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成长 >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童年的人文性精神及经验是个体精神成长的根基与渊源

童年的人文性精神及经验是个体精神成长的根基与渊源

更新时间:2014-07-21 12:49:11

《童年的人文性精神及经验是个体精神成长的根基与渊源》可能是您在寻找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每一个人都是从童年走来。然而,儿童时期的人文性精神并不仅仅只是书写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文童年,它也犹如一池永不干涸的甘泉持久地滋润着以理性生活为主导的成人的精神生活。每一个人也都会怀念自己那已经远离了的童年。无论自己的童年是清贫还是富足,是痛苦还是快乐,但回忆起来却总是那么令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法国作家路易-夏杜恩(1890—1924)曾这样说过:“童年的岁月,它的苦恼本身现在都似乎是幸福,它那经久不散的芳香仍馥郁在我们的迟暮季节。”[1]童年的人文是人生文化的重要篇章,它让每一个历经它的成人都会终生留连。“诗人真正的祖国是童年”(里尔克语)。许许多多的文人都曾不惜笔墨地抒发着对于童年的缕缕深情,而他们自己的童年也正是孕育了他们浓厚的人文情愫和乡土情结的源泉。

印度诗人泰戈尔(R.Tagore)曾这样写道:“我牢记我的童年,那时太阳初升,好象我的游戏的小伙伴,常常带着每天早晨的惊喜之情闯进房间,直奔我的床边;那时,对奇迹的信念,每天在我的心里像鲜花般开放,我满怀单纯的喜悦,凝望着世界的脸,那时昆虫鸟兽,寻常的莠草、青草和云彩,各有其最充分的、奇迹般的价值;那时,夜间潺潺的雨声带来了仙境的梦,黄昏里母亲的声音说出了繁星的意义。”他还曾写道:“童年时期,‘雨水滴答滴答掉在河里’形成的环形物,对我来说像入迷的咒语一样神秘莫测,对那种图景的迷恋至今难以忘怀。”[2]

19世纪的俄国民粹主义革命家、地理学家、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П.А.,ПетрАлексеевичКропоткин, 1842-1921)认为,儿童的精神园地可以种植着终生不灭的记忆。克鲁泡特金70岁时在随笔中对于自己的童年有过这样的描述:“我5岁时,生身故乡的街角上,看到过粗糙的黑白幻灯,那画面的美丽,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那时所受到的感动,到了今天这个年纪还生动地留在我的心里。而且在那以后,看到过许多美丽的东西,但是,每次我都想:不,等一下!还有比这更美的呀!记忆中浮现出来的,总是幼年时所受到的感动。那最为美丽的画面,永远永远也不能从我心中消失。”[3]

鲁迅回忆自己在童年时期把家后面的百草园当成了自己的乐园。他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里这样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可见,这百草园里的草木丛生、众生万象着实让童年的鲁迅寄托了无限的梦想。

沈宗瀚在其晚年讲述了他幼时与同伴游戏的生活景况:“吾村儿童甚多,常同游戏,余时常偕三哥、五弟于晴天早饭后往大晒场与他家小孩聚会,三五成群,捉迷藏,调草龙,放风筝,掘荠菜,溪沟捕小鱼、泥鳅,……游玩节目四季不同,兴高采烈,乐趣无穷,使我身体强健,并养成我爱好旷野山林之生活。”[4]这些浸透着自然气息的游戏给予了他一个快乐与健康的童年。

童年是一个诗性的人文童年。正是因为儿童人文性的精神里充满着生命的冲动、激情、幻想、稚趣、游戏等,才让已经成为成人的人们每当忆及童年总能寻得其中的永久魅力。

然而,童年并不仅仅意味着回忆。可以说,童年既是成人精神世界中不能免除的永恒情结,更是成人精神世界的根基与渊源。儿童时期的人文性精神是构建成人人格的历史性前提,也是生发成人精神的永恒动力与源泉。冰心在《我的童年》中写道:“提到童年,……人们总觉得都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地刻划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 当代作家张玮对于童年生活之于成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有着同样的感受。他说:“童年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那时候外部世界对他的刺激,常常在心灵里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这一切让他咀嚼不完。无论他将来发生了什么,无论这一段经历在他全部的生活中占居多么微小的比例,总也难以忘怀。童年真正塑造了一个人的灵魂,染上了永不褪脱的颜色。”[5]

精神的成长是不间断、不停歇的,是绵延的。儿童时代的人文性精神是一直绵延到成人阶段的精神世界中去的。不经历童年的人文性精神就不会有成人精神大厦的建成。如果将人类精神的整体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人文性的儿童精神就如同长成这棵大树的种子或最底部的根茎。就如同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所说的:“一颗小小的种子,它含有了大树的形状和特质,被种在土里,整个的大树是一个不可分开的有机体,它整个的发展均存在于其种子和根部。人就好象是一棵大树,在新出生的孩子身上隐藏着在其整个一生中所要展现的本领。”[6]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不厌其烦地阐述着她的“儿童创造成人”的理念。她说:“儿童不是一个事事依赖于我们的呆滞的生命,好象他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填充的空容器。不是的,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我们过去常说母亲塑造了儿童,因为是母亲教他走路、说话,等等。但实际上都非由母亲所教育,这是儿童的成就。母亲所带来的只是婴儿,是婴儿创造了成人。如果母亲去世,婴儿依然会长大并完成其创造人的工作。……是儿童吸收了周围世界的材料并将其塑造成未来的人。”[7]人的生成是精神的生成。儿童创造了成人也就是儿童时期的人文性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的母体孕育着成人的精神。

比利时作家弗朗兹-海仑斯直接就认为,成人是不能而且也从不曾离开过童年的。他说:“不能在自我身心中重新体会童年的人是痛苦的,童年就像他身体中的身体,是在陈腐血液中的新鲜血液,童年一旦离开他,他就会死去。”[8]海仑斯所说的这个童年已经不是一种时间意义上的童年,乃是一种绵延了的童年,一种绵延着的精神,这种童年与精神就是已经流淌在成人精神脉搏里的血液。就此,我们不妨说,那种在成人的身上随时都会翻涌上来的充满孩子气的意识与言行,便是这种永恒童年的一种显现。我国人文学者余秋雨在其《文化苦旅》的自序里曾这样感慨:“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他还提及眼前的一个现成的例子:一位比他大二十多岁的外国教授“逛城隍庙时竟象顽童一样在人群中骑车而双手脱把、引吭高歌”;还在那天“送给我一本奇怪的新著,是他与刚满八岁的小儿子合著的,父子俩以北冰洋的企鹅为话题,痴痴地编着一个又一个不着边际的童话。”[9]成人的精神一旦是从儿童时期那种特定的人文性精神绵延而来,童年便成为成人生活的永恒之根。在每一个个体那里,根源于儿童时期的人文性精神及经验就会对其一生的精神及生活产生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法国前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Mitterrand, Francois Maurice Marie Mitterrand 1916-1996)认为,童年并非就意味着孱弱,它是一种力量。他说:“我从童年里汲取了最多的养料”,“今天,我所感觉到的,我的基本认识,都与童年的冲动有关”。[10]我国人文大师季羡林在《我的童年》一文中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11]

--------------------------------------------------------------------------------

[1] [法]加斯东·巴拉什.梦想的诗学[M].刘自强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174.

[2] [印]泰戈尔.儿歌[A]. 泰戈尔论文学[C].倪培耕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09.

[3] 引自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10.

[4] 沈宗瀚.沈宗瀚先生自述[A].耕耘岁月—沈宗瀚先生自传及其他[M].沈君山等编.台北:正中书局.1993,41.

[5] 张炜:融入野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480.

[6] [英]伊丽莎白·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纪晓林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65-166.

[7] [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47-348.

[8] [法]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M].刘自强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171.

[9] 余秋雨.文化苦旅[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自序)1-2.

[10] [法]弗朗索瓦·密特朗,[美]埃利·维瑟尔.两种声音的回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

[11] 季羡林.我的童年[A].季羡林文丛?感悟人生[C].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168.
相关阅读
推荐
  • 中班音乐活动《洗衣机转转转》反思

    甘井子区教育局第二幼儿园 潘宇彤 在活动中,首先引领幼儿回忆。出示挂图,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生活经验。当我问幼儿我们用什么洗衣服的时候,幼儿的回答热情很高涨,但是我只是叫了个别幼儿回答问题,有许多幼儿没有回答机会。如果我让幼儿之间相互讨论一下效果会更好。在我让幼儿用动作告诉大家怎样洗衣服的时候,也是只是让个别幼儿做动作,在这个问题提出之后也可以让幼儿相互之间讨论一下。 第二个环节是创编环节。引导幼儿倾听《洗衣机转转转》音乐,并大胆进行想象。我们一起来听《洗衣机转转转音乐》,请小朋友想一想衣服在洗衣机里是怎样

  • 幼儿的行为规范之所思

    情节描述: 记得在第一周的时候,我写过我们班的一名新的插班生玉凯。他的性格内向、倔强、动手能力一般、行为习惯一般,且聪明的小朋友。虽然他很聪明,可是有很多的行为习惯让我们教师看来实在有些怪。 最近,我发现,中午吃饭的时候,只要是碰到自己喜欢吃的菜,就很快的把才吃完了,饭只吃半碗左右的量,只要他不吃了,老师怎么说他都不愿意再吃了,最多吃两口,然后就钻进桌子底下,要么老师去说,玉凯别吃了,你自己去倒掉吧,他才出来,想让他自己出来是可能性很小的。还有就是在睡午觉前,我们班每个小朋友都会小便,然后把鞋子脱在教室的

  • 好的生活习惯是慢慢培养出来的

    对于像我班年龄(2~3岁)的宝宝来说,正是培养好的生活习惯的时机。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老师和家长相互交流、密切配合,宝宝就会更好的健康成长,且能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 在幼儿园每餐前我们都要带宝宝集体去洗手,但有时手洗好,饭还未盛好或饭菜温度稍高时,宝宝就会坐不住,小手摸摸这戳戳那,等可以吃饭时小手又需重新洗。后来,我们每当这时就带宝宝做一些手指游戏,宝宝都做得很投入,手也不会弄脏,就不用再去洗手了。 现在我们班餐前不管有没有老师带小宝宝们都会自觉的做手指操游戏。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宝

  • 孩子养成好习惯,从家长开始

    上个星期一,女儿的班主任打电话来,要求我在家长会时做个发言,谈谈我是怎样培养女儿的生活好习惯。其实,我的女儿并不十分优秀,我想推掉此次发言,但女儿不高兴,怕在老师面前丢面子。因此,我还是整理了下面的文字。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晚上好! 我是陆岩旭的妈妈,非常感谢符老师今天给我这个机会,与各位老师和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如何养成好习惯的问题。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

  • 怎样引导孩子的错误行为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孩子在一日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当孩子出现错误时,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直接会影响孩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家长怎样引导幼儿,对幼儿以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孩子还小,很多时候,孩子是通过模仿成人,有时,批评多了孩子也会产生逆反心理,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孩子一生受益。 最近,我们班里的永新小朋友出现了这样一

  • 读懂幼儿的思维,才能扩展他们的思维

    《读懂幼儿的思维》是一本关于幼儿图式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运用的重要著作。贯穿这本著作的重要主题是把幼儿看做有能力的、严肃的学习者与思考者,它引领着我们踏上理解幼儿探索和游戏的意义、发现幼儿的思维、深入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旅程。 读完此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句话。只有读懂幼儿的思维,才能扩展他们的思维。如何才能满足群体中个别幼儿的学习需要。 一、只有读懂幼儿的思维,才能扩展幼儿的思维。 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总是在积极地适应环境,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总是努力地去弄懂他们所遭遇的每一件事情,

  • 鼓励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孩子在幼儿园里来园的时间都比较宽松,因此迟到现象时有发生。进入一年级后,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每天上课时间增多,平均每天4节课到6节课,每节课40分钟。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增加,神经系统负担加重,幼儿会有疲劳、消瘦感。有的幼儿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所以,入学前就开始增强幼儿准时入园(上学)的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给孩子时间经验的准备。 我们在大班活动中让孩子认识时钟,借助自然现象(如日出日落)、时间单位: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等,和时间赛跑以及钟表的滴答声,让孩子感知时间的存在

  • 童年的人文性精神及经验是个体精神成长的根基与渊源(1)

    葡萄牙的安德拉德(Eugnio de Andrade,1923- )则更是以一个诗人所特有的浪漫和灵觉,称童年是持续人的一生的童年,童年生活是给一个人的终生的馈赠。他童年记忆中的乡村生活,那明媚的阳光、带着芳香的泥土、淳朴而简单的民风,都成为他成年创作的源泉和主题。童年成为他诗作中所发出的持久的回声。安德拉德以诗的形式诠释了剩余的童年是诗的萌芽,不仅表达他对于自己的童年他自己的这一终生财富的永恒眷恋,也个性化地呈现了一个人的童年精神与生活对于他成人以后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安德拉德自己就说过:我的根在童年时就

  • 自主探索能力_孩子的财富

    安阳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韩瑞萍 你的孩子看了多少本书? 你的孩子会背多少唐诗?多少个儿歌?会讲多少故事? 你的孩子都上什么兴趣班,参加什么比赛? 暑假来临时,经常听到家长们讨论这类的话题。如果学了很多,家长的自豪得到了众人羡慕的眼光。于是,在一部分家长的眼中,横量孩子学习怎么样的标准逐步被量化了。量化的标准促使家长利用寒暑假的积极参加各种兴趣班,拼命的往孩子的小脑袋填各种各样的信息,填的越多越高兴。一旦与别的孩子比输了,家长心里就会咯噔一下感觉很失落。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什么东西才是最宝贵的呢? 英国著名的教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