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克与千克的数学日记

认识克与千克的数学日记

更新时间:2018-02-13 15:27:35

《认识克与千克的数学日记》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克与千克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丰富与拓展克与千克的具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充分的体验
1.掂一掂、称一称
通过比较同种物体的重量、不同种物体的重量,发现:同种物体比轻重,有时看大小就能得出结论;不同种、大小也不一样的物体比轻重,轻重明显的可以掂出来,不明显的则需要通过各种秤称出重量再比较。
在掂、称的过程中,注意不同种、大小不一样、但重量一样的物体比轻重。如1千克的1袋洗衣粉、1千克的2个小柚子、2袋糖……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受1千克的重量,在比较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从而理解类似“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一样重”这样的题目。
2.想一想、找一找
1千克的物体比较好找,1克或几克的物体则比较难找。我则在课前导学单中,提示学生:可以直接利用家中的电子秤找,可以通过与1分硬币对比找,也可以用第一单元学过的估算方法找。
结果学生就找到了很多,有药丸、有A4纸的四分之一、有小饼干……尤其是运用估算的方法,找到非常多的物体,如:1袋菜园小饼净重量是50克,里面数到大约有50块小饼干,那么1块小饼干就大约是1克。
课堂上,我还让孩子们幸福地体验了一下:小组合作,将带来水果和零食放在一起,先估算再用电子秤验证,谁估得最接近的,水果就归谁,孩子们甭提有多兴奋和投入了,他们边品尝着美味,边说:我吃了一个110克的橘子。我吃了一个60克的枣子……这样的数学课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还让他们感到很幸福。
二、灵活的解答
尽管课堂上体验了很多,但因为缺乏生活经验,有些学生还是无法正确估计出物体的重量,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得毫无对策,无从下手,甚至纯粹的胡乱猜。这时,就需要一些解题策略,如能通过学生讨论得到,则更好。
1.参照物比较。如在填写物体的重量时,利用参照物比较的方法很重要,学生却不善用这一方法。有学生填1本数学书重20千克,却没有想到自己的体重也不过20多千克,如果能想到,肯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强记一些物品的重量。如:一个鸡蛋大约重60克、一个小朋友大约重30千克、一个苹果大约重200克……这样,在建立一个可供参照的物品重量的基础上思考,解题的正确率明显提高。
2.排序比较。如“有四样物品,有四个重量,请你对号入座,进行连线”的题目,可以采取从大到小排列的方法来解决。四样物品从重到轻很明显为:1筐菜、1只鹅、1盒牛奶、1块橡皮。四个重量从重到轻也很明显为:30千克、3千克、500克、20克。那么,最重的物体和最大的数量连,最轻的物体和最小的数量连,很快就能把问题解决了。如遇到物体数比重量数多的情况,则还是需要各种对比来排除。

3.部分与整体比较。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带了很多家用的弹簧秤、电子秤来。但各种弹簧秤秤面上的数字是不同的,有的是0.5千克一格的,涉及小数学生看不懂。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少?如一圈是2千克,半圈就是1千克,半圈的一半就是500克。
总之,直接感受和间接推理的方法,让学生轻松认识克与千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关阅读
推荐
  •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课堂训练试题(冀教版)

    第八单元练习题 1、把一个正方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 )个面。 3、正方形和长方形共同点是( );长方形和四边形共同点是( )。 4、正方形是特殊的( ),长方形是特殊的( )。 5、我们学过的( )( ) ( 都属于四边形。 6、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 ),剩下的长方形的长是( ),宽是( )。 7、两个完全一样的( )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或者长方形。 8、一个长时4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边长是( )的正

  • 冀教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升级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2012-2013学年四年级语文升级质量检测试题 一、 基础知识。14分 1、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横线标出。(5分) 猛啄(zhu zho) 恐吓(xi h ) 犹豫(yǜ yu) 玷污(din zhn) 拾级(sh sh) 宣布(xuān xan) 间或 (jin jiān ) 忧虑(yōu yiou) 悼念(dio do) 腼腆(diǎn tiǎn) 2、读拼音写汉字。(5分) shēng xi do nin zhn hn zh xu shēn qū ( ) ( ) ( ) ( ) ( ) 3、比一比,

  • 认识长度与身体上的“尺”相结合,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反思《认识厘米和米》

    苏教版二上新教材第五单元认识《厘米和米》与老教材有所不同,最大的改变是综合实践活动由原来的《量一量》改为《我们身体上的尺》,仔细研读教材后,我发现了教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组: 1.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活动中建立相关的概念。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表象。 3.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测量和估算的能力。 以往的教学,每当学生遇到填写单位名称,或者长度单位的比大小,就让我忍俊不禁,一直摇头学生对长度没有概念,只能用大量的习题提高学生的正确率。一方面觉得可能孩子还小,对于抽象的

  •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乘法,并能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现象,而除法运算是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抽象与概况。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因加强学生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 一、从问题出发,在操作中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通过前期交流,班中已有半数同学知道平均分这个词语,并能够用除法进行计算,但是问起原由,还是说不出所以然。所以在新课伊始,通过问题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对比,逐步在操作中初步

  • 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以此掌握解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在学生数学学习中,一向是个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多的想办法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以此掌握解题的方法。 比如在本学期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中,有这样一课内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课内容在上完之后,很有可能给学生这样的错觉:看见条件中有多这个字,就用加法,看见少这个字就用减法,在课堂中,我们也确实看到学生也出现了这样的错觉,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利用多种手段,克服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第一步:在书本的例题中,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提出了

  •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人教版小学二年级)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初步学会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方法。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借助直观,联系加、减法含义,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分析,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2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

  • 百足虫的100只鞋《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二年及下册的《有余数的除法》本课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表内除法》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结合我们工作室这次活动的主题阅读教学,于是带领孩子们边读百足虫的100只鞋这本绘本书,边从中学习新知识。 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分给小朋友正好分完和分给鼠小弟有剩余两种情况比较认织余数,知道余数的产生,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第二个环节

  • 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发现口诀的规律。 会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 5.初步会背5的乘法口诀。 6.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情感. 7.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熟练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上节课的内容是不是掌握好?请看题目。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 4+4+4+4+4=□□

  • 《0的加减法》教案

    教学内容:0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回顾0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有关0的加、减法的含义,并能熟练计算。 3.通过在数学活动中的观察、思考、讨论、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4. 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0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难点:理解0的含义,发现有关0的计算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