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学工作计划
下册四年级语文《白桦》教案范文

下册四年级语文《白桦》教案范文

更新时间:2022-09-01 14:11:18

《下册四年级语文《白桦》教案范文》可能是您在寻找教学工作计划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下册四年级语文《白桦》教案范文

师问:诗歌有什么特点?

① 诗歌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② 这几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

1.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

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导入

刚才那位同学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白桦》这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今天我们来教《白桦》这首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白桦长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就是白桦树。

现在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第105业自由地读诗歌

1、学习饱含感情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的句段。 2、反复诵读,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对森林工人的赞美之情。 3、学习森林工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

然后邀请同学读,把诗分分节

白桦”第一节写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第二节写了白桦在雪花中的美,第三节写白桦在寂静的朦胧中的美;第四节写白桦在朝霞中的美。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本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二人称的口吻,记叙了无名守林工人守林护林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守林工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表达了守林工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这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小组内讨论交流五分钟。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读这首诗,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中无名的守林工人,为了白桦林的安宁,日复一日、孤独寂寞地生活在森林里,他和他的同伴们,心灵是多么的纯洁,胸怀是多么的宽广,品质是多么的高尚,精神是多么的可贵……他们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2、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白鹅》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郑、嚣”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看”,会写“吠、促”等14个字,会写“即将、姿态”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作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和语言的幽默风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这首诗突出描写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特点。)

3.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又写出了鹅的什么特点呢?今天一起来学习《白鹅》。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丰子恺(kǎi)(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在文学、绘画、音乐、翻译、书法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文笔隽永清朗,语淡意深。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漫画集《子恺漫画》等。

2.出示生字词语,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3.指名认读生字。

重点指导:“看守”的“看”读kān;“侍候”的“侍”读shì,书写时要与“待”区别开。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重点指导:“颇”第二笔是撇,第三笔是竖,第五笔是点;“脾”右边的笔顺为撇、竖、横折、横、横、撇、横、竖,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中间的撇是从“白”中撇下来的。

5.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候、架子十足……)

2.读了课文后,你觉得作者主要写的是白鹅的什么特点?(高傲)

3.课文中有许多表现白鹅高傲的词语,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出来。

学生交流,归纳分类,并读词语:

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厉声叫骂、昂首大叫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傲然、毫不相让、大踏步

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架子十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表现白鹅高傲的词语。

2.阅读“阅读链接”《白公鹅》。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并订正。

2.《咏鹅》这首诗着眼于鹅的形象——色彩的美丽和动作的优雅,而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的高傲。

二、品读课文,感悟高傲。

1.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几方面?(叫声、步态、吃相)

2.课文第2自然段清楚地告诉我们白鹅的高傲体现在三个方面,看看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段话是文章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白鹅高傲的三个方面。同时,它也是过渡段,不仅承接了上文,还引起了下文,使文章表达通畅、条理清晰。)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6自然段,画出表现白鹅高傲的句子,做好批注。

4.学生交流。

(1)白鹅的叫声。

①读了句子,你能想象出白鹅在干什么吗?(想要把陌生人和狗赶走。)

②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养鹅等于养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白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语句可以看出,白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尽职尽责。)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白鹅叫声的特点?(用白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作对比,突出白鹅的叫声大而严厉的特点。)

④朗读课文时,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请你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白鹅的步态。

①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白鹅步态的特点?(通过鹅与鸭步态的对比,突出了鹅步态的从容、傲然。)

②同学们能从写白鹅和鸭的句子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

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凸显出白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

④男女分别读描写白鹅和鸭的句子,加深体会。

(3)白鹅的吃相。

①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的吃相的?(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②白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因为有狗来偷食。)

③在文中找出描写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偷偷摸摸的行为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

④文中的“我们”是怎么侍候的?找出相关句子。(“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

⑤作者把白鹅称作“鹅老爷”,你体会出了什么?(“老爷”一词原是旧社会对官吏及有权有势的人的称呼,现在用时含讽刺的意思。作者用来称呼白鹅,看似带有贬义,实际上是调侃白鹅拥有特殊“地位”,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明贬实褒的写法。)

5.为了表现白鹅的高傲,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既突出了白鹅的特点,又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三、拓展延伸。

1.把《白鹅》与《白公鹅》进行对比,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高傲,步态从容,惹人喜爱)

2.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②运用拟人手法,非常亲切。③语言风趣幽默。)

四、布置作业。

1.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说说它的特点。

板书设计

白鹅

叫声步态吃相

严肃郑重步调从容三眼一板

厉声呵斥大模大样一丝不苟

教学反思

1.充分感受白鹅的高傲。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之后,找出表现白鹅高傲的词语,通过读词语,学生对白鹅的特点有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6自然段,画出表现白鹅高傲的句子,做好批注。这样,不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悟文本,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为了更好地表现白鹅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对比和反语的手法。作者拿鸭的步态与鹅的步态作对比,写出鹅的高傲;将鹅戏称为“鹅老爷”,说“我们”不胜其烦,实际上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想象、去表演,感受鹅的高傲。

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白鹅》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3、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认识了丰子恺笔下哪只“架子十足”的白鹅,它是那样高傲而可爱。那么,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4课《白公鹅》。

在学课文之前,让我们大胆推测一下,这只鹅会有哪些特点?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3、默读课文,感受白公鹅的特点。

三、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读读你喜欢的部分,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

四、比较感悟。

小结两个作者对白鹅的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总结

不同的人写同一种事物,由于他们观察的侧重点不同,描写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语言风格也会有不同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

走路慢条斯理

14白公鹅有派头(喜爱)

活动无忧无虑

4、下册四年级语文《白桦》教案范文_下册四年级语文《绿》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水瓶、墨绿”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4.结合“阅读链接”,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春天绿色的图片)你知道图片中的景色属于哪个季节吗?你有什么感受?

2.绿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希望的象征。现代诗人艾青也非常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他去欣赏那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他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随时正音。

3.指导书写“瓶”字: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瓦”字的写法,共四笔,第二笔是竖提。

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配乐范读,学生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绿?

2.学生交流。

出示: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3.第二小节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说明还有很多绿,启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你还知道哪些绿?(草绿、苹果绿、橄榄绿……)

4.难怪作者说:“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齐读。

5.这各种各样的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特别)

(出示第二小节)指名读,齐读。

6.在作者眼中,什么是绿的?(风、雨、水、阳光)

在你的眼中什么是绿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树是绿的……)

仿照第三小节写一写你眼中的绿。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读读诗歌第四、五小节。

找出诗中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挤”“重叠”“交叉”“指挥”“飘动”。所有的绿色都源于诗人心中,所以一切的绿色都会随着诗人愉快的心情,按着节拍飘动。)

读诗想象:所有的绿交叉在一起,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的画面。

8.朗读全诗。指名读,齐读。

9.读了这首诗,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物复苏的生动画面。)

10.朗读诗歌,你有什么体会?(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四、拓展延伸。

1.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2.学生读《西湖漫笔》中的段落,体会并说说感受。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3.学生交流。

4.总结:这段选文主要写的是西湖六月时的绿色。作者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绿。有苍松古木的浓绿,有小径青苔的嫩绿。有的绿,深得发黑;有的绿,绿得发蓝。连小径、石头缝里的青苔都被勾勒出来,可见作者观察非常仔细。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春天的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与家长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绿”。

板书设计

绿

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风雨水阳光

挤重叠交叉指挥飘动

教学反思

1.在学习诗歌之前,先介绍作者艾青,让学生对本诗作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也为理解诗歌做铺垫。

2.朗读诗歌。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是有效学习的第一步,配乐朗读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绿》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优美的音乐与优美的文字巧妙结合,增加了诗歌的意境。

5、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教案范文

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句子比较,体会“慰藉”、“扫荡”、“神奇”等词的意思。

2、悟4---9节,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第9节,进而体会“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节

2、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文章呢?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遍。

3、质疑。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③ 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4--7节。

指名读

二、自读课文,完成练习 1、出示要求:在读中注意以下问题

(1)自读课文4--7节,读通课文。

(2)完成填空:

当(夏天阵雨来临)时或(夜晚)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惟一的慰藉)。它让孩子们感受到这小小一方空白是(神奇的),想到应该(感谢)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

①注意读准多音字:藉(jiè)

②理解“惟一”、“慰藉”(“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3、反馈

指名读

三、细读课文4-7节,在读、品、议、仿中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 1、质疑。

(1)师: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

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③ 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2、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

文中两次提到“天窗是孩子们惟一的慰藉”,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课文录音, (怎样在读中停????)找到有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1)天窗抚慰孩子沮丧和孤寂的心灵。

(2)指名说,想象一下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

(3)同桌读

(4)左边:读出活泼好动的孩子被大人叫进屋里,随着木板窗的关闭,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好似被关进了地洞里的不自由、苦恼与不快(“顶”、“偏就不”、“关”)右边:想亲近大自然的那份渴望之情、“偷偷地”、“仰着”)

(5)天窗丰富了孩子的想象

(6)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读第五节:

(1)引读:“透过天窗孩子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出示这些带点字,演示雨脚、闪电,想象一下,当时这雨、这风、这雷、这闪电会怎样猛烈地扫荡这世界?在表格中写出孩子们由看到什么而想到什么?

体会“卜落卜落” (声音轻巧) 闪电“带子似的、一瞥、掠过”(动作快捷、利落) 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想象的丰富,语言的形象、贴切。

教师:“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1)自己读好这句句子。

(2)女生读出孩子透过天窗看见光明、看见歌舞般快乐的雨点、闪电时的惊喜。

(3)请男生读出孩子借风雨雷电痛快淋漓地表达出自己被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时不快。

教师:在朗读中,你们已经真切地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的世界。

(4)师生配合读作者看到的、想象到的句子(四、五节)

小结: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了仅有的光明(板书:无、有),透过它,我们和作者一起翱翔在想象地田地里,感受到了自由的可贵,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如伙伴般的亲密关系。天窗虽小,却别有洞天啊!(板书:)(雷电的出示????????)

3、学习第六节:

师:晚上,透过天窗我们总觉得离夜空好近,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请联系上下文读懂第七节的意思,选取你们最喜欢的朗读形式,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1) 指名分组读、师生配合读:从少看到多,从“虚”看出“实”: 从一粒星想到无数星,从一朵云想到奇幻的云彩,从一条黑影想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小结: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稍纵即逝的黑影组成一体,构成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

(2)你们想不想看看月夜的景色?老师也为大家打开一扇天窗,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l 出示动画:晴朗的夜空里一弯新月高挂,透过天窗,看见眨着眼睛的星星、轻盈飘来的云彩、滑翔而过的流星……你会想到些什么呢?(有这些动画的资料????????)

(1)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任选你喜欢的句式说话。

l 看到( )想像到( );看到( )想到( ) 你会从( )、( )、( ),想像到( )、( )( )

(3)师引读:啊唷唷——

3、(出示最后一小节:提示注意“了若”)自由读读,你也有这种快乐的感受吗?

小结:天窗虽小,却能醒人耳目、开人心窍,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指名说

同桌读

分组读

分四组,最后齐读

自读

男、女生读

指名读

师生读

指名分读、师生配合读学生动手写

指名说

四、感受“天窗”的神奇力量,布置作业 1、“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茅盾”,茅盾先生就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

2、大家要不要也像文中的孩子那样展开想象? 老师这里也留下一方空白,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填写。

5、你们想不想看看月夜的景色?

出示动画:晴朗的夜空里一弯新月高挂,满天繁星闪烁。

(1)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要求同学看窗外,仔细观察,用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说一段话。

6、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天窗》教案范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藉、蝠、蝙、霸、宙”等5个生字。

2、学习用“……也许……也许……也许……”说话写话。

能力目标:

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唤起学生与课文共鸣。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理解第八、九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矛盾的资料和作品;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当阴雨天,我们出不去屋子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窗外,你都看到过什么?那么矛盾在童年里看到的和你一样吗?这几我们来学习矛盾的散文《天窗》(板书课题)

认识矛盾:出示矛盾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

1、认读本课生字、词、句子。

2、小组内每人读一段,循环读完为止。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纠正字音。

4、说说课文内容。(课件出示)

三、理清课文顺序

本课为抒情散文,按内容,班内讨论。

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同时批注:

1、读懂了哪些?不懂的有哪些?喜欢哪些内容,写出感受来。

学生读课文后简单交流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结合学生的交流出示画面1,观看乡下房子顶上天窗的样子,板书:来历

预设:

(1)学生会读懂天窗是什么。

(2)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会表面理解。教师可适时引导深入的理解。

(3)天窗是神奇的。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汇报。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2)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3)“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说天窗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5)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产生疑问,引发思维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体会课文内容,为学习和悟情奠定良好基础。〕

(二)深入研读,体会课文

1、想一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点学习课文的哪几部分内容?(第二、三部分)

2、默读课文4-7自然段,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读读议议,感悟课文

1、读中悟“的慰藉”(如学生能自己汇报出来,教师不用引导)

(1)找一找,“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结合反馈,板书:阵雨来临、被逼上床)

文章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板书: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3)为什么说天窗是的慰藉呢?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和“~~”在文中找出。

(4)交流汇报:明确孩子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5)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谈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他们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设计意图:反复读,交流读,抓住感受深处品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7、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课件出示琥珀图片)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3.(出示琥珀图片)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柏吉尔: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而著名的《琥珀》一文,则是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认读生字词语。

着重指导读音:热辣(là)辣晌(shǎng)午

3.理解词语意思。

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拭、餐、晌、辣”,在田字格中示范。(“拭”字不要多撇。“餐”是上下结构,左上方是五笔写成。)

5.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预设:(1)那只苍蝇和蜘蛛当时在干什么?(2)它们是怎样被包在琥珀里的?(3)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的是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被发现的,同时讲述了这块琥珀的价值。)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形态和价值。

四、布置作业。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同桌互相交流琥珀形成的过程。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

二、学习课文,体会文中推测的合理性。

1.这块琥珀的形成始于几千万年前,作者是怎样知道琥珀的形成过程的?(推测)

出示句子: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作者根据这块琥珀作了哪些推测呢?你觉得这些推测科学合理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1)天热,松树才会滴下松脂。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太阳的句子。

读一读这几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天气非常炎热,气温越来越高。)

请你读出气温的不同。

作者为什么推测天气很热?(因为只有天热,松树才会渗出大滴的松脂并不断滴下。)

(2)松脂恰巧滴在苍蝇和蜘蛛上。

请大家朗读第3~8自然段的内容,推测作者描写的小苍蝇和蜘蛛是什么样子的。

①小苍蝇很快乐。(从“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可以想象到小苍蝇很快乐。)

出示句子: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读出小苍蝇的快乐。

②小苍蝇停在松树上很放松。(从“伸”“掸”“拂拭”这几个词,可以体会到小苍蝇很放松。)

出示句子: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读出小苍蝇的放松。

③蜘蛛小心翼翼,很谨慎。(“小心”一词,写出蜘蛛偷偷摸摸的样子。)

出示句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读出蜘蛛的偷偷摸摸和小苍蝇面临的危险。

小苍蝇想好好地歇歇,蜘蛛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这个大祸就是——落下的一大滴松脂!它“刚好”落在树干上,把小苍蝇和蜘蛛包在里头,这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3)松脂继续滴下来。

一大滴松脂能形成松脂球吗?(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小家伙拼命挣扎,说不定还能挣扎出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即使形成球,如果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4)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出示句子: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又是几百万年过去了……(说明时间长)

出示句子: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说明时间漫长,沧海桑田,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三、拓展延伸。

1.思考:作者是怎样做到科学合理地推测的?(观察仔细,推测有据。)

2.请你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因为这块琥珀是在海滩上发现的,而松脂只能在树林里产生,所以这里经历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因为要形成琥珀必须要有松树或柏树,所以在作者想象中,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因为琥珀要有松树渗出的松脂,所以作者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因为琥珀里有苍蝇和蜘蛛,所以证明远古时候就有苍蝇和蜘蛛了。)

3.如果让你来推测,你会怎样描写小苍蝇和蜘蛛被松脂包裹住的过程?(在一片长满了松树的森林里,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风吹来,蜘蛛被风吹了下来,被树枝上的松脂粘住了脚。松脂特有的香味引来了一只苍蝇,它好奇地飞到松脂旁,想尝尝松脂的味道。一大滴松脂突然掉了下来,正好把蜘蛛和苍蝇包在一起,形成一个松脂球。经过地质变化,几千万年以后,松脂球变成了化石,就形成了琥珀。)

板书设计

琥珀

形成松脂球:阳光、松脂、苍蝇、蜘蛛

变为化石: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1.抓住重点。本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通过梳理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以及分析作者推测的依据,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

2.注重培养想象力。在理解了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之后,再来自己推测小苍蝇和蜘蛛被包住的过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

3.注重语言训练。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通过练习说话来积累语言,培养表达能力。无论是读还是说,都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8、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和新词。

2、 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懂得作者这样想象琥珀形成的依据。

(重难点)

3、 激发想象,合理叙写一个琥珀形成的故事。

4、 激发探索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体会“稀奇”

1、今天我们学习《琥珀》一课,板书课题,两个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都是“王”,可见这种东西是珍宝。

2、字典里怎么解释?黄褐色透明体,是古代松柏树脂落入地下所成的化石,可做香料或装饰品。

3、这种东西有什么稀奇的呢?

交流预设:

时间。松脂球形成后,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由于陆地下沉,海水上涨,森林被水淹没了,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由琥珀形成时间的久远,我们可以看出琥珀是稀罕之物。

数量。“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这里作者用“成千上万”形容多,“两只小虫”形容少,对比描写,突出了“这是很少见的”。由于这样的琥珀极少极少,从而突出了它是稀罕之物。

形象。“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里描写了琥珀的形状,一切都保持着上万年以前那一时刻的情景。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可见是稀罕之物。

价值。课文最后一段,科学家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人们由此还可以了解生物演化、地壳的运动及地层年代。这样看来,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极其珍贵,从而也突出了琥珀是稀罕之物。

(二)读懂想象,叙述“形成”。

1、课文中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块琥珀?课文里的句子。划出。

2、从发现的这块琥珀里,作者想象了它形成的过程。

作者的想象中包含下面这些内容,你能说说这样想象的依据吗?

a) 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b)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

c) 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d) 树林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

e) 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结;作者通过想象,记叙了一块里面包裹着一只蜘蛛和一只小苍蝇的琥珀的形成过程。但我们可以发现这想象是有根据的,是根据科学推测出来的,不同于一般的想象作文。

3、读读课文,想想在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根据上面的这些推测,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

蜘蛛靠近小苍蝇

松脂滴落包住两只小虫

形成松脂球

海水淹没森林

松脂球被埋泥沙下

形成化石

5、除了科学的说明,作者还进行了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使一篇科学文充满了情趣。你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

6、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假想这块琥珀可能的其他的形成过程:

约摸一万年前的一个炎热夏日的晌午,一片古老的森林里的一棵老松树上,已经渗出了厚厚的一大坨金黄的黏稠的松脂,一只绿翅膀的小苍蝇飞来了,四处乱窜的它一不留神撞在了松脂上而被粘住了,它只能无助地扇动翅膀试图逃离,这情景恰被一只饥饿的蜘蛛看见了,心中窃喜:送到嘴边的美食不吃白不吃。它不知道那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老松树黄色的泪滴会要了它的小命。它吐出一根丝并顺着降落到苍蝇身边从而也被松脂粘住,一步踏入了鬼门关。松脂继续滴落,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从而将两个小家伙重重包裹在了里面。

松脂球又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陆沉水淹、泥沙掩埋的变迁,从而成为了一块松脂化石,也就是琥珀。

(三)欣赏琥珀,推测情景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每一块琥珀都在诉说一个久远的故事。

(四)阅读链接,布置作业

1、在中国古代,琥珀曾被称作“虎魄”、“兽魄”、“育沛”、“顿牟”、“江珠”、“遗玉”等等。早期的文献多将琥珀写成“虎魄”,谓“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或认为琥珀是老虎流下的眼泪,或是老虎临死前的目光凝聚成的宝石,唐人段成式《酉阳杂言》中则说:“龙血入地为虎魄。”这些奇异的传说,蕴含着中国古人对琥珀这种神秘物质的揣测和追寻,暗示人们琥珀有趋吉避凶、镇宅安神的功能。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写到:“曾为老茯苓,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在其中,千年犹可觌。”(“觌”读dí,是见或相见的意思。)李白也曾写下“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名句,说明当时人们对它已十分熟知。琥珀用途广泛,能做芬芳的香料,也是贵重的药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可以“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淤血,痛五淋”。

2、波兰琥珀博物馆 如同玉代表着中国的宝石文化一样,自古以来在欧洲,琥珀就被视为吉祥物,她温暖的特性,矜持的外观,或许是大自然赐予人们最珍贵的礼物,而琥珀又被称做 “北方的黄金”。格但斯克是世界的琥珀集散地,建有“琥珀博物馆”。琥珀博物馆集中了波兰的琥珀艺术珍品,这些“波罗的海黄金”在灯光的照射下异常美丽。其中有完全用琥珀做的首饰盒,盒身用淡黄色的琥珀拼接而成,盒盖上镶嵌着深褐色鸡蛋大小的琥珀,中间还嵌有一只栩栩如生的昆虫;一个高约40厘米的孔雀少女雕像乃是用一整块琥珀雕琢打磨而成,连琥珀内固化的杂质和昆虫也被巧妙地变成了女子身上的饰物和孔雀的翎毛;的藏品则是用琥珀做的一张圆桌。

3、作业布置

将这节课的所学告诉你的父母。

9、四年级下册语文《乡下人家》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檐 饰冠捣谐),会写14个生字(棚 饰 冠 菊 瞧 率 觅 耸 捣 搬 巢 谐 眠辛)。正确读写“棚架、风趣、装饰、顺序、照例、瞧见、率领、觅食、捣衣、向晚、归巢、和谐、辛苦、鸡冠花、大丽菊、催眠曲、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建议背诵段落:1—3节或4—7节,由学生自由选择)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一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孩子);二是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课前准备】

借助网络资源,收集整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并制作成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题

1、指名背诵(齐诵)古诗:《游山西村》、《乡村四月》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诵读的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乡下人家”生活的情景。《游山西村》,生动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悦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农民淳朴、好客的性格;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乡村四月》(第23课)则描写了江南初夏时的景象。今天,我们就和作者陈醉云一起,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吧!

出示课件,板书课题:21、乡下人家(陈醉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瓜藤攀檐图、鲜花绽放图、雨后春笋图、鸡群觅食图、群鸭戏水图、农家晚餐图、月夜虫鸣图)

要求:学生一边听朗读,一边做记号,并想像一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

2、疏通字词,扫清学习障碍。

⑴课件出示新词,引导学习生字新词。

棚架、风趣、装饰、顺序、照例、瞧见、率领、觅食、捣衣、向晚、归巢、和谐、辛苦、鸡冠花、大丽菊、催眠曲、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

正音:①结(jiē)出了青、红的瓜。②门前的场(chǎng)地上。

③一群鸭子扎(zhā)进水里。

正字:“率”字中间部分的笔顺是从中间到两边。“巢”字上半部分为三个撇点。

⑵指名轮读课文;学生表演性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3、师:同学们,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如果你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的话,你定会感到,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课文中所描写的一幅幅画面,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齐读)课文最后一节:“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那么,课文中描绘了哪些“独特、迷有的风景”?请同学在认真朗读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交流自己学习的体会。

三、自读品味,合作交流

1、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展示讨论:

①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教师巡视,适当指导点拨。

四、课堂作业,巩固新知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①藤上结( )瓜 张灯结( )彩 ②场( )地 打场( )

③扎( )入水中 挣扎() ④散( )步 散()漫

2、比较字形,组词。

棚( ) 冠( ) 瞧( ) 檐( ) 谐( ) 搬( )

绷( ) 寇( ) 樵( ) 瞻( ) 楷( ) 般( )

3、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阅读链接P104)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检查

1、听写新词(互评互改)

棚架、风趣、装饰、顺序、照例、瞧见、率领、觅食、捣衣、向晚、归巢、和谐、辛苦、鸡冠花、大丽菊、催眠曲、房前屋后、天高地阔、月明人静

2、指名轮读课文

二、情感品读,赏析画面

1、师:同学们,在前一节我看到大家朗读课文都读得很认真,很有感情!你们是否是这样一种感觉,读着读着,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幅农村生活的优美图画?

2、生:是——

3、那么,能否把你最感兴趣的画面说给大家听听吗?

生:老师,我最感兴趣的是农家房前瓜架上挂着的一个个青、红的瓜了。那可真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生2、其实,我也有同感,每当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自家的小院,每到夏天的时候,什么豆角啦,丝瓜啦,它们的藤蔓都沿着树爬上去,藤子上挂满长长、青青的果实,非常爱看。

师:看来你还会产生联想,真的很棒!我们读课文就应该这样,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品赏“瓜藤攀檐图”。出示课件。

5、品读“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点拨:对比描写的方式使人感到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6、课文中还描写了哪些画面呢?请同学继续交流吧!

生:老师,在读第2自然段的时候,农家的门前一年四季百花争艳;屋后翠竹青青。

生:读第2自然段时,给我留印象最深的是这段话:“还有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生:我也有相同的感觉。我觉得这里的一个“探”字用非常好!

7、出示课件,品赏“鲜花翠竹图”

⑴指名朗读“鲜花轮绽”部分(第一句)

“时令”,是季节的意思。“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说明了什么?(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百花争艳。)

⑵情感朗读“翠竹青青”部分(第2、3句)(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前面有些同学说,在描写竹笋的时候,一个“探”字用得特别好,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呢?

生:“探”在字典的解释为,头和上体伸出。我觉得这个“探”写出了嫩笋出土时活泼可爱的样子。

生:我认为一个“探”字,把竹笋拟人化了。

师:你们的理解真的不错!

点拨: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充分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8、品赏“鸡群觅食图”、“群鸭戏水图”

①师:在四年级上册,我们曾学习过老舍笔下的《母鸡》,作家笔下母鸡是那么“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

②生:是呀,本课中所描写的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正是体现了它负责、慈爱的品质。

生:我更欣赏的还有这只大公鸡了,你看它耸着尾巴,“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好不威风!

点拨:“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俨然一位将军在阅兵,半志昂扬,又如同一个尽责的丈夫在保护着自己的家人,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③师:母鸡带着它的孩子们觅食,大公鸡在一边保护着它们。多么生动形象的画面!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乡下人家的鸭的呢?

④品赏群鸭戏水觅食。

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师:同学们,刚才的深情朗读,在我们眼前浮现出了这样一幅幅乡村图画:屋前瓜果爬满架,门前盛开美丽花,屋后翠竹投浓阴,满院鸡鸭叫嘎嘎……这是多么独特的乡村呀!那么,你们想了解纯朴善良的乡下人吗?就请大家在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节。

9、品赏夕阳下的农空晚餐。出示课件

⑴指名有感情的朗读第5自然段。

⑵师: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归巢的鸟儿……好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夏天的傍晚,乡下的人们在都把桌椅搬到门前,在这如诗如画的情景中吃晚餐,这样生活也只有乡下人家才能尽情享受!

⒀生1:读了这段话,我眼前就自然的浮现出我们村子里夏天时晚餐的情景来。在吃晚餐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可端着碗走东家串西家,看见谁家有好吃的菜就夹上一筷子,主人也好,我们小孩子也好,总是笑呵呵的。

生2:最使我难忘的是我们小孩子吃罢晚餐后,捕捉莹火虫,做游戏……那情景真的好不快活……

⑷是呀,这就是乡下人家最独特、迷人的风景!你们听——纺织娘叫了起来,那歌声真好听,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就在这歌声中甜甜蜜蜜的入睡了……

(课件:纺织娘)

三、重点研读,体味情感

1、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明确课文主旨。

⑴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⑵合作交流:“独特、迷人”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话的?它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⑶点拨: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美。

四、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1、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想一想,议一议:试着画出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自己有哪些感受。

2、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见教材P103“综合性学习”要求)

附: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陈醉云)

屋前搭满瓜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门前绽放鲜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依时令开放)

屋后翠竹挺拔(绿的叶,青的竿,鲜嫩的笋)

鸡群到处觅食(母鸡率小鸡觅食,雄鸡高傲威风)

河中群鸭戏水(即使……也……)

傍晚夕阳晚餐(高谈阔论、自然和谐)

秋夜纺织娘唱(织,织,织……甜蜜进入梦乡)

独特、迷人的风景

10、四年级下册语文《乡下人家》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屋檐、捣衣”等5个生字词语。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这么一个地方,它是那样熟悉亲切、宁静祥和,它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热闹,却让人迷恋向往。这就是-----乡下人家。

3、揭题,读题。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课文依次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2、学习生字:屋檐 鸡冠花 装饰 和谐 捣衣。 读准多音字鸡冠花,理解屋檐和捣衣。

3、概括内容,完成填空。

屋前搭( ), 门前开( );

屋后( )成阴, 院里( )成群,

河中( )戏水; 夏日院中,吃晚饭,

还有,秋夜( )高唱催眠曲。

4、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出中心句: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5、让我们走近农家,一一领略。

出示课文第一段。一生读。

问:是什么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出示图片)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别有风趣”的意思?(与众不同,特有的)

是的,它不是高楼门前蹲着的石狮子,也不是竖着的大旗杆,它是乡下人家所独特的装饰——读。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小结:这就是乡下人家。

6、除了种瓜,乡下人家还会种些什么呢?(花、竹)出示第二段。

一生读“花”的部分。乡下人家都爱养哪些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你们养过没?这段文字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理解:1什么是“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时节、季节)比如(略)

2什么是“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常见的、好养活的、却也很美)

一生读“竹”的部分。

1从他的朗读中,你又仿佛看见了什么?(竹多、笋多)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多么可爱的笋娃娃啊,谁来读一读?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拟人)

老师再请两位同学分别用朗读来表现这门前屋后的美景图;

这里作者先介绍门前的鲜花,再介绍屋后的竹笋,这样的写作顺序叫(方位顺序)

6、听,这是什么声音?自由读一读第三、四两段。从这些标红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什么?可以选一个或几个说说。(率领、耸着、大踏步;游戏、扎、从不吃惊)没有统一答案。

男女生分读两段。

小结:这些场景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这就是乡下人家所特有的风景。

7、总结: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1、四年级下册语文《乡下人家》教案范文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五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4.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5.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插图的挂图及投影片。

3.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去过乡下吗?说说你对乡下的了解。

我们基本生活在城市里,还是挺喜欢乡下的生活的。作家陈醉云用非常细腻、优美的笔触为我们具体的描述了乡下人家的生活,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一起走进乡村生活,一起感受乡下生活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同桌互读,交流新字生词的读音。

三、再通读课文,找找中心句,谈谈乡下人家给你的印象。

全班交流:“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你是怎样理解“独特”和“迷人”的?

小结: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四、练习书写,巩固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二、品读课文,想象画面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生活是多么淳朴自然,又富有情趣。能否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品味美。

三、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a.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b.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c.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四、默读课文,对照插图,想想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组交流: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随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出示画面)瓜藤满架、花红竹绿、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花香月夜。

同桌一起细细品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风景,划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的读一读。(指导朗读)

句式训练:出示句式:乡下人家,不论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用上这个句式来说说你现在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小结就是这样的乡下人家,门前花果香,屋后竹成行,真真切切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生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五、拓展练习:

除了课文中描绘到的画面,你能结合自己看到的,想像到的也来描绘一道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吗? 出示句式“乡下人家,______ 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交流:乡下生活留给你什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画面。

仔细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六、阅读链接

1.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2.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说说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七、布置综合实践活动

相关阅读
推荐
  • 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1、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1、教师观念教育是以生命感召生命的过程,教育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共同体验、共同创造,才能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才能共同受益于幸福的教育。教师的幸福感与

  • 初二上册生物教学计划

    1、初二上册生物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综合成绩为重点,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

  • 语言教学工作总结以及来年计划范文

    1、语言教学工作总结以及来年计划范文紧张的一学年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个学期幼儿在语言学习方面知识,还是有长进的,为了使幼儿的语言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流畅,表达更具体,现将本学期的语言课程总结如下:一加强语言的基础训练,大

  •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精选合集大全

    1、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精选合集大全本学期,初一历史备课组围绕学校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以改革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信誉,以特色创品牌”,配合学校教科研工作历史教研组工作,时时更新全备课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

  • 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1、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开展良好的`教学工作,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本学年度坚持全面贯彻教学大纲,本着“锻炼身体、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学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范文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范文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2

  • 八年级上物理教学计划

    1、八年级上物理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

  • 幼儿园托班秋季教学计划

    1、幼儿园托班秋季教学计划这学期,我们幼儿园,第二次招收托班幼儿。我班共有幼儿20名,男孩8名,女孩12名。由于这届幼儿年龄都很小,一来园,孩子有严重哭闹现象。从家庭现象来看,家长年龄都较年轻,学历也较高,但是家长工作忙,把孩

  • 小学三年级教学计划最新合集

    1、小学三年级教学计划最新合集安全工作关系到师生生命的安危,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对安全方面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和自救方法了。我是三年级2班的班主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