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设计开放性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设计开放性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更新时间:2018-12-08 14:32:14

《设计开放性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打造高效课堂》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持续的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除了知识性、还要有高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会让学生课堂学习高效、精彩,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提问高效呢?通过读《有效课堂提问的22条策略》,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找到知识切入点设置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新知识都是有知识基础的,那么教师在设置问题之前要先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也就是找到切入点来提问,这样设置问题有利于分层教学,把新知识犹如抽丝剥茧一样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愿意、乐意去进行探索,才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打造高效课堂。否则,问题设置比较突兀,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切入点,容易一棒子把学生打死,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意义。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重要的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便于学生自主探究,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问题学生可以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苏教版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一道练习题:四年级二个班同学去公园游玩,四(1)班有42人,四(2)班38人,怎样买票最合理?

人数

1~30人

30~50人

50~80人

81人及以上

价格

50元/人

45元/人

40元/人

35元/人

这个问题设置比较有开放性。

一小部分同学的答案:42×45=1890(元)、38×45=1710(元)。1890+1710=3600(元)。

大多数同学的答案:(42+38)×40=3200元。

还有少数几个同学答案:81×35=2835(元)2835-35=2800(元)。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第三种方法虽然买的票最多,但是虽然多出一张票,我们可以退回或者转卖给别的游客,但是所花的钱竟是最少的。这种问题设计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通过这种训练,极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一个恰当的情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仅仅抓住学生的心,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这是我结合自己的课堂谈谈读这本书的一点体会。在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我会继续精读这本书,在书中汲取营养,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相关阅读
推荐
  • 小学数学学科组第一学期“小班化教育”主题研修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运用小班化教育理念,有效开展分层作业 主题由来 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的着眼点主要在这一点上) 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更是我们实行素质的一个重要理念.

  • 图形的拼组课后反思 (一年级)

    图形的拼组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学生对于自己动手操作过的知识不会忘记而且能真正理解,为此,本课我设计让孩子用同一张纸不断地变化,在变化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整节课每人只需要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的纸。 1、说说长方形的特点,再用手里的纸折一折,来证明长方形的特点。 2、让把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 说说正方形的特点。 再用手里的纸折一折,来证明正方形的特点。 3、用正方形做成风车。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哪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 4、我们还学过哪个平面图形?(圆)

  • 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片断反思

    【教学片断】:师:同学们,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中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如何描述的? 生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叫做商不变性质。 生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值不变。 师:很好。最近我们学习了比的知识,谁来说说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分子;比号相当于除号、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分母。 师:既然比与除法、分数有这么密切的关系,这么多的相通之处,那么,你能猜想比的基本性质会是如何描述的吗? 生: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

  • 三年级随笔:今天的上课真有趣

    今天,孩子们要学习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本来打算自己讲的。在批孩子们的回家作业时,发现我走的两天里布置学生自己找计算题做,竟然有好多学生找了多位数乘法。于是就临时决定让孩子们自己给自己上课。 上课了,走进教室,简短得师生问好后。我说:今天,我不上课。孩子们一惊,我又说:想让你们自己上,老师当学生。孩子们有的兴奋,有的沉默。我又说:先看书十分钟,想一想你怎样才能讲得让大家明白。 很快十分钟过去了,孩子们跃跃欲试。 第一位学生上来,一声不吭,拿起笔写上竖式 1 2 3 3 6 然后手指指着竖式嘴里念道

  • 一亿有多大,小朋友,请你帮八戒算算

    话说唐僧一行人取经回来之后,八戒闲得无聊,就学起了算术,这一天,正巧学到一亿有多大,这可把八戒给难倒了,一亿嘛,就是一亿呗,有什么大不大的,反正就是很大很大么,就是了。可师傅非要让八戒说出个所以然来,这可怎么办呀。八戒只好请大师兄猴哥来帮忙。 孙悟空挠挠头皮想了想,说:这个好办,你看我身上的猴毛就知道了,有这么多,肯定够一亿根了吧!说着,就让八戒照这么说的向师傅回话,可是师傅还是不太满意。 于是,师傅便向两徒弟传授起经验来了。要说这个一亿有多大啊,我们就拿出刚从银行取出来的一万元来算算吧。说着,取出一刀新

  • 课堂在“变”中精彩 ——听陶雪芬老师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本周二,我走进了二年级的数学课堂,听了陶雪芬老师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课教学。整节课,陶老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画面,温柔的话语,带领孩子们通过动手画一画的实践活动,理解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教学中,陶老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进行引导。 变式练习中构建新知 陶老师让学生画一画。第一行摆了2盆花,第二行的盆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应该摆几盆呢?第一行摆了2盆花,现在有10盆花,可以放这样的几堆?陶

  • 听课随想——数学课需要怎样的预习?

    3月8日,我们很多数学老师有幸聆听了苏州市学科带头人钱校长的一节课《面积的认识》。这课,引发了我关于数学课预习的一些思考。关于是否需要预习的争论:语文课需要预习,这是毋庸质疑的;数学课是否需要预习,则有较大的争议。反方:(1)学生不预习课堂上经常有精彩之语,学生预习了课堂反而沉闷了,没有激情,只有少数几个人在跳,多数人做了陪衬。(2)部分学生对预习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尤其是中下等生,好学生会越学好,差生则学不会,跟不上全班学习的步伐,弄得不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不是以增多学生的

  •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优化

    教材把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组合在一起。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通分做准备。但我还是按照老教材在学习因数与倍数时,让学生学习最小公倍数。 新课标教材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给出了很多不同方法。有分别写出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常称为排列法;有写出某一个大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依次判断它们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常称大数翻倍法;有利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有培训时学习的简单快捷的短除法,可书上没有出现。这么多的方法,作

  • 例谈小学数学文本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尤其是文本的阅读,历来被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向来被忽略,甚至在不少公开课教学中,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这一环节。以至于,早读时间,学生往往捧起的不是数学课本,因为数学课本中可读的文字确实有限。其实,不光语文教学需要组织学生阅读,数学教学更离不开文本的阅读,没有对文本的理解,就没有清晰的数学思维。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苏霍姆林斯基用这样的话道出了阅读对思维的重要性。 那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文本的阅读呢?笔者做如下例谈: 一、概念教学中的文本阅读 数学上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