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反思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16-03-27 11:10:10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足,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的知识渗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这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方程打下较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例3进我重点抓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要弄清每一幅天平图中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呈现天平两边的物体(或砝码),让学生说说原来天平的两边各有多少克物体(或砝码),然后又在天平两边分别添上(或去掉)多少克物体(或砝码)。

第二要引导学生用等式把每个天平图所表示的相等关系准确表示出来。第三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每一组等式的变化情况,并能通过进一步的思考概括出等式的性质。老师先出示天平图1,天平左边放一个50克重的物体,天平右边放一个5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生写出50=50;教师在天平的左边增加一个1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生写出50+10>5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生写出50+10=50+10;然后让学生说说怎样在天平两边都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平衡?通过学生的交流得出只要在天平两边同时增加相同克数的砝码,天平都是平衡的,概括出50+a=50+a。根据这一组天平图得出的等式概括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再出现第二组天平图3、图4,学生观察,教师板书x+a=50+a    x+a-a=50+a-a。 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吗?”通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应逐步提示,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得出等式的性质。最后,让学生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富有启发性、引领性,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掌握了知识。教学例4时,让学生看图列出相应的方程后,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试着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只要求学生能够把求x值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表过出来就可以了。教学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时,可以先在原方程的下面板书解方程的第一步,并说明写“解”是为了表明接下来就是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为什么要在方程两边都减去10?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继续板书解方程的结果,并提醒要把每一步中的“=”上下对齐。由于是第一次学习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准备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我就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并详细讲解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包括检验。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巩固解方程的知识。

《等式的性质(2)和解方程》是在《等式的性质(1)》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我在教学本课内容时重点抓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例5和例3的结构基本相同,也是从天平图表示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入手,应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活动中,自主探索并理解等式的另一条性质。其次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例6的解法。由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完成,再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并理解相关条件寻找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第三应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方程的能力。通过学生尝试、交流,教师适当的评析,使学生明白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都应利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第四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
相关阅读
推荐
  • 我来设计活动型课堂教学预案——《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以文化历史为背景,鸡兔同笼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法、方程,初步构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112页到115页鸡兔同笼。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沟通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初步构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了解数学思考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教学重点 用假设法来解决鸡

  •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基本完成小学阶段有关平面图形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探索和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变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目前我班学生的特点是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较薄弱,没有很好的空间观念,对手绘立体图形的示意图是存在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上我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活动,并侧重于让学生练习手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示意图,通过几节课下来的练习与操作学生的手绘意识有了

  • 苏教版五下教材公因数和公倍数

    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内容,是苏教版五下教材的一个重要版块。这个单元的内容掌握好了,对后续的约分、通分、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将奠定一个非常好的基

  • 苏教版教材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片断与思考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小数除法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也是小数除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才能合乎逻辑地探索并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因为一个数

  •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

    邳州市青年路小学 杨志荣(2018年4月徐州城乡大课堂交流课,课件和教学设计均获一等奖)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P105-106例一,练一练及练习十六T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回顾、比较和反思,进一步体会转化策略的内在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

  •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用具:纸盒、插图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哪些特征? 板书:长方体6个面 2、出示长方体插图 (1)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2)说出长方体前面的面的长和宽是多少并

  • 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小公倍数”“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

    儋州市教研室在我校举办了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小公倍数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是由那大镇一小李教导和我校林老师执教,参加研讨活动的有市教研室领导和各农场的教研员及我场部分数学教师,课后大家对这两节课作了对比性探讨,在此本人也班门弄斧,述评几句: 眼中林老师的亮点: 教学设计流程比较清晰,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装修作为素材进行教学,体现数学知识在生活的运用,从学生用N块长方形瓷砖拼、摆出一个正方形的活动中,体

  • 回顾上学期的点滴

    这学期开始的时候我是害怕的,因为暑假在医院待了半个月。就在暑假刚开始的时候我参加的新世纪小学数学辩论还没结束,所以暑假开始的时候我们小组成员每天在东风路小学集合,为辩论做准备,比赛结束的第二天就开始不舒服,然后就住院了,孩子爸爸早上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白天在医院陪我,晚上在家带孩子,那半个月真的是人在医院心在家。出院后五六天就开学了。我想这学期什么活动也不参加了,但是在暑假之前我决定要做上册的两节微课

  •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教学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进行的新的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转化的思想能够找出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同时,突破重点的过程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新的难点。尤其是对于那部分学困生来说,通过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在抽象出此时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等的这一重要环节上,肯定会出现一部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