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成长 >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聪明父母,攻克幼儿任性心理

聪明父母,攻克幼儿任性心理

更新时间:2019-03-20 20:35:01

《聪明父母,攻克幼儿任性心理》可能是您在寻找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作者:李燕    来源:山东利津县第一实验幼儿园 ,儿童的任性行为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是阻碍儿童人格完善的主要障碍,会导致儿童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矫治,宗旨在于给孩子予以适当的约束,提高其心理自控能力。我认为具体的教育策略如下:

    一、分析任性原因,满足正当需要

    孩子任性时,要分析原因,也要看看他的要求是否是合理的,如果是无理的,当然要拒绝,但是如果孩子的要求是正当需要一定要满足。这是理智处理孩子任性的第一步。

    如有一次我买了两条鲤鱼,想杀掉做鱼汤,被女儿看到了,大喊大叫不能杀死鱼儿,鱼儿会疼痛的。我最终被女儿的善良打动了,把两条鱼儿养了起来。我从心底里理解女儿,因为她认为鱼儿和人是平等的,是好朋友。适当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利的。

    二、对待孩子的要求要一致

    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注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一致性原则。对孩子第一次不合理要求就要说“不”,然后就坚持到底,并尽可能地向孩子说明“为什么不”,让孩子理解其中的道理。孩子其实很小就能听懂大人的话,关键是大人对第一次不合理要求对态度及以后的坚持性。我的孩子在5个月大时到邻居家去玩,看到有一个卡通玩具特别好玩,临走时非要拿回家,我怎么劝解都不行,最后,我谢绝了邻居要先拿回家玩的好意,从孩子手里夺下玩具,抱着孩子回家的路上对他说:“小哥哥的玩具不能要。”女儿现在5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要过别人的东西。

    三、转移注意力,遏制任性产生

    由于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所以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孩子的任性而不要当着小朋友或众人的面大声呵斥孩子,以避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如有一次我和女儿步行到公园里去玩,女儿在公园里玩得很上瘾。天晚了我要回家,可女儿不愿意走,这时我灵机一动说:“宝贝,咱们进行公路越野赛好么?”女儿兴奋地说:“好啊!”于是,我和儿子十分愉快地跑回了家,避免了一场任性大战。

    四、延缓满足,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

    一般情况下,只要在给定的条件下满足孩子,孩子大多数就能够配合。比如,孩子离园回家后就要看电视,家长可以告诉他练完钢琴可以看,这就是延缓满足。“延缓满足”是一种有条件的满足,重要的是大人必须说话算话,否则,孩子将难以信任父母,也难以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五、忽略处理,做好善后工作

    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这时,家长不要急着去哄去抢,可以采取忽略处理,不去看他,不理睬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孩子就会停止。。等孩子安静下来,要及时给他做善后工作,跟他讲明道理,在给点安慰,说明爸爸妈妈不喜欢他的行为,让他感觉爸爸妈妈还是很爱他的。这样几次后,孩子就会逐渐明白,以后遇事就会渐渐变得“理性”起来,不会再采取任性哭闹的方式。

    六、及时表扬,激发孩子的自律意识


    对孩子任性行为的纠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孩子没有坚持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要及时表扬。表扬可以是语言的,如“宝宝长大了”、“宝宝懂事了”、“宝宝真乖”,也可以是动作的,如亲一下、抱一下。也可以配合实物表扬法,可以对孩子说,妈妈会变魔术,你只要每次玩完玩具收拾整齐,妈妈就给你变一颗小五星。久而久之,。父母的表扬成了一种正强化物,起到了强化正确行为的作用,而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把这种行为转化成一种习惯,形成了自律意识,养成了正确的行为习惯。

    七、适当惩罚,引导孩子增强自制力

    惩罚和表扬是相对应的,其作用就是要使任性的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如有的孩子摔坏了东西,家长要从孩子的压岁钱里拿出一部分进行赔偿,让他知道承担冲动引起的后果,然后平静下来再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了自制力。

    八、角色互换,感受内心体验

    为了让孩子能够体验任性的危害,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角色游戏。父母扮演任性者,孩子扮演父母,游戏进行越真越好,让孩子去体会别人的无理取闹给自己带来的烦恼,这会使孩子在游戏中理解和接受任性是不受欢迎的。邻居家小男孩特别任性,爱摔玩具。我给他父母推荐了角色互换方法。经过多次游戏,孩子知道乱扔玩具是不好的行为,扔玩具的次数越来越少,现在已经知道爱护整理玩具了。

    九、预先提示,预防任性发作

    在家长已经掌握了自己孩子的任性行为规律之后,可以用事先 “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发生任性。如我每次带女儿上街,就是先说好不能买零食,否则就不带你去。由于孩子渴望和我一起逛街,就答应了我的要求。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自觉要求自己,减少任性的发生。

    十、创造集体生活的机会,鼓励孩子与同伴多交往

    任性是自我中心的产物,集体活动是破除自我中心的最好途径。所以,让孩子到伙伴中去,到集体中去,是防止任性发生的良好措施。一次,女儿带着刚买来的坦克在外面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想和她交换玩。她不愿意,我们在一旁劝说,可她就是不听,而且和我们任性地大闹。别的小朋友则继续玩游戏,非常开心她也不闹不吵了,静静地看着他们,最后不得不“求和”,和大家交换玩具,一起玩。由此,我感到,预防孩子任性的毛病,最好是让孩子和同伴一起玩。

    总之,任性既是孩子的天性,又多是大人溺爱宠惯的结果。家长首先要在心理上予以重视,防患于未然。当孩子一旦发生任性行为,家长要正确对待,既不能全盘否定,横加指责,也不能无原则的一味迁就,要问清原因,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尊重孩子的人格,相信孩子的任性行为会逐渐转变为理智的行为,每一个孩子都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关阅读
推荐
  • 规则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自身需要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看,规则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自身需要。我们知道,当 儿童 渡过自主感心理危机(2-3岁),知道自己在这个家庭是受欢迎的,是可以自主采取一些行动的。此后,孩子便开始转入主动探索的阶段,要开始渡过他的主动感心理危机。 在进入主动感心理危机阶段以后,孩子对社会和自然的现象更加好奇,探索的范围更大,内容更为深刻。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仍然是孱弱的、无知的,他们的探索受到客观事物的制约,也受到父母和成人的制约。他们的继续探索和成长,仍然依赖于成人。 他们对父母(或成人,包括祖父母、外祖 父母 以及叔叔

  • 如何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内容提要:性格是决定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显示一个人对社会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儿童同周围的大人和小朋友的接触中,在社会关系和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性格的初步形成始于幼儿时期,这时候幼儿的性格未定型,富于可塑性,周围环境对它的影响至关重要。 如何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为什么会有这次论文题目的产生呢,这啊还得从班里的一个小故事说起。我们班男女幼儿比例一直比较失衡,男孩占大半个班而女孩就2、3个。热闹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不可思

  • 发现就在好奇的拐角

    孩子都好玩,喜欢敲敲这个打打那个,喜欢拆拆这个装装那个。 前几天,我在公安局门口看到一个孩子,他拿了根竹棒,斜贴在栅栏上一路划过去,竹棒在一根根栅栏上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他觉得好玩,回过头又来一遍,还不过瘾,干脆一根接一根地敲了起来,十分投入。 显然,他在这里发现了音乐 。 你也许也发现过孩子在饭前饭后喜欢用筷子敲碗,每只碗响声不同,有婉有脆,他把这些声响组合起来,伴以节奏,侧头、侧耳,边听边调整。显然,那是孩子在探索一支心中的乐曲了。 其实,发现离孩子并不遥远。 第一个把大大小

  • 蔡志忠:“是狼启发了我”

    在知识的培育上,父母普遍对孩子灌输太多。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仅在对知识传输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束缚作用。 父母常常持有这样一种态度:你还小,懂什么?让我来教你,你照我说的去做。这种态度的根据在于我们对孩子的知识、智力水平的错误评价。我们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观察与学习的能力,因而经常为孩子的出人意料的聪明举动感到惊讶。 但在父母赞叹自己孩子聪明的同时,如果仍不能打破成见,以客观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于自己的导师地位,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利。 家长不喜欢孩子有太多

  • “宝宝攻击手”—因爱而生

    挥舞拳头去打父母,张开嘴巴去咬小朋友,高举玩具愤然摔下这些在0-6岁的幼儿中都是常见的行为,虽然我们不能够轻易地对此界定为临床心理中的攻击行为,但是这也毕竟让我们联想到这些行为的发展趋势。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去分析其中的原因,结果却发现攻击是出自对爱不同的体验。 宝宝攻击手因爱而生 镜头一:因溺爱引起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6岁的小牛,天不怕地不怕,比他小的,他会欺负;比他大的,他也敢斗。邻居们见到他只能咂咂嘴,而小牛的奶奶却逢人便夸:瞧我那小孙子多勇敢,打得过比他大两岁的孩子呢。小牛的妈妈也主张让他在外面凶点

  • 鼓励幼儿与“物”交往

    以物为对象的交往形式是幼儿独有的。这种交往顺应了幼儿心理的泛灵论倾向,能够增强幼儿的识物能力和爱物品格,是幼儿成长的必经阶段。对幼儿这种独特的交往形式,成人应当给予特定的关注与支持。 [关键词]物、幼儿、交往 雅斯贝尔斯认为,个人与他人的交往既不丧失于他人之中,又不与他人相对立,而是在彼此保持自己的个性、人格、自由的同时又把自己的心揭示给他人,并领悟他人之心,即做到彼此心心相印。川在这里交往被当然地限定于个人与他人之间。然而,通过观察幼儿生活,我们看到了一种更为独特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方面符合上述对交往活动

  • 怎样发现宝宝的心理问题?

    我的孩子今年刚上幼儿园,以前在家我们不觉得他有什么问题,但是进了幼儿园后和别的孩子一比,才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不行,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观察发现他是否有心理问题?怎样帮助他?(家长) 3至6岁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是观察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情况,要问老师:孩子在幼儿园能否坐得住,能否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是不是经常有小动作、不听话等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会表现为多动、东张西望,不能记住老师说的话,经常是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他们在运

  •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时代,人类辉煌的过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人类美好未来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而且未来在急切呼唤创造性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所以我们在培养幼儿创造能力时,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获得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门径,好奇、好问、探究、发现、创造往往都是密切相关的。科学家培根说过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要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周围

  • 对孩子哭闹要软硬兼施

    对孩子哭闹要软硬兼施 2000年9月15日 10:25 中华母婴网 小乔4岁的女儿特能哭闹,以前小乔夫妇总是姑息迁就她,结果她以哭为武器,眼泪说来就来。小乔感到这样下去不行,遂找机会反复教育女儿,有什么要求,一定要说出充足的理由来,只要理由是正确和合理的,家长就一定会满足她。反之,如果不讲理地哭闹,那么即使是合理的要求家长也不答应。这天,女儿又开始犯倔了,小乔让她先练画儿?每天规定好的时间?,而女儿偏偏要先玩新买的玩具。小乔一再给她讲要养成先学习后玩的良好习惯的道理,但女儿就是不听,而且还使用了她惯用的伎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