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
自然课如何引导学生实验观察

自然课如何引导学生实验观察

更新时间:2014-07-22 09:24:23

《自然课如何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小学自然课是自然科学的启蒙教育。在自然教学中重视观察与实验,不仅是学好自然课的需要,而且能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为以后学习其它各门科学知识做心理准备。那么在自然课上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是牛津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腐烂》单元中的一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土壤,帮助学生认识土壤里有除了有黏土和砂,还有空气、水,以及动植物的残骸、动植物和微生物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为后面的一节课《土壤里的物质循环》做好铺垫。本节课,观察是重要的手段,必要时要借助实验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设计活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帮助学生认识到土壤里的各种成分,同时学习观察的方法,也是重要的。三轮课下来,我的感悟颇深,现在整理我一路走来的想法和收获,与大家共勉。
   第一次授课:也许很常见,偏偏视而不见(缺乏引导)
   教学情景描述: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土壤标本(里面有土壤的基本成分和土壤里各种小动物),提供放大镜,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土壤的成分,为了方便交流,观察同时并记录。
   作业单:
   观察土壤,将你的发现写在或画在下面表格里
   非生命的物质 有生命的
  
  
   你曾经在土壤里还见到过什么?写在或画在下面的表格里:
  
  
   喜欢小动物是小孩子的天性,我准备的土壤标本里的小动物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课堂学生的呼喊声此起彼伏,“老师,蚯蚓!”,“老师,鼠妇!”,“老师,蜈蚣!”,“老师,蚂蚁!”……学生很兴奋,我提醒学生把看到的记录下来。在巡视时,我一直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除了小动物,土壤里还有什么?可是学生好像没听到似得,他们的记录单里,记的满满的全是小动物的名称,有的还把看到的小动物画了出来。
   在课堂交流时,学生讲的全是自己小组发现的土壤里的形形色色的小动物,我再怎么提示,土壤里除了小动物,还有其他什么成分?他们最多再说一些小植物和土壤里的种子,“土壤里有什么”一课俨然成了研究“土壤里有什么小动物”?对于最常见的黏土和砂,学生偏偏视而不见!至于水分和空气,学生根本没有提及,都是我讲给学生的。这一块,显然由于我的引导缺失,导致学生只是认识到了土壤里的有哪些小动物,而土壤里的基本成分:黏土、砂、空气和水以及腐殖质,都没有理解,虽然有我后面的讲解,但是,探究的味道一点都没有了。
   课后,张老师和我做了交流,认为这一节课,内容安排的太多,因为后面我还安排了人类对土壤的影响阅读学习。建议我把这个内容放到后续的课时里,而这一节课,就主要让学生探究土壤的成分。观察时应该借助多种方法,必要时要借助实验的方法,让土壤里的成分清楚的显示在学生的眼前。
   我自己也做了反思,觉得学生观察土壤的成分这一活动中,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观察方法太单一,只是用眼睛看,如果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嗅、摸、看等,再加上实验的方法,应该就不是这样的效果了。
   第二次授课:学生有认识,但是很混乱(引导不够)
   教学情景描述:
   第一次观察:提供1号土壤标本(操场角落采集,为土壤的基本成分,没有动植物),组织学生两人一小组观察,并记录观察现象(记录单1)。提醒学生用手抓取一些土壤,捏一捏,什么感觉?嗅一嗅,什么味道?取适量土壤标本投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土壤落入水中时,有什么冒出?充分搅拌,静置。
   记录单1:
   1、仔细观察标本袋的内表面,你看到了( ),说明土壤里有( )。
   2、打开标本袋,取一些土壤,放入有水的烧杯里,水中有( )冒出,说明土壤里有( )。
   3、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烧杯里的土壤,让它和水充分混合,静置,等待土壤分层。(1)、漂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是( );(2)、用铁丝挑一些分层后的土壤上层物质,用手感觉一下,有( )的感觉,这是( );(3)、再挑一些下层物质,用手感觉一下,比较( ),这是( )。
   第二次观察:在等待烧杯中的土壤分层时,出示2号土壤(学校围墙附近的土壤,里面有较多的小动物,还有一些小植物),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观察2号土壤标本,将看到的小动物或小植物记录在下面表格里。
   记录单2
   等待土壤分层是时,观察2号土壤标本,可以用放大镜,看看土壤里还有什么?将你们的发现记录在下面表格里(用文字描述或画出来)
  
  
  
   课堂交流时,先交流土壤里的动植物,学生对这个内容很感兴趣,所以观察的很仔细,交流的很充分。土壤混合液静置后,观察土壤的分层结果,虽然有十几分钟的等待,分层效果还是不明显,学生没有很清楚的看到上层漂浮物、黏土、砂这三层的明显分层,是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完全分离,学生通过看、用手摸,初步感觉到了分层后的黏土和砂,但不是很清晰,所以在交流的时候显得有些混乱。
   课后,徐老师帮助我分析了这节课,通过两次观察,分层观察土壤,这样很好,但是组织的有些乱,第一次观察中,由于要等待土壤的分层,第一次观察没结束,穿插了第二次观察,第二次观察结束后,又回过头来来继续第一次观察,这样学生思维转换时有时差,效果不好,有些观察结果可能会忘记。还有,记录单的设计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有效观察,可是我设计的记录单有些繁琐,文字太多,学生读起来有些吃力,不利于帮助学生有效观察,光是阅读都浪费了很多时间,记录的东西太多,很多学生疲于记录,所以观察不彻底,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显得有些混乱。徐老师说,之所以两次观察穿插,是因为土壤混合液的分层需要时间,索性就在上课前一晚上帮学生准备好分层实验,等学生做了分层试验后,在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分好层的土壤标本,这样效果又好,时间的安排也合理。
   我自己也做了反思,第一次观察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活动的设计,记录单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观察,可是没想到分层实验不够,没有做演示实验的准备,引导学生学生进一步观察;记录单设计太复杂,课后我注意翻阅了学生的记录单,很多学生并没有记录,记录单并没有帮助到他们,反而影响了他们的观察,记录单需要重新简化,努力为学生有效观察土壤服务。
   第三次授课:先观察后实验,终于清晰可见(有效引导)
   教学情景描述:
   第一次观察:课前组织部分学生采集1号土壤标本(学校围墙附近的土壤,里面有较多的小动物,还有一些小植物),分小组(四人一小组)观察1号土壤标本,看看土壤里有什么。用文字和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过程中的发现。
   记录单
   观察1号土壤标本,将你们的发现记录在下面表格里(用文字描述或画出来)
  
   植物类 动物类 其它
  
   第二次观察:提供2号土壤标本(操场角落采集,为土壤的基本成分,没有动植物),观察土壤:(两人一小组),注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观察并思考。
   1、 用鼻子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2、 用手拿一块土壤,捏一捏,有没有湿的感觉?用餐巾纸包住它,捏一捏,看到了什么?
   3、 观察土壤结构,有很多缝隙,缝隙里面藏着什么?
   学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里投入土壤,看看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4、 学生实验:土壤在水里的分层实验,看看土壤在水里分成了几层?分析土壤里还有什么?由于等待完全分层需要时间,教师提供前一天分层明显的标本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这次授课,比前两次效果都要好。通过层次分明的两次观察,第一次观察,借助肉眼和放大镜,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了解到了土壤里有很多小动物,土壤为小动物和一些植物提供生存空间,是动植物的家。第二次观察,通过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同时结合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一杯水,让土壤分层,让一些原本看不到的物质显现出来,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到土壤中的黏土、砂和腐殖质这些基本的物质,还有空气、水分,有些孩子还嗅到了土壤有一股霉烂的气味。学生不但清晰的了解了土壤的组成,还知道了观察土壤的方法。
   这次课,有幸得到区里同学科的老师的点评,他们指出,通过这次课,看到学生通过这节课,收获不小,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了解了土壤,而且还知道了一些观察土壤的方法。同时也给我提出了宝贵意见,第一次观察,学生分组观察1号土壤,学生兴趣高涨,观察的很仔细,发现了土壤里藏着的很多小动物,学生小组观察时,互相交流,学习很主动;但是,第二次观察,学生分组观察2号土壤,在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过多,虽然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土壤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也知道了一些实验的方法,但是,由于老师介入过多,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不够,学生探究的气氛不浓,有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学生的学习有些被动。在这一块,如果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或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如何做这个实验,这样可能会更好。老师们宝贵的意见,给我指出了改进的方向,实验课的教师引导,确实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
   在自然实验课上,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引导的度,如何把握?我觉的要从一下几点去思考或努力去做到:1、活动的设计思路,要清晰可行要,能帮助学生对课的内容的理解; 2、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不要提出无效的问题,干扰学生思考;3、实验观察记录单的设计,要简单明了,要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不要给学生增加负担,影响实验观察的效果;4、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的追问也很重要,会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总之,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实验观察课应该是有趣的,吸引学生的,而不是僵化的、死板的,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努力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相关阅读
推荐
  • 我在网上批阅作业

    自从担任信息技术教学以来,已有好多年没有批改学生作业的感觉了。以往,我对学生的信息技术作品(也就是平时的作业)总是留在期末进行集中批阅。这样,我总感到无法对学生的平时作业及时的了解并反馈给学生,多多少少有点遗憾。不曾想,这学期刚开始,我却不知不觉在每节课结束后,认真而仔细的批起了学生的当堂作业,而且是在网络上批阅作业。 在上学期结束后,我利用寒假时间,为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搭建了一个教学互动网站。我的教学网站分文章发布与论坛互动两个部分。平时,我把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都发布在网站上。在课堂教学时,我

  •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探究之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全社会的呼声。这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科学课该如何探究呢? 科学课以其广博的教学内容,多样的实践操作,无穷的奇思妙想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得天独厚的重要地位。只要教师很好地利用多种方法,就能使学生感到学科学的乐趣。 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能使学生的情感进入认识对象,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自觉参与并主动学习。例如学习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时,用碘酒滴在含有淀粉和没有淀粉的物质上,然后让学生

  • 《身边的垃圾》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指导预案

    一、课时辅导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身边有许多垃圾,不仅造成可回收资源的浪费,使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也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人类的健康,危害动、植物的生长。 2、经历头脑风暴,学会从专题到问题,问题到项目活动的转化。 3、了解活动计划的格式、内容,尝试制定活动方案。 4、让学生懂得减少垃圾,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单位的责任,并实际行动参与六城联创活动。 二、辅导的重难点: 确定活动的项目 三、辅导的主要环节: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所要研究的专题。 1、从温州六城联创说起:最近,温州掀

  • 我心中理想的科学课

    身为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我时常感到既开心又无奈。 开心的是,和孩子们在一起学科学真的是件快乐的事情。每天,步入教室,那些好奇的小朋友就会忽闪着小眼睛盯着我问东问西。和他们一起进行科学探究,一起经历着成功或失败,一起重新去发现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一起得到意外收获,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思维和现在越来越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让他们随时都能爆发出让我惊叹的见解!师生在一起总是感觉时间怎么这么短啊,这么快就下课了,意犹未

  • 教学叙事: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一天的垃圾》该如何去研究

    【教学叙事】这一课,在未来教室里上,因此在考虑的时候,对于如何发挥未来教室的功能,动了一番脑筋,也可以说,因为是在未来教室,所以选中了这一课,期待让较为平淡的一课,在不同教学方式的互动之中,生发出更多的趣味性来。 《一天的垃圾》该如何去研究? 首先我在考虑的,是为什么要和孩子们上这么一堂课,对他们而言,这样一堂课有意思吗?他们会对此感兴趣吗?如果,这样一堂课能够和他们实际的生活产生勾连,或许,他们会有回头好好看一看的想法,也能够让这样一堂课,上得更扎实。 其次,是否一定要把垃圾带至上课地点?大量的实物垃圾

  • 我的科学课堂在悄然改变

    科学同步探究的批改占了我不少时间,批的过程总是带有遗憾:错别字太多,字也写的不端正。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师生作业的效率。广州生本教育培训,接受了兵教兵的观念。 回想自己学习时代,不知道批过多少学生的作业,记得初二的时候,我们班级的物理试卷几乎没张都是我批的。因为我每次物理测试,几乎都是满分,一直记忆犹新的是,100分的试卷我考出了105的成绩,就是物理老师对我的肯定。(我的物理老师是插队青年,后来回苏州工作,再后来调到苏州教育局工作)每次物理测验,王老师总是先帮我批完,然后把全班的试卷交给我,因为关系到

  • 三次制作刻度纸——《比较水的多少》教后记

    《比较水的多少》是一课经典的科学探究课,印象中,在4、5年前就对这课有过初步的认识,去年也上过,今年10月份,常熟王老师的课堂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经贸的顾老师还透露自己对这课有独特的上法,只是没时间和他研讨。课是超前备的,质量不高,今天上午边准备实验器材,边进行二备,细看教学目标和同步探究,认为我今天上课要在刻度纸的制作上有所突破。于是,我准备了很多白纸,我没想好学生会出现什么情况,对学生估计不足。课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说说有多少种比较方法,思路不够开阔,我把不同方法画在黑板上,只有4种,不是特别理想。

  • 我爱我的三上科学之旅

    本学期,我开始了三上科学之旅。学生一共12个。科学教室1个,里面有三上配套实验材料一套,54寸背投电视一台,实物展示台一个,上课自带笔记本电脑。每周二下午第一第二两节连上。 最得意的是我的科学教室。12张座位分成了三组,每组四个同学,每个同学的课本不用带回家,就放在自己的课桌里,这是我一贯的主张,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教室后面排了一排多余的课桌,放有本学期的实验器材。从自己家里带了女儿小时候看过的10多本《十万个为什么》,组成了一个科学小书架,供同学们课间学习。放实验器材的箱子做成了材料箱,如果学生有什么材

  • 科学三上教学案例《纸的观察》课堂实录与评析

    张 敏(执教)陆咏梅(点评) 教学背景及分析 《纸的观察 》是教科版三上第五单元《纸》的第一课,从观察一张白纸开始,让学生观察描述一张白纸有哪些特点,然后比较两张不同纸的主要区别,进而寻求各种纸的共同特征:纸是由纤维组成的。教材以纸作为观察研究材料,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不断拓展、发掘更多关于纸的观察内容;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关于纸的直接认识;并使他们体会到,原来熟视无睹的纸,隐藏着那么多我们未必熟知的东西。 促使他们更多的关注周围常见的事物,并自觉地去观察更多新的内容,逐步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敏锐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