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成长 >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针对大班心理健康活动分析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针对大班心理健康活动分析

更新时间:2014-07-21 16:10:23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针对大班心理健康活动分析》可能是您在寻找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活动产生的背景  《开心你我他》是我以前执教的一堂心理健康活动,本次活动主要引导孩子通过多种途径寻找把不开心转化为开心的方法,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将生活中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情拎出来,让幼儿乐意去帮助别人,在这个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开心快乐的情绪。该活动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点,引导幼儿在遇到问题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教学方法,体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下面,我就以这个大班心理健康活动《开心你我他》为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反思。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而言,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很注意了这方面的培养,但心理健康这一环节往往就容易被忽视。陈鹤琴先生也主张幼儿园第一要注意儿童健康。不仅身体要健康,他还强调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活动中,我用心观察每位幼儿的言行举止,了解他们的性情,作为活动的一个实施者、一个有心人,我关注到了以下几个片断:1、晓雨、家瑜小朋友,遇到不开心或困难的事就只知道哭;2、逸昕小朋友,则是很容易生气,生起气来咬牙切齿、紧握拳头,或是打小朋友出气;3、哲宇是个好胜心强的男生,爱管别人,却管不住自己 ……一个个案例中也反映着普遍的现象:5—6岁的孩子,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但当不好的心情占据主导时,他们却不知怎么去转化,而是一味地哭闹。针对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我设计了活动《开心你我他》,希望孩子们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解决烦恼的方法,寻找快乐。
相关阅读
推荐
  •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刻不容缓!

    湖北省秭归县九畹溪镇幼儿园 王 琼 星星是个小男孩,今年刚刚5岁,是我们幼儿园大一班新入园的孩子。听老师们介绍,他个子高高的,有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但是一见生人,眼里总是露出一丝胆怯的神色,当你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总是双手紧紧地抓住衣角,不停地纠结着;嘴里呢,咕咕哝哝、结结巴巴地不知所云。而且走路的时候,永远是高一脚、低一脚地左右摇晃着,那走路的神态被袁老师戏称为幼儿园的超级男模!更可笑的是,虽然入园已经几个星期了,但是幼儿园老师他至今一个也认不准,总是把袁老师叫成谭老师,把张老师称为王老师 今天上午课

  • 也谈孩子的自尊心

    无意间读到以前同事的一篇博文,我明白同事是在告诫她自己应该如何为人师,我也明白同事写这篇日志并不是为了指责老师,虽然同事的儿子不在我们幼儿园,但我从中读到了她对我们幼儿教师的某种渴望,也读到了一位母亲的爱子之心。 我们的老师工作繁琐,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孩子的方方面面,这也在所难免,但因为老师的无意、无心或者因为老师的一个小小玩笑而伤到了孩子的自尊,对孩子的发展带来怎样的伤害,我们将是无法估量的。孩子那幼小的心灵是如此的脆弱,尤其是当他出现了某些失误的时候,他更经不起任何的取笑或打击。所以对孩子,我们真的要细

  • 心情教育送孩子一份好心情

    昊明从幼儿园回家,一脸的不高兴:今天老师本来说要带我们出去,又说阴天怕下雨就不去了。真没意思,烦死啦! 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家长的反应无非是:这点事有什么好烦的?今天不去以后再去嘛!但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孩子跟你较上劲:你叫他吃饭,他口味不佳;你叫他睡觉,他拖拖沓沓原因都是他认为你根本不关心他的感受,没有认同他的情绪,没有理解他。你的不认同让他心理上产生了不服气感,往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都会被这种心理不平衡的负面情绪所左右,并持续地影响他的其他活动。 昊明的妈妈就聪明多了。她拍着昊明的小脑瓜,温柔地回应

  • 不再为宝宝的“尖叫”心烦

    不少爸爸妈妈为了孩子爱尖叫的习惯头疼不已。有时,安静的家里,突然传来一声尖叫,那是宝宝的声音!爸爸妈妈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吼吼地跑过去一看,宝宝仍自得其乐地玩着玩具,安然无恙,弄的爸爸妈妈哭笑不得。也许,一次两次,还没什么;但次数一多,爸爸妈妈不仅为这些噪音感到心烦,也不免有些担心:我的宝宝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其实,宝宝尖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情况下是很正常的,根本不需要担心;有的情况下,是有些问题的,需要爸爸妈妈正确的引导,或者是需要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 宝宝尖叫大揭密 不宜制止型 A.兴

  • 一岁以后要让孩子自己吃饭

    一岁以后,让孩子自己吃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长端着饭碗,追着孩子跑,而孩子一边玩耍嬉闹,一边偶尔吃上两口,喂上一顿饭要花两个多小时。本来,孩子吃饭是件很正常的事,然而,现在很多家长对此深感头痛。 自己吃饭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现 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过程来看,孩子在一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动,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独立愿望,如爱说我,我来等字眼。他们渴望做一些事情,在学会走路的同时,他们开始想学着吃饭,而且要自己拿着汤匙吃,不愿得到大人的帮助。和走路、玩玩具一样,自己吃饭也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现。正是这种求

  • 改善宝宝受挫时的情绪

    (一)明了宝宝受挫之原因 当发现宝宝闷闷不乐时,大人可以协助宝宝找出其不快乐的原因。对于许多较为内向或是不善言词表达的宝宝,大人可让宝宝以说出、画出或是写出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当宝宝遇有挫折的情境时,大人不必急于立即插手协助,许多大人因为心疼孩子而过度保护孩子,却使宝宝丧失主动学习的机会。例如:于孩子间的争吵过程中,大人可在旁观察而不需置身于其中排解纷争,这样可让宝宝学习与友伴相处的技巧。 (三)协助宝宝分辨及思考 当宝宝受到挫折时,其往往会使用消极的哭泣,或是用暴力的攻击

  • 情商教育,从五岁开始

    孩子们到了5、6岁,感情也开始发生变化了。这时和孩子探讨他的感情,对他的交友、举止、行为,甚至提高学习成绩都非常有帮助。 学龄前儿童的情感逐渐超出了低龄儿童的喜怒哀乐,感情生活变得日益复杂。低龄儿童不在乎自己的行为方式,也不在乎流出的鼻涕有多难看——但5、6岁的孩子就开始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自己需要采取的应对方式。尴尬、笨拙、内疚、忌妒和寂寞等不熟悉的感情会困扰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甚至给他们带来恐惧。 一位母亲不曾预料到,当自己2岁外甥来家里做客时,自己只是对小弟弟表示得热情了一些,5岁的女儿突然就对

  • 注意“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家长,当心“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4岁的张倩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 有一次,老师让他们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间。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

  • 家园配合关注胆怯幼儿

    画画了,孔祥明小朋友非常认真,他的画能够很准确地抓住物体的主轮廓,画面整洁、色彩漂亮。但是唯一遗憾是孩子画的东西很小,老师虽然一再要求他将画画的大一些,可是他总是画得很小,每次老师向他提要求的时候,他总是可怜巴巴地用眼睛看着你:老师我画不大。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在什么地方都表现得很胆怯,如早上来园他看到老师向他展现笑容了,他会向你轻轻地问好,反之他就会偷偷地溜进教室,不引起你的注意玩大型玩具的时候,他不喜欢攀爬类动作难度大的活动,鼓励他上去,他说:老师我害怕。 其实像孔祥明这样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