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让对话充盈智慧——《走向对话》读后感

让对话充盈智慧——《走向对话》读后感

更新时间:2016-03-02 11:17:08

《让对话充盈智慧——《走向对话》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假期中,品读了余颖校长的《走向对话》一书,感受颇深,但带给自己更多的是思考。余颖校长对班里48个学生的了解足以让人心生敬佩,每个孩子在她眼里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着异于他人的本领。正是因为她尊重了解孩子,期盼每日的行动都能滋养孩子们的一生,才让她的对话教学迎刃有余。书中列举的对话教学片段生动有趣,诸多想法能让我产生共鸣,甚至类似的对话同样也出现在自己的课堂上,只不过当时没能像余校长一般极好的处理,于是迫不及待地看完了整本书。细读书中的七大章节:对话主角、对话之初、对话之场、对话之道、对话之策、对话之蕴、对话之美,每个章节中的每个教学案例无不蕴含着余校长对孩子深深的爱,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有人说: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对话”。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和教师沟通的活动,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进行的“对话活动”。在《走向对话》一书中,余颖校长笔下的对话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多向的、多方式的语言交流。自称大鱼老师的她带着48条小鱼在对话课堂的知识海洋中快乐遨游,并记录下了一次次精彩的“对话”,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正是需要借助这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让学生亲身经历有意义的对话交流过程,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技能与思维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既生动形象、又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吸引孩子参与学习。图文结合,富有情趣,才能让对话充满智慧。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对话教学的些许心得。
1.情境导入
师:小白兔看到小朋友学得这么好,正准备礼物奖励大家呢!(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2+1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算一算啊?
生:小兔有两个蘑菇,又采了一个蘑菇,现在一共有3个蘑菇。2+1=3,2个蘑菇和1个蘑菇合起来就是3个蘑菇了。
师:第二幅图和第三幅图上,又是讲得小兔怎样采蘑菇的,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列出算式。2.集体交流:师:说说每张图的意思,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计算的?你能将3幅图连接起来,编一个数学故事,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生1:每次小兔都是再采1个蘑菇,所以每次都是加上1。
生2:小兔采得蘑菇越来越多。
生3:每次都比前一次多采了一个,从3个到4个再到5个,得数越来越大。
师追问:观察这几道算式,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1:哦,每次加了1,前面的数是2、3、4,后面的得数就是3、4、5了。
生2:都是加1,前面的数越来越大,得数也越来越大。
生3:我发现1加上一个数,加的越大,结果也越大。
生4:不一定都加1的,加上一样的数都是这样的。
师:怎样的?你们听懂了吗?
生5:他的意思就是说,两边加上的数一样,另一个数大的话加出来的得数也大。
师:真棒!这个规律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3.挑战难题:
(1)不计算,比一比: 2+3○2+1 (会有学生计算出得数后比较)
                      33+11○33+66(不会算,只能运用上述的发现解题)
(2)想一想,填一填:4+□>4+□(大多学生自发的运用规律来填)
在对话教学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对传统课堂的话语策略进行重新调整与组合。为了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就要从问题开始,因为教师的提问也是一种引导,有时正是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中,学生思考的火花才能被点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计算问题,核心目标是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教师结合图片,从语言上做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让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充满智慧。
相关阅读
推荐
  • 一次心灵的旅行——《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交流

    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感动一词萦绕耳际,挥之不去,因雷夫老师的执着追求而感动,因孩子们的杰出表现而感动,更因这普通而又充满奇迹的教室而感动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读懂了语文教学的两大主阵地。 1、【关于阅读】雷夫老师说: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啊,我们都明白阅读对于孩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何引导孩子喜欢上阅读,甚至善于阅读,一直是令我们大伤脑筋的事,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雷夫老师的做法:另一种焦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阅读,从而爱上阅读;大人的指导

  • 鲁宾逊式的传奇——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有感

    【作者简介】劳拉英格尔斯怀德是美国20世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生于美国中部威斯康星州的拓荒者家庭,幼年时随全家过着移民生活,曾到过西部各州。六十五才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倾力完成小木屋系列。该系列犹如一幅长画卷,再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的拓荒生活,刻画了移民勤劳、质朴、善良的品性和勇敢的精神。这些小说问世后引起了轰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和《草原上的小木屋》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两部小说。 【小说简介】《草原上的小木屋》描绘了一个最像男人的父亲,带领着一家五口(爸爸查尔斯、妈妈卡罗琳、大女儿玛丽、二女儿劳拉和小女

  •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内容简介】 《窗边的小豆豆》描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发生在一所小学(巴学园)和在那里上学的一个小女孩(黑柳彻子)的真实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

  • 猫的魔法 ——评《小猫杜威》

    和同事们去鼓浪屿的时候,看到路边悠闲躺着或偶尔经过的猫猫狗狗时,我总会停下脚步,驻足观看,然后和身边的同事一起拿起相机拍照是的,只留下它的身影,不去打扰它。我喜欢猫猫狗狗。 也许是自己家里也养了一只狗的关系,我特别喜欢猫狗。在我的书架上,总会有一些以它们为主角的书。《小猫杜威》就是其中的一本。 ************************************************************** 《猫的魔法》。以此为题,并不是说这只叫杜威的猫有什么特异的魔法在身,而是,当它来到美国一

  • 那一面旗帜在飘扬——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窗外,喧嚣的都市正经受着夏日高温的炙烤;窗内的我轻轻合上《致青年教师》一书的扉页,阵阵墨香犹如清风吹进我的心田。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爱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心他人,培养仁爱之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这就是理想 吴非用朴素与平实的语言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教育哲理,它们不高深却因为作者对学生的满腔热爱,对教育事业拳拳赤子之心显得那么的隽永与深远。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参加工作至今也有十几个年头,

  • 创设轻松愉快的口语交际氛围

    《赢在校园》中提到教师职业的核心能力是构筑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带有明显职业特点的核心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较为持久的心理行为特征。它体现教师履行教师职业的适应程度和卓越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师能力的发挥,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需的一种核心力量。在低年级口语交际课中,尤其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口语交际是苏教版特有的一种口语训练形式,由原来的听话? 说话转变而来,这给教学内容赋予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需要我们整体把握。一年级学生词汇量少,

  • 试析体育的人文观与社会观——《光辉岁月》观后感

    8月2日下午,体育人文社会课上,观看了以美国校园橄榄球队为题材的《光辉岁月》,该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其中有很多体人文体育社会方面的精彩点滴,结合我带足球队的经历,产生了对比思考。 两国校园体育竞赛人文社会观的不同点:首先,在美国,学生能参加学校的橄榄球队是无限荣光的事;家长们对教练的尊敬与推崇,无异于对待崇拜的明星,家长有观看子女比赛的好习惯,有位家长因儿子被替换下场,大叫:别让他下来!,并找到教练办公室恳求;学校对比赛同样重视,暑期组织两巴士的学生到大学集训;社会上的人们同样关心学校的体育赛事,有

  • 请还给学生快乐的童年《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陈大伟老师在《建设理想课堂》一书中提到:一位家长的信《重提鲁迅的救救孩子》引发了我的思考。信中提到了他三年级女儿的遭遇,孩子不愿意去考试,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每天面对的不是快乐成长,而是陷入题海之中。孩子没有了童年的快乐,一天中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她又怎么愿意去学校呢?难怪有学生会把歌词改成:我去上学校,拿了炸药包,隆隆一声学校没有了。 暑期期间青少年活动中心那繁荣的景象是不是也说明一些问题,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经过孩子的同意更不要说和孩子商量了。课家长问什么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呢?还不是现

  • 读《课堂教学答问艺术探讨》有感

    前几天,我读了李如密、刘文娟老师的《课堂教学答问艺术探讨》一文。书中提到,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教学答问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答问艺术具有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深化教学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运用教学答问艺术,要遵循启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正面应对策略、幽默化解策略、规避锋芒策略、巧抛绣球策略、因势利导策略、以退激进策略等来应对学生的提问。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更重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问。然而,问是更重要的,它意味着思考、发现和探索。它能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