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读《小学科学课程教与学的实践研究》有感

读《小学科学课程教与学的实践研究》有感

更新时间:2019-03-11 10:35:44

《读《小学科学课程教与学的实践研究》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近期读了《小学科学课程教与学的实践研究》中的《探究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教学》一文时感受颇深,文中强调: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很好的帮助。这与我在平时教学时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共鸣一:文中强调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每班实验的目的。只有目的明确了,才能有的放矢,明确去做什么的。到底怎样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标呢?文中从两个方面介绍的:一是要引导学生仔细读懂实验的题目,并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说出来,这样才是切切实实明白了。通过把握重点词句的方式来明确实验的目标和方向。如小学四年级《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课有“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可以认识到重点词明显就是“食盐和小苏打”和“溶解能力”,其中“食盐和小苏打”既是主语,又是实验对象,而“溶解能力”是要通过实验验证的现象。二是教师引导理解实验题目,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教师随机进行点拨纠正,从而让学生正确确立实验应该达到的目的。

共鸣二:在实验的选材上,要少而精,不能多而杂,分散学生注意力。合理的实验材料准备是实验效果的基础和保证。选择实验材料时,首先考虑从学校实验室的现有材料中选取,但小学科学实验材料从实验室多数都不容易得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主制作教具,从平时生活中获取简易的、实验现象明显的一些材料。例如,在教学《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时,首先选择实验室现有的材料:用酒精灯加热铜球,用冷水冷却,观察铜球是否可以通过铁圈。实验后,为了揭示现象的具有普遍性,我还要求学生找一些塑料球,用热冷水加热和冷却,看是否可以通过铁丝圈。这样实验材料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学生非常容易接受,实验又比较安全。

共鸣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是学生思维得到充分锻炼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设计过程中,思维得到撞击后能产生灵感的火花,这样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就养成了积极动脑的习惯。在小组商讨过程中,也培养合作精神,体验到小组同学之间重要性和合作的乐趣。如在教学《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一杯有食盐未溶解的浓食盐水,学生观察后,思考怎样让食盐继续溶解呢?学生答:加水。我就按照学生的要求加水,果真溶解了。学生都非常兴奋,紧接着我追问:如果用一种方法把刚才加进的水取出,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答:食盐又出现了。教师随机总结:这就是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的现象。追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能把加进的水取出呢?让学生讨论并设计食盐方案。学生通过讨论得到方法是蒸发法。这样学生的探索意识得到了充分地训练,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
相关阅读
推荐
  • 魏书生的一堂公开课引发的启迪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一书中记载着魏书生的一堂公开课的片断:那时在1978年,魏书生任教了一个全年级最好的快班和一个全年级最差的慢班。就在这年的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领导通知他要他给全区的教师们上一节大型公开课,而且要求在慢班中开课。 下面是一段魏书生与学生的精彩对话: 魏书生与学生商量怎么办?学生喊:别在我们班上!到哪儿去上?到你那个尖子班上。在咱们班不行吗?不行,我们害怕。咱们打架,胆子大得很,什么都不怕,怎么上课反倒怕了呢?打架都好几年了,公开课咱们没上过,怕给你丢脸。老师不怕丢脸还不行吗?老师把讲的内

  • 于细微处见真情——读《心情监测站的故事》有感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心情晴雨特色作业,这是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塔山小学就学生作业的一个新举措,就如《大众日报》、《中国教育报》称之:心情作业架起师生间的心桥,在每个孩子心灵里安装了一个监测器,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为童年插上翅膀,尽情翱翔。 一、 感动于细微处见真情 从常理的角度去思考:回家作业便是回家作业,往往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回家作业不外乎是为了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然而塔山小学的老师们却让每个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画上今天的心情,笑脸或哭脸,老师便根据学生的图示进

  • 读《成功母亲的7大教育法则》有感

    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中的发明有1093件,白炽灯泡、荧光灯、留声机、录音机、话筒、电影放映机、高速公路让后人无人能望其项背。 然而,谁曾想到,他在小学里只读了三个月就被退学了,在他身上没有任何学历。他的成长完全仰仗了母亲南希,是她引领爱迪生走进了科学的世界,并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领域。她充分肯定了爱迪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积极思考。正如爱迪生自己说的那样:所有的进步,所有的成功,都是从思考开始的。 一、母亲人生路上的指明灯 在爱迪生的一生中,母亲南希就像是他人生路上的一盏

  • 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

    在我的记忆里,从小,父母总会苦口婆心的让我长大了要好好学习。现在终于了解到他们口中所说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我并没有像文人异士那样的文学修养,也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本质,但是,对文学与读书,我倒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首先,读书是一件快乐而孤单的事。所谓快乐,那是你沉醉在文学中,享受着文学带给你的快乐与忧愁;而孤单,那其实是另一中境界。人因文学而孤单,那就是将你和文学容为一体。人在文海里享受快乐与孤独,听起来就像是一件可以震动人心的事,事实证明,我国的很多抛头颅,撒热血的文学家已经到达了这一种思想

  • 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为了完成任务,带着几分无奈和几分好奇,在网上下载观看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然而纪录片中所述内容深深地触动着我,也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 在《教育能改变吗》视频里也都是很真实地反映,比如对高考的反思:高考不改革应试教育还是不能去除,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发展还是老一套模式,甚至在近几年人们对高考反应快达到顶峰的阶段,出现了一个个偏离教育本质的事情。学校还是以考试为出发前提,学校领导者以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出更多高分和前几名的学生为骄傲,老师们如同一个个流水线上高负额的机器一样,制造着一个个雷同的,经过反复操练

  • 那一面旗帜在飘扬——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窗外,喧嚣的都市正经受着夏日高温的炙烤;窗内的我轻轻合上《致青年教师》一书的扉页,阵阵墨香犹如清风吹进我的心田。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爱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心他人,培养仁爱之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这就是理想 吴非用朴素与平实的语言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教育哲理,它们不高深却因为作者对学生的满腔热爱,对教育事业拳拳赤子之心显得那么的隽永与深远。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参加工作至今也有十几个年头,

  • 读《教育在十字路口》后感

    1943年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雅克马里坦用他的如椽之笔,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正如在著作《教育在十字路口》的封面上所写教育的目的应在于:借助知识、智慧和爱,使个体获得精神解放,并以此唤醒和释放学生本性中的精神渴望、提升学生的心灵层次。因为唯有当教育成为精神自由的主人、背离技术至上的奴隶之时,其才能真正地摆脱徘徊,走出十字路口,这段话对我的启示尤其深刻。阅读着他的真知灼见,既佩服又羡慕,我明白了教学的乐趣就在于耕耘,哪怕孤独地艰难行走,也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明白了教学的乐趣也在于探索,

  • 体验幸福生活---《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书本第一章的第一小节提到了吃甘蔗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喻指不同的人生方式和态度。并且鼓励第一种方式,即:先苦后甜。这让我联想到了这样一些语句:只要你继续努力,学习上刻苦勤奋,你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只要你付出了,你就会有收获。加油啊,成功在等着我们。No pains , No gains.我们平时也经常用先苦后甜教育和激励学生。这样的方法也的确使学生在未来幸福生活的目标引导下,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了进步。 但不乏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为很长时间没有感觉到甜味而怀疑甘蔗不是甜的,最终选择了放弃。因此就会有学

  • 倾听是一剂良药——读《教学勇气》有感

    莫顿说过: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倾听人们说话。《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克帕尔默是这样说的:我们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是的,这些话语让我感触良多。在短短的一年教育工作岗位上,在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我遇到了诸多问题。多数是在经验丰富的同事指导下处理的,有时候也会凭借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去处理问题,情况时好时坏。在担任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时,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