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寻找“自由”的教育——读《教育在十字路口》的两点感想

寻找“自由”的教育——读《教育在十字路口》的两点感想

更新时间:2015-03-03 13:59:25

《寻找“自由”的教育——读《教育在十字路口》的两点感想》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我一直不太喜欢读一些译丛,原因是国外翻译过来的文字读好多遍常常不解其意。寒假前拿到教培研中心推荐的《教育在十字路口》,看看书名、看看目录、看看封面和封底上的文字,似乎还有一些可读的价值。仔细看看出版的日期,却是上世四十年代的,刚有的好感一下子冷却。时代在发展,我们应该往前看,为什么要向后看,偏偏还要捡外国人的“过时货”?唉!不读不行,老师们都在读,我岂能不读?我把书放在床头柜上,每天醒来就读一些,跳来跳去读,从前面读到后面,又从后面读到前面,很快就读完了,似乎没有什么的好印象。今天(2月10日),再次打开《教育在十字路口》,竟然发现作者有很多十分经典的话语冲击我平静的思维,我和作者共鸣起来。
共鸣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中共十七大以后,中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进步和人性的觉醒。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雅克·马里坦提出了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弄清教育的本质,必须追问人的真正意义。人到底是什么,我也一直在苦苦寻找答案。我和学校一些名师曾经讨论过这个话题,有人说人是自私的动物,有人说是人是现实的,也有的说人是理性和感性结合的产物……我的认识也十分肤浅。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重读他的著作《教育在十字路口》,仍有不少启迪。雅克·马里坦的认识确是非常不同寻常,特别精辟而独特的有这样几处:“人不仅像云雀和熊一样是自然动物,还是一种文化动物,……还是一种历史动物。”“人是靠理智和意志把握自己的。他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存在,还是一种更丰富、更高贵的存在。在人的肉体和骨骼中,存在着一种灵魂,它是一种精神,且具有比整个物质世界更大的价值。”“人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接的地平线”……于此可见,人是十分复杂的,人不是一般动物。教育绝不是动物训练,教育要必须尊重文化、尊重历史、尊重灵魂。当每个教育工作者从精神层面,从灵魂深处认同人的复杂性及其人的本质时,就不会不顾人性地任意加重学生的负担,去搞“题海战”,去搞应试教育那一套;或者哗众取宠地搞一些披着素质教育外衣的新花样了。
共鸣二:教育目的应该多元化。在临近新年来临的一次品德课上,我做过一个调查,你知道你父母新年心愿是什么吗?一部分同学说希望他们能考满分,另一部分同学说希望考出好成绩,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说希望听话和乖一点。考出好成绩似乎成了教育的主要目的。当今社会,家长普遍希望孩子好好读书,考重点中学、考重点大学,将来找份好的工作,有份好的收入,以后就有好的生活。社会的功利性导致教育目的的单一性是十分危险和摧残人性的。不妨读读雅克·马里坦先生对教育目的观点,每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一定会去拨开乌云见青天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发展其进化的能动性;经由此一过程,他将自身塑造成具有人性的人——以知识、判断力和美德武装起来的人。同时,教育又将他生活在其中的民族和文化遗产传授给他,并以这种方式保存世世代代所创造的、历史悠久的成就。教育也有实用性的目的就是使人谋到职业维持生计的需要。教育是追求内在的和精神上的自由,这种自由是指那种自发性、扩展性或者自动型的自由。他强调人的教育必须和社会群体相联系,并且要为人在社会群体中发挥作用做准备。教育的最终目的涉及人类个体生活及精神进步过程中的人性问题,个体的自由本身是社会生活的核心。雅克·马里坦先生反复强调自由和精神,这种自由绝不是简单想睡就睡,想吃就吃的动物式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是高尚者的心灵自由,是善良的道德自由。我不禁想到曾经读到过溧阳实验小学校长所向往的自由学校创建种种想法的文章,现在想来是何等的前卫与理想。我校“草根化”学术沙龙的成立整整七个年头,从表象看,老师们能够自由发表观点了,如果探究其深层次的意义,我想其实我校一直在倡导和追求一种“自由的文化”。
相关阅读
推荐
  • 情境数学《形色对应合成二》

    活动内容:形色对应合成二 东营区实验幼儿园乔洁 活动目标: 通过读图和涂色的过程,使幼儿获得对形状、颜色和数字三者对应整合的综合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第23页。 活动过程: 一、布题 黄色 蓝色 红色 3 4 5 6 7 8 9 1 2 1、按照幼儿用书中本练习的表格和示意图方法,将磁性教具摆放在表格中。 2、请幼儿在画纸上相应的图形部分上按照数字的提示涂上对应的颜色。 3、将表格中的每一横行的元素(数字或颜色特性卡)相互交换,形成新的题目。 二、幼儿操作用书 1、教师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图中的表

  • 读《致史老师》后感

    扳扳手指,做老师也几年了,一批批学生送走了,又迎来了一批批新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与孩子是最熟悉的,感情也最深,所以常常也不愿去写他们,因为觉得是最难下笔的,担心自己一写就停不下手了,更怕一下子太多的回忆一涌而出,怎么也收不住了! 倒是孩子们很愿意拿起笔写写我,有直接写在日记本上的,有含蓄点写信的。有写我做得好的,当然也有给我指出不足的,我都会欣然接受,说明孩子们已经把我当成是最好的朋友了,他们也越来越了解我,还记得一个孩子就曾描述说史老师的脸就是一张晴雨表。我挺喜欢这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方式。 今天偶然看到伴

  • 最美乡村教师与行为主义教育

    看《最美乡村教师》,终于明白了,他们的教育才是最原始的教育,因为原始,也更能反映出教育的本质,如果按目前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分数来衡量这最美的乡村教师,我看他们应该全部被列入下岗者之中,可以这样说,乡村教师的事业目标只有一个,让更多的学生能有书读。我相信,如果他们个体的素质再强一点,他们一定会创造出最好的教育分数。 城市的教师被行为主义剥夺了最为原始的教育动力。就目前我看到的大量教育论文,无不以行为主义为研究基础,这真是最大的悲哀,更有甚者将行为主义扩展至所谓的精制教育,真的是有点遗憾。 教育的行

  • 《凤眼菩提》读后感

    林清玄,一个喜欢谈禅,喜欢说佛经故事的台湾文人。 他的菩提系列散文有十本,分别是《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这些书,清幽大气,是以一个佛教徒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文章委婉轻柔,充满悲悯情怀。他没有简单地讲经说道,而是用一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经文,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和现象说开去,让道理渗透到日常最简单最普通的生活和感受中。 我最喜欢《凤眼菩提》书中一文《重瓣水仙》里的这样

  • 看《最美的眼神》有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说托尔斯泰的目光如一把剑,说母亲的眼神里透出的是慈爱,可见一个人眼神里的世界是多么的丰富。看完这篇文章,我想到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眼神里是什么内容,我想最多的是严肃吧。我喜欢把双手交叉抱在胸前,在配上我严肃的表情,怪不得有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应该多笑笑,你笑起来比较好看。其实我是爱笑的,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在学生面前总是板着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学生吗?是让学生见我怕吗?其实我不喜欢学生怕我,为什么要怕我呢,我也喜欢和学生聊天,但是,那严肃的眼神好象成了我的保护色。 这几天,我总是试着换一种眼

  • 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有感(2)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产生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获得成功的快乐,再借助教育技术这个桥梁纽带,切切实实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

  • 认清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学生的恐惧

    工作多年的我还常常陷于内心的彷徨之中,有时很自信,有时又用怀疑的眼光来打量自己。有时反复研究,精心设计好了一份教案,自我感觉颇好,对课堂教学信心满满。可是在课堂上却觉得学生根本不配合我,预期的目标不尽达成,心失望得沉入谷底,甚至一味地从学生身上找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味地埋怨学生。现在我懂得了我应该首先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进而逐渐完成自我完整,汇聚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用我的生机勃勃激发学生的生机勃勃,从而创造我和学生共同的理想的课堂新境界。 《教学勇气》还让我明白了

  • 面对学生,我们需要学会让爱不断生长

    每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都会遇到不听话,难教育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的你会用什么办法呢?当尝试了各种教育方法之后还是没有起色时又该怎么办呢?随之而来的是情绪上的烦恼、气馁、愤怒、甚至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了。这时你改变不了学生,就尝试着改变自己吧!需要转变态度的不是学生,而是我们教师自己的心态。在舒马赫的经典名著《小即是美》中给了我们这样的理解:在对立与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怎么能够使教育的纪律和自由的要求调和呢?实际上,有无数的母亲和教师都在做着这个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写出一个解决办法来。他们的

  • 给孩子以自由《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孩子为何失败》一书是约翰霍特根据他的教学日记写出的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约翰霍特再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种种问题,可是现在这些问题正在我们周围发生着。这本书虽然在讲孩子为何失败,其实本质上不正是在探讨老师为何失败或教育为何失败吗?正如书中所说的我们不应该认为学校是强迫学生听话做事的地方。如果学校只是教导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那我们实在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我们的教育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觉得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可是纵观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学生无奈的被教师牵着鼻子一路前行,不是他们没有想法,是教师不给他们有想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