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随笔
新人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我和昆虫》教学教案

新人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我和昆虫》教学教案

更新时间:2018-05-05 14:39:34

《新人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我和昆虫》教学教案》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美术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教学时间:2课时。教材分析: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昆虫,观察发现昆虫的形态美、色彩美、花纹图案美。简单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昆虫的特点和种类)和渗透对称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使人与大自然的距离贴的更近。通过观察,记忆昆虫的特征,学习昆虫的表现方法,在了解昆虫的种类和习性的基础上,大胆现象有关小朋友和昆虫的故事。启发、诱导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用童心去观察自然、描绘自然。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和特点,知道表现主题的方法。认识对称的基本特点,发现昆虫的对称。
2.体验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快乐,通过观察,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不同种类的昆虫。利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表现有情节的“我和昆虫”。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有趣的昆虫,大胆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培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抓住昆虫的特点,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昆虫的资料。如:图片、书籍或在网上下载昆虫的资料,能详细讲解一种昆虫的名称和特点;彩笔、油画棒、记号笔等绘画材料。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和特点,知道表现主题的方法。认识对称的基本特点,发现昆虫的对称。
2.体验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快乐,通过观察,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不同种类的昆虫。利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表现有情节的“我和昆虫”。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有趣的昆虫,大胆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昆虫的特点,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头上两根须,身穿彩花袍。飞舞花丛中,快乐有逍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昆虫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昆虫的世界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示标
1.了解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和特点,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不同种类的昆虫。
2.利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表现有情节的“我和昆虫”。
三、认识昆虫的结构
欣赏昆虫图片(一边看,一边请学生说说昆虫的名字,不同昆虫的特点。)
2.看了这些昆虫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1)昆虫的形状不同。
(2)昆虫的颜色不同。
(3)昆虫身上的花纹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昆虫身上的花纹是左右对称的。板演,请学生添画昆虫的另一半。
  (4)昆虫的动作姿态一样吗?
  A.谁来表演一种昆虫的动作姿态让大家猜一猜。
  B.引导学生集体表演优秀、形象动作。
  3.昆虫出现于距今约4亿年前的地球上,全世界约有150万种。
  4.说说大多数昆虫都有哪些特点?
  5.小结:昆虫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长有触角和六条腿(板书)
四、组织学生介绍资料
  1.不同的昆虫有不同的特点,课前我们小朋友们也找了许多昆虫的资料,现在谁来介绍一下你喜欢的昆虫?
  2.引导学生说说昆虫的名字、长得有什么特点?喜欢吃什么?生活在哪里?
五、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1.你知道昆虫在生长的过程中身体会不会发生变化?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知道的昆虫的生长变化。
  2.那自然界的昆虫与人类有关系吗?
  (有的昆虫可以帮助植物传播花粉,有的可以捕捉害虫,有的可以制作药材,有的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自然界昆虫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六、欣赏学生作业
  说说画面主体是什么?主体要画得怎样?你觉得主体画在哪里?
七、学生作业(测标)
  1.想想你能和昆虫做什么有趣的事情?请你跟小组里的好朋友说一说,看看谁最有想象力。
  2.请个别学生交流。
  3.请你把自己编的有趣故事画下来。
  注意先画主体,画得大一些。画出昆虫的特点,再画它的同伴或其他昆虫,背景,使画面丰富、饱满。
  4.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昆虫的图片作参考。
相关阅读
推荐
  • 评课报告《我的牙刷》

    本学期在学区领导的组织下开展了区域校本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中我听取了李老师的一节课《我的牙刷》。在教研组长王老师的引领下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首先,在4月27日进行了五年级美术《我的牙刷》初案设计。之后,在5月9日又进行了课例研讨。在这一系列教研活动中,我悉心听了李老师的《我的牙刷》这节课,李老师能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全面有效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 李老师充分运用了引导的教学方法。上课伊始,他就引导学生欣赏丰富的图片,从各个角度,不同类型、不同材质、不同色彩、不同功能等等方

  • 四年级美术《色彩的对比》教学反思

    本课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一个学习内容,是色彩系列的一部分。色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使学生理解色彩的对比特性,并能运用于生活就比较难。本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发现什么是色彩对比,它应用在生活的哪些方面。通过一些师生互动游戏、欣赏生活与民间工艺,多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感受色彩对比美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进而运用色彩对比的视觉规律来表现美。 我是这样完成本课教学的。本课我采用欣赏观察的形式进行导入,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的主体是在教师主导的引导下来体现的,我是引导学生凭自己的感觉和实际

  • 五年级美术教案:<小茶壶的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情感领域:通过品尝茶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领域:学生在观察、欣赏茶壶这一工艺品的过程中,了解茶壶的结构特点,感受精美的茶壶。 创造领域:运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来设计制作茶壶,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拓展学生的思维,设计、制作独特的茶壶。 教学难点:如何在开拓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创意、设计张显个性的作品。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茶具、情景布置。 学具准备:紫沙泥、橡皮泥、彩色纸、费纸筒等综合材料。 教学过程: 一:感受与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蠡口实验小学

  • 美术作业转向——从规定转向自主

    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尽可能地拓宽作业形式,放宽在学习材料、表现方法等方面的自由度,提倡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如:《添画人像》中,我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半个人物头像,自主选择喜欢的表现形式添画出另一半头像。这种绘画形式可以是彩色铅笔、油画棒或水彩笔绘画、素描、线描等。多种表现形式的自主选择,把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某个方面的绘画潜能。再如:徒手捏制法、泥条盘制法、泥板成型法是三种常用的泥塑制作方法。《别致的小花瓶》一课中,学生

  • 一堂美术活动公开课——抹布印迹

    我自认为不擅长艺术活动的教学,在我的各类公开课中也从不上艺术活动,正因为中心教研组的美术研讨课,让我有了一次自我挑战的机会。而今天上午有幸聆听了百花小学戚老师的一堂美术活动抹布印迹,对于我的活动又有了一些新的启发。 在去之前知道戚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的课,心想五年级离我们太遥远,肯定借鉴不了,也就去看看吧,揣着这样的心思就上路了。听完了课总的感受有四: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小学和幼儿园一样需要调动孩子的兴趣和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中,老师和孩子是平等的,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能引发孩子的

  • 北京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面塑》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面塑这一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很多农村、城市都能找到面塑艺术的踪影。面塑艺术无论是造型、构图还是色彩点染,都有一种和黄土地一样的粗犷美、朴实美、深厚美和广袤美,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面塑艺术在内涵、形式、题材、造型等方面不断更新变化。然而因为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面人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本教材选用面塑这一学习内容,旨在让真正的艺术能够代代相传。但现在的学生对面塑造型这一艺术形式还是较陌生的,也缺少了解和实践。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通过自主学习和视频欣赏,使学生了解有关面塑的知识,认

  • 分层教学 多元设计——小学一年级美术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思维特别活跃的年龄段。在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他们的知识面更广,思维更活跃。他们敢动手、爱提问,喜欢通过更新颖、更有趣的美术活动形式,自由、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手形的联想》通过多种方式的手形表演与联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简单的、变化的手形带来的丰富联想与无穷乐趣,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地尝试将自己借助手形联想到的形象表达出来。 因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从切实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

  • “鱼骨画”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高 雯(江苏徐州铜山实小)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校本课程越发得到基层学校的欢迎与喜爱。开发,完善校本课程成为每所学校拓展学生学习领域,发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学生特长,培养多种人才,培育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 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结合教师资源特色大力发展。我校确立《鱼骨的畅想鱼骨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开发形成了我校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 课程研究的背景及经验 我们之所以选择鱼骨画创作作为我校

  • 有效运用美术教材文本图例的实践

    一、活用教材文本与图例,美术教材上的文本与图例是编者经过一定的实践与验证,重组与构建在一起的。教师在运用时,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进行适度的筛选与修改。有些文本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