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求变的课堂——《教师的第一本书》读后感

求变的课堂——《教师的第一本书》读后感

更新时间:2015-08-05 08:06:50

《求变的课堂——《教师的第一本书》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没有课堂就没有教育,没有好课堂就没有好教育。因此只有抓住课堂,才算抓住了教育的七寸,课堂就是我们撬动教育发展的支点。

        课堂变,教育就变。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

接班人,我们始终在摸索适合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全国各地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教学模式改革。其中,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深入我们的思想, 在实践中我们的课堂也开始慢慢转变。

教师变,课堂就变。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变化,就不会有课堂的变化。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走出传统的角色位置,传统的主导作用现改为指导作用,这一字之差,反映了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改变,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发生重大转变。

观念变,教师就变。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以及教育过程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把学生当成“贮藏器”,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由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由偏重教法转向偏重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面向少数”转向“面向多数”。

    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在于课堂,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可以改变我们的课堂,做一个在课改中不断成长的老师。
相关阅读
推荐
  •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是马克斯.范梅南教授用朴实的语言和平充满智慧及灵动的思想和我们讲述一个个动人及真实的故事.那些故事,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让人亲近,读后很简单就从这些例子当中体验到我在和学生相处时的一些感受,值得一读再读地细细品味。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那样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就有教学机智,这种机智可以说是一种反应,一种面临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我们教师对学生学

  • 过程就是一切——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感动一词萦绕耳际,挥之不去,因雷夫老师的执着追求而感动,因孩子们的杰出表现而感动,因这普通而又充满奇迹的教室而感动 在整本书中,这样一句话常被提起过程就是一切。如我们追求完美,但永远无法企及。追寻的过程就是一切。[P103]但付出的努力才是真正的奖赏。再多掌声也比不上孩子们所经历的探索,以及为了使每一个演出不同凡响所付出的努力。过程就是一切。[P202]然而好的表演和其他的事情是一样的,都是由十分的天赋加上九十分的努力而来的。[P209]教育专家尹建莉在联合推荐中也这样写道:作

  • 有梦想的教育《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一看到这书名,我就猜想那应该是理想上精神上要站直、思想上更要站直。应该是堂堂正正地教书吧。当我翻开书本看了没几页后,发觉自己先前的想法有点偏差。本书的作者吴菲是中学高级的教师,他在书中所述的许多例子都是反面教材性的。应该说吴老师想通过某些不好的现象来折射现代教育应该有的本质。其中有写家长对子女过多的拘束,使得学生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没有了生活的主见。吴老师提到的很多都是高中学生的家长,这些学生家长的眼中只有高考,其他一切都可以往后推。吴老师通过他的笔墨说出了学生的心声,同时也代表他对现代

  • 善于倾听——读《赢在校园》一书有感

    有心理学家指出倾听是一门失传的艺术。说明当下的我们,很多人已经不善于倾听了。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涯,真正学会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了吗?如何去正确理解学生的话语?读了《赢在校园》中的《善于倾听》一节,对自己的启发很大。 倾听是通过视觉、听觉媒介接受、吸收和理解对方思想、信息和情愿过程。只有倾听才能获得重要信息、只有倾听才能善言、只有倾听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 书中指出,平时我们一些不自觉的行为,或是习惯性的动作会引起学生认为你没有认真在倾听:1)目光交流不得体:转移视线,锁定一处,眼神飘忽不定2)令人不快的面部表情:

  • 小组阅读交流单(教师素质年读书交流会)

    阅读书籍 题目章节 《美的教育》 第五章砚池馀墨 小组交流的话题 教师,还要关注什么 主要内容记录 今天非常荣幸地得到这份珍贵的礼物!同样爱读书的我们带着虔诚的心拜读了谷定珍老师的《美的教育》第五章砚池馀墨,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感触。 1、阅读《满街都是圣人》,感受到平凡之人的真实、真诚、真挚,待人处事,以诚相待。同样道理,教师做人、教育也要如此,真诚对待学生,教师也会是圣人。 2、阅读《半屏山下的谈话》、《等待是福》、《佛.人》等文章,我们领悟到了教师的视野不应当只停留在教室、教科书等这些有限的范围内。作

  • 感悟《让孩子把话说完》

    近日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感受颇深。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母亲带自己的小孩去旅游。天很热,母亲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假如现在我们迷路了,四周都没有人家,也没有水,天是那么的热,还好我们还剩2个苹果,你会怎样做?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会把这2个苹果都咬一口 看到这儿,我的心里一顿,现在的孩子,咳! 再看下去:母亲当时听了很生气,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样自私和任性。不过她转念一想,不妨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再纠正他也来得及。于是母亲平静地问了声: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要尝一下它们的味道,好把最甜的苹果给妈妈! 原来

  • 读了“课堂纪律管理刍议”我有所收获

    工作的三年中,我一直对课堂纪律把握不好,每次上课都担心把握不住课堂,尤其是挂牌课、公开课,更是忧心忡忡,课前必须先将学生训斥一番,以保证该堂课的顺利进行。这样不仅学生学的被动,老师也十分吃力。后来我尝试制定了一些课堂管理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也没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那么如何改善课堂纪律,减少课堂混乱现象呢? 读了课堂纪律管理刍议我有所收获。 首先,作为教师,应将一些零散的要求归纳整合,给学生固定的标准,让学生明白这些标准是每一次课堂的程序和常规,只有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

  • 认知于共同体--读《教学勇气》有感

    近来认真阅读了《教学勇气》一书,书中有关教育共同体的论述对自己启发很大。 我认为对于教育共同体的建设,首先要打破我们错误的想法,比如说:认为知识和经验是自己多年的积累,不能轻易共享。或者认为自己的知识水足够胜任学科教学了,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但是: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人的力量越加显得渺小,群体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我们只有结成一个团队,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自己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实效。 要实现教育共同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

  • 面对学生,我们需要学会让爱不断生长

    每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都会遇到不听话,难教育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的你会用什么办法呢?当尝试了各种教育方法之后还是没有起色时又该怎么办呢?随之而来的是情绪上的烦恼、气馁、愤怒、甚至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了。这时你改变不了学生,就尝试着改变自己吧!需要转变态度的不是学生,而是我们教师自己的心态。在舒马赫的经典名著《小即是美》中给了我们这样的理解:在对立与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怎么能够使教育的纪律和自由的要求调和呢?实际上,有无数的母亲和教师都在做着这个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写出一个解决办法来。他们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