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我们需要抓住本质的教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我们需要抓住本质的教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4 13:55:31

《我们需要抓住本质的教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很多孩子到了高年级后,发现知识变难、变繁了,有些时候对于老师讲解的一些知识点开始有些似懂非懂,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生学习的自信,这也是家长们一直向我们反映的问题。“让简单的课上的不简单,让不简单的知识学得简单”这是我们市教研员的一句话,我却记忆深刻,也深信不疑。如何做到让“繁”“难”的知识学起来简单呢?抓住数学本质!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认识小数》是老师们公认的一节难课,学生都反映说,觉得太繁了,也太难了。繁在哪?难在哪?根据几次上课的经验和对教材的分析,发现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教学,学生对书本上的例题只是单纯的模仿,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小数的意义。学生觉得“繁”是因为里面包含了分数意义和单位换算,这两个也是小学阶段较难的知识点。那么怎么办?在分析教材,我们发现书本将重点放在两位小数与三位小数的意义教学上,因为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了一位小数的意义,但对比两册的教材,不难发现在学习方法上、教材的编排上几乎是完全一样的。我认为学生学习一位小数的经验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其它小数的基础,如果学生掌握了一位小数的意义,那么对于两位、三位小数意义的掌握则变得顺理成章。再从客观角度分析,相隔一年的时间,一位小数的认识已经模糊,所以,一位小数意义的教学不可忽视。再者,小数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小学阶段的小数初步认识,苏教版五上教师数学用书上的一句话很有启示意义,“小数就是十进分数的一种表现形式”。结合以上的分析,对教学过程进行重现建构,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0.3元引入,让学生经历0.3元→0.3米→0.3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深刻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在正向迁移到两位、三位小数。按照这样的设计实施以后,学生的反馈变成了“老师这节课好简单”“老师,这不学都会了”,学生的课后检测也表示,百分之九十多的学生掌握的很好。由此可见一斑,抓住所教内容的本质,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教学设计,可以简单有效的帮助学生的学习。
教材中诸如这样的课比比皆是,比如五上《负数的认识》,正负数表示的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如果从“相反意义的量”入手,而将温度计的认识放在课前,那么不仅学生学起来简单明了,而且直击重点。还有如《认识方程》《比的认识》等等。让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让孩子对数学充满自信,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相关阅读
推荐
  • 借助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

    案例:师: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生: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红花有8朵。两种颜色花相差多少朵。 师:除了可以对两个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 师:我们来看蓝花和黄花。我们把2朵兰花看作一份,那么黄花的朵数可以怎样分才能看得更清楚?(学生圈一圈) 生:把2朵兰花看作一份,黄花可以分成这样的3份。 师:就是有3个2朵,可以说成黄花的朵数是兰花的3倍。你能跟着老师说一说吗?同桌互相说说。 师:红花的朵数是兰花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怎么

  •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并行不悖

    预设是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而生成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只有重视生成,教师的课堂教学才增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可能。 我想很多的一线教师在课堂上都面对过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课前仔细分析教材,考虑学生的学情,对课堂教学做出了精心的预设,但真正在课堂实施的时候,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完全不在我们的预设之内。那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是具体的、

  • 数学教学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新课程也向我们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同时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

  • 关注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最近,我在数学认识厘米和认识图形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主要是:一、 让学生在问中学,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渐进过程。创造新奇有趣,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问中讨论交流,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在学习厘米的认识时,让学生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有的说有5把尺子长;有的说有6枝铅笔长;有的说有7长这是我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的结果却不同?你们有什么样的想法? 这样,学生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

  • 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体验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十几年的课堂教学,几轮的课改经历,促使我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一次一次的自我否定剖析之后,我的课堂教学技艺有了很大长足的进步。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经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在教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我让孩子们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制作形成对几何体的直观感受,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我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尝试,初见成效。 一、先想一想,再摸一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 注重转化思想,细化计算过程

    一个数除法小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不管从知识结构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已有经验的知识储备,学生必须要充分理解商不变的性质,才能在课堂上围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展开教学。 注重转化思想的渗透 教学这个内容前一天回家作业,我布置了2.55,2550,250500,让学生计算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写下来?这是为新授

  • 聚焦真实的课堂案例——小组建设的本质追求

    一、聚焦真实的课堂 案例: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下册) 课前:下发练习纸一张,其中第一部分是关于比、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定义以及举例说明。第二部分为10道学生熟悉的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第一部分的梳理。 座位安排:课堂常态(2人一桌、4大组) 课堂实录(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将围绕与比有联系的一组概念来进行复习。请一个同学把自己已经梳理的概念以及举例说明展示给大家。注意下面的同学要提出改进意见,让我们大家都能得到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生1:比就是指两个数相除

  •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训练学生说解题思路

    最近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真让我不知所措,进入新课程的学生。小部分学生对解决问题思维很活跃,解决能力很强。可大部分学生对解决问题可真有问题。对于解决问题不知道如何读题,如何思考,用什么方法去解答,更不会去说解题思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怎样让学生将自己的数学思维方法,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做数学的教学模式在

  •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我的课堂上我能这样的影响着他们

    看了望海的博文人都是在影响中长大,身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回文中有博友写道我影响着谁?面对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答案是我影响着世界乍听上去,似乎此人太狂妄,回首细想,确实如此。如果当初没有达尔文老师的坚持,坚持让他画好鸡蛋,我怀疑是否还有这个当今誉满世界的大师?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学数学老师,我要留给我的学生什么呢? 数学教育是指通过特有的形式及固定的时间向学生传授具体而实用的数学内容,以及进行数学运算与推理必备的公式、法则、规律。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教育的过程。那么数学老师是不是只是作为信息转移的工具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