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阶段中常见的量的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中常见的量的教学目标

更新时间:2015-11-23 20:08:09

《小学阶段中常见的量的教学目标》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前不久,我静心聆听了四位老师对质量、时间、体积、容积等“量与计量”内容的诠释和朱国荣特级教师对小学阶段“量与计量”单位的梳理,我瞬间感觉自己对各版教材的研究太肤浅和匮乏,尤其是北师大版。对于人教版教材,我好像也没有从1年级到6年级走一遍,研究一轮回,从第一年任教五年级数学到后来二、一、二、一、二、三年级,几乎大部分都在低段任教,而“量与计量”在段的内容分布主要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需要孩子借助生活常识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和大小。

通过培训和学习,我重新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历,给自己梳理了一下关于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导向,希望对我今后更系统更全面地开展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小学阶段中常见的量的教学目标有:

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学习的内容。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这样的知识很感兴趣,但是由于需要认识的人民币面值较多,第一堂课还可以,因为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是:(1)认识1元及以下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知道人民币的功用。(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前2个是属于朱国荣老师讲的基础性目标,后2个是发展性目标。第2课时是认识5元及5元以上的人民币及兑换。当这2课时的内容放在一起时,孩子们就有点小迷糊了,他们对于人民币的面值和数量的把握与兑换,就有点困难了,而且大面额的人民币,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在实际生活接触并不是很多。最小面额的“1分”、“2分”、“5分”更是少见,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于这样的学情,让孩子亲身经历、亲眼观察、切身体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种课应该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上。

2.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例:估计每分脉搏跳动的次数、阅读的字数、跳绳的次数、走路的步数。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先学整时,再学半时、几时几分,然后学秒,以及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例如现在我任教3年级,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学习“秒”,那么必须在新授之前进行适当的复习铺垫,从钟面的认识回忆、大格、小格、数字、时针、分针、时针与分钟的运动规律,复习1时=60分的由来等等,然后再通过观察钟面发现还有一根针还没探讨过,其实对于3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或多或多,早知道“秒针”,也知道秒针是钟面上走的最快的针。细心的孩子也曾通过观察发现了秒针转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的规律,但是这只是个别孩子,很多孩子并没有这样仔细观察过。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样的规律,从而得出1分=60秒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3. 认识年、月、日,克、千克、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年、月、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克、千克、吨”分别是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克和千克”在二年级下册第8单元,《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 “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地估算”;在“学段内容”中提出:“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学习质量单位,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品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肉眼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感知。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和能力。教学的重点是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这也是教学的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从生活情境入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丰富的活动体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第3个质量单位“吨”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量”中,是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后认识的。这对于孩子而言,知识不够系统,就需要老师进行适当地梳理,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质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而听了俞军老师的课——《吨的认识》,让我觉得让孩子感受1吨到底是多重,建立起1吨的概念显得更加重要,俞老师的导入部分我觉得非常精彩,通过让学生对一份调查记录:“一只小白鼠大约重20   ,一只小白兔大约重2     ,一头河马大约重3     ”进行辨识与判断,让学生通过比较、直观感受、与实际联系等各种方法,引出河马的重3“吨”。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小白兔不可能是2克,就比白鼠都轻了,河马比白兔重得多,不可能和白兔差不多3千克……很精彩!

4.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小学阶段“测量”的目标指向有很多,例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例:1米约相当于     根铅笔长;北京到南京的铁路长约1000      。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体会1千米,建立1千米的概念,我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走了一圈(300米),两个班大约用时分别是4分、5分,走了500多、600多步等,反馈的结果是400多、500多、600多都有,这说明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有些孩子走得快,脚步大,有的则小一些,慢一些,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我没有让孩子继续走下去,而是通过计算,3个300米(3圈)再多100米就是1千米,也就是大约需要走15、16分钟,而通过走300米一圈大约走了600步,得出走1千米大约要走2000步。在昨天的培训过程中,王老师正好讲到在让学生体会“1千米”的时候最好是走直的1千米,我觉得受益匪浅,的确是,直的会更好。以后有可能的话,我想试试看。在上好新课后,我在课后让孩子自己走走看,放学回家,从学校走到家里大约走了几步。一个孩子第2天反馈时说走了1987步,那我说大约是2000步,那么你家到学校大约就是1000米。而事实上的确如此。通过实际体验,我觉得比在书本上直接填答案更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小朋友说,看到爸爸的汽车上跳了1km,正好大约过了1分钟等等。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例:测量一个不规则图形(如一片树叶)的周长。(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用一张正方形的纸作单位测量课桌面的面积。(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7)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例:如何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在今天听许燕萍老师的课时,我发现许老师对“体积和容积”这一课的教学设计非常新颖,她上的是北师大版的内容,所以我一开始听得不是很懂,我发现许老师在引导学生在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时,通过一个反例,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认为数学书比杂志大,指的是表面积大,没有关注到厚度这样一个情况,引出应该关注整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进而揭示课题。而在比较红薯和土豆体积大小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打破常规思维,形成正确认识。许老师充分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认识水平、认知程度去设计教案,以学定教,这样的教学是值得我深思和学习的。

       本次培训,收获满满,期待更多的机会!
相关阅读
推荐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期末练习试题

    一、口算。 4+8= 9-9= 5+10= 6+7= 3+10= 11-10= 7+9= 11-8= 10+7= 16+0= 16-11= 11+10= 14-0= 9+10= 20-7= 10-8-2= 9+3-4= 11-11+9= 19-9-5= 7-0+7= 二、填空。 1.按顺序填数。 (1) ()12 ()()15()()18() (2) ()12()()9()() 2.比9多6的数是(),比20少10是(),()比11多6。 3.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三类。 ▋ ▲ ▄ ● ▲ ▊ ▼ ● ▄ ●

  • 小学语文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口算。 6+60= 24+4= 77-7= 72-2= 32-4= 3+50= 80+8= 2+30= 60-50= 86-8= 70-60= 60+4= 40+50= 91+9= 60-60= 34+5= 80+9= 70-6= 90+7= 4+70= 二、填空。 1.64里面的6在( )位上,表示( )个( )。 2.5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3.47的7在( )位上,表示( )个( )。 4.4个十和4个一是( )。 5.和59相邻的数是( )和( )。 6.比71小,比68大的数是(

  • 抓住本质,关注学生——对《圆的认识》的思考

    我们分析教材,发现,教材是按照认识圆画圆认识圆的特征这三个环节设计的,我们也不难发现画圆贯穿在整个课堂的始终,其实画圆的过程就是对圆本质认识的过程。这节课与传统课堂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将圆的特征结构全部融合在画圆的过程中,我在追求一种以生为本的课堂,在平时的课堂上,尽量做到让学生多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通过小组合作的力量去获得知识,这是我努力想实现的目标。今天这堂课就是我想超越自己的一个尝试。 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每次时间总是不够用,我想主要还是自己对这样开放模式的不熟悉,不能够及时抓住重点,很好地

  • 一年级上册随笔:有错的作业是幅画

    看着孩子们画的7时的钟面,我笑了,我笑他们画的多么可爱,爱心的、小猫的、小狗的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我笑还因为我发现了这些钟面上或多或少的错误,错的很有意思,是极好的教育资源。 今天学习认识钟表(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是认识钟面和整时。每个孩子在生活中对钟表有了怎样的认识呢?教学从让学生画7时开始,让每个孩子把他原来对钟表的认识都表达在纸上。 一边巡视,我一边收集比较典型的几个错误,迅速的按照数字和指针两方面的问题排好交流顺序。 首先出示左图,陈炎画。 刚一拿出来孩子们就叫:错了!错了! 没有15的,钟面上

  • 公开课--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一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 1.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各种形状的物品,

  • 用直观的手段把题目呈现给孩子,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培养

    本学期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在内容上有了些许的变动,删掉了部分内容,也增加了一些内容,如几个思考题,其实这些思考题刚看到时,我也觉得有些困惑,曾经在二年级的练习中也出现过类似的

  • “十几减6、5、4、3、2”教学片断与思考

    十几减6、5、4、3、2是20以内退位减单元第三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十几减9和十几减8、7相比,这部分内容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例题中提出的实际问题不再是求剩下的是多少,而是根据总数和其中的一个部分,求另一个部分;二是教材通过一幅场景图提出两个相关联的实际问题,既启发学生想加算减,又启发他们根据一道减法算式推算出另一道减法算式的得数,凸显了引导学生根据式题特点更加灵活地进行推算的意图。教学时,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现实背

  •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比一比》听课记录

    今天我市有效教学实验学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树芳小学举行,活动分两个部分进行,首先分别由树芳小学的詹雪雨、韩玉林老师上一节一年级语文研究课,然后大家就这两节课的有效性进行研讨。我因事耽误来得晚,第一节课只听到后半部分,以下是我的听课记录: 比一比 树芳小学一1(40人) 詹雪雨 一、游戏导入 二、学习生字词 三、读课文 1、 2、自由朗读课文:几个小节?比什么?谁和谁比? 3、教师范读,拍着节奏 因为这是韵文,可以用自己喜

  • “习作教学策略研究”活动记录

    上午活动过程:第一环节:听课 2012 10 23 黄艳 六上 习作3 市一小 六(4) 课前准备:每人发两张信纸;(8:30) 一、导入,唤醒记忆 1、回顾课文,有还有别忘了那匹马中的谁?*残疾青年那位声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