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读书心得《孩子,别慌》

读书心得《孩子,别慌》

更新时间:2014-07-22 09:48:17

《读书心得《孩子,别慌》》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寒假里翻阅了几本关于育子的书籍,作者分别来自几个不同的国家,因为我始终认为教育更需要集思广益,倾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心声。有美国斯托夫人执笔的影响亿万美国母亲的读物《斯托夫人教子书》;有日本东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编著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中国学者编纂的《像犹太人一样教育孩子》;有台湾第一爸爸李伟文的亲子力作《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还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先生的两本《孩子,别慌》《有尊重才有教育》,其中我认真研读了《孩子,别慌》这本书。一开始,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让我产生在如此之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还能怀揣这般冷静呼吁孩子科学避免“童年恐慌”的思想的疑惑,于是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书分为八个部分:一、捍卫童年;
二、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
三、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
四、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
五、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做起;
六、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七、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教育
八、权威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成才率最高

也让我第一次听到“童年恐慌”“微环境”这样的词,知道所谓“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难以理解、难以承受而出现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而“微环境”就是孩子密切接触的小环境,尤其是父母等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亲人。孩子年龄越小,微环境就越重要。父母其实才是孩子发生“童年恐慌”的主角。
由此我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实际上,作为父母都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未必是考试成绩最棒的人,那些学历不高却善解人意、富有责任心的人可能大受欢迎,如果再拥有生活情趣和幽默感,那简直就是天使。父母们也许不知道,孩子的童年如果是快乐的、自由的,他就有无限的张力。所以童年时候,孩子贪玩一些,成绩差一些或者犯一些错误,都是正常的,天塌不下来,何必火冒三丈或者忧心如焚呢?我想有如此开明心态的父母就真的算是心理健康的父母,就完全可以消除孩子的童年恐慌吧。试想,当您微笑着对焦虑不安的孩子轻轻说一句:“孩子,别慌”,您就给孩子带来了希望和力量。如果您总是说“孩子,别慌”,您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如同英雄一样。两代人的共同成长,两代人的幸福之路或许就从此刻开始了。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儿童教育从哪里来的探讨。孙教授提出:儿童教育不是从成年人的大脑里来,也不是从书本里来,而是从孩子的需要中来,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就是最重要的教育。我们应该把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和发展儿童作为儿童教育最神圣的天职。
是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在我心目中,现代教育一定是离人越来越近的教育,绝不会是离人越来越远的教育。是否有利于人获得尊重和自由,是评价教育好坏的根本标准。我们需要特别了解儿童和尊重儿童,儿童教育首先不是教,而是观察和倾听,教育儿童就应从发现儿童做起。毕竟,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是个性的充分发展。尊重天性就是尊重生命的需求和成长的规律,这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则。
我最欣赏“童言无忌”中的那段话:我们要允许孩子在童年有一段呆呆的、梦幻般的、爱玩的、胡说八道的时光。因为童年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的。记得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经常说出让大人都意想不到的话,但父母并没有过多指责我表达的不当,却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可以说自己有过童言无忌的时光。的确,童言无忌的孩子才能保持自由探索的天性,尊重儿童最起码的原则就是让儿童开口说话,而所谓的“胡说八道”其实就是另一种童谣。有些童谣是灰色的,尽管如此,它也是儿童发泄内心压力的天才表现,也有自我保护的功能,只不过它是以幽默的心态来面对世界。当然儿童需要优美的童谣,可是,没有丑哪有美?
因此,当你想要因为灰色的童谣批评孩子的时候记住这样的话:要做孩子的法官,先做孩子的律师。(当你想批评孩子的时候,不妨现在心里为孩子辩护。)
我们那时还特别喜欢小丑,一种在大众眼里不美的东西。现在想想终于知道原因了: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小丑,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有太多与小丑相类似的经历。小丑往往是善良的高尚的,也是智慧的勇敢的,他们是儿童的朋友。如果学校能把“小丑节”与儿童节放在一起,那就真是孩子的福分了。于是假期总会嚷着让父母带我们去广场,去任何一个小丑出没的地方观看。由此我又想到了所谓假期的本质:应该是让学生过一种不同于学校的生活,其关键是给学生深刻的关怀,为其提供均衡发展的空间。当时我觉得看小丑表演就是假期最值得期盼的事儿。
在“玩是儿童的权利”中我读到:所有小动物都没有学校,它们的本领怎么学来的呢?从玩中学来的。玩中有许多技能,技能关系到生存。如猴子爱跳着玩,从很高的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跳过去就是生,跳不过去就是死。原来,会玩还是一种特殊的技能,关乎生存。而这一切完全出自于孩子的好奇心,我们要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因为它是巨大的能源,它能让懦夫变成英雄。
就像绘画中所说的“放胆才有好作品”,作为师长不能过多限制孩子学习和娱乐的权利,如果学习绘画的孩子只知道依赖网路和相机,那样创作不出原汁原味的作品,要“放胆”就要随身带速写本!
在讲到改变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时候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是最大最好最持久的教育资源。孩子学习能力的种子也许大部分是在学校里生长,但是道德的种子,其生长是艰难的,它有家庭先天的土壤,也是最容易变形的土壤。父母的魅力不在于蛮力下维持的权威,而在于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孩子,,使孩子能够独立面对秘密,并从容、恰当地处置。
在讲到关于孩子自我控制力的时候他说:自我控制能力比智商更重要,中国培养了太多不能等待的孩子。是的,有求必应的父母并不是绝对的好父母,无求也应的父母更加缺乏一定的智慧。当一个人的需求被过度满足的时候,他的快乐也会被随之剥夺。因此,哪怕对自己一点小的克制,都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以前就曾听说过:关于控制力,往往高智商的人更需要高情商,否则可能会有高风险。正如苏格拉底所说:越是禀赋好的人,越需要受教育,否则,好的禀赋就会使人变得难以驾驭。自制是一切德行的基础,即使是智慧,放纵也是危险的。
后来我又翻阅了《像犹太人一样教育孩子》,明白了犹太这个饱经苦难的民族拯救自己的秘密就是读书。于是我对读书做了如下思考: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席慕容说,其实书是给你看不见的,可是你应该特别心疼的那个灵魂作为营养的。是的啊,有读书习惯的人一辈子不会感到寂寞,没有读书习惯的人会一辈子不知所措。如果你想做好父母,就陪孩子多读书,如果孩子还没有能力自己阅读,那么你就要炼就故事大王的本领,哪怕您照本宣科,孩子也都嗷嗷待哺地渴望着,这就是书的魅力和价值。
读到“因性施教”时我很有兴趣,因为我们一直在讲“因才施教”,“因性施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书中云:一个教育体质的好坏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使男孩和女孩的生命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民间流传“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话,在这里我才知晓它真正科学的涵义:富养并不是物质上的无线满足,女孩富养的本质是精神滋养要丰富。说的真好,每一个女孩来自不同的家庭,背后是千差万别的经济基础支撑,“富养”终究关乎物质,究竟应该是怎样一个度我们都说不清,而精神滋养却没有绝对上限,因此“精神滋养要富养”是科学的。说到性教育。它不是禁欲的教育,而是爱的教育,是真善美的教育。生命的本能是人类文明最重要、最强大的动力,我们为什么总是视为洪水猛兽呢?实际上,只有爱才能让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只有爱才能让人勇敢奋斗、担当责任,也只有爱才能让人成为真正的人。在童年时期,男孩和女孩之间的相互关系越是细致入微、精神关怀越多、越是亲切诚恳,则性本能就会变得越深刻、越高尚。这或许就是异性交往的启蒙,在两小无猜的体验中理解和尊重异性,使人生变得美妙而成熟。所以,爱情是青少年的必修课和基础课。
平衡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平衡的孩子。把一个年轻人日益滋长的欲望完全看成理性教育的障碍,这是多么狭隘的眼光啊!我们始终要从天性的本身去寻找控制它的适当的工具。
上学期开学几个星期甚至一两个月我们都在强调课堂的常规教育,知道如果教育能从有声到无声该是多么理想啊。由此我想到家庭教育:一等父母用眼睛教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教孩子,三等父母用拳头教孩子。在新的学期中我打算将生活即教育(即让学生在体验中,尤其是让学困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快乐成长)的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去,因为一个没有成功体验的人,对成功是不会有追求的,而我希望他们都能取得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点成功。
我还会更加智慧地运用评价手段找到适合每个孩子自身最健康的发展。把表扬做到恰到好处即能够及时、具体、准确。
我始终相信:把百次训斥改成百次唤醒,一个难以想象的好孩子可能就站在了我们的面前。所以,孩子,别慌!
我始终相信:没有任何一位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只懂得ABC,却不认识五谷杂粮;没有任何以为父母不知道梦想就是孩子的翅膀,少了它谁都要变回爬行动物......所以孩子,别慌!别怕疼痛,你看那破茧而出的蛾子,如果未经破茧之苦,它们就不会飞,蛾子破茧时是翅膀在充血,撞来撞去它练就了力量,长硬了翅膀,才能真正飞翔。
孩子,别慌!你一定可以到达你要的天堂......
相关阅读
推荐
  • 不容忽视的小小细节——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前言】我曾经阅读过《窗边的小豆豆》、《海伦娜的奇迹》、《成功母亲的7大教育法则》等关于成长、关于教育、关于爱的书籍,并写下了《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让阅读进驻孩子的心灵》(读《海伦娜的奇迹》有感)、《改变一下视角吧》(读《成功母亲的7大教育法则》有感)等读书笔记,感受了期间的真情、真爱,也常常因书中人物的睿智、豁达感动不已。 现在握在我手中的是一本影响力极大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说真的,在拿到书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然而看着封面上分享全美最佳教师的爱心和智慧、让孩子变成

  • 《生死牛玉儒》观后感

    《生死牛玉儒》观后感 4月11日下午,在学校党支部的组织下,观看了电影《生死牛玉儒》,应该说是含泪看完此片。观后,牛玉儒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其一,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激励着我。 看到牛玉儒在病榻上作出3天下地,7天拆线,15天出院的决定,听到他只要生命一分钟,也要敬业60秒的敬业精神,我很震撼,这不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少的政治责任感和火热的工作热情吗?牛玉儒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好似助推器,无时不在激励着我,推动着我奋力向前。 其二,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警醒了我。 引黄

  • 《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心中不时被各个时代的文化冲击着,内心涌动的无限感慨不知从何谈起。余秋雨笔下的文化层层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山川河水都是文化的起源。读完第一篇《道士塔》后只有一个恨字呀。那王道士太可恶了,莫高窟被他粉刷得体无完肤,为了那几许的钱财,竟随意让外国人搬走我们祖先给我们的遗赠。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你能怪他吗?他什么都不懂。 作者怎么会对三峡产生如此浓厚的感情呢。从了解三峡到解读历史,解读文化。追溯三峡的起源白帝城,回荡着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 感悟《让孩子把话说完》

    近日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感受颇深。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母亲带自己的小孩去旅游。天很热,母亲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假如现在我们迷路了,四周都没有人家,也没有水,天是那么的热,还好我们还剩2个苹果,你会怎样做?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会把这2个苹果都咬一口 看到这儿,我的心里一顿,现在的孩子,咳! 再看下去:母亲当时听了很生气,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样自私和任性。不过她转念一想,不妨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再纠正他也来得及。于是母亲平静地问了声: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要尝一下它们的味道,好把最甜的苹果给妈妈! 原来

  • 读<中国教师缺什么>有感----平等

    闲暇时分,我又翻开了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作为一线教师,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不足之处,今日看了一篇关于师生平等的文章,感触很深! 在过去传统式教学中,老师在学生的眼中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在老师的眼中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两者很少沟通,交流,以致出现了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将后进生视为最差的学生等等,这是老师的不足,也是教育的黑点.爱好学生容易,爱坏学生难,这是大多数老师的感触,当然,老师有限的精力不可能非常平均的分布到每个学生身上去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所谓差生的待遇似乎与好学

  • 齐抓课堂管理的缰绳——《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纪律是什么?纪律的三种基本含义概括了纪律的基本内涵:纪律是手段也是目的。纪律是惩罚;是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 纪律本身也是目的。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就像我一如既往的班风八自之一:自律。良好的纪律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在的强迫纪律逐步过渡到内在自律的过程。 一直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的教育不行,中国的孩子不行。这不行并不仅仅是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上,同样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自身素质的修为上。作为一名中国人,同时也是一名小学教师,对此也很诧异。 小学生在上学之前,因

  • 守住心灵,将真心献给学生

    《教学勇气》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中的许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爱自己的工作,热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年复一年,随着教学生涯的延续,我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有解体的痛苦。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于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与我们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最终我们会发现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回望我们曾经走过的路,的确经常与困难相佐,与遗憾相伴,充满迷茫。我们需要找回改变工作和生活内部力量的信念。只有当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洞察力与围绕我们的外

  • 努力将阅读和写作进行到底——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

    写在前面的话: 暑期全员师德教育的一个内容是: 分享阅读,好书推荐 。学校要求每个教师用5分钟的时间,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与大家分享。不限形式和方法。今天上午如期举行了,大家都认真地介绍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论着点滴体会和感悟。可谓是大饱一顿精神美餐。我为此也作了认真的准备。昨晚用了一个多小时,把今天要说的内容整理成了文稿,现向大家作一交流。 努力将阅读和写作进行到底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悟(一)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的一本重要遗著。是他

  • 躬身实践,比任何说教都有用

    今日读王鼎均的关于美国一个小学的课外实践活动的一篇日记。 日记写一位女教师率领十几个小学生在学校门外一小块空地上翻土拔草。中年教师像母亲一样教孩子如何使用工具,掘地破块,挑出草叶碎石,如何把手掌埋入土中,享受某种感觉,再轻轻抚平土壤。 这些活动在我们国家也是司空见惯的。可是,接下来的细节不得不让我肃然起敬了。王鼎均写到:抚平土壤是这一场小小戏剧的高潮,这时高大的女教师跪了下来。 这一跪,让我的灵魂有了触动。让我感到美国的教育的高明之处。我们的老师可以给学生讲土地是多么重要,可以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但是,这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