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如何指导看图写文讲座稿(屯昌县屯昌小学 许海虹)

如何指导看图写文讲座稿(屯昌县屯昌小学 许海虹)

更新时间:2020-07-14 18:01:26

《如何指导看图写文讲座稿(屯昌县屯昌小学 许海虹)》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语文老师最愁的一件事情。学生不爱写,老师不爱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两败俱伤”的结果呢?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范文” “作文选”已经成了大家提高作文成绩的有效途径了,促使很多孩子无话可说,被逼“鹦鹉学舌”。究竟怎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今天我从看图写文这个方面来探讨作文教学。我从以下三个板块进行学习:一、解读课标;二、聚焦课堂;三、看想说写。
一、解读第三学段写作目标
课程标准为我们的课程教学明确了方向,进行着最权威的理论指导,我们总是怀着敬意仰望它,深度阅读它。
1、课程总目标对写作有这样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2、第三学段写作目标解读
学段 板块 修 订 版 目 标 与 内 容 目标要点归纳 教学建议 课例教学目标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
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
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
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
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
表述。 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
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
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
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能根据
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
作。
1习作的目的—出于表达和交流的需要
2、习作的源头活水—学生丰富的生活。
 
3、习作的基本要求—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
4、习作的训练重点—训思维、练语言、展个性。
5、习作的评改思想—培养自主性体现激励性。
1、将写作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2、将写作与阅读活动相结合。
 
3、将写作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结合,养成观察兴趣,珍视个人独特感受,让学生在情境中写作。
 
           
解读:首先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写作的内涵,不是被迫地自己枯燥地将一些字或词组合到一起,而是一种交流的过程,是一种感情的抒发,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些感情和思想,并借此达到和其他人交流的过程。
其次,对于习作者也做了要求,这时的习作者已经不再是生搬照抄了,而是要求习作者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行生活见闻和片段的积累。在日常生活中,高年级的学生自己要主动地去观察和了解事物,丰富自己的积累,要重视和珍视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多积累一些习作中能够用得到的素材,并在将来的习作中将这些素材和积累转化为自己的内容丰富到自己的作品去。这就是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个性化的体现。
再次,对于习作的范围,新课标也做了详尽的分类,首先要能写一
些简单的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其次要学写读书笔记和一些常见的应用文,其中在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中,新课标又提出了一些要求,即写出来的作品要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另外,新课标对于语句和书写的要求则更为基础,语句的通顺是作文中的基本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增多,导致很多人都提笔忘字,更别说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了。新课标中对学生的书写方面也做了要求——书写规范、整洁。
二、聚焦课堂,说说自己听课的体会。
三、看图写文的四点看法
看图作文,是起步作文。小学一年级的看图说话,二年级的看图写话,是看图作文的基础。看图作文,一直贯穿于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的始终,是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看图说话作文的合理性在于:统一材料、统一目标,定向思维、定向指导、定向观察、定向表达,这种同步的作文,目的性强、针对性强,可以克服学生视而不见、不善观察、见而不思、思而不深或词不达意等毛病。
看图说话作文指导课的好处还在于:它是作文的分解动作,便于把整个作文过程一一解剖给学生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老师引导观察、引导分析、引导命题立意、引导联想想象、引导表达,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之路。学生根据图画,调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储备,理解图意,再运用语文知识整理组合,表情达意。
大量事实证明,学生作文水平低,是因为害怕作文有畏难情绪。而造成这一心理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从低年级到中年级,学生猛然面对作文,极其生疏,无所适从。既然下笔艰难,那肯定难获成功,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挫折的,如果指导方式不得法,内容不衔接,学生因畏难而丧失写作的兴趣,今后的作文教学难有好的效果。教学内容上,看图说话写话是高年级作文的起点,是作文的必经之路。如何进行看图作文呢?
一)看——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看图的方法是:
1、看“全”,就是统观全画,看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有什么联系;不要遗漏画面的内容。如果说的是一件事,就要看这幅画是不是告诉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及事件中的人物,从而掌握图画的主要内容。
2、看“细”,就是在看“全”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图画的各个局部情况,看图画中有什么物品、人物。这些人物各在干什么,人物的动作、表情怎样,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从而进一步理解图画的主要内容。
3、看“深”,就是深入理解图画所表示的意思。要根据人物的神态、表情等,设想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静”的画面看成“动”的,把画中的事物和人物看成“活”的,从而深刻地理解图画主要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在“三看”的同时,还应联系图画的题目或其它的文字说明,把图画和文字结合起来看和想,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图画的主要内容,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来。
二)想——培养想象能力 
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阅读也好,写作也好,没有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就不可能发展学生的思维。看图写文虽然是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但它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想。一是指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想,二是指对图画内容、人物对话要想象。老师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支点,学生借助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想象,理解图画内容,启迪开拓学生的思维。就王敏老师这节课,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完图画后,边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想象。第一幅图:①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②刚才这位同学说到小红很着急,你知道描写心情着急的词语有哪些?选用一个词把图画的意思说完整。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只雏燕从窝里掉下来了?第二幅图:④小燕子此时此刻的处境怎样?⑤谁能用一个字能来概括?⑥那就请你想象一下,这只猫会怎样对待这只小燕子?⑦小燕子在这样一个宠然大物面前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这样提出问题后,学生看图仔细,边看图边想象,互相交流,思维活跃,既达到教学的目的,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思维。 
三)说——提高表达能力 
说话是写文最重要的条件。常言说“我手写我口”,如果“我口”都不能“言”,那么“我手”又能写什么呢?教会学生说话,让学生善于说话、乐于说话,是语文教学的老生常谈。如何在写文之前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先说出来呢?我认为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开展“接力说话”。在学生看完图后,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说话要求,开展“接力说话”,小组互相比一比,看那个小组说得好。主要说清楚自己自己看这幅图时是怎么想的,怎么想就怎么说。这样就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口才,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让学生有话可讲,学生才能有话可写。 
四)写——抓重点,写主要内容 
写文时要让学生分清楚主次、重点,抓住最主要的东西来写,要教学生把握住时间、地点、事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文章写完整,要在写具体上下功夫,指导学生写事物的主要情节,与主要情节有关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
曾经看到报纸上这样记载,90年代中期,著名作文教学专家——贾志敏。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经验交流会,在下榻的宾馆里。凑巧碰到叶圣陶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晚饭后,贾志敏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房间小坐。“三句不离本行”,闲谈时,贾志敏请他介绍叶老是怎样教授他作文的。叶至善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贾志敏感到好生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
叶至善先生见贾志敏有点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样做,到底是算‘教’还是算‘不教’”?
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孩子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都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鸟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纳凉时,叶老坐在庭院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语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到叶老说:“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
听叶至善先生这么一说,贾志敏茅塞顿开,这正是教学生“自能作文”最好的注脚。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贾志敏颇受启发。
启发一:作文首先要文通句顺。“通”则“懂”,“懂”则“通”,“不通”则“不懂”,“不懂”则“不通”。道理似乎就是这么简单。
启发二:学写作文必须大量阅读。读书是基础,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学写作文还必须每天写一点。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
叶老这样教子写作文呢,实在是值得称颂、借鉴的好经验、好办法。体现他多年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给我的启发:作文教学应该寓教于乐,寓作文修改于一问一答中,这就是作文,更是语文,体现的是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思想。
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应该遵循规律,从听、读入手,说、写结合。这里揭示的一个道理,那就是学生的作文必须先吸收,后输出。没有充足的吸收作为基础,是不可能有优质的语言文字的输出。
相关阅读
推荐
  • 借助实物解决难点--《爬山虎的脚》主题反思

    《爬山虎的脚》一文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由于作者叶圣陶连续仔细地观察,再加上语言大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以写得细致、准确、生动,能激起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在上这篇课文前,我在班内询问了一些学生,他们反映对爬山虎的名字是知道的,但它究竟是怎么样的,又是怎么爬的,很不清楚,提前预习的孩子又告诉我,他们读了课文,还是无法理解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孩子们的现实起点与我钻研教材后对难点的把握是一致的。那么,该如何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孩子们真正了

  • 课外链接帮助理解课文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中,有一条这样说道:熟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部分课文,能背诵经典课文或段落。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原著原文和名家名篇,能从多个角度解读课文,善于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它是建议我们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阅读,这样既可以借助相关文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这也是对课文学习很好的延伸。 在《怀念母亲》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就借助了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

  • 趣味语文:巧编字谜 激发兴趣

    今天我上了语文园地八中的趣味语文,是让学生猜字谜。书上出了一个谜面右边有,左边无;后面有,前面无;哥哥有,弟弟无;周家有,李家无;听说有,读写无。这个谜面每句三个字,前后的词语又相互关联,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喜欢读,而且很容易就猜出了谜底是口字。我又请他们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同学们都争着要解释,看来他们已经发现了这个谜语的奥妙所在了。 于是我趁热打铁,让他们自己来续编这个谜语,要求也是每句三个字,用上有和无,而且前后词语要相互关联。我自己也准备了几句,本来想等学生编不出时露一手的,没想到学生比我编得更多

  • 在积累中说话,在说话中积累

    在学习《将相和》最后一个故事负荆请罪结尾段时,我采用了读、想、说、演的方法。首先读廉颇负荆请罪及蔺相如热情迎接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想象说话。我分了以下几步: 1、这个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你想想他们当时都说了些什么话。想象说话之后请同学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本来还担心六年级的学生怕羞,不敢演,想不到非常踊跃,不但是男生,连女生都积极地要求表演。所以一开始打算请一组的,最后请了三组。特别是最后一组,虽是女生,演得特别逼真,把廉颇后悔不已、诚恳认错,蔺相如宽宏大量、一心为国的的形象表现得很突出。演好后班级里响

  • 追寻麦哨般的美-----忆我的语文课堂

    麦哨声儿掠田野/一声呼儿一声应/湖畔孩子在割草/衬衫凉帽花肚兜小时侯在农村长大,有一种情结挥之不去,那就是对乡村生活的无限依恋,就如我现在热爱的语文课堂。 从六年级到四年级,相差一个段,只觉得有一种落差,何况又是新教材。 但一年下来,虽遗憾多多,却也有收获的喜悦。不知是新教材编得好,还是中段孩子的热情,他们点燃了我上课的激情,一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受到了上课的快乐,上语文课的乐趣。那种和孩子一起分享文字,分享阅读的快乐,那是以前没有的,或者说从没有这么强烈过。每天到课堂中,我不觉得有压力,不觉得累。在一

  • 研讨会之构筑理想课堂

    2008年7月12日上午8时,2008新教育第八届研讨会之构筑理想课堂按时举行。与会者早早来到会场,静候研讨会开始。 上午第一节课由郑桂华老师执教,郑桂华老师,安徽怀宁人。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上海市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副主编,上海市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特约撰稿人,上海市青语会副理事长;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其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2006年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她上的课具有鲜明教学特色。今天她执教的是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上课的学生是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五

  • 探讨语文课堂审美时空

    探讨语文课堂审美时空 (江苏省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 张玉文 223943) 语文课堂审美时空指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共处于同一时空的语文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文本、教学环境之间形成的相吸相引、相聚相合、相融相汇、同构共振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教学的审美时空具有激励功能、感染功能、调控功能、凝聚功能。。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追求这种幸福可感的状态。 一、审美时空的形成 某一特定的点上交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灵犀相通,也就是情在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审美时空内,当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成为一

  • 语文教学联谊活动听课感受记录

    今天去全小参加了我校与全小的语文教学联谊活动,第一环节是两个课例展示,是全小经验教师夏小蕙老师的二上《浅水洼里的小鱼》和实小新手教师蔡美亚老师的六上《圆明园的毁灭》,两堂课都非常精彩,给我们听课教师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将自己的零星感受记录如下: 1.媒体创设,推动理解。 两堂课都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媒体,使感受更具体化、真实化。如:夏老师在开课伊始,便让孩子观看了在大海中自由自在生活的鱼群,初步让孩子们感受到鱼儿在海中的自如与幸福,这为后文鱼儿离开了海水便无法生存的理解起铺垫作用;第二处,夏老师让学生通

  • 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少教多学的实践研究对学生来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体验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中进行探究。不仅使他们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基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技能,对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少教多学 的实践研究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进行探究活动和合作讨论,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和问题的情境,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学科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使学生有思考、质疑、表述、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使学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