廉”主题,就是商家“推销广告式”的宣传画赛事,学生的绘画创作带着浓浓的功利性,创作思想多数是受各方面限制。平时通过对儿童画大量搜罗、对比、欣赏,国外“多元文化儿童美术教育”和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理念下的儿童绘画有着截然不同的欣赏效果。由此引发对自己多年儿童美术教育工作的反思:学生为谁而画 ?作为教师,究竟“以人为本”了吗?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以儿童绘画应该“儿童为先”,尊重“儿童纯真的天性”,不贬低,不做作,让艺术自然地生发。

一、学校儿童画辅导现状分析:

社会的急躁和对美术教育的成见,滋长了人们的“实利主义”观念。

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在逐渐丧失,我们的下一代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已不满足于被动接受课本知识,他们个性鲜明,渴望自由、独立、公平。而事实上,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围绕完成自己的职责,在教材、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只考虑教师怎样上好课,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教师只想改造、塑造学生,充当“园丁”角色,把学生当作“花朵”修修剪剪;把学生当作“泥巴”随意捏弄;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不断地灌输。

毕加索说,世界上只有一种人真正能画画,那就是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在绘画教学时我们要尊重和顺应儿童的天性, 在玩耍中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儿童都有绘画的潜能,因此,儿童不需要教他们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自己画。千万不可培养孩子非人格化的习惯,也不可强求纠正坏习惯,而只需要培养人格化的习惯,不要贪多,不要过度细化,而是要全面依靠孩子,自己养成好习惯……因为,不能为了习惯而习惯,结果控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是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是“凶器”。

二、现代儿童画特性和价值的再认识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孩子的画,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一扇窗户。 绘画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我们一定要研究儿童绘画心理学,学会倾听这种“语言”。

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看,孩子画画大大致可以分成涂鸦期(抽象象征期)、象征期(又叫表象符号期)、主观感觉表现期和视觉写实期四个时期。我们小学阶段应该属于后面两个时期。

主观感觉期是孩子学习儿童画的黄金时期。这时期年龄小一点的孩子能够画其所想,稍大一点的画其所见。观察力进一步增强开始对细节的描绘。这一时期是儿童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儿童画创作最多的时期。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有明显的写实倾向。6岁后的孩子,就能把所见所闻的事情作为整体记下来,保存在记忆中。并能凭记忆把所见事物加以概括和重新组合表现出来。

而视觉写实期的孩子,开始向写实方向转化,他们开始关心自己作品的好坏,否定过去自己画过的画,注重所描绘物体的逼真性,爱欣赏有立体感、有明暗变化丰富,色彩真实感强的作品。此时孩子的绘画和小时候很不同,开始进入到转型期,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开始注重客观世界的形态,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希望把一个物体画得更像那个物体。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阶段,一直到12岁之前。根据我的经验, 在这个时期仍然喜爱绘画的孩子,可以肯定地判断他具有绘画艺术的天赋,也就是神给了他这样的恩赐。

学期初,我在一年级新生中选拔美术尖子进行儿童线描画社团辅导,作品常常呈现出这样的现象:透明地表现遮挡关系;以鸟瞰、俯视的角度尽力画全场面;各个方向看到的形象表现在一张画中的多视点画法;参照邻近物体画;喜欢水平线分割画面等等。在教学中,我不断地引导儿童观察感受周围的事物,扩大知识面,利用音乐、故事等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在感受、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画出心中的线条故事。

近来,在杂志上看到有这样一个纽约最炙手可热的抽象派画家玛拉·奥尔姆斯蒂德,年仅4岁,在纽约一家画廊专门为她举办了画展,2000多人出席了画展开幕式。她已卖出24幅作品,收获近4万美元。玛拉画画时,喜欢使用颜色鲜艳的涂料,在大块的帆布上或涂,或溅,或擦,在不经意间就创作出引人瞩目的作品。 谈这个故事并不是“拜金”,虽然这样的艺术天才在我们教的学生当中还未曾发现,但我们不难看出,在儿童身上艺术潜能可以是无限的,儿童画的价值非比寻常。从一个儿童美术教育者的角度看,它的价值体现在儿童画创造的过程中,儿童通过各种美术创作活动,开启了智力,发展了思维,丰富了情感,锻炼了身心,陶冶了情操,认识了美的规律,学会辨别美与丑、善与恶,并能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实践、传播和延续。为儿童能成长为更加完备的人积淀底蕴,打下基础。因此,我们千万不能低估儿童画的价值。

三、新时代儿童画指导措施

让儿童自由的绘画,让他们自由表现,自由探索,使他们在创造中得到自信。在儿童画指导中,我们务必做到以下改变:

    1.提供儿童自由表达情感的舒适开放的创作环境

绘画是儿童表达情绪、情感和对事物的理解的一种方式。课堂上孩子通过各种画笔、画刷等多样的创作媒介的使用,对孩子的精细动作以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帮助。同时还鼓励孩子通过语言进行表达,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孩子在这个过程通过分享颜料、画具等学会分享、听从指令等,也是良好社交行为的开始。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我经常在每堂课创作结束后设计一个“小小画展”。让每个小朋友对创作过程和自己的想法进行分享,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公众表达能力。

    2.教会儿童使用各种美术工具,并且创造性地运用。

欣赏美国儿童的绘画作品时,发现他们使用的工具很多:蜡笔、油画棒、水彩笔、彩色铅笔、炭笔、马克笔等等,五花八门。在内容和形式之间老师总有一样让学生自由发挥。 如果内容和绘画语言都被同时老师控制的话,出来的效果必然是一堆雷同的作业。显然,综合的美术形式更趋向于国际化,而我国儿童画常常就是在表现手法上缺乏大胆创新,材料运用上更是单一陈旧。教学中,通过对艺术基本元素的学习,探索各种艺术创作媒介,学习各种艺术技法和技能,学习艺术大师和当代艺术家,欣赏各种艺术风格流派的艺术作品,以及学习世界各国的艺术形式,培养儿童早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力。

事实上中国美术教育制度也让老师学生被迫朝同一个标准前进,这是现实所迫。结果是进学校以前艺术被标准化,学生被迫放弃自己的个性,进学校以后则要花更长的时间来很痛苦地挣脱那些框框套套才能展示自己的个性。在此过程种, 也许天才就已经被这样的制度淘汰了。所以不能说中国人没有创造力,我们的孩子一样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力,只是在我们这样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的创造力被慢慢扼杀掉了,只有少数幸运的人可以摆脱这样的束缚。

    3.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范画和示范

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是不会把成人化的想法硬塞给儿童的,也不会亮出一些“范作”让儿童们去“借鉴”或“复制”。因为这样一来,儿童的思维、灵感乃至个性都会囿于教师先入为主的“框定”和那些“范作”之中。现代教育中有一个观点:“不教而教”。“不教”,就是不把成人的想法、模式、技法过早地灌输给儿童;“教”,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正确的引导去激励儿童依据自己的想法自信地去作画。

在高年级绘画教学中,临摹添加不乏应用。切记不让儿童死板地临摹范图,而是引导儿童借助范围,进行联想、加工、创造,在对临的基础上添加自己喜欢的内容或者表现方法、表现形式等。例如,指导六年级学生进行《添画人像》临摹添加时,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正面人像印刷照片或作品,画面剪去一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添加另一半,告诉学生可以从造型、色彩、表现方法上创新,当然也可以异想天开,学生非常乐意去创作,作业效果充分体现了孩子的天性:幽默搞怪的作品比比皆是,非常有趣,教师指导时引导学生要尊重人像,以美为宗旨,让创作尽显孩子们的个性与灵性。

    4. 用“童眼去看”、用“童心去品味”儿童画

在评价儿童作品时,需要教师“蹲下来”看儿童的画,所谓“蹲下来”看儿童的画,就是指学会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品评儿童的作品。也就是一位美学家所说的用“童眼去看”、用“童心去品味”儿童画。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儿童画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任意性,成人干预必然会伤害儿童的自信心,导致我们现在普遍看到的儿童画“早熟”现象,过早地否定自己的儿童画表现去接受“成人化”的教育要求——造成了儿童画“成人画”的现状。失去他该有的天真、质朴的特性。从而也失去了他们发展其“艺术个性”的大好时机。

    5.提倡重视家庭美育的影响和作用。

在评价儿童画时,“不知情”的家长也扮演了帮兄的角色。  很多家长自己不懂,就希望看到孩子能依样画葫芦,今天画个马,明天画棵树,家长就很开心。据调查,“家庭美育”能够带给孩子和父母美好的沟通、能够点燃父母已经遗忘的艺术热情、又能对生活的质量有多大的提升。一个知晓艺术、知晓美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必定有着更好的情操、理想和志趣,让艺术带给人们更多的情感、幻想和快乐。一个普通美术教师所能做的或许只有在家长学校上宣传美育对于孩子心智发展的重要性,呼吁家长尽力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参观各种美术展览、博物馆、艺术圣地、拜访艺术名人等等,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二、 重视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儿童充分的想象时间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儿童绘画是强调“视觉”和“过程”的艺术。通过老师的引导帮助孩子思考如何完成创作,并且鼓励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作品。这一过程不仅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是自信心建立的过程。

教师是活动课程的准备者、组织者,只在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帮助他们,真正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小学课堂授课绝大部分采取的严谨的准备,一环接一环进行教学程序,追求课堂的主动性,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主要还是教师为主导,学生大多只是被 动地吸收。听课看课都讲究形式,实际效果如何是不管的。普通班开足国家教委规定的美术课 总量,每班每周两课时。学校将两课时连续编排,节约了课前准备和下课收拾用 具时间,便于教师系统授课,保证了学生训练时间。

四、让综合美术、多元文化融入儿童美术。

大家都以为就是在纸上画画,不是这样。美术的视野就是所有的视野都跟画画有关,桌子、墙壁、衣服、舞台设计、电影、影视、家用、建筑,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审美跟没有审美,有对艺术的爱好跟没有艺术的爱好是差异非常大的,所以我们不是说培养画家,更不是说你考级考了几级,而是能够在成年后真的懂得一点艺术,懂得这个世界化、国际化的“语言”,来提高自己的生命素质和社会层次。

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释,这个图释凝聚了对生活的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让孩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让美术教育体现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阅读
推荐
  • 儿童画创作中的创造性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但孩子的创造力与成人所显示的创造力是不同的,成人的创造力是其为社会、文化等方面带来的某种质的变革的能力,而孩子的创造力是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说孩子的美术作品已打破了成人美术作品中的许多条条框框。他们的想象是具有夸张、奇特等特点,他们看见成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能用成人不熟悉的方式去表现,较少受常规的影响,他们的身心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所以总会出现一些我们看来不合比例、主观想象的色彩等。这些都体现了孩子大胆想象和神奇的创造力。所以在儿童画创作中我们一定

  • 美术技能培训小结之线描画、儿童画

    本次业务学习,我们进行了我们本学期专题培训的第二次内容美术技能培训之线描画、儿童画。首先我们从理论上对两个画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及特点的分析,老师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讲述,虽然没有用书面语概括出来,但是基本上都能说到点子上,由此可见,老师们对于线描画及儿童画还是比较熟悉的。 在线描画的深入学习中,我请老师们说一说线描画的表现形式,老师们一开始不是很理解什么是表现形式,有的说:要有黑白面。有的说:线条要有的粗、有的细。有的说:是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大家说了很多,但是都没有说到点子上,于是我说了其中一种形式单

  • 规范有效的美术活动

    研讨背景:幼儿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遵循幼儿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美术活动是幼儿园比较重要的艺术领域活动,但是基于幼儿园新教师占多数,她们对如何规范有效地组织美术活动了解甚少,对于本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在美术方面发展特点也不是非常了解,常常出现幼儿的绘画作品不理想、作画常规混乱等现象。刚好区教研室的《新学期工作思路》中提出美术活动中的策略研究作为本学期的重点,我们结合自己幼儿园的需求响应区教研室的研究方向,共

  • 如何在生活中挖掘适合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的各类材料

    《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有感 幼儿美术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其他任何活动不能替代的意义。然而,对于美术教育我还存在许多困惑。比如,对于美术教育理论的缺乏,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评价实践问题还较突出,在美术教育活动现场仍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语和行为。就在种种困惑之中,孙起英的《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 这是本尝试用对话的方式,将编者们曾经遇到过的困惑、思考过的问题、实践过的方法,和幼儿园教师做一次无声的交流。全书包括7个部分,共计101条建议。每条建

  • 一次失败的美工课后的反思

    本周二上午美工活动,组织孩子们进行了美工折纸纸球的活动,课堂效果很出乎我的意料,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过于高估孩子的基础 折纸纸球是在复习中班双三角的基础上进行的,满以为孩子们对双三角折法掌握熟练,但是,课堂上会折双三角的孩子却寥寥无几,课前我曾经了解过以前教这个班美术的老师,得知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双三角折法,但是,课堂上的意外发现使我不得不对整个课堂设计进行了暂时的调整,只好一步一步地慢慢教授,致使课堂的结构没有精炼到最佳效果。 2.重点不够突出,难点没有突破 折纸纸球的重点就是能够在折双三角的基础上

  • 改变幼教策略,愿我们做一个好听众

    太仓市实验幼教中心实验幼儿园 朱美云 为了引起全班孩子的重视,在讲理或批评时,让孩子们的嘴来说,而不仅仅让他们做听众。 宝贝们突然间热爱起画画来,并主动要求我提供纸张和记号笔。为了鼓励宝贝们绘画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我没有拒绝他们的要求,而是将绘画纸放在孩子们触手可及的地方,慢慢的宝贝们有了想画画可以自己拿纸头的意识,一时间愿意画画的人骤增到一大半! 如此场面我应感到高兴和欣慰,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一次无意中的检查抽屉,发现很多孩子有45张未完成的画:轮廓画好没有涂色的;涂色涂了一半的。暂且不论作

  • 在绘画中发现幼儿机械模仿的问题

    在绘画教学中发现问题 并给予解决的叙事研究 ---- 孩子是人类最纯洁的天使,他们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所经过无数的转折,家庭到集体,集体到社会,孩子在不断的改变自己的适应能力也在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所学知识;我是一位普通的幼儿教师,但在我普通的岗位上却沉淀出了快乐的痕迹,快乐便来自于孩子的天真可爱;幼儿教育工作是不容易的,不容易于孩子的率真不羁。作为幼儿教师,我有真切的体验。孩子的率真可以让你充满自信也可以让你倍感挫败。然而正是孩子的率真与不羁时时鞭策着我,不断关注孩子的言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在自信与挫败

  • 感知、情绪、情感是影响幼儿美术创作的重要因素

    幼儿美术是幼儿从事造型,欣赏艺术活动的活动,幼儿美术作品再现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印象,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和审美追求。儿童画是幼稚的,荒诞可爱的,不是艺术,外在表象又与原始艺术西方现代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儿童画带有自由性,梦幻性,率真性,不仅是原始艺术特征,而且是西方艺术大师梦寐以求的。幼儿美术创造是承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一、视觉经验是美术形象的来源 在美术创造活动中,感知主要指视知觉,也就是说幼儿通过观看获得关于事物的视觉经验,这是美术创造中形象的来源。 一幅作品,无论是再现某件事物的,还是高度抽象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