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2课时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2课时

更新时间:2019-11-02 17:01:28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2课时》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 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2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18个词语。  2. 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3. 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4. 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重点

  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教学准备

  1. 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和生字,给学生提供预习单。

    

  2. 教学课件。

  3. 梁晓声作品《母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一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2个字,会写“连续、广 播”等18个词语。

  2.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 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1. 教师导入。

  2. 引导学生对照《预习单》,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二、 全班交流生字新词

  1让学生说一说最想提醒大家读准字音的生字新词,全班讨论识字方法和注意事项。预设:

  (1) “颓”的韵母是“ui”,“惫”的韵母是“ei”,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分。

  (2) “龟”是多音字,在“龟裂”一词中读“jūn”,这个词是“皮肤因干燥而开裂”的意思。当“龟”表示“乌龟”的意思时,读“guī”。

  (3) 可以结合形近字来识读、记忆生字。例如“魄”容易和“魂”混淆,可以通过对比区分 来记忆;“褐”可以和“渴、喝”等字对比,通过分别组词来记忆。

  (4) “抑”是“压制”的意思,可以联系词语“压抑”来理解。

  (5) “惫、褐、纫”等字,可以借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

  2.组织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字,教师指导学生关注易错字的书写。

  (1) 写“脊”字时要注意笔顺,上面部分要先写两边,再写中间,“撇、捺”两笔要写得舒展,“点、提、撇、点”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两边,下半部分的“月”第一笔要写成“竖”。

  (2)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构字部件。如:“抑”右面是“卬”,不要写成“卯”; “酸”字左面是“酉”,不要写成“西”。

  (3) 写“颓”字时,左下“几”的“横折弯钩”要变成“横折提”,以避让右边的部分。

  (4) “碌、噪、哇、权”都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碌”字的右半部分“录” 中的三“横”之间距离要保持一致,右下角不要写成“水”。“噪”字右边的“品”中,三个“口”要 上宽下窄,“木”字的“横”要能托住“品”。

  三、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 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课文讲了“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的事。

  3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课文段落多、内容长,如果要给课文划分层次,你觉得可以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5自然段讲的是为什么要钱,在什么情况下要钱;第6—34自然段讲的是向母亲要钱的经过;第35—38自然段讲我最终拥有了想要的书。

  4. 追问:为什么会这样给课文划分层次?你的根据是什么?

  预设:是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的。

  5. 再次引导学生概括文意:划分层次之后,你现在会怎么概括课文的内容?能不能说 得更充分?

  预设:家境贫寒的“我”非常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就到母亲工作的厂房向她要钱。辛 苦忙碌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 “我”,“我”买到了书。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给课文划分层次,进而整体把握 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第1—5自然段

  1.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买书的经验,并结合《预习单》中“查查”的学习任务,说一说:为什么作者买一本一块五的书,要钱时会那么犹豫、不忍心?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如果学生无法完成查时代背景的任务,老师可以适当给出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后谈体会。可出示梁晓声作品《母亲》片段。

  六十年代初期,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艰难。当年,父亲远在外地,三年才回来一次。母亲是临时工,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左右。母亲加班,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月见 不着母亲的面孔,就为了那每月27元的工资。一元五毛钱,相当于有的家庭几天的生活费。 要买本一元五角钱的书就是最大的奢侈了。即使是这样,每次我要钱买书,母亲都很大方, 从不让我难堪!至今我都珍藏着我的第一本课外书《青年近卫军》。

  预设:

  (1) 我从“从来没有”“一次给过”“一次要过”这些地方看出,这一元多钱对“我”家来说是 一笔“巨款'通过预习,我了解到一元多钱在当时是一家人几天的生活费。而“我”是个懂 事的孩子,从没有问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2) 我从“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一句中发 现,“我”家竟然把收音机都卖了换食物,而且还是个“破”收音机,可见“我”家当时很穷,连吃 饱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没有买书的闲钱。

  (3) 我从“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看出母亲为了支撑起这个家辛苦地工作着。第29 自然段中还写到母亲从衣兜里掏出的是“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也可以看出母亲挣钱、攒钱 的不易。

  (4) 通过“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能看出“我”非常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所以“我”才 鼓起勇气向母亲要钱买书。

  2. 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经验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别人听。

  2. 抄写“连续、广播”等18个词语。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2. 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 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梳理“场景”

  1. 提问: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在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

  2. 小组交流阅读感受:最触动你的场景、细节有哪些?

  师生共同梳理归纳场景:初到厂房——寻找母亲——向母亲要钱一一母亲塞钱给“我”教师相机板书。

  二、品读“初到厂房”

  1. 引导学生思考:默读第6—9自然段,想想:“我”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我”的 心情是什么样的?读了这几段,你又有怎样的体会?

  2. 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提示:可以从厂房的狭小、嘈杂、闷热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工厂环境的恶劣。提示学生 可以想象画面,或是结合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想象厂房的环境。例如,可以把“不足二百平米”的空间换成学生熟悉的礼堂、篮球场来想象,或是播放音频材料,让学生真切地体会缝纫 机的声音到底有多大,等等。

  3. 全班汇报交流。小组选取代表,谈一谈阅读感受,以及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种感受的。

  预设:

  (1) “我”看到了厂房的空间很低矮,而且墙壁都是潮湿的,感觉到了压抑。对比教室的大小,我想象了一下“不足二百平米”的地方放着“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实在是太挤了。

  (2) “我”感受到了厂房的闷热。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在夏天最热的时候,窗户不能开,那个年代更别提空调了,还有那么多人和东西挤在一起,每个人头顶还挂着发热的灯泡,怪不 得“我”觉得“犹如身在蒸笼”可见母亲工作的环境是多么差啊!

  (3) 母亲工作的厂房特别吵。我是从“震耳欲聋”这个词感受到的,同时,结合下文说话 要“大声嚷”,可见厂房里面噪声特别大。

  (4) 即使“我”知道母亲挣钱不易,可没想到这样不易:她竟然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我”非常震惊。

  4. 教师总结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场景、抓关键词语等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流露出的“慈母情深”。

  三、小组合作,体会其他场景和细节

  1. 布置学习任务:小组选择一个场景学习,想一想:“我”看到、听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小组选择场景后,教师要注意是否每个场景都有至少一个小组选择,避免出现遗漏。

  2. 引导学生迁移上一环节中总结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3. 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 “寻找母亲”的场景

  汇报交流时,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体会“我”的心情。

  ① 为什么要重复连写两声“妈——”?想象“我”喊母亲的时候,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② 第16自然段中的“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这句话为什么不直接说“看见我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③ 结合第16至19自然段,说说:“我”看到工作中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反复出现“我的母亲”,你能感受到“我”怎样的心情?

  预设:

  ① 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看见的和感受到的,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母亲工作有多么辛苦。

  ② “我”重复两声“妈——”的呼唤,语气中应该是带有疑惑的。因为在那么拥挤、嘈杂的环境里,人人还戴着口罩,“我”很难一下子找到哪个是自己的母亲,所以一开始喊“妈”的时 候没有那么确定。

  ③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几个分开的动作描写,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母亲长时间俯身工作,身体已经麻木僵硬的状态。“我”当时的心情是震惊的、心疼的。

  ④ 结合“头凑到缝纫机板上”的“凑”这个动词,我更能体会下文写到的“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点拨重点:

  ① 作者写“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而不是“看见我的母 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是因为在阴暗、狭小、嘈杂的厂房中,刺眼的灯泡 下,要不断地辨认才能确认到底哪个人是自己的母亲,而不是一眼就能看出。

  ② 反复出现的三个“我的母亲”,表现出“我”的心情随着发现母亲而变化:从一开始看见时不敢相信母亲竟然如此瘦弱、疲惫,到确认后的震惊、心疼,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艰辛和“我”内心的复杂感受。

  (2) “向母亲要钱”的场景

  ① 让讨论这一场景的小组选出代表,分角色朗读“我”与母亲的对话。

  ② 追问:母子之间一问一答特别简短,读完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预设:

  母亲的问话干脆利落,能看出母亲工作时十分紧张忙碌的状态;“我”的回答中有省略号,表示说话是吞吞吐吐的。

  对辛苦工作的母亲的心疼让“我”不忍心要钱,但想买书的冲动又使“我”说出了口,看得出“我”内心对“要钱”这件事是有迟疑和懊悔的。

  ③ 让学生谈谈对母亲掏钱、数钱的样子的体会。

  预设:

  “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说明母亲兜里装的都是零钱,是一点一点攒下来的。

  联系“龟裂”这个词的意思,能想象母亲的工作有多艰辛,攒下这一卷毛票有多不容易。 这时“我”的心情是愧疚的。

  (3) 母亲塞钱给“我”的场景

  ① 让讨论这一场景的小组分角色表演“我”、母亲和女工,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他们之间 的对话,再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可提示学生通过对话的内容和标点符号来体会人物不同 的内心想法,猜测他们说话的语气并读出来。

  预设:

  女工的抱怨和责备,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母亲养育儿女的不易,这时“我”的内心是愧疚不安的。

  母亲却不顾女工的劝阻把钱给我,从“塞”这个字能看出母亲是毫不犹豫的。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她还是这么支持“我”读书,“我”感受到了母亲无私的爱。

  ② 追问:“我”看到母亲把钱塞给我后,“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 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看到这一幕,你的内心会有 怎样的触动?反复出现三个“立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三个“立刻”,表示母亲丝毫不停地投入了工作,体现出一种紧张感,和前面毫不犹 豫地给我买书的钱相比,更能显出母亲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作者这样写,能看出他对母亲是 格外心疼的。

  ③ 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是什么令“我”鼻子一酸?

  预设:

  对母亲的愧疚令“我”鼻子一酸。向母亲要钱时,“我”发现瘦弱疲惫的母亲竟在那样辛苦忙碌地工作,挣钱这么不容易,还毫不犹豫地、无私地供“我”看书,于是“我”鼻子一酸。

  对母亲的心疼令“我”鼻子一酸。经过这件事,“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要关心母亲,帮助母亲。

  4. 组织全班带着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结尾部分

  1. 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给母亲买一听水果罐头?

  预设:因为“我”看到母亲这么辛苦地工作,还给我买书的钱,心里既心疼又愧疚,想通过 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母亲的关心和感恩。

  2. 小组讨论:怎样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问题转化成:

  ① 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钱为母亲买任何别的东西?

  ② 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钱为自己买任何别的东西?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① 家里的钱来之不易,“我”已经因为为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受到了责备,不能再乱买其他 东西了。

  ② 不能再违背母亲对我的期望和支持。“我”买书不再单纯是满足自己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对母亲的感恩和责任。

  3. 教师小结: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课文结尾处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对“我”有了更加深 刻、丰富的意义。最后的省略号,表示意味深长,难以言尽。

  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

  1. 提问: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

  预设:多种原因会让人“鼻子一酸”:感动的、委屈的、痛苦的、难过的、后悔的、幸 福的……

  2. 明确练笔的要求:用一段话写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 学生尝试练笔。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试着运用课文中学到的通过场景、细节表达情感 的方法。

  4. 全班交流评价。

  (1)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典型习作,选择两三篇较好的展示。

  (2) 教师点评,学生互评。部分学生在小练笔中能通过描写场景、细节来表达真情,或者 用反复出现的词语来表达强烈的情感,评价时应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学习。

  六、布置作业

  修改小练笔,并读给别人听。

  教学设计二

  教学思路说明:借“拍电影”活动创设情境,以“梳理可拍的场景——小组讨论怎么拍——班 级交流展示”为思路展开教学,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班级交流展示” 环节中的“导演说戏”,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内容与情感,“演员演戏”“观众评戏” 则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场景、细节描写中体会到慈母情深。

  教学准备

  1布置作业让学生预习,给学生提供预习单。

  《慈母情深》预习单(样例)

  (1) 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 认读课后生字,并把方格里的字端端正正地写在下面。

  

  

  最想提醒读音的字是 _________,最想带着大家写一写的字是_________。

  (3) 用多种方法学习词语。

  ① 用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下列词语。

  收音机 棉胶 鞋帮 缝纫 机毛票

  ② 用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失魂落魄 怂恿 压抑 颓败 龟裂

  (4) 读了课文后,你有哪些疑问?请你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导演,想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电影,你会拍什么?怎样拍?

  

  

  2. 教学课件。

  3.《朗读者》中采访梁晓声的视频片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2个字,会写“连续、广 播”等18个词语。

  2. 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借“拍电影”活动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交流预习情况,把握主要内容

  一、导入新课,交流预习情况

  1 .导入新课。

  2.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1) 让学生自主认读生字新词。

  (2) 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重点指导易错字词。

  (3) 引导学生交流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出主要问题,提示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两个问题进入后面的学习活动。

  预设:

  ① 母亲的深情表现在哪里?

  ② 题目是“慈母情深”,文中为什么没有一句直接赞颂母亲的话?

  ③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地写“我的母亲”“立刻”?

  ④ 为什么母亲把钱给“我”后,“我”没有直接买书,而是买了一听罐头?为什么母亲凑钱 给“我”后,“我”认为没有权利再买其他东西?这些与“慈母情深”有什么关系?

  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提问:在交流预习情况的同时,我们又一次熟悉了课文。你能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提示学生可以先给课文划分层次,再概括文意。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总结。

  预设:家境贫寒的“我”非常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就到母亲工作的厂房要钱。辛苦忙碌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 “我”,“我”买到了书。

  活动二:梳理可拍的场景,明确活动要求

  一、观察课文插图,激发活动兴趣

  1提问: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你从图上看出了什么?

  预设:

  (1)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角落,看见了母亲埋头工作的画面。

  (2) 看到母亲的工作环境非常拥挤,看到母亲是怎样低头俯身工作的,看到“我”那疑惑、 震惊的表情。

  2 .小结:好文章不但能给人画面感,更能给人镜头感。读着课文,一幕幕场景出现在脑 海,一个个人物就在我们眼前动起来了。

  二、梳理可拍的场景

  1. 提问:如果你要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电影,会选择哪些场景?想突出哪些细节?

  2. 引导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场景。

  预设:

  (1) 我会拍主人公非常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又考虑到家境困难而心情矛盾的样子。

  (2) 我想拍母亲工作的厂房。

  (3) 我会拍主人公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母亲身边的场景。

  (4) 我会拍母亲、女工、“我”三人的对话,母亲把钱塞给“我”,“我”攥着钱跑出去的场景。

  三、明确活动要求,组织小组讨论

  1学生根据想要拍的场景,自由结成活动小组。

  2.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结合自己选择的场景,说说怎样拍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慈母情深”呢,拍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3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归纳要点。

  预设:

  (1) 要根据课文内容拍,不能随意发挥。

  (2) 拍某个场景之前,要先认真读课文,再想想用怎样的镜头拍最好。比如,拍“我”穿过 一排排缝纫机去寻找母亲时,可以让镜头追着“我”走;拍“我”走到母亲身边,看到她辛苦工作时,可以重点拍“我”的表情,还可以把镜头放慢些,拍母亲辛勤工作的样子。

  (3) 可以通过镜头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这样观众就能更直观地体会人物的心 情了。

  (4) 要把细节呈现出来,才能让观众对“慈母情深”体会得更深刻。

  (5) 可以适当加入旁白。

  4. 教师提出小组活动要求。

  (1) 熟读课文,仔细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2) 小组围绕选定的场景,课后交流如何拍摄,如如何布景,打算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拍摄中要突出哪些细节等。

  (3) 表演汇报分为“导演说戏”“演员演戏”“观众评戏”三个环节:首先,“导演”要向同学 介绍你们组拍的内容及拍摄体会,接着小组集体表演,最后由观众进行提问、点评。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连续、广播”等18个词语。

  2. 小组合作,讨论如何设计镜头、提炼语言等。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默读课文,借“拍电影”活动体会场景、细节描写中的“慈母情深” #

  2. 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 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活动一:展示小组在“拍电影”活动中的成果

  按课文写作顺序,各小组汇报。

  1. 拍摄第1—5自然段的小组汇报。

  预设:

  (1) 导演说戏:我们组拍的是主人公特别想要《青年禁卫军》的场景。我们从这个片段 里,体会到“我”家的贫困,体会到母亲挣钱养家的艰难,还体会到“我”太想要书便怂恿自己 去问母亲要钱时的矛盾心情。

  (2) 演员演戏:一名学生用旁白说明“我”想书想得睡不着,另一名学生表演“我”自言自语怂恿自己去向母亲要钱的情景。

  (3) 观众评戏:主人公的情绪特别饱满,从演员的表情和台词中,我们特别鲜明地感受 到了他特别想要这本书,心里又特别矛盾。

  2.拍摄第6—9自然段的小组汇报。

  预设:

  (1) 导演说戏:我们组拍的是母亲工作的厂房。从这个场景中,我们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挣钱的不易,和“我”的震惊。

  (2) 演员演戏: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用表情、动作、声音表现环境的恶劣。

  (3) 观众评戏:从他们的朗读和表演中,我们知道了母亲每 天都是在这样阴暗潮湿、闷热嘈杂的环境中工作的。母亲这样 辛苦,都是为了儿女。

  3. 拍摄第10—19自然段的小组汇报。

  预设:

  (1) 导演说戏:我们组拍的是主人公走近母亲的场景。从 中我们体会到了母亲的辛苦、疲惫,体会到了“我”从震惊到心疼的心情。尤其是文中的三个“我的母亲”,这个细节我们准备用 旁白的形式体现,以突出感情的变化。

  (2) 演员演戏:两名学生分别演老头和“我”,其他学生有感 情地朗读第16、19自然段。

  (3) 观众评戏:他们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瘦弱的母亲是怎 样辛苦地工作的。在读19自然段时,他们读得很慢,并把三个 “我的母亲”作了重读处理,我们从中听出了儿子的震惊和心疼。

  4. 拍摄第20—34自然段的小组汇报。

  预设:

  (1) 导演说戏:我们组拍的是母亲给主人公钱的场景。从 中“我”感受到母亲无论多难都支持“我”读书,体会到母亲的忙 碌,体会到“我”内心的愧疚,以及经历了这件事之后的成长。为了呈现出细节,我们制作了一些道具,像一卷皱皱的毛票,以支 持表演母亲是怎么掏钱、数钱的;第33自然段的四个“立刻”,我 们设想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呈现。

  (2) 演员演戏:三名学生分别演母亲、女工和“我”,一名学 生读第33,34自然段。

  (3) 观众评戏:他们表演得非常细致。比如:从“我”说话 时吞吞吐吐的样子,能看出“我”的心情确实特别矛盾;母亲数皱 皱的毛票的样子,和母亲立刻重新投入工作的样子,很好地表现 出了母亲的辛苦忙碌;而母亲不顾女工的劝阻,把钱塞给“我”的 这个动作演得很到位,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5. 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播放《朗读者》中采访梁晓声的视 频片段,让学生再次体会母亲宁可吃苦受累,也无怨无悔地支持 “我”读书的伟大与无私。

  设计意图:

  “拍电影''的活 动设计,旨在在尊重 学生阅读体验的基 础上充分调动他们 的学习积极性。将 描写细化为具体场 景的环节,是为了让 学生立足课文、立足 语言学习进行活动, 避免表演成为无源 之水,从而最终实现 理解课文的目的。

  活动二:体会“鼻子一酸”,交流结尾的含义

  一、说说对“鼻子一酸”的体会

  1. 提问:联系上下文,结合刚才各组拍的“电影”,说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会“鼻子一酸”。

  2.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

  (1) “我”因为愧疚、难过而“鼻子一酸”。“我”是个很懂事的孩子,知道家庭条件困难,知 道母亲工作很辛苦。但是,当“我”第一次走进母亲工作的厂房时,还是被那恶劣的工作环 境、母亲的忙碌劳累震撼了。母亲用龟裂的手指把皱皱的毛票塞给“我”后,又立刻开始工 作。母亲真的很辛苦! “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应该帮母亲做点什么了,可什么都 没做,还因想看闲书向母亲要钱,“我”心里又愧疚又难过,所以鼻子一酸,跑了出去。

  (2) “我”因为心疼母亲而“鼻子一酸”。“我”家很穷,连破收音机都卖了换吃的。母亲在街道小厂上班,挣钱养家。“我”去问母亲要买书的钱时,却惊讶地发现母亲在那样恶劣的环 境中工作,那么忙碌,那么疲惫。但是,母亲不顾女工劝阻,硬把皱皱的毛票塞给了“我”那 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要学会心疼、体谅母亲了。

  (3) “我”因为感动而“鼻子一酸”。“我”特别想要一本《青年近卫军》,但是家庭条件特别 差,所以问母亲要钱时,“我”心里非常矛盾。当母亲毫不犹豫地把辛苦挣来的钱塞给“我” 时,我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二、交流课文结尾的含义(详见教学设计一)

  活动三:小练笔

  一、明确练笔的要求

  1. 引导学生回忆“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2. 全班交流相关经历及原因。

  提示:有关“鼻子一酸”的原因,学生可能会说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令自己感 动的、兴奋的、委屈的、悲伤的、后悔的、愧疚的……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教师都应当予以肯定。

  3. 明确要求:请用一段话写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二、学生进行小练笔

  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相机点评

  教师点评时应注意:如果部分学生能够用上场景、细节描写,或者用反复出现的词语增 强表达效果,教师应及时鼓励。没有用到这些表达手法的同学,也不要批评,可鼓励、引导他 们继续揣摩、修改自己的练笔。
相关阅读
推荐
  • 2012年上半年小学科学教研会议《时间在流逝》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材中主要编排了三块内容:现在几点了、一分钟有多长、过去多少时间了。而其中体验一分钟有多长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而合理估计 10 分钟、 1 小时是教学的难点。 这是一节没有实验的科学探究课,为了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抓住了两点来做文章。其一、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其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从游戏入手,从现象中引入问题,让学生估计时间,探究时间的长短,到最后懂得珍惜时间,使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了发展,

  • 五年级13课《义犬复仇》教学设计

    (一)课型定位:重点课(二)本课分析:这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文章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讲述了训练有素的军犬文尔内舍身为主人报仇的故事,赞扬了文尔内对主人无限忠诚的好品质。文章用《义犬复仇》为题非常巧妙,既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又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文尔内的高度评价。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整个故事前后历时8年,经历了三个阶段:苏联卫国战争前夕,卫国战争爆发后、卫国战争胜利,因此文章的层次、结构比较复杂。如果按时间或地点划分,可以把课文分为3个活者4各部分。本课感情浓厚,,应该多读。 本课要完成的单元目标

  • 《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演讲,围绕每天四问,要求学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进步,希望学生养成每天四问的好习惯,争取在个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一、在教学课文的2-5自然段时,我采用教扶放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第一问时我采用教,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问身体有没有进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明白健康第一的观点。接着启发学生想想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指导学生朗读。最后指导学生朗读整个自然段,弄清这一自然段的层次。师相应板书:方面 为什么 怎么做 学习第二问,我

  • 教学时应更关注语言运用,即语用《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太仓市沙溪镇第一小学 任春,5月12日下午,来到太仓市经贸小学参加培育站教研活动,聆听了秦岭老师执教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和夏艳燕老师执教的《秦兵马俑》。 听完课后,我们分成小组,对两堂课进行议课。我们组主要就《秦兵马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讨。 首先老师们认为这堂课亮点颇多。如本堂课文体意识鲜明;能让学生通过表格搜集信息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体现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写话分层评价;过渡句反复出现,突出了文章重点,明晰了文本结构。 因为是磨课活动,因此,大家更多的是给夏老师提出了商榷意见。当下教语文

  • 课题研讨课:学《推敲》巧积累

    本周二我课题组成员张倩老师上了一次课题研讨课,张倩老师上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推敲》一课,本节课张倩老师将这一阶段课题的研究的成果在课堂上充分加以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体课题组老师都参加了听课,课后,张倩老师进行了说课,说她本节课的设计以及对本节课的反思,其他课题组教师对本节课也进行讲评。最后我课题组全体老师针对这节课以及自己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反思,从而确定了以后的探索方向。 本节课学生获得了丰

  • 统编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教学目标及各课文语文要素

    (说明:1.根据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的规定,粗知课文大意,梳理课文条理把握主要内容(把握内容要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等目标,课文的阅读教学一般都需要进行学习训练的。但是根据编

  • 公开课优秀教案《松鼠》教学设计

    一、 课文内容分析 本课根据松鼠乖巧驯良的外形特点、机警敏捷的行为特征、高超的搭窝技巧等方面进行细致而生动的介绍,文字中饱含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第1自然段先总写,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动物,乖巧、驯良,讨人喜欢。然后分别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相等方面介绍松鼠的外形特点。第2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松鼠的活动范围和生活规律。第3自然段侧重表现它机警敏捷的行为特征。第4自然段介绍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

  • 《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 (檀旻)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册快乐读书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外民间故事,从从前有座山讲起,唤起学生更多的关于民间故事的记忆,激发阅读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快乐读书吧并未给出具体的推荐书目,只是提示了学生可以去阅读中国、政洲、非洲等地区的民间故事。教师可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选取篇幅、难度适合的文本进行推荐和教学。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学过神话,如《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并学习简要复述历史故

  •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讲民间故事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由课内的两个民间故事引入,引导学生交流其他的民间故事。第二部分结合具体的例子说明如何把故事讲生动,并列举了两种方法:第三部分提示讲故事的方式和评价建议。 小贴士明确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重点:讲故事时,可以适当丰富故事细节,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讲故事并不陌生。从教材安排的学习看,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有了听故事、讲故事看图讲故事的学习经历,在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