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习作训练

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习作训练

更新时间:2019-02-23 15:38:19

《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习作训练》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内容摘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宜地引入习作活动,可以让学生贫乏的思想和感觉变得更加丰富。在教师有目的性地指导下去体味、去拓展,使其更贴近自己,真切地表达自己。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习作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更能强化语言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材    阅读教学     习作训练  

习作训练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教材中的作文设计编排上缺乏可操作性,教师在设计作文教学方案和指导学生习作时,总觉得力不从心,也不能很好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农村学校,对低年级学生的写话练习指导不到位,缺乏语言训练的针对性,课外阅读量较少。诸多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到了三年级,作文中错别字较多,更别提表达的简洁、连贯、通顺。如若想通过一周一次的习作指导课,就想达到提升学生习作水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面对当前学生习作现状,如何立足教材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针对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笔者谈谈三年级小语教材习作资源的开发策略。

一、学以致用——佳句赏析

只有加强词句训练,才能更好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掌握一定的词语和句子知识,才能为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赏析中学会语言表达十分重要。

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找一找文中描写云的颜色、形状的词,再让学生充分朗读描写云的句子,体味其中比喻的修辞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展开想象云的其它特点,这样在加强词句训练的同时积累了相关的词语、句子。

再如在单元复习课上,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精彩语句集中类归,在比较赏析中体悟语言表达的层次性。。

(1)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北大荒的秋天》)

(2)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西湖》)

首先,两段均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水。小河是静景,游鱼是动景;湖面是静景,白鸥是动景。这一静一动间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其次,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句把小河比作“透明的蓝绸子”,“透明”一词突显了河水的“清澈见底”,“蓝”字既写出水的“清”、“平”,又写出天的蓝,“绸子”一词写出了小河的静态美,又隐含着蜿蜒曲折之美。(2)句把西湖比作“硕大的银镜”。“硕大”写出西湖水域的辽阔,“银镜”一词既是紧扣上文中“平静”,更是与下文的白鸥点点相映成趣。还有动词的妙用,“顶”字写出小鱼的活泼可爱,“掠”字则写出白鸥的自由自在。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设计围绕“校园的小池塘”写几句话,比一比看谁写的最美。学生心中有“法”,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在这种集中式的赏析中,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学会了语言表达的小技巧,更有效地提升了其语言感悟能力。

二、有模有样——段落仿写

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要借助模仿为“阶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能精心选择典型段落与习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序地开展段落仿写训练,相信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东方之珠》)这个语段是典型的“总——分”结构,引导学生尝试围绕中心句进行写作。当堂小练笔:(1)逢集了,街道热闹起来了。(2)下课了,操场上立刻热闹起来了。

又如《石榴》第三节围绕中心句“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在“先是……逐渐……最后变成一半儿……”的句式中,细致地刻画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展现了石榴成熟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写写果园里的苹果或者是田地里的南瓜的成长过程。

所选取的段落要有典型性,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要让学生一练一得,教师要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达生活。

三、另辟蹊径——改写文本

改写,重在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常见的改写形式有:改叙述的角度、改文体形式、改故事情节等。如学习《山行》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以“我”的视角去写写所见、所感。与单一的抄写翻译、死记硬背相比,这样的设计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如在《哪吒闹海》一文结课处,将故事复述环节设计成写一写:(1)以龙王的角度去向李靖告状。(2)以哪吒的视角向父亲解释事情的始末缘由。由原来的“说”改成“写”,这是基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定。在写的过程中,学生有了充足时间去整合文本、思维创造,让课堂发言更有条理性。

再如《恐龙》一文中重点段落第二节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习作经验,笔者打破常规,让学生去选择其中一种恐龙,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创作恐龙名片。这就比生硬枯燥地介绍说明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激发其解读文本的兴趣。在“写”过程中同步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也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像这样改写设计,另辟蹊径,富有新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习作的创造性,延伸课文的广度和深度。

四、意犹未尽——续写情节

教材中精选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无论是人物性格特点的刻画,还是情节发展设计,都符合小学生的阅读特点。如果能在这种阅读兴趣中寻找到读写的契合点,精心设计课堂小练笔,这不仅是对文本阅读理解的延伸,更是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提升。

如在《三袋麦子》教学中设计:话说小猴把土地爷爷送给自己的一袋麦子种下地,今年获得了大丰收,麦囤里堆满了金黄的麦子。小朋友们,想像一下:今年小猴会用这些麦子做什么呢?请你接着文章的情节编一个小故事。学生不仅能把握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创造出了精彩的故事情节,也能在习作中确立了新的主题。

五、锦上添花——补写留白

留白,是指课文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者写的简略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如果教师能发掘出这些丰富内涵的留白之处,捕捉这样的语言训练点来,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训练,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授《第八次》时,教师可以抓住文中“他四处奔走,招集打散的军队,动员人民起来抵抗。”一句设计:“经历了七次的失败,许多人都失去了战斗的信心。布鲁斯王子会怎样动员人民重获信心抵抗外敌侵略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布鲁斯的语言、动作和人们的反应,将动员场面刻画出来。”
利用叙述或描写中的留白设计小练笔,丰富了文本的厚度,又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六、慧眼识珠——妙用插图,教材中的图片和绘画都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与文本内容紧密相联。教学中,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去观察图片,除了可以更直观地解读和把握文本主要内容,也会从中寻找习作的兴趣点。

笔者执教三上《金子》预设小写作环节:图片中的人物在干什么?你能联想到他还会做什么工作?你还看到什么?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积累,导致内容单一,都是一些概念化的词语,如:很辛苦,很勤奋……

改进: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说由人物所联想到的词语。“汗流浃背、满头大汗、挥汗如雨、骄阳似火……”再看看花,有哪些词?“五颜六色、姹紫嫣红……”闭上眼睛,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时的彼得又是怎样想的呢?看看哪个小朋友写的好。

这样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词语积累到语句表达,更有利于学生解读“我是唯一寻找到金子的人。”财富从哪里来的?不是靠投机取巧,也不是等待天上掉馅饼,而是辛勤的劳动。在教师引导中又有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调动学生的大脑、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官,对完成图片的动态化、情景化描写。

总之,当前的课程改革中高度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师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自主权,真正成为课程开发者和教学设计者。教师能认真研读教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在实践中应因地制宜,利用有限条件挖掘更多的学科教学资源,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57-62页。
2.宋晓民,《语文课堂要关注三个问题》,《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社,2006年第7-8期,第63页。
相关阅读
推荐
  • “保护=爱护”吗?该如何使用呢

    今天在检测中,有这样一道选词填空:爱护 保护 (1)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 )它们。(2)我们要( )身边的一草一木。学生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我们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另一种则反之,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我们要(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与学科组的老师争论了一番,没有结果,因为大家都有理由,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但如何向学生们解释呢? 翻阅《词语手册》中发现:尽力照顾,使不受伤害叫保护;爱惜并保护叫爱护。个人认为对于动物应该是保护比较合适,使其不

  • 百家讲坛进课堂《三国演义》

    第八届校园读书节要开始了。 我接到一个任务,是给学生推荐名著,如《三国演义》。 我想,让我推荐名著大概是因为上一次学校征求读书节活动建议的时候,我推荐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台节目吧! 由于以前我陪儿子同看百家讲台《易中天品三国》,很有成效,并激发了儿子读课外书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我对《易中天品三国》这档节目情由独衷。 其实,小孩子看《易中天品三国》除了能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书习惯,还有更好的作用,那就是懂得读书的方法以及体会教授治学的风范。 记得,中央电视台对易中天品三国的评价有一句是这样说的

  • 一年级语文苏教版《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反思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告诉小学生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全文以小松鼠找花生果为线索:从花生开花,到小松鼠像摘花生果过冬,到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到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到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 为了让孩子们清楚全文的脉络,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孩子们分小节试着说说每小节的意思,然后概括进行板书,再读一读,明白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中,在说话训练和朗读指导上下了点功夫: 说话训练。第一自然段中有ABB形式的词语----绿油油、黄灿灿,让孩子们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

  • 第八册语文园地四习作(人教社新课标版)

    【习作提示】本次习作要求同学们依据教材提供的照片写一篇看图作文。 这张照片照的是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站被日本侵略者轰炸后的惨状。我们小学生对70年前的国情、民情知之不多,不了解时代背景成了写这篇文章的障碍。建议同学们认真倾听老师对照片的背景介绍,争取看一些当年日本轰炸我国的新闻记录片或反映抗日战争的影片、电视剧。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写作肯定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写看图作文离不开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是写好本篇文章的另一个关键。 了解背景,大胆想象,同学们只要把握住这两点,这篇看图作文一定

  • 结合文本语言,培养想象能力——《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一篇有趣的精读课文。它描写的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敢于奉献的精神。 神话故事的学习,除了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的特点之外,还应利用文本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也不例外。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女娲精神的关键语句也不难理解,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需要教师充分预设,利用想象来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饱

  • 层层推进 图文并茂 突破难点——《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潘虹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一课,给人的感觉就如同秋雨般诗情画意!潘老师根据三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期这一特点,在 教学过程中通过层层推进 图文并茂来突破课文教学的难点。 我认为,潘老师的这堂课充分地凸显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因为她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的过程中,总是先让孩子们理解重点词的含义。然后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重点词。在理解的基础上,潘老师还总是辅以与重点词句相关的图片来让学生有一个感官、形象的认识。最后,她再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了读这些重点句。此时,孩子们总能声情并茂地

  • 营造氛围,激发写作之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这一理念的启发下,我在作文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记得有一次作文,要求一次比赛。于是,在作文课之前,我班就组织了一次拔河比赛,将班级学生分成两组,邀请体育老师作裁判,并组织其他班的学生来观战。就这样,一场激烈的比赛拉来了序幕。由于学生自己就是主角,所以感受尤为真切,激战的过程更是体验深刻。之后,我还将当时激动人心的一幕拍成照片,在第二天的作文课上展示。而此时此刻的学生,看到自己上了镜,乐开了花

  • 九月份语文教学反思

    要月考了,这意味着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快要1个月.反思我这一个月的语文教学,我认为我主要存在着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一堂课重点的把握存在问题,这堂课我打算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我打算采用哪些策略.在这个方面我有很大的欠缺. 其次,课堂讲解中的过渡语句缺乏,只是生硬地从这个话题直接到另一个话题.没有搭好台阶让自己一步一步下来. 再次,课堂的有效教学有不足.点名发言的就那几位同学,并没有让更多的,甚至是全班同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没有实现一种有效教学. 最后,板书问题.如果这节课的知识点较散

  • 语文课堂也可以生动活泼——延伸《玩出了名堂》教学的思考

    如今的语文已不再仅仅局限语文课本上的那点内容,更不是老一套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式的课堂模式所能涵盖得了的。现代语文课堂,时时洋溢着智慧的火花,热烈而蕴藉,哪里还是万马齐喑,简直是语言的殿堂!在《玩出了名堂》一课的课堂教学上,充分展示现代语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美感作用,体现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习细腻情感的关怀,所以说语文课堂,也是可以生动活泼、美丽多姿的!具体表现在 一、 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美丽多姿 。多媒体课件色彩亮丽,它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响和变化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