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08 19:20:19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案范文》可能是您在寻找教学工作计划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3.通过阅读“词句段运用”,学会巧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方法和巧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具体,学会巧用“……”、“--”等标点符号,为文章添色彩。
4.通过阅读“例句”,学会介绍事物时,运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
5.理解并背诵《春日》,感受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朱熹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3.能理解背诵《春日》。
难点:
1.学会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和修辞使语言生动具体,学会巧用标点符号,为文章添色彩。
2.学会运用“一是……二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主动预习,查阅诗人朱熹的相关资料,了解《春日》的写作背景。
2.教师准备《春光美》音频,微课《春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春光美》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课文,从中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回答)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三,比一比,看看谁的收获会更多呢?
二、交流平台,学习方法。
1.回顾这一单元的3篇课文,想一想,学习《故宫博物院》,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交流:根据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回顾课文,如:带着“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
2.谁来说说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3.学习《竹节人》,你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交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回顾课文,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相关联的段落应该仔细阅读,反复阅读,而关联性不强的段落,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如: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师总结:读书时,同学们应该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材料。
三、 词句段运用,学习习作。
生活中总有美好的瞬间,带给我们无尽的感动。怎样留住这些瞬间,定格这份精彩呢?请阅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
思考:
1.你喜欢哪个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情景,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交流:
(1)第一个片段,作者抓住 “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4个关键词语,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当时场面的热闹气氛。
(2)第二个片段,作者抓住“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探过来”4个关键词语,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观战人入迷的情景。
(3)第三个片段,作者通过“上前、后退、叽里咕噜、闪着异样的光、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痴痴地微笑、轻轻地吁了口气”等关键词,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比喻修辞,巧用“……”“--”,写出罗丹塑像时的认真态度和入迷的的情景。
师引导,学生总结:在描写场面时,可以采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方法,这样可以使内容生动具体,吸引读者。还可以巧用标点符号,来增添文章的色彩。
2.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类似的情景,运用所学方法,来写一写吧!推荐优秀的片段,投影仪展示,欣赏佳作。
3.习作中对某种事物进行说明时,为了语言条理清楚,你会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呢?请阅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总结:介绍说明事物时,采用“一是……二是……三是……”的表达方式,说明理由,表达观点,可以使语言条理清楚,观点明确。
四、 小试牛刀,举一反三。
1.班级里举行“竞选班级体育委员”的活动,你会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向老师、同学们介绍自己,使自己当选呢?
学生自由交流:
我竞选班级体育委员的理由:一是我爱好体育运动,跑步是我的强项;二是我有能力胜任这个职位,我有责任感;三是我能带领同学们加强体育锻炼,具有集体荣誉感……
2.假如你是一个足球爱好者,想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足球,你会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说明理由,表达观点,让妈妈同意你的请求呢?
学生自由交流:
亲爱的妈妈,踢足球有很多好处:一是能有效地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使肺活量增强;二是能强化腿部的骨骼,使骨骼更坚固粗壮;三是能提高免疫力,使身体更健康……
五、 日积月累,理解背诵。
1.播放微课《春日》在欣赏春光美的同时,理解背诵古诗。感受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朱熹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了解《春日》的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这其实是一首哲理诗。
3.小组竞赛,背诵古诗《春日》。
六、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学习了更多的写作方法,还背诵了《春日》,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能大胆运用本节课所学--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符号、巧用表达方式,这些方法技巧。同时,也能引用古诗《春日》,来给我们的文章增添色彩。
2.布置作业:把本节课自己喜欢的片段,整理到阅读笔记本上,多读几遍,学会多积累、巧运用。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课前布置学生主动预习,查阅诗人朱熹的相关资料,了解《春日》的写作背景,有利于课堂中的理解与背诵。
2.运用《春光美》音频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园地内容的理解。
3.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自己喜欢的片段,并谈出喜欢的理由,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掌握园地内容的目的。
4.运用微课助学,让学生在欣赏春光美的同时,理解背诵古诗。感受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朱熹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mo)孥孥(nú nú)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人喜爱。)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师生齐读)。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我们在上节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状态,还有腊八粥的香气。)
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八儿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①“喜得快要发疯”:心理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②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天真、可爱、颇有童趣)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第9~19自然段)。
1.朗读第9~13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点是怎样的呢?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是只能苦苦等待;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开始猜想锅内的情景;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儿不但天真可爱,而且也孝顺体贴。)
2.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3.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4.一位同学朗读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画出相关句子并进行品析。
①“饭豆……肿胀了吧”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想象中豆子发胀饱满的状态。
②栗子、花生仁煮得软糯稀烂。
③哪个词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妙极了)
④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为八儿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
⑤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妈妈煮的粥究竟是怎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读第15~1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①栗子跌进锅,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粥的颜色是深褐。
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他惊异得喊起来了”——感到惊讶。
②“怎么,黑的!”——有点嫌弃,觉得腊八粥很脏。
7.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从妈妈的行为中你能感受什么?(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教师小结:在第三、四部分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嫌弃)
(四)品读第五部分(第20~21自然段)。
最后八儿终于喝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喝腊八粥的呢?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①“靠着”、“斜立”、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
②“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写,写出了八儿喝饱了以后满足的样子。
③“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喝得十分满足,通过对人们喝完腊八粥后状态的描写,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是第二部分,等腊八粥,而喝腊八粥则略写。为什么?
(通过写熬制腊八粥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2.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通过描绘这个生活场景体现普通百姓对生活和家庭的热爱。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仿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
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导入】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交流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2.阅读名著中的经典情节,感受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故事情节,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回忆小说人物。
过渡:同学们,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小说,里面有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请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吧!(学生回忆,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留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呢?
3.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和其他同学相机给予肯定和补充。
4.小组合作探究:这个人物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出示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物,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物也给其他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5.全班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说与之相关的精彩语段,教师做好记录。
预设:
生1: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桥》中的老汉。他像一座山,坚不可摧,誓死保卫着村民的安全;他又那么大公无私,不准自己的儿子破坏规则。我觉得这段话写得很精彩: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里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教师可板书:老汉——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生2:《穷人》中的桑娜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特别是她那种从犹豫、担忧到下定决心的心理过程,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她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我觉得文中对她的心理活动描写得非常精彩,比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教师可板书:桑娜——心理描写。)
生3:我注意到的不是这几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却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那就是《穷人》里的西蒙。她在临死前仍细心地照料着自己的孩子,她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母亲,可是她却有着这么悲惨的命运,真是可怜极了。她的故事让我非常难过。文中直接描写西蒙的语句不多,但通过对她的孩子的描写可以感受她的人物形象。她虽然死得那么凄惨,孩子们却睡得那么香甜:“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教师可板书:西蒙——侧面描写、对比描写。)
生4: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柏林》一课中的老兵。这篇小说的篇幅很短,情节描写非常精彩,虽然对老兵的描写不多,但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体会到了老兵的痛苦、坚定。如两个小姑娘嘲笑老妇人的举动时,老兵没有说什么,此时的老兵是坚忍的;当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的时候,老兵平静地告诉了她们事实的真相。谜底揭开了,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兵一家在战争中遭受的无比深重的苦难。(教师可板书:情节的展开;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6.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总结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提示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1)课件出示小资料。
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细节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指以他人的言行或环境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2)结合具体的例子总结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
①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表现出来的。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如《桥》《穷人》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背景和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穷人》第1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
③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如《桥》中村民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间的对比,《穷人》中西蒙的孩子睡得香甜与她死得凄惨的对比。)
7.结合本单元习作,说说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展现其个性特点的。
(1)小组学习,要求组员读读自己的习作,找出自己最满意的描写人物的语句,读给同学听,说说自己想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互提建议。
(2)指名朗读自己的习作片段,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有没有表达出人物的特点来,是如何做到的?
预设:之前的习作课因时间限制,选取的例文有限,此处将习作片段的读、评与小说中的人物描写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审视自己的作文,同时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词句段运用(1)
1.学生朗读《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片段,读出关公的神勇之气。
(1)疏通难字和字音:酾(shī,斟酒) 斟(zhēn)
鸾(luán) 云长(chánɡ) 华(huà)雄
(2)简单了解文字的出处及相关情节。
“温酒斩华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描述的是:董卓废黜少帝刘辩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此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
(3)教师播放此片段名家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倾听,留意重读、停顿及朗读的情感、气势。
2.小组交流此片段是如何体现人物的形象特点的。
(1)结合“交流平台”中掌握的知识,初步感知片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展示人物形象,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分条列举式汇报。
?语言描写:“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其语言斩钉截铁,显出其自信满满。
?动作描写:“出帐提刀,飞身上马。”“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动作干净利落,显出其神勇无比。
?侧面描写:“众皆失惊。”通过写他人的反应衬托出关云长本领高强,超出众人意料之外。
?场面描写:“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场面之热烈,烘托出关云长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勇擒贼首的英勇无敌。
3.学生再读片段,边读边想象画面。教师播放《三国演义》此片段视频,引导学生再次感受关公的神勇。
4.拓展阅读,感知人物形象。
(1)课件出示《红楼梦》片段,感知其中的人物形象。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注:这其中描写的人物是王熙凤,她在贾府中极有地位和权利。
(2)学生自读自学,再自由发言,结合文本中的语句说说其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词来思考,参考“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赏读方法。
示例:
生1:我通过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可以感知这个人的身份不一般。因为其他人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而这人还没见人就闻其声,十分“放诞无礼”,可见她地位不一般。这里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语言描写是正面描写,黛玉的想法是侧面描写,暗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
生2:文段中对王熙凤的穿着打扮描写得非常详细,这是外貌描写,体现了她身份的尊贵,但在珠光宝气中也露出了一股俗气。
生3:文中还对人物进行了神态描写,如“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我感觉到她虽然外表很美很亲切,却有厉害、威严的一面,而且给我一种“笑面虎”的感觉。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读完一篇小说,总有些人物令我们难忘,如果再想想难忘的具体是什么,大都是这些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以及他们经历的种.种事件。比如大家在这堂课上交流了本单元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大家描述的也大都是上面提及的这些。但同学们一定不要忘记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人物形象,那就是要关注小说中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今天的交流中,对这一点大家少有提及。我们还欣赏了四大名著中的两个经典片段,同学们读得很仔细,交流得也不错。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关云长的神勇和王熙凤的身份之特殊。中国古典名著语言精练,能通过非常短小的篇幅塑造出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大家课后可以多读一读这些类似的经典片段,感受我国传统名著的魅力。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再找一些描写人物形象的经典片段,读一读,互相交流。
(2)在以后的写作中要灵活运用描写人物的种.种方法。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默读课文,要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再次加快速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是那么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在这设置障碍。(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4)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3)教师适当的总结,注意“拨”的读音以及与“拔”字的区分。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二、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2、开火车读。3、指名分段读课文。二、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2、指名反馈。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句子谈体会。 “他这么说,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要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体会的基础上就是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比如6、1、15自然段都是例证)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
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方式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二是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举例
3、标点符号的特点
冒号(冒号在本文出现了多次,应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掌握冒号的规范使用。)冒号的作用:(1)提起下文(2)提取下文(3)引起下文(4)解释或说明(5)总结上文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呢?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描写要指导学生朗读好,并争取积累下来。
分号:并列的两个分句间的停顿,往往是为说明几个方面的内容时才会使用。第一自然段和16自然段都有这样的句子。
4、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练笔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样的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但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童年的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学习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方法写一写。
板书设计:表里的生物
怀表有声音
被迷住
小蝎子的尾巴 天真无邪
见人就说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蝎、蟋、蟀、蝈”4个字。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请描述一下。(学生发言交流。)(二)教师展示一组自然界中生物的声音。(如狮子、百灵、鹅、鹦鹉等。)(展示课件第三屏)讨论:出了这些有生命的东西外,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有。如海浪、风、石块撞击等。)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二)指名读课后生字(带词)。
(三)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1.“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文中有很多处心理描写,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展示课件第四屏)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五)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首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第一个问题。 “表里的生物”及特别之处: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展示课件第五屏) (师生参与讨论。)
2.读一读你画出的心理描写。
(1)“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2)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3)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随机展示课件第六、七、八屏)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出“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三、研读对话,角色扮演
(一)同学们,文中的对话很精彩,我们来读一读吧!自由朗读对话两遍。
(二)你喜欢哪个角色?读一读。
1.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动转,并且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一天,我对父亲说: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2.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却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展示课件第九、十屏)(两部分对话选一部分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师生小结
五、课堂练习
1.写一段带有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话。(不少于150字。)
2.按课文内容填空。没有请求,父亲就()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展示课件第十一、十二屏)
六、作业
大自然中的声音多种多样,选几种写一写。
板书设计: 22 表里的生物
善于观察 我 勤于思考 不断探索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以充分体现童真童趣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充分自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加强阅读文本和解读文本的方法指导,朗读方面重点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了解题目的妙处和作用,学习拟出合适的题目。
3.学会正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及方法。
4.了解柳公权楷书的特点。
5.理解积累鲁迅的名言。
教学重点
学习把握主要内容,积累鲁迅名言。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的妙处和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回顾所学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要把文章写得具体而有条理,编写作文提纲是个好办法。详细的作文提纲就是一篇文章的整体骨架。编写作文提纲关键是在确定中心并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之后怎样处理我们所选择的材料。
列提纲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了更明确地表现文章的结构的各个部分,我们还可以把重点材料看做一个整体,依据上述方法把材料再分成几个部分,列出各个部分的子标题排序,从而更加清晰具体地表现整篇文章的脉络。
2.回想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中分别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地球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暂时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我们应该保护地球。)
2. 把各部分连起来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地球虽然美丽壮观,但是很渺小,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地球被破坏,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
3. 讨论:怎样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教师明确:
(1)先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主要内容。
(2)关注文章的题目,抓关键句,对了解主要内容也有帮助。
(3)针对不同的文章,灵活运用不同方法把握主要内容。
词句段运用
一、分析题目妙处,拟出合适题目
1. 出示四组学过的课文题目。
【课件2】
(1)少年闰土 狼牙山五壮士 军神
(2)开国大典 草船借箭 “诺曼底”号遇难记
(3)竹节人 桥 芦花鞋
(4)草虫的村落 在牛肚子里旅行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 学生讨论:这四组题目各有什么特点?
3. 学生反馈,其他同学可以纠正或补充。
4. 教师明确:
第一组和第三组是点明文章写作对象,第一组的写作对象是人,第二组的写作对象是物。
第二组这些题目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组这些题目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练一练【课件3-5】
记忆中,我第一次走进商店时,大概四岁。一进门,就被满柜台可爱的糖果吸引住了。我贪心地要了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糖果。售货员是位态度亲切的阿姨,她问我:“你有这么多钱吗?”
“我有许多钱。”我伸出了紧握着的拳头,将一大把的硬币放在她的手中。
阿姨一下子愣住了,盯着她手中的硬币看了老半天,然后,她又看看我。
“够了吗?”我有些忐忑不安地问。
我想,多了一点,我还要找些钱给你。”说着,她转身拿了两个硬币放在我手中。
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和妻子经营一家海鲜店,供应各种新鲜活鱼。一天,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带着她的弟弟来到我的店里,两个小孩瞪着大大的眼睛,盯着那些水里游动的美丽的鱼儿,看了老半天。
“这条鱼卖吗?”那个小男孩指着一条惹人喜爱的热带鱼问。
“当然卖啊,只要你们有钱。”我说。
“我们有很多钱。”小女孩自信的回答,给了我自信的感觉。
当小女孩紧握着的手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我知道小女孩要说什么。她的小手松开了,在我手里,她放了三枚小小的硬币。那时候,我才猛然意识到那位阿姨当年的心情。
“够了吗?”小女孩轻轻地问了声。
“我想,多了一点,我还要找些钱给你。”我回身,拿了两个硬币放在她手里。
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1.源自短文,可以是: ,
2.根据主要内容和中心自己概括,还可以是:
(参考答案:1.“我有很多钱”或“够了吗?”或“我还要找些钱给你”或“两个硬币”;2.保护童心或呵护童真)
二、读懂词语意思,领悟深刻含义
1.认真读一读两行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2.第一行是修饰词相同,但描写对象不同。第二行是描写对象相同,前面表示范围的词与不同。
3.选择一个词语,注意描写对象与修饰词,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4.小组交流,看谁写得最好,取长补短。
书写提示
出示柳体楷书,领悟字体特点
1.出示作品,学生欣赏。【课件6】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教师补充柳公权及“楷书四大家”资料:【课件7】
柳公权(778年-865年),柳公权(778- 865 ) 唐代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人。官至太子少师。工书,正楷尤知名。初学王羲之,遍阅近代笔法,而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楷书骨力遒健,结构劲紧,自成面目,对后世影响很大,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书碑很多,以《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为最著。书迹有《蒙诏帖》《送梨帖题跋》 。
2.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了解柳公权,明确字体特点。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特点:用笔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
4.出示柳公权其他作品,引导同学们再次欣赏。
日积月累
学习鲁迅名言,领悟精神内涵
1. 学生自读鲁迅名言,说说懂了多少。
2. 指名读名言,教师纠正指导。【课件8-11】
(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看似多情,却是在玩弄感情,这是多情的无情。更加不是豪杰。然而,在成就大义的同时又能顾全自己的子女,比无情的多情少了份悲怆,却多出了许多无法衡量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多情的多情,难道不是大丈夫么?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是人走出来的,要敢为天下先,要敢于披荆斩棘,勇于开拓创新。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中国与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中国想要发展,前提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就是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就是民族魂。只有民族魂发扬起来,民族才能站立起来,国家才能发展。
(4)“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是说明中国人中有骨气、有自信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3.自读积累,领悟鲁迅先生的精神内涵。
教学反思
本设计重点运用了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先自己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自我建构。经历曲折是为了丰富经验,在问题中不断探索,能够使学生能够在反复尝试中收获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快乐。
我总在思考怎样让学生积淀文化、增长智慧,我认为语文园地形式的学习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和感悟,减少老师在课堂上繁琐的讲解和分析,减少机械的、重复的抄写练习,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和探究思考,在大量的阅读、积累、感悟中提高语文素养,吸收人类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一、教学目标
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二、课前准备
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三、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如:回顾”六一”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一、交流平台
读课本“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本次交流的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课本介绍了通过列提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除了“交流平台”提到的通过列提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外,你还知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哪些?
(1)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要素。找出文中的相关要素,并把它们合理组织起来就是主要内容。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的几个要素:时间是1948 年5 月25 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概括这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 月25 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碉堡。
(2)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3)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事件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我们”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4)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针对《飞夺泸定桥》提出了下面的问题:①文章写的是红军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②他们是怎么“飞”又是怎么“夺”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归纳一下,就是主要内容。
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各组题目,说说你的发现和同学交流。
罗列的文章题目各有特点。第一行题目是文章中主要人物做题目(书上泡泡里的原话);第二行是用主要事件做题目;第三行是用文章主要道具(物品)做题目;第四行是以立意为题。泡泡里的话“这组题目很有意思,因为……”是让大家体会各种命题的好处,从而学习给自己的习作拟恰当的题目。
2.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这道题目是上面题目的延伸。两组词语,上面一组是用“饱经风霜”描摹人、物的性状,下面一组是以具体内容来修饰“深处”。两组词语指向性明确,想象的空间很大。这些词语既可以看作一段话的主要内容,也可以看作一段话的题目。这样理解,写一段话就很容易了。
示例:饱经风霜的脸:躺在病床上的外公头发稀疏花白,额头皱纹纵横,像是被一刀刀刻上去的。他眼神疲惫,眼球布满了红血丝,两颊布满了褶皱,鼻梁上还残留着一点血迹。他的嘴唇上泛着紫色,脸色蜡黄。但看到我们他还是勉强咧开嘴笑了,努力地挣扎着坐了起来。
书写提示
这是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他的楷书的用笔特点是方圆并施,点画棱角分明,结构精妙,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之“柳骨”,就是形容他的书法瘦硬挺拔,骨力遒劲的特点。《玄秘塔碑》是其楷书代表作品。
六年级学生已经能用毛笔临帖了。拿到书法家的作品,读帖很关键,只有抓住作品的运笔特点,才能更好地学习、书写。书写前先大体认识所写的字,接着欣赏柳公权的作品。
日积月累
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含义:真正的豪杰并非都是无情的, 真正的大丈夫也并不是没有怜惜子女的温柔的一面。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含义:这句话启发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消极等待,决无希望可言;努力争取,希望才能实现。
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学界的三魂》
含义:只有民族精神是最宝贵的,只有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中国才有真进步。
4.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含义:热情地讴歌了从古到今、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的中国的革命力量,论证了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
5.鲁迅其它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鲁迅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鲁迅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
【出示课件2:谜语】 “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
(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
(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 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
2. 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
(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说明什么?
(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出示课件5】(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_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 “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 “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 “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 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出示课件6】
1.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 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 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 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板书: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板书设计:
16.盼
妈妈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教学反思: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在讲解课文时,抓住课文主线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自读、探究来理解课文。
我逐段引领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分析,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最后出示两大问题: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我引导学生先探究,然后汇报,最后教师指导,向学生讲清楚本课的重点,即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文章要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安排写作练习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提出建议,做好修改。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2.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出人入迷时的情景;学习说明理由时,用逐条列举的表达方式。3.积累古诗词《春日》。
教学重点:
积累朱熹的诗《春日》。
教学难点:
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和逐项说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的前面为我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是要我们设计故宫博物院参观路线图;一个是要我们详细介绍一处景点。你是怎样完成这两项任务的?
2.学生自由说。
3.教师小结:我们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就没有必要把四份材料仔仔细细读一遍,而是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做的任务是介绍太和殿这一处景点,则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
4.同学们再想一下,我们在学习《竹节人》时,如果你的阅读任务是“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这一任务,你在阅读时应仔细阅读哪些部分呢?
5.教师再次小结:我们要仔细阅读的是与制作和操作这种玩具相关的部分,对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一部分,就可以粗略地浏览一下。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做,出示:【课件2】
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板书: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二、词句段运用
(一)看例子,仿写人物入迷的情景。
1.请同学们分别阅读情景描写的三段文字,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2.指名同学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谈认识,说说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情景,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分别点评,点拨指导。
(1)第一段文字描写的是一群同学围观竹节人搏斗的情景。这段先写了地点,然后从围观者人数之多、动作、声音、注意力等方面,写出了围观者围观时的情景,从侧面写出了竹节人搏斗的诱惑,或者说玩竹节人给大家带来的无穷的乐趣。
(2)第二段文字描写的是座位后面同学看前面同学玩竹节人的情景,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是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出玩竹节人是多么有乐趣的事情。
(3)第三段文字写的是罗丹忘我工作的情景。这段话中有对罗丹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还运用了想象和夸张。大量的细节描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罗丹。
4教师总结:写人物入迷的情景,要写出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还可以用上夸张、想象。
(板书:入迷——表情、动作、语言……)
5.出示:【课件3】试着写一写人物入迷时的情景。
(1)爸爸看电视或者看书入迷了……
(2)两位老爷爷在大树下下棋入迷了……
(3)美术老师画画入迷了……
……
6.学生交换阅读,互相提提建议。
(二)学习用序数词逐项说明理由的表达方法。
1.学生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部分一段话,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的好处。
2.分组交流讨论:你从这段话中发现了什么?你认为用这种方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3.教师检查,指导:
(1)这段话讲的是人们认为的天体上的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作者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板书)的方式,把四个条件一一列举出来了。
(2)用这样的方式说明理由会使听众或读者觉得条理清晰,理由充分,说理性强,说服力大。(板书:说理)
4.请同学们从下面两个选题中自选一个,用自己刚刚学到的方式讲出自己的理由。
5.学生汇报,师生评价,主要评价依据:①是否用上了刚学到的方式;②理由是否充分,并且相互独立,与其他各项没有交叉或相容关系。
三、日积月累
1.指导预习
(1)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预习。
①指名朗读《春日》。
②简介作者。(板书:朱熹)(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3)板书:《春日》解诗题。(“春日”的意思是在春天里。)
2.逐句学习,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4】“胜日寻芳泗水滨”。
胜日: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
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2)出示:【课件5】“无边光景一时新”。
光景:风光景物。
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
全句的意思:那里风光无限,刹那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3)出示:【课件6】“等闲识得东风面”。
等闲:随意。
识得:认识到。
东风面:春天的面貌。我国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全句的意思:哪里都可以领略到春风的气息。
(4)出示:【课件7】“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全句的意思: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象。
3.欣赏诗句,体会意境
(1)诗中哪一句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
你能想象出作者当时看到的景致吗?(在春风的吹拂下,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的?(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机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4.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出示:【课件8】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练习背诵。自由背,同桌背。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阅读目的——阅读方法
入迷:表情、动作、语言……
说理: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春日》 朱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3.通过阅读“词句段运用”,学会巧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方法和巧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具体,学会巧用“……”、“--”等标点符号,为文章添色彩。
4.通过阅读“例句”,学会介绍事物时,运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
5.理解并背诵《春日》,感受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朱熹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
2.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3.能理解背诵《春日》。
难点:
1.学会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和修辞使语言生动具体,学会巧用标点符号,为文章添色彩。
2.学会运用“一是……二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主动预习,查阅诗人朱熹的相关资料,了解《春日》的写作背景。
2.教师准备《春光美》音频,微课《春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春光美》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课文,从中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回答)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三,比一比,看看谁的收获会更多呢?
二、交流平台,学习方法。
1.回顾这一单元的3篇课文,想一想,学习《故宫博物院》,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交流:根据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回顾课文,如:带着“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
2.谁来说说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3.学习《竹节人》,你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交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回顾课文,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相关联的段落应该仔细阅读,反复阅读,而关联性不强的段落,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如: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师总结:读书时,同学们应该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材料。
三、 词句段运用,学习习作。
生活中总有美好的瞬间,带给我们无尽的感动。怎样留住这些瞬间,定格这份精彩呢?请阅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
思考:
1.你喜欢哪个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情景,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交流:
(1)第一个片段,作者抓住 “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4个关键词语,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当时场面的热闹气氛。
(2)第二个片段,作者抓住“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探过来”4个关键词语,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观战人入迷的情景。
(3)第三个片段,作者通过“上前、后退、叽里咕噜、闪着异样的光、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痴痴地微笑、轻轻地吁了口气”等关键词,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比喻修辞,巧用“……”“--”,写出罗丹塑像时的认真态度和入迷的的情景。
师引导,学生总结:在描写场面时,可以采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方法,这样可以使内容生动具体,吸引读者。还可以巧用标点符号,来增添文章的色彩。
2.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类似的情景,运用所学方法,来写一写吧!推荐优秀的片段,投影仪展示,欣赏佳作。
3.习作中对某种事物进行说明时,为了语言条理清楚,你会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呢?请阅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学生自由交流:
师引导,学生总结:介绍说明事物时,采用“一是……二是……三是……”的表达方式,说明理由,表达观点,可以使语言条理清楚,观点明确。
四、 小试牛刀,举一反三。
1.班级里举行“竞选班级体育委员”的活动,你会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向老师、同学们介绍自己,使自己当选呢?
学生自由交流:
我竞选班级体育委员的理由:一是我爱好体育运动,跑步是我的强项;二是我有能力胜任这个职位,我有责任感;三是我能带领同学们加强体育锻炼,具有集体荣誉感……
2.假如你是一个足球爱好者,想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足球,你会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说明理由,表达观点,让妈妈同意你的请求呢?
学生自由交流:
亲爱的妈妈,踢足球有很多好处:一是能有效地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使肺活量增强;二是能强化腿部的骨骼,使骨骼更坚固粗壮;三是能提高免疫力,使身体更健康……
五、 日积月累,理解背诵。
1.播放微课《春日》在欣赏春光美的同时,理解背诵古诗。感受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朱熹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了解《春日》的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这其实是一首哲理诗。
3.小组竞赛,背诵古诗《春日》。
六、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学习了更多的写作方法,还背诵了《春日》,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能大胆运用本节课所学--巧用描写、巧用修辞、巧用标点符号、巧用表达方式,这些方法技巧。同时,也能引用古诗《春日》,来给我们的文章增添色彩。
2.布置作业:把本节课自己喜欢的片段,整理到阅读笔记本上,多读几遍,学会多积累、巧运用。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课前布置学生主动预习,查阅诗人朱熹的相关资料,了解《春日》的写作背景,有利于课堂中的理解与背诵。
2.运用《春光美》音频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园地内容的理解。
3.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自己喜欢的片段,并谈出喜欢的理由,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掌握园地内容的目的。
4.运用微课助学,让学生在欣赏春光美的同时,理解背诵古诗。感受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朱熹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1、三年级学期教学计划汇总大全本班学生57人,从半学期的学习情况及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目的明确,上课认真,作业能按时按量完成,班干部能起到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但也有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
1、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合集一、学情分析:本期担任初一2个班的政治。初一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政治思想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思想政治内容也不在陌生,但是初一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接受起来有困难,虽然内容
1、关于高中物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贯彻以德育为首的观念,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德育量化分数的管理方法,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争取实现学习和做人的全面提高。二、本学
1、初级中学教学计划汇总大全上学期,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关怀下,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__年高考上省大专线103人,上本科线30人,上重点线3人;初三升中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全
1、湘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的原则意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基本精神以及省教委关于《
1、语言教学工作总结以及来年计划范文紧张的一学年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个学期幼儿在语言学习方面知识,还是有长进的,为了使幼儿的语言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流畅,表达更具体,现将本学期的语言课程总结如下:一加强语言的基础训练,大
1、怎么制定高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根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
1、中班健康教育计划一直以来,“健康第一”是小朋友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小朋友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小朋友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健康既是小
1、初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模板一、指导思想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 、进行计算、推理 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