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更新时间:2020-12-23 15:35:58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火热的六月份,风光不与四时同。在这“不与四时同”的日子里,英才小学一二年级共 16位实验教师,对“慧心悦读”进行了充分的课题实践。老师们每人从 14个主题中自选一个,认真研读和精心设计,最终通过课堂实践来检验低段“慧心悦读”实验教材的实效性,为深入推广这项课题实践提供更多的操作指导和实践经验。
一、整体来看,总的感觉归纳如下:1、14个主题的选文大部分适合低段孩子,和主题也相契合。但个别选文,还是显得篇幅较长,难度较大,主题也不够凸显。2、二年级的孩子更适合学习这些主题,毕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积累。一年级总体来看,效果不如二年级的好,一年级的孩子更适合上绘本故事。所以,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择好主题就显得很重要了。3、同一个主题,要精选三篇主题凸显、童趣盎然、经典精炼的短文,其实很不容易。4、现在的孩子识字量已经非常大了,阅读方面不存在太大的障碍。不过,读写结合、仿写训练,仍是起步阶段,还需要强化训练。5、“慧心悦读”的的确确体现了“生长智慧、滋养心灵”的课程理念,学生的言语智慧、思维品质、人格塑造、鉴赏品质都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开拓了语文教学更自由、更广阔的天地。
二、盘点优点,交流分享1、实验教师的新课导入形式各具特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图片导入、游戏导入、讲故事导入、复习导入、谈话导入······既符合低段孩子的认知规律,又自然巧妙地引入主题,一气哼成,绝不拖泥带水。开课顺利就决定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生慧”。教师的指导读就有范读、引读、师生合作读,学生的朗读就有自由读、默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展示读、填空读、想象读······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走近文本,感悟主题。在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智慧的种子已悄悄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3、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借助课堂小口令有效调控课堂。低段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原点。实验教师从学生的坐姿、写字姿势、读书姿势、听讲习惯、倾听习惯、朗读节奏、说完整的话等,课堂上这些必然呈现出来的种种表现和细节,老师们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反馈、纠正、评价和鼓励。所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参与自然也是积极主动。老师们的课堂小口令短促有力,方便学生统一听从课堂指挥。
4、实验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三篇短文依次登台亮相。二(8)班的陈老师课堂过渡语体现了很强的设计感,层层推进教学环节,让三篇短文完美合体,教学流程紧凑而流畅。二(7)班的学生在黄老师的引领下,大量阅读,积累丰富,分享的主题《与书为友》非常契合孩子们的阅读需求,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都非常投入,体现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好课真的要源于平日的积累和厚积薄发。5、实验教师重视平时学生的语言积累、课外积累。学生有了丰富的课外积累,课堂上的思维就充分被激活了。一(3)班的孩子们在激情四射的杜老师的感染下,真正体会到了“快乐”的真谛,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看书时是快乐的;爸爸妈妈带我去新家时我是快乐的;夏天吃上一个冰淇淋,最快乐;考试 100分,妈妈奖励我,我很快乐;过年我和哥哥一起放鞭炮,我很快乐;看到我喜欢的 T99坦克模型我很快乐;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课学到知识,我很快乐······杜老师也说:“分享了你们这么多的快乐,我更快乐了!”这就是一次快乐的“慧心悦读”!
三、几点建议,继续提升1、链接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毕竟是低段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持久,如果课堂上缺少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主题分享没有适时链接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学生的感同身受、移情共鸣,势必会
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们希望看到孩子们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所说“小脸通红、小口常开、小手高举”。当然,学生的精彩一定源于教师的精彩。
2、关于读,涉及读什么、怎么读、读的效果。虽然老师们都关注到了读,并努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做到读通、读顺、有感情地读。但只有读的形式,却没有读的层次、读的目标、读的指导,读的效果从何而来?面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教师的范读、引读、导读,应该是重要的朗读指导的策略。同时,合作读、表演读、想象读、创编读也应该是低段课堂读的主旋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放飞。低段并不适合过多的自读和默读,老师的示范、指导才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有效体现教师的示范、指导,很多时候就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
3、“慧心悦读”旨在生长学生的语言智慧,滋养学生的心灵。所以,三篇短文的主题凸显,其中还不乏特点突出、结构各异的词语、句子,都是“生慧”的源头。源头被遗弃了,加之完全是逐句逐段的条分缕析、问题导读,再加上浅表式的问答,学生很快就会失去阅读兴趣,最后整堂课变得只是走了一个过场,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其实,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如果都是一问一答、条分缕析,而缺少层次的变化、节奏的缓急、活动的激趣、目标的达成,都无法落实学生的“一课一得”。
4、实验教师都能借助学习活动单(英才特色)来落实“读写结合”,但活动单的设计参差不齐,有的拔高了难度,有的缺少支架、铺垫,有的目的性不强,反而增加了学生现场写话的难度,导致有些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写话训练。写好的前提是充分地说、充分地感悟、理解。老师还是应该为学生的写话搭建更多的支架,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学会表达。所以说,老师光有这种训练意识还不够,找到相应的指导策略更重要。
5、个别班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太小,整体朗读的效果也不太好。学生的朗读拖沓、压抑、低沉,或是喊读、拖读,说明老师们平时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规范、及时、有效,没有关注到学生朗读的语感、节奏感。低段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感、阅读兴趣,应是我们的主业,也是我们要坚持修炼的内功。
6、课堂上教师也要善于倾听,善于捕捉学生生成的教学资源。孩子们受到他们阅历、认知的制约,在自我表达、价值认同、周遭感知方面,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而这些正是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我们在“容错”的原则下,还要善于倾听,并适时结合这些生成的资源,给予学生规范、及时的指导,让语文学习能更上一个台阶。“慧心悦读”课题实践,开拓了我们语文教学的新天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常规课堂,对于国家课程的实施也是有益的建构。只要我们秉承“生长智慧、滋养心灵”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关键能力,“慧心悦读”就一定能为老师和学生打造最幸福的“阅读、悦读”精神家园!
相关阅读
推荐
  • 语文学科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师指导性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点思考

    一条主线。对于课堂线索的看法。 我个人喜欢简约的课。课堂线索是很多因素的综合,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其次是教学重点的筛选,再者是教学环节的设计。 比如,语文课堂,听说读写,有很多练习的项目,但在具体某一节课,所针对的重点可能只是一个项目。以三年级下册《日月潭的传说》,这是一篇中国传说。向这个类型的体裁,练习复述故事,是比较合适的方式。那么,课堂的线索就很简单,扣英雄一词,理解人物。再用不少于15分钟时间来练习用四字词串联的故事复述。 上简单的课,就是把最需要教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深入地教。 分秒必争

  • 《母亲儿子》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析:这是一篇小说,以真实生动的语言记述了发生在一对母子之间的感天动地的故事。文章先写满仓当兵时因公出事,牺牲前,孝顺的满仓请求战友不要告诉母亲,就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接着写战友们代替满仓给满仓娘写信,寄照片,满仓娘非常幸福。最后写满仓娘临终前,提出了和满仓几乎一样的要求,是为了不影响满仓干大事业。文章表达了人间伟大的亲情,体现了爱是可以感染和传递的。 全文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讲满仓告别母亲去当兵,满仓因公牺牲,临牺牲前编造了一个谎言。 第二段(第五至第九自然

  • 教学五上第一单元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有感

    五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要求写《二十年后回故乡》。这样的作文 题,对于有过离开家乡多年的生活经历的学生才能写得更加真切。 我们班学生的自身实际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嘉兴本地人,他们几乎没有离开家乡生活的经历。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外地,他们有多年随父母离开家乡客居嘉兴的生活经历。结合这一有利的自身资源优势,我在作文指导课前把学生按照家乡分成了若干组。老乡们坐在了一起,同学们都感到了分外的亲切和激动。这就为写作的成功奠定了情感的基

  • 多媒体让抽象变形象

    雪后的大地,多像一张洁白的画布。瞧,一群小画家走来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里留下了不同的作品。哎呀!怎么没有青蛙?他正在睡觉呢?这就是《雪地里的小画家》给我们描述的画面。 杨老师把这节课把侧重点放在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认识动物爪(蹄)的形状。出示图片后,老师首先以问题: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呢?把学生带入了课文,在交流后又出示了句式:雪地里的小画家有 、 、 和 。固定的句式帮助一年级孩子更好的把话说完整了,为后面的理解课文作好的铺垫。有了这个基础,杨老师又让学生想想他们画了什么呢?这个内容对于我们来说

  • 案例分析:再现情境 拉近距离

    案例:师:我们课题中的这句我多想去看看中的我指的是谁?他想去看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课文的第一句话,我知道我指的是这个大山里的孩子。 (老师同时点击画面,画面中出现课文的第一句话) 生:从课文的第二句话,我知道我想去北京天安门看升旗仪式。 (教师同时点击画面,画面出现课文的第二句话) 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去北京天安门看升旗仪式? 生(齐):想! 教师带着学生想看升旗仪式的愿望,播放记录升旗仪式全过程的录像。当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时,孩子们都起立,唱国歌。 (教师同时点击画面,画面中出现课文

  • 品读的魅力,研讨的价值

    课堂教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艺术,今天,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又聚在一起,进行了本学期我校以《小学课堂教学生态式互动场教学策略之研究》为载体的新教育实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年轻的骨干教师郑老师执教了《桂花雨》一课,一堂课听下来,心中产生了一些灵动,想把课堂中印象最深的片段与大家一起品味欣赏。 师:杭州的桂花也有浓浓的香味,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我们再一起看看家乡的桂花有多香。(引导学生朗读描写桂花香的句子。这些句子已引导学生品读过。) 生读。 师:母亲说的是真的吗?请再读读第七自然

  • 建构朗读意象,逐层深入

    精致语文追求语文味、审美味,生本味。在阅读语文文字同时,要学生能体验形象,感受文字意蕴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在《望月》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建构朗读意象,引领学生深入文字包含的意境中,走近月夜的美好,受到情感的熏陶。 【案例】 《望月》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这幅画面,看看有哪些景物?(生自读第2小节后交流各自想象到的景物。) 生:我好象看到江里都是水在流动,月光照在水面上,亮闪闪的。 生:我看到有许多的树,在江的两岸,还有许多的芦苇随风摆动。 生:我看到天上有一轮

  • 走进文本 触动心灵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实验小学 王文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关系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其核心。怎样让学生深入的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的内涵,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是我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引导。 在《平平搭积木》这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走进文本的情感。如 出示:平平,平平,还有一间呢?还有一间啊,给没有房子的人

  • 理想课堂属于你——有效课堂教育研讨会

    构建理想课堂,探讨有效教学,我觉得课堂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单位时间里学生知识的增量,保底讲,是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学有所得。怎样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精当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今天,我听了同题异构的《黄河的主人》三堂精彩的展示课,我首先关注的是教师的魅力。教者的文化涵养厚积薄发,在课堂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召唤着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让我感受很深的是三位美丽的老师对于文本的深刻解读。 王雪晴老师的课,不愧是大家磨出来的,从新知的探索、共建,到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