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对于思考的再认识—— 读《给教师的建议》5——12条

对于思考的再认识—— 读《给教师的建议》5——12条

更新时间:2018-12-19 15:49:18

《对于思考的再认识—— 读《给教师的建议》5——12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我们常说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在学习、实践、反思、总结中不断成长。其中,善于思考是教师成长的推进器,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有很多收获,蓦然发现:在教学中,我竟然忽略了“学生的思考”。

      一、 后进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一说到后进生,我们通常的想法是课堂上的内容给他们补补,增加一些习题让他们做做,找到他们的家长谈谈。效果怎么样呢?老师该补的补了,该训的训了,该生的气生了,付出了很多,却是徒劳无功,收效甚微。怎么办呢?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他的观点:“我曾经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阔大他们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的多读些书。”我突然想起我的学生小宇,刚开学时,他是个“活猴子”,坐不住不说,学习总是显得不开窍,数学老师也认为他是一名差生,经常受到语数外老师的批评。期中家长会时,小宇的爸爸专门找到我,愁眉苦脸的说:“刘老师,俺儿子就会憨皮憨玩,在家里就没有闲的时候,丢三落四,一点都不用心,我都愁死了!尤其不喜欢看书。”我就和他约好,每天督促儿子看书,每天签字。坚持了一个多月,小宇竟然进步了,能坐下来了,上课不再乱动,写了几篇好日记,字也漂亮了,几次测验成绩都很理想。两个多月过去,越来越懂事和沉稳,期末考试的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章节,思考这个孩子的变化,是不是阅读产生的效果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二、 课堂上,一定要设法让学生独立思考。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有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讲了那么多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是细细分析,学生读了那么多的课外书,还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为什么学生在做试卷上阅读这一项总是失分很多呢?现在看来,就是因为学生读书时不会思考,不会深入地思考,没有养成“想一想”的习惯。有句话说,读书不思考就像吃饭不消化。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是不是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呢?是不是把更多的时间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字面背后深藏的深刻含义呢”?自查我的语文教学,这种意识有一点,课堂上也渗透了一点,但是做得远远不够。我曾经上过一节区公开课,普遍评价很好,也自以为上得不错,结果教科所的专家充分肯定以后,对我说:“你还是引得太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当时的我不以为然,今天看完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回过头来看看,才发现那样的课是热热闹闹,滴水不漏,却更多地体现了老师的挖掘教材的深入,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的认识词义本身及其细腻的感***彩。”

      三、 在练习中检查学生的思考。

      怎样使检查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家庭作业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当堂练习、随时检查的形式更是非常重要。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这一种方式都应该很好的运用。

      课堂上,让学生做一做相应的练习,一是为了老师检查学生的掌握,二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运用巩固。语文教学中的默字和小练笔相对比较常用,别的方面用的就比较少了。很多老师都认为在课中穿插练习会使得课堂没有连贯性。关于这个问题还要进一步思考,设置怎样的练习?目的是什么?怎么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何时设计练习最为有效? 
相关阅读
推荐
  •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读后感

    在读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前,我就听说这本书内容比较深奥,理论知识很多,很难读懂。因此,我对这本书产生了畏读心理。但是当我读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写得真的很棒,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 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这一段话: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

  • 我们没有理由懈怠——读《小豆豆和小豆豆们》有感

    【引子】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 摘自《读书之乐》 【简介】 1984年,联合国的官员在读完英文版的《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后,认为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因而任命她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第4位、亚洲历史上第1位亲善大使。 担任亲善大使后,黑柳彻子陆续访问了坦桑尼亚、尼日尔、印度、莫桑比克

  • “奖状”和“小雁”——观电影《心灵的小河》有感

    周五(10月22日)上午,我带着孩子们一起观看了电影《心灵的小河》。虽然看之前儿子一直给我灌输:这是一部很不好看的电影,很没劲,我们的同学都说不好看。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于是,从头至尾,看得非常认真。 【电影内容概述】: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毛勇的小男孩,学习成绩很一般,从来没有得过奖状,老师不怎么喜欢他。他的爸爸是一个获得过很多荣誉和一等奖章的优秀转业军人,一直期盼着儿子能拿回一张奖状。可是,虽然毛勇对于自己的学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却是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对小雁倾注了自己深深的爱。最后,小雁展翅飞翔,越飞越高,

  • 我看《沉思录》后感

    想说的第一句话:入社真好,梁先生送书来了;于是,案头有了《沉思录》;随时翻翻,偶有所得;牵强为句,缀连成文;以书名为线,串联了三篇;聊以自嘲,敷衍塞责。 开首之篇:沉 马可奥勒留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年代,以其坚定的精神和超人的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在沉思中感悟人生。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简洁的表述,历练成动荡砥砺沉思、苦难造就伟大的杰作一本智慧之书,一本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何怀宏教授,以他洞察的眼光、睿智的思维、深邃的理性,悟其真谛,得其精髓,权威译作,把《沉思

  • 《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教学自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种条件和形式。读完这本书,我只是以一名普通的教师身份,根据平时的实践和思考,粗略地把我对《建设理想课堂》的感受写出来供同仁指教和共勉。 教师应该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教得是否幸福、愉快,主要取决于在教的过程中能否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能否体现人的创造性!要创造就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改变。由此,可以这样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有感

    阅读了本书中的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这一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贯穿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主动性,最终使学生依据自身的差异,实现阅读有效教学的最优化。 第一,根据个体水平,确定层次差异。实现阅读的有效教学,首先要确定差异层次。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因反映主体的不同而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解读同样存在主体解读的差异。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一锅煮的现象

  • 试析体育的人文观与社会观——《光辉岁月》观后感

    8月2日下午,体育人文社会课上,观看了以美国校园橄榄球队为题材的《光辉岁月》,该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其中有很多体人文体育社会方面的精彩点滴,结合我带足球队的经历,产生了对比思考。 两国校园体育竞赛人文社会观的不同点:首先,在美国,学生能参加学校的橄榄球队是无限荣光的事;家长们对教练的尊敬与推崇,无异于对待崇拜的明星,家长有观看子女比赛的好习惯,有位家长因儿子被替换下场,大叫:别让他下来!,并找到教练办公室恳求;学校对比赛同样重视,暑期组织两巴士的学生到大学集训;社会上的人们同样关心学校的体育赛事,有

  • 引生本之泉 润自然生命——读《教育激扬生命》后感

    当我们享受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之美景时,不要忘了,大自然更赋予了人类丰富而精美的生命。生命始于自然,则应以自然的方式牧养。生命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但每每说起学生的精神生命,我们总觉得很沉重。学习的重压,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被动地接收式学习,使得学习枯燥乏味。捧读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则有一种智慧被点燃,生命被激扬的真切感受。 生本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在自由的国度里,急切地睁开观察真善美的眼睛,愉悦地接受知识给他们提供的欣赏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生命被唤醒,内心的小宇宙不断地膨大起来,就会成为强

  • 文章与课文的区别——读《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谈及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时,说到文章与课文的区别。下面是该书中的一些观点。 什么是文章? 所谓文章,至少有这么三个层面: 第一,语言的层面,即语词和语法。语词与语法是文章的工具。 第二,是义理的层面。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第三,是语用(交际)的层面,从文章使用工作这个行为来看,它就是一个言语交际的作品。 什么叫文章? 从文章学的立场上来说,只有当它表达了一相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内容时才叫文章。从这一立场出发,学文章就是学义理,这就是所谓的义理教学。 从语言学的立场上来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