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我们这样做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我们这样做

更新时间:2020-06-26 20:19:48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我们这样做》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史宁中教授曾经说“经验是靠‘悟’出来的”,这句话说明了经验具有内隐性,很难对经验进行量化,甚至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人在同一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并不相同,所以教师无法简单的评述经验的好坏,以上原因导致经验研究是难啃的硬骨头。最近阅读了中关村二小李兰瑛老师和她的团队撰写的《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我们这样做》这本书,有很多的收获。

这本书围绕小学阶段度量领域有关内容,以“度量”活动作为研究与实践的切入点和抓手,构建出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基本框架。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关键是要设计好的数学教学活动并有效实施

一个完整、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一般需要经过“活动设计前的准备--活动设计—活动实施“三个环节。

一、活动设计前的准备

活动设计前的准备主要是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从而设计出合适的数学活动,这个环节就是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学习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基础,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探究新的问题。

二、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就是在确定“学什么“的基础上,思考”怎么学“的问题,也就是要思考学生的学习途径的问题。一个合适的数学活动是以数学知识内容为载体,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能够体现数学的实质,从而让学生可以从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的。这样的活动学生应该充分经历经验的暴露、经验的生成、经验的提升和经验的应用的每一个阶段,也是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途径。

三、活动实施

如何让学生真经历,真思考?朱老师要求我们教师应当承担的角色就要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要想办法激发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对于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要引导学生多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握问题的本质。

比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节课时,通过前侧发现学生对1米的表象多建立在单位换算的基础上,缺乏利用参照物理解长度的经验,对1千米的认识更是模糊。所以在教学时要提供丰富的参照物来建立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有了以上的思考,教学设计如下:

活动一:测量10米活动,暴露已有经验

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借助教室内物体,测量10米有多长。

活动二:汇报交流,生成新的测量经验

1.小组汇报,集体交流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的是什么物体?如何测量的,描述10米的长度。

2.为什么不选择米尺而选择卷尺?对各组的测量方法和结果,你们还有什么建议?

活动三:认识1000米有多长,反思提升经验

1.借助10米的学习经验,小组交流讨论,100米、1000米的长度。

2.汇报100有多长,感悟1000米的长短。

活动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经验

“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是可视性极低的长度单位,要想建立1000米的认知表象,把10米的认识作为“敲门砖”,进而研究100米,形成认知经验,在推想感知1000米的长度。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良好的活动促进了经验的形成。
相关阅读
推荐
  • 图形的拼组课后反思 (一年级)

    图形的拼组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学生对于自己动手操作过的知识不会忘记而且能真正理解,为此,本课我设计让孩子用同一张纸不断地变化,在变化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整节课每人只需要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的纸。 1、说说长方形的特点,再用手里的纸折一折,来证明长方形的特点。 2、让把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 说说正方形的特点。 再用手里的纸折一折,来证明正方形的特点。 3、用正方形做成风车。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哪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 4、我们还学过哪个平面图形?(圆)

  • 一个老师带三个班数学教学的后果是什么

    (1)这位可怜的老师每天至少要面对45*3=135本作业。请你计算一下要花多少时间批改啊?135本里面至少有一半的学生有错题,这里辅导学生的时间你算过吗?(作业不是一次批改就能完成的,还有二批、三批) (2)做一个老师,仅仅上课传授知识决不是教育工作的全部,最重要的是要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这位可怜的老师每天走马观花地在三个班里转,能有时间与学生交流吗?每位学生能有时间跟老师说上话吗?能深入课堂吗?有些学生巨大的动力往往是与老师不经意的谈话中所激发,我想没有心灵碰撞的教育必定是失败的。 (3)我想每位老师

  • 三年级英语期末试卷分析和反思

    本次期末质量调研题型和题量都比较适中,难易度也比较适中,这些题型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基本上都遇见过,而且分析的很透彻。从分数层面来看,本班大部分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但是总有那么几个学生比较差。高分的同学还是比较多得,但是低分的同学不少,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试卷分听力与笔试两大块。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就听力部分而言,本班有六位同学是完全没有失分的,很多同学在选出你所听到的句子上犯了错误,把How are you?和Who are you?混淆了;还有不少同学在选出你所听到句子正确的中文错了,把orange

  • 学习需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本动力

    解决问题的动机是推动学生开展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行为科学认为:动机是驱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内在力量,它是由人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当学生内部产生学习需要后,它就能有效的影响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去学。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呢?前后知识对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对比学生就能产生认知冲突,而生发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动机,打开学生自主探究策略的思维大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能触发学生学习需要的例题。案例:在教学解决问题策略替换一课时,先出示了一个准备题:小明把

  • 数学学科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观摩研讨会反思

    4月18日上午,早8:00,室外,寒气袭人,但黄河路二小的阶梯教室内充满了春日般的温暖,看来,全市,至少是金水区数学教师齐聚在了一起,参加了数学学科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观摩研讨会。 我们阳光教育集团的几位语文老师也过来凑份子了。没有位子,被挤到过道上。我一看,大标题就蒙了,全是数学的,而且所谓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这几个重点强调的大字,让我感觉如此的陌生与不安。 开始听讲了,大会前一个大的环节是说课,几位来自不同校区的老师分别就自己的课题围绕着课程标准、课程纲要、教学设计、关于学业质量与评价标准、学情调查 、学习目

  • 小学数学作业要求

    一、作业时间要求: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回家作业;其它年级的作业量控制在20分钟左右。二、作业种类及完成情况要求:1.口算本。建议能利用每节课课始完成,了解学生口算的速度;对于部分题目,要做好指导工作,降低计算的难度或是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建议每周做好情况汇总,激励学生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练习本。要针对每一课时的学习要求,明确格式、解答步骤,指导学生规范答题。尽量争取在课堂上留出完成的时间。 3.补充习题。建议作为回家作业使用。要求每题必做,对重点、难点题要做好讲评工作,力求人人掌握。 4.周周练。根

  •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今天,教学圆的周长。研究圆的周长需要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再根据这一倍数关系推导出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课一开始,我就直奔主题,今天我们要研究圆的周长。谁知道圆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呢?两个班都有5、6位学生举手了。圆的周长=3.14直径,c=d,c=3.142r。有学生是从书本上看到的,有学生是听说的,有学生是家长教的。于是,我追问学生3.14是什么? 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呢?学生都茫然了,不知其所以然了。学生有了探究欲望,才会激发学生

  •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优化

    教材把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组合在一起。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通分做准备。但我还是按照老教材在学习因数与倍数时,让学生学习最小公倍数。 新课标教材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给出了很多不同方法。有分别写出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常称为排列法;有写出某一个大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依次判断它们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常称大数翻倍法;有利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有培训时学习的简单快捷的短除法,可书上没有出现。这么多的方法,作

  • 《小数加减法》浅谈知识结构的教学

    春江小学张丽华 《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这本书没有生涩难懂的理论,提出的问题、策略、方法都是一线老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阅读起来既轻松又很有共鸣。通过对《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一书的阅读学习,令我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主要来阐述一下本次读书的一些收获和感受: 在研读第一章时,这样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课型研究的实践探索过程,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有利于教师形成包括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等多重意义的认识,而且还有利于教师逐步形成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