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小学数学“互学”环节任务的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互学”环节任务的设计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18-11-25 14:46:18

《小学数学“互学”环节任务的设计案例分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学讲计划,以“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为学习形式,通过生生互助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即“互学”。但要想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互学”环节互补互促,不流于形式,那么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几例不恰当的小组“互学”环节任务的设计进行了案例分析.

一、“互学”任务与操作相结合,杜绝形式主义

〔案例一〕:《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提供材料:若干个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直尺、透明方格纸。

要求:1、小组成员选择其中1张照片,利用学习材料想法得出它的面积;

2、小组交流(交流内容:选择的照片、材料和采用的测量方法等。)

3、小组汇报(表达清晰、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小组展示:(实物投影展示,边表达边操作。)

生1:我用透明方格纸放在照片的上面,看看里面一共有多少个方格;

生2:我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照片上,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1平方厘米;

生3:我用直尺画1平方厘米的方格,看看一共画了多少个小格子;

师:这三种方法在探索长方形面积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反思: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不能为合作而合作,应为需要而合作。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要认真思考学习当中哪些问题值得小组中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能随意滥用。对学生小组合作的内容要精心策划,在合作的过程中与操作相结合,提高合作的有效性,让小组成员交流时“有话可说”。切不可追求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

二、“互学”问题要精心设计

〔案例二〕:《年、月、日》

师:如果只知道年份,如何来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呢?这就是我们接下去要探讨的内容,拿出探究表,独立完成。(借助19页日历),根据问题小组讨论:

问题设计一:

怎样判断平年、闰年?为什么?

问题设计二:

(1)哪几年是闰年?

(2)观察平年、闰年的出现有没有什么规律?

(3)你知道找出平年、闰年的方法吗?

反思:问题一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角色。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二中的问题有一定的探索性,可操作性强,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由此可见,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由于开放性的问题本身具有多种答案,因此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学生可以集思广益,相互交流与沟通,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可以体现出不同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所采取的不同的解决策略。

三、防止以教师为中心的“互学”

〔案例三〕:《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a.一个长方形长7厘米,宽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21平方厘米。

b.将长缩短至5厘米,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面积呢?

生:面积变小。

c.再将长缩短至3厘米,现在呢?它是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d.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每条边都叫?(边长)

e.根据正方形边的名称和特点,你认为可以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

生:边长乘边长

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反思:表面上看小组讨论热烈,交流自如,但整个过程都是以老师为中心,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走了过场。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思考,靠学生的主动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让一步、慢一步、退一步、停一步、缓一步”。实质就是教师要做“站在学生后面”的参与者。学生自主发现、感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要给学生思考、交流、展示“讲出来”的机会,把黑板和讲台留给学生,让学生总结概括,给学生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如果没有教师的“五步”,教师包办了课堂上的一切学习活动,学生只是个倾听者,那学生的“五学”就难以实现。所以教师要从根本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走下神坛,让学生走上讲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现出自己的精彩。
相关阅读
推荐
  • 数学教师听课感想:双基与创新

    昨天有幸聆听了两位名师的课,再一次领略了名师的教学特色与个人魅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非常兴奋的。今天的两堂课让我想起了06年 南胡之春 的主题双基与创新。 显然,如今又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到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得不承认新课程下的学生,双基不够扎实,简单的计算过不了关,做作业的速度太慢,有的甚至只会说不会做。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重视双基教学也同样重要,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问题是该如何平衡好双基与创新的关系。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很好体现了估算对算法多样化的启发作用和笔算、口算、解决问题的相互

  • 利用数形结合来体会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朱老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时,非常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老师再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 进一步让学生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例如本节课朱老师安排了好几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师又安排了一个找圆形1/2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认识1/4时,学生利用圆形和一张正方形纸,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折法,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4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

  • 在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教研课《四边形》反思

    本周上了教研课《四边形》,这节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3个: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他们的角都是直角。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所以

  • 数学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变“单纯学习”为“实践体验”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崔琦先生说过 :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标准》指出: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而这样的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这一理念促使我们在数学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那些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派上用场,在数学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考、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变单纯学习为实践体验。 1、从生活中来,借助经验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充满着数学。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和感受数

  • 充分参与“平均分”,渗透数学模型思想方法

    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

  • 感受物体的存在

    案例1:从正面看的图形如下图,你能估计下这里有几个小正方体吗? 生:1、2、3、4、20、50. 师:500个行不行?那1000个行不行? 生:行, 师:那你在来说说看这里有几个小正方体? 生:1000、600、10000等等。 师:N个。你能理解吗? 师:你能想象一下这些小正方体是怎么怎么摆放的吗? 生:被挡住了,随便几个都有可能,至少一个。 师:这些小正方体是如何摆放的?同桌合作一起摆一摆,看一看。 小结:只要被完全挡住,只能看见最前面的图形,摆的时候要和第一个对齐、可以靠紧,也可以不靠紧,今天我们只

  • 三年级学生数学稿件

    巧算年龄 今天是我9岁的生日,家里来了好多好多客人。妈妈想考考我,就说你今年9岁,妈妈今年39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正好是你的3倍?算出来了,你就能得到丰厚的生日礼物。 我硬着头皮算起来,一个一个套。 几年以后 女儿年龄 母亲年龄 倍数 1 10 40 4010不等于3 2 11 41 4111不等于3 3 12 42 4212不等于3 4 13 43 4313不等于3 5 14 44 4414不等于3 6 15 45 4515等于3 最后我高兴的对妈妈说,我算出来了,是6年以后。妈妈和客人都竖起拇指表

  • 让学生在争论中学习“统计”

    今天学习了《统计》,主要是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但如果对统计图表不进行认真分析,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教材主要是结合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体会的,关于统计过程中的数据误导现象。 先出示课题统计,让学生说说你对统计有了哪些了解?接着出示一个数据清晰的表示各品牌冰箱在市场上销售情况统计图,让学生分析数据,明确扇形统计图的作用。然后出示各品牌彩电在市场上销售的数据不全的图,让学生争论:A牌销售最好,正确吗?为什

  • 例谈小学数学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尤其是文本的阅读,历来被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向来被忽略,甚至在不少公开课教学中,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这一环节。以至于,早读时间,学生往往捧起的不是数学课本,因为数学课本中可读的文字确实有限。其实,不光语文教学需要组织学生阅读,数学教学更离不开文本的阅读,没有对文本的理解,就没有清晰的数学思维。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苏霍姆林斯基用这样的话道出了阅读对思维的重要性。 那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文本的阅读呢?笔者做如下例谈: 一、概念教学中的文本阅读 数学上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