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成长 >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多给孩子一些“人文营养”

多给孩子一些“人文营养”

更新时间:2014-07-21 16:10:16

《多给孩子一些“人文营养”》可能是您在寻找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许多父母以为孩子学了琴棋书画,就是有了“素质”;考出高分数,上了好学校,就是“成才”。其实对个人的成长而言,一些被传统教育忽略的人文素养才是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石。
  生命认知...

  事实

  据新华社2001年10月30日报道,中国每年大约25万人死于自杀,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少年儿童的轻生事件也时有发生。杭州市儿童青少年行为心理纠正热线透露的消息更令人震惊:一个六龄女孩对妈妈郑重的说:“妈妈我想跳楼,我觉得很苦很累,我想自杀。”妈妈大为震惊,几次询问,孩子都很严肃地回答:那么苦,活着没意思。还有一例是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平时非常淘气,一直带他的奶奶不耐烦骂他两句,一天奶奶午睡时,男孩跑到厨房拎出菜刀,爬到奶奶床上,用刀背在奶奶的额头来回的切,奶奶惊醒后吓的一阵狂叫。小男孩则得意的说:“你要是再骂我,我就把你杀掉!”

  人文观点

  对于上述现象,专家普遍归因为社会压力过大,却很少有提及生命意识薄弱的问题。而这正是我们教育中长期匮乏的东西。许多父母也会知道说珍爱生命,但若不是以一个牢固的生命认识做基础,我们的真爱能否抗的住压力、经受住挫折仍是个问题。

  西方一个哲人曾经说过:“Death destroys a man ,the idea of death saves him(死亡可以消灭一个人,而死亡观则可以拯救他)。”在美国关于911的报道中,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在告知孩子们父亲的突然死亡时,她解释说他们的父亲已经变成了天使,在天上注视着他们。这个女人未必是教徒,但她对死亡的诠释则将生命的美传承给了孩子们。

  建议

  生命信念的树立和内化,都是要从小抓起的。

  当孩子们第一次提问“我是从哪来”的时候,应被视为他对生命的最初探究,这样的时候,父母最好和孩子进行一次深谈,除了告诉他,他是父母爱的结晶以外,还要告诉他,对于他的出生,父母有过多少梦想,祖辈又有过多少期待。他出生的时候,全家人是怎样的激动,祝贺的人是怎样的踊跃,他的第一次走路、学说话、生日……许多充满人情味的珍贵细节,都是让孩子确立他在这个世界的坐标,感知生命的珍贵和欣喜的“基础教育”。

  当孩子对小猫小狗甚至小乌龟小知了施虐的时候,你也应该将之视为生命意义教育的良机。要告诉他,再幼小的生命也有尊严,而且“无论是狮子还是刺猬;雄鹿还是蝙蝠,都有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权利”--有了这样的感知基础,孩子便不会因为觉得什么人丑陋或者不顺从自己而去伤害他,更不会因为自卑而残害自己。分页标题

  共情...

  事实

  曾听北京的一位幼教专家讲过一件事情,他们到北京朝阳区一家幼儿园进行心理测试时,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冻的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没有一个孩子主动回答。老师只好点名,第一个孩子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第三个孩子说:“弄脏了怎么办?”第四个孩子说:“我怕弄丢了”。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听到孩子们让人心寒的回答,一位幼儿园老师实在不甘心这样的结果,叫来自己4岁的儿子问道:“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的哭,你正在吃早点,你该怎么做呢?”见儿子不回答,她又引导:“你给他吃吗?”“不给!”儿子回答的十分干脆。妈妈又劝:“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儿子竟答:“他活该!”

  人文观点

  也许在有些家长看来,第一个孩子很懂得自我保护,第二孩子很听话,第三个和第四个孩子还很有风险意识,在现在这样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这些也许都是他们处心积虑要教给孩子的生存智慧。但是,这样的现实教化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孩子们“理解别人感受和问题的能力”,这个可以称为共情的能力,正是所谓“情商”的基础内核。缺乏共情能力的结果,不仅仅影像到一个人在道德品格上的完善,而最要害的却是损害了他与人沟通、相处的生存技能。

  这个故事使我联想到我在一个芬兰朋友家曾经见到的情形。那天,朋友的孩子和其他几个小朋友在她家上绘画辅导课。其中一个叫Robin的4岁男孩显然有些吃力,嘴里不住的嘟囔着“I don't like it(我不喜欢这张)”,画一张扔一张,直到最后难过的趴在桌子上。比他都大了两三岁的几个女孩不约而同的对他说,没关系,Robin,我觉得你画的挺好的,一个叫Andian的女孩子说完“I like it(我喜欢它)”之后,似乎还觉得不够分量,又加重语气的补充道:“I like it a lot actually(实际上我是非常喜欢它)。”相比之下,这样的共情能力,正是我们的孩子普遍缺乏的。

  国外有一个作家回忆说,他母亲时常告诉他,压根就没有“stranger(陌生人)”这个词,他们都是些“frends who you haven't met(你还没来得及认识的朋友)。”他说,这句话使他受益终生,而这,正是来自母亲的共情教育。

  建议

  我曾经应邀参加了一个关于道德教育的电视谈话节目,其中一个话题是孩子们提出的在公交车上要不要给老人让座,坚持让座的孩子说,如果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好少年,那就应该给老人让座;而不同意让座的孩子们则说大人们都不让我为什么要让。我建议,如果换个思路,从共情的角度,着眼于培养孩子“理解她人问题和感受的能力”,让孩子给老人让座可能就不会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两难问题了。分页标题

  你可以告诉孩子老人的种种不便,让他想想自己有什么“力不从心”的时候,比如需要站在爸爸肩膀上才能看到高处的东西,比如,生病的时候,多么难受,多么需要大人的照顾,而老人,常常会觉的难受,需要年轻人的照顾。

  这样的基于“共情教育”而发生的让座行为,才禁的起追问和考验。否则,即便现在让了座,等到日后需要为她人让出别的利益时,仍难免会两难。

  妥协...

  事实

  我一个朋友从还没怀孕起就为如何生一个聪明宝宝殚精竭虑了,女儿才两岁,孩子姥姥就每天举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给她下任务。朋友说,她有时想到以后还要让女儿进好幼儿园上好学校考好大学还要出国留洋找个好工作,就头疼,一子错满盘皆落错,耽误了孩子。

  有了妈妈们的殷切期望,孩子们自然也不轻松。据报载:浙江淳安县梓桐镇外桐中心小学三年纪学生徐健,是大家眼里的优秀学生。从跨进小学校门那天起,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全班第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在一次期中考试时,仅仅因为数学成绩考了90分、名次降为班上的第五名就自杀身亡。据老师说,他的语文成绩是98分,仍是班上最高的。

  人文观点

  类似的悲剧时有所闻,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对孩子们加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自然是需要的,但如果没有妥协意识的培养,它还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就像对一个体制明显不足以完成铁人三项的人说,挫折是难免的,摔倒了不要紧,关键是在哪摔倒在哪怕起来,咬紧牙关继续跑,终有一天你会跑到终点的。也许结果却是,还没等跑到终点,他就累死在路上了。从这意义上说一个人对自身追求的妥协应该也是一种生活智慧。

  进日的一项关于中法青少年梦想的调查结果显示,与52%的法国孩子把建立美满家庭看做生活成功的第一步不同,中国孩子更醉心于事业,并有41%的中国孩子把成为富翁看做事业成功的标志。尽管孩子们的选择无可厚非,但令人担心的是,缺乏了理性的妥协精神,孩子们会不会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将自己逼入绝境。

  进取心本无过错,但若进取的人没有同时揣上一颗平常心,特别是当这种进取不是以开发自身潜能,完成自我实现为出发点,而是另存有功利居心时,那他就不仅少了许多快乐起来的理由,连对付挫折也不那么容易了。

  建议

  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妥协问题尤为重要。他们赶上了个性张扬的时代,又都是在小皇帝一般的环境中长大的,从小不会示弱。但对“个性”的理解,却难免有误区,其实真正特立独行,是在忠于自己的同时有尊重别人,而并非是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唯我独尊。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我们可以把对她人的尊重,看做是一种对个性的妥协,妥协的效果恰恰使个性更见容于她人从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分页标题

  个性的目的原本是为了自己快乐。如果个性成为了生活中的种种障碍,那它起不是南辕北辙了?

  很多时候,孩子从幼儿园哭哭啼啼的回来,说自己的数学得了第四名,做手工也只得了80分,我觉得父母不妨考虑一下,孩子在这些项目上到底有多少优势?如果孩子已经尽力了,那么大可不必非要他样样都得100分,教会孩子在认真学习的同时,让他欣然接受自己的“第四名”、“80分”,就是给了孩子一笔宝贵的人格财富。

  敢于梦想...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梦想。

  “I have it said that the first ingrdeient of success-the earliest spark in the dreaming youth--is this:dream a great dream(我曾经听人这么说过成功的第一要素--也就是在爱做梦的少年时代产生的最早的火花--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我在海外接触的立志教育中,敢于梦想几乎不可或缺。相比之下,我们的传统教育,在对待梦想上,存在至少两个误区:

  一是不鼓励梦想,相反,在推崇脚踏实地的同时,梦想常常被贬称为好高骛远、白日做梦,比如,如果我们身边有谁梦想着有一天能到月球上转转,我们多半会说:你还是先把地球上的日子过好了再说吧!在加拿大温哥华聚居着大批华裔,在各类学校里的华裔学生通常都表现出色,但我的一个做音乐教师的朋友告诉我,华裔学生常常抱怨一些在她看来非常严重的事情,学生们称之为“typical Chinese attitudes(典型华人心态)”,其中之一就是,家长们即便明知道要牺牲孩子们实际的天赋、兴趣和梦想,也一味要求他们首先是学业优秀,然后在科、商、医等有限的领域择业,以保证衣食无忧。这自然与海外华人在人屋檐下求生存的无奈有关,但不能否认,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国内也普遍存在,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也许有更多的家长根本就不知道孩子有什么样的梦想。

  二是常常混淆梦想与目标的分别。虽然梦想与目标注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也未必有高下之别,但目标更像是审时度势的行动纲领,可以随时调整,必要时还可以知难而退,比如一个正在学钢琴的孩子说“我明年要去考级”;而相比之下,梦想则是可以令一个人“虽九死犹未悔”的生活向往,是一个人新魂所系,就好比那个孩子真的爱上了钢琴而决意以此为生了。较之目标,哪怕他在宏大,梦想应该更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甚至还会显得更遥不可及,更无路可循一些,但他所蕴含的激情却能引领一个人的全部身心。梦想一旦萌发,就梦牵神绕,甩也甩不掉了。哪怕最终不能实现,都始终是一种激励,梦想的力量也正在于此。追梦的人,因为有恒久的驱动,就不会轻易被挫折打dao而言放弃。分页标题

  英语里有一句励志格言,它是这样说的:“You will never know how far you could fly until you spread your wings(不展开翅膀,你永远不知道你究竟能飞多远)。”梦想便如同那双翅膀,展开后才可能发挥力量。张爱龄说过,成名要早,我看倒不见得,依我看立志未必要早,做梦却不宜迟,其实,孩子们天生都是有梦的,他们缺的未必是教导,而是启发和鼓励。所以,如果有一天孩子扬言说“我长大要当某某某”时,家长或许可以通过追问“为什么呢?”帮孩子打开想像的翅膀,让他的梦早早飞起来。


相关阅读
推荐
  • 大班美术活动——不倒翁

    设计意图:不倒翁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或容易见到的玩具,它们可能曾一次次地被扳倒可又一次次摇摆着立起,逗得孩子们乐个不停,他们只觉得好玩,有意思,对于不倒玩具扳不倒的原因,它们还未曾想过。在这次活动中,就是通过一组研究不倒玩具不倒秘密的对比实验,找出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不倒翁》本次活动需要蛋壳来制作不倒翁,所以在活动前请要请小朋友收集蛋壳,网站而且蛋壳开口要在小的一面,还要洗干净。主要活动环节为:一欣赏课件,激发对不倒翁的兴趣。二讨论制作不倒翁的方法。三发挥自己的创意,尝试制作并运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 活动目

  • 多动幼儿的心理行为偏差之矫正个案

    单位:宁波市姜山镇朝阳幼儿园 作者:尹廷莲 一、案例镜头:胡有财,这是一个原来令老师头疼、让幼儿既讨厌又惧怕的坏儿童。他原来坏在哪里,先回放几个关于他坏的镜头。 镜头一: 中班第一学期的一个早晨,幼儿们纷纷排队拿好自己的一份早点,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坐好等候时,突然有一个幼儿大声喊叫说胡有财把全桌的牛奶倒翻了,我大吃一惊,赶紧走过去看,牛奶淌了一地。我问他们一桌的幼儿胡有财为什么要倒翻全桌人的牛奶,他们说是因为有财不满意自己所拿的杯子比其他幼儿的旧,他想给别的幼儿换一个,但是他们都不给换,所以他一生气,就把全

  • 怎样看待孩子的内向

    今天看一位妈妈帖子询问孩子内向怎么办,联想到现在有好些孩子有类似的表现,如和几个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表现得很兴奋,能大声交谈,愉快游戏,而在其他人包括 老师 面前就显的有些胆小,不大愿意和老师交谈。有的家长不免好奇为什么孩子怕老师?是老师对孩子不好吗? 其实,象这样的老师应该说少之又少,大多数老师对孩子很细心,耐心。我想孩子对老师有畏惧感,可能和家长平时对他的教育有关系,有的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总把老师推出来说你如果再怎么怎么样,就告诉你老师或者如果你不怎么怎么样,老师就会怎么怎么样这样,无形中 孩子 潜意

  • 自信心培养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小哲在班级中属于那种默默无闻的孩子,每次的活动中很难看到她的身影,偶尔老师点到她的名字请她回答问题的时候,她也总是显得很不自信,为了这件事情我们也曾经跟她父母聊过,从父母口中我们得知,家中的小哲不是这样的,在家里,小哲非常开朗,平时还经常到邻居家表演节目呢!对此,我们也觉得很困惑,为什么小哲在幼儿园跟在家是两个样子的呢?然而在有次班级特色活动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一次班级特色活动的内容是舞蹈欣赏《雀之灵》,在欣赏过后请小朋友们进行模仿表演,而正当我在请别人到前面表演的同时我发现了坐在一边的小哲在自信地表

  • 关于儿童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讲座活动

    前一段时间,我来到太仓青少年活动中心剧院旁边的赏真斋聆听关于儿童教育与心理健康的讲座。主讲的是苏州的教育专家戈柔老师。之所以能够参加这次家庭教育讲座活动,是因为老同学特地送给我一张听讲座的票,只有一张,她把票给了我。我很认真地听完了整个讲座,获益非浅。专家毕竟是专家,对教育事例的剖析非常深刻,对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我也感悟和收获了许多东西,在平时教育幼儿的时候,我们可以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一、玩是孩子的特点,教师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成孩子的缺点。 二、教师不能把优秀的孩子看成是完美的,对孩

  • “老师早上好!”——教育不是形式

    淄博市张店区柳泉路迎春街淄博金宅幼儿园 沈媛 一大早,在楼梯上遇到了乐乐。早上好!我微笑着向乐乐和乐乐妈妈打着招呼。乐乐抿着嘴笑了,害羞地低下了头。 乐乐,问老师好!乐乐妈妈拽了拽乐乐的衣角说。乐乐抬头看看妈妈,又抬头看看我,不肯说话。我急勿勿地向办公室走去,一边走一边打趣地说:乐乐害羞啦?!乐乐妈妈很尴尬地看着我说:这孩子,怎么不叫人,太没有礼貌了!乐乐,快叫老师好!乐乐仍然没有说话。乐乐妈妈急了,她一把拉过乐乐,在楼梯上停了下来:快,问老师好!不问好今天咱们就不上楼了!快啊,你怎么回事!乐乐有了反应,

  • 育儿,要尽心更要尽责

    如今患孤独症儿童增多,除了可能由母亲怀孕时过多接触电磁波等先天因素外,还与婴幼儿的家庭氛围有关。据专家调查,患孤独症的儿童一半以上父母性格急躁、经常训斥孩子或家里只有老人单独带孩子。 年轻的父母必须注意 ·不同年龄的宝宝,心理特征各有特点 孩子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他的心理特征也在变化,不要片面地认为孩子只要能吃能喝能睡就可以健康成长,实际上孩子一来到人间就有他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活动,且随着他的成长逐渐形成每一个阶段性的心理特征,当然这种特征每个孩子都不完全一样,父母平日要多观察和体验,通过孩子的哭笑、眼神、呀

  • 挑战难对付的四类个性宝宝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 女儿刚出生时,我一直想像着将来会有一天,我们母女俩亲密无间,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可她长大后却不怎么爱与我说话。 我的孩子太固执,他总是坚决地要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所以我和他妈妈总是要和他争执一番…… 这样的父母感到非常失望。他们发现自己很难接受孩子的一些个性。有些父母们开始自责:“我到底怎么了?”也有些父母会质疑:“我的孩子出什么问题了?” 天下所有

  • 家园配合关注胆怯幼儿

    画画了,孔祥明小朋友非常认真,他的画能够很准确地抓住物体的主轮廓,画面整洁、色彩漂亮。但是唯一遗憾是孩子画的东西很小,老师虽然一再要求他将画画的大一些,可是他总是画得很小,每次老师向他提要求的时候,他总是可怜巴巴地用眼睛看着你:老师我画不大。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在什么地方都表现得很胆怯,如早上来园他看到老师向他展现笑容了,他会向你轻轻地问好,反之他就会偷偷地溜进教室,不引起你的注意玩大型玩具的时候,他不喜欢攀爬类动作难度大的活动,鼓励他上去,他说:老师我害怕。 其实像孔祥明这样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