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21 10:03:03
《小班语言教案及反思20篇》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案20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结合平日对小班幼儿的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在说话时,不太会控制音量,有时很大声,常常会影响到别人,之所以选择这节《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它是一篇充满关爱之情的温馨小故事,作品围绕“爱唱歌的小麻雀却不能唱歌”的主线,以小小的悬念吸引着孩子,通过简单重复的对话,使孩子慢慢获得一份情感的愉悦,从而延伸为内化的行为。
同时,小班孩子对周围环境具有好奇心,尤其对小鸟、小乌龟、小兔子等动物充满了关爱之情,而小班孩子在言语表达上有些不完整、有些单一、个别小朋友还出现不愿意说等现象。为了鼓励孩子们愿说、敢说,我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选择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让他们在喜欢的角色中更加激发孩子其说的愿望。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理解和体验”根据这一教学目标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目标。首先从认知目标中让孩子理解故事,通过图片感知故事中动物上、下空间方位。其次在能力目标中培养孩子根据图片内容参与故事讲述,学说故事中对话部分。最后在情感目标中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培养移情意识。在活动中我让孩子重点学说故事中对话部分,同时突破难点让孩子感知故事中动物上、下空间方位。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法!根据幼儿认知水平和教材的自身特点,我在这节课中利用废旧挂历,通过翻阅自制的绘本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移动教具让孩子感受上、下空间方位,从而让幼儿有兴趣的接受并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故事中动物的对话,感受愉悦情感。最后通过对故事的学习培养幼儿移情意识,进一步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整个活动下来虽然很流畅,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我觉得平时孩子还要活跃,在这节课中还需要提高孩子的互动性,让全体孩子都能更加大胆的去学习故事中的对话。同时在反思中我想是否可以再加入情境性游戏,让小班的孩子在操作中或者游戏中显得更加活跃
小班语言活动——《爱唱歌的小麻雀》
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美好情感。
2.愿意在集体面前较自然地表述。
3.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准备:
1.用旧挂历自制的有层次的图书,可粘贴操作的动物卡片。
2.利用图书的封面、封底绘制一棵大树。
3.故事录音。
过程:
一、第一遍听故事
1.初步了解故事
(1)出示图画书,展示用封面、封底制作的大树,并介绍故事名称。
(2)引导幼儿通过故事名称猜猜故事可能讲些什么。
2.理解故事内容
(1)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边完整讲述故事。
(2)提问:谁住在最下面?它的下面是谁?谁住在最下面?
小松鼠为什么叫小麻雀不要唱歌?
二、第二遍听故事
1.展示图书
打开图书,让幼儿了解书的结构,然后将动物卡片分别贴在不同的页码上,合上书。
2.合作讲述
教师放慢速度讲述,故事对话部分留给幼儿讲述。
分析讨论
提问:小麻雀可喜欢唱歌了,可是现在不能唱了怎么办呢?
什么时候小麻雀才能唱?
三、第三遍听故事
1.播放录音故事。
2.引导幼儿静静的等待小鹿醒来,在结尾时,用醒来的小鹿形象调换熟睡的小鹿形象。
3.带领幼儿和小麻雀一起为醒来的小鹿唱歌、跳舞。
以小鹿的口吻感谢懂得关心别人的小麻雀和小朋友们。
教学反思:
《爱唱歌的小麻雀》是一篇充满关爱之情的温馨小故事,作品围绕爱唱歌的小麻雀不能唱歌这一悬念,通过简单、重复的对话,使孩子逐步理解故事内容,体验美好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作品中角色较多,我将有关角色认知的内容放在最前面,为理解故事埋下伏笔;故事后半部分层层递进,既给孩子清楚明了的记忆、理解、想像的线索,又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
活动目标
⒈知道自已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接受本班教师和小朋友,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⒉初步适应集体生活,逐步形成基本常规,如在集体中能听教师,听同伴讲话,愿意自已进餐,入睡,学会洗手,入厕等。
⒊乐意用纸和笔大胆涂鸦,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跟着音乐做动作。
⒋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会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和跑,愿意做模仿操。
⒌能按物体的某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会实物与相应标记匹配。
活动安排
第一周
1.宝宝有礼貌(社会)
2.点点爱上幼儿园(语言)
3.小手真干净(健康)
4.参观大班的画展(美术)
5.拍手点头(音乐)
活动目标
⒈知道自已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接受本班教师和小朋友,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⒉初步适应集体生活,逐步形成基本常规,如在集体中能听教师,听同伴讲话,愿意自已进餐,入睡,学会洗手,入厕等。
⒊乐意用纸和笔大胆涂鸦,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跟着音乐做动作。
⒋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会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和跑,愿意做模仿操。
⒌能按物体的某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会实物与相应标记匹配。
活动安排
第二周
1.保健老师,你好(社会)
2.我能,我会(语言)
3.玩具找家(科学)
4.神气的画笔(美术)
5.亲亲(音乐)
活动目标
⒈知道自已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接受本班教师和小朋友,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⒉初步适应集体生活,逐步形成基本常规,如在集体中能听教师,听同伴讲话,愿意自已进餐,入睡,学会洗手,入厕等。
⒊乐意用纸和笔大胆涂鸦,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跟着音乐做动作。
⒋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会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和跑,愿意做模仿操。
⒌能按物体的某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会实物与相应标记匹配。
活动安排
第三周
1.我是xx组小朋友(社会)
2.开火车(美术)
3.你是我的好朋友(语言)
4.我上幼儿园(音乐)
5.我要上厕所(健康)
1、早上送孩子入园时,孩子会拼命挣扎,(个别孩子),情形很让家长心疼,其实,等家长一走,孩子也就"既来之则安之"了,但是,家长会一天都心神不定,满脑子里是泪流满面的孩子,这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磨练,孩子终将要离开父母独自飞翔,孩子入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家长不必心神不宁,应该泰然处之。
2、下午接孩子时会出现几种情况:高高兴兴,悲喜交加,放声大哭等,对孩子的种种表现家长都应该把它视为正常,毕竟孩子离开家长在陌生环境里和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生活了一天,不容易,特别是看到家长会放声大哭的小朋友,家长可能会有误解:老师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活动设计】
我们班小朋友特爱睡懒觉,早上都来得比较晚,爸爸妈妈叫他起床还生气。而童话故事一直以来很受我班孩子的喜欢,我就选择了童话故事《起床啦》这一内容。故事中5只乌鸦住在树梢上的鸟窝里,5只小猪在树下睡觉,乌鸦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叫小猪起床,创设了一个内容丰富、有趣的童话故事情节,能很好的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像小猪一样,愉快的的接受别人早上来叫醒他。整个活动将5以内的数量和故事情节有机结合,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演一演的不同途径,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演示图片,感知5的数量,正确讲述象声词。
2、理解故事,学习故事中的角色对话,乐意表达自己喜欢的情节和画面。
3、体验小动物间美好和谐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大树背景、操作图片(5个鸟窝、5只乌鸦、5只小猪)。
2、体操圈5个、5张小椅子。
3、轻音乐:雨的印记。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宝宝们每天早上是谁喊你起床的?对你说了些什么?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叫《起床啦》。
二、观看演示图片,引导幼儿初步感知阅读画面内容。
师:小朋友看一看,这张图片上你看到了谁?(小猪)有几只小猪?(5只,引导幼儿手口一致数一数)
师:你还看见谁了?(乌鸦)有几只乌鸦?(5只,引导幼儿手口一致数一数)乌鸦住在哪里?(鸟窝里)树梢上有几只鸟窝?(5只,引导幼儿手口一致数一数)
师:老师把小朋友看见的图片连成了一段好听的话。教师讲述故事的前两节。
师:5只小猪还在睡觉,我们请乌鸦把它叫醒吧。(操作图片:乌鸦从树上飞下来落在小猪的屁股上,笃笃笃)
师:乌鸦是怎么叫小猪起床的?(快思 www.banzhuren.cn)乌鸦用嘴啄小猪的屁股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引导幼儿说出象声词“笃”)
师:我们一起来学乌鸦啄小猪的屁股吧。小猪有没有被乌鸦叫醒
师:小猪还没有醒过来,乌鸦会对着它的大耳朵说一句什么好听的话?(幼儿想象后回答)
师:我们一起和乌鸦把小猪叫醒吧。(引导幼儿学说:起床啦,起床啦,太阳晒到屁股啦。)
师:骨碌、骨碌、骨碌、骨碌、骨碌,5只小猪翻个身,醒来了。(操作图片)
师:小猪翻身起床的时候发出了什么声音?(引导幼儿学说象声词“骨碌”,并与小猪的个数相匹配)
师:小猪醒过来了,会对乌鸦说什么?
三、教师完整讲述故事,感知有趣的故事情节。
师:这真是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看着图片再来听一遍吧。
四、故事表演《起床啦》。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学一学故事里5只有趣的乌鸦和小猪呢?
1、个别表演。
教师出示5个体操圈当鸟窝,请5名幼儿扮演乌鸦、5名幼儿扮演小猪,教师和其余的幼儿讲述故事。
2、集体表演。
教师请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分成乌鸦组和小猪组,再次表演故事,并鼓励乌鸦和小猪大声地讲述故事中的语言。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比较适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也比较符合我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好多孩子都懒床,早上爬不起,被爸爸妈妈叫醒了还要和大人闹脾气,因此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像小猪一样,愉快的接受别人早上来叫醒你。
活动的第一环节:我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设计提问引入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语言环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激情。第二环节,充分挖掘教具的可操作性,通过清晰形象地演示教具,帮助幼儿正确感知5的数量。讲述相关的象声词,双面小猪的设计,很形象生动的理解和学习“骨碌”,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了故事的情节,解决了活动的重点。第三环节老师完整的讲述故事,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了故事的全部情节,为下一环节的故事表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根据小班幼儿爱游戏的特点,采用分组扮演角色的方法,将幼儿分成乌鸦组和小猪组,幼儿通过边讲述边表演,既提高了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充分满足了幼儿的自我表现欲望,使活动静中有动,使幼儿在动中有发展,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教育理念。
但是,整个活动下来发现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目标的制定上光学习象声词,语言方面的要求太低了些,把学习对话也作为一个要求放入目标,会显得很合理丰富。在象声词的练习方面还不够,应让孩子多练一练,动一动,学一学,为有趣的表演做准备。
设计思路
随着冬季的来临,气温不断下降,小班进入了“不怕冷”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有一个关于下雪的故事《雪花》。这个故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情节简单有趣、语言优美生动,故事中的角色又都是幼儿所熟悉的,所以很适合小班幼儿学习。我将故事内容稍加改编和整理,设计了本次学习活动。
整个活动以“争论白花花是什么”为主线,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操作故事托盘,结合方位描述场景;欣赏雪景,结合故事中出现的角色,学说故事中的短句:幼儿完整操作故事托盘,学说故事,感受寒冷冬天的意境。
活动目标
1.跟随“情景”积极讲述,积累学说故事的经验。
2.感受寒冷冬天的意境。
3.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大房子一套(故事中的样式)。
2.幼儿操作故事托盘与故事盒10套。
活动过程
一、操作故事托盘,结合方位描述场景
1.故事托盘里有什么?(有房子、有大树、有山)
2.一片、两片、三片……一片又一片的白花花从天上飘下来。白花花飘呀飘,飘到了屋顶上,飘到了大树上,飘到了山上,还飘到了你们的故事托盘里(3名幼儿的故事盒里),看到了吗?
3.让你们故事托盘里的白花花也飘起来,看看它们会飘到哪里。
指导要点:
教师用柔和的语调引导幼儿讲述白花花飘到大树上、屋顶上、山上。
教师和个别幼儿互动,引发其讲述。
过渡语:
白花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在有房子、有大树、有山的地方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那里有幢房子,谁会住在里面?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欣赏雪景,结合故事中出现的角色,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1.寒冷的冬天里出现了谁?
2.小狗从屋里跑出来说了什么?(补充问题:谁来学学小狗的话?)
3.小猫是怎么说的呢?(补充问题:谁来说说小猫的话?)
4.小狗说这白花花是糖,小猫说这白花花是盐,它们吵了起来,被谁听见了(老母鸡)?
5.教师重复:老母鸡说“咯咯咯,不是糖,不是盐,不甜也不成,吃在嘴里冰冰凉”。
——老母鸡是怎么劝小狗和小猫的呀?老母鸡是怎么说的?
——我们一起来说说老母鸡的话。
过渡语:
那么白花花到底是什么呢?你们知道吗(雪花)?
原来是雪花呀!快看!真的下雪啦!
(播放PPT,倾听教师完整讲述故事,欣赏和感受寒冷冬天的意境。)
三、幼儿完整操作故事托盘,学说故事,感受寒冷冬天的意境
雪花带来了寒冷的冬天,雪地里有小狗、小猫、老母鸡和小朋友,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现在让你们的故事托盘里也发生一个有趣的故事吧。
指导要点:
引导幼儿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一片、两片、三片……一片又一片的白花花从天上飘下来,越飘越多、越飘越多,白花花飘呀飘,飘到了屋顶上,飘到了大树上,飘到了山上。
从屋子里出来的小狗和小猫是怎么说的?
——小狗从屋里跑出来,点点头说:“汪汪汪,下糖啦,下糖啦,大家快来看呀!”
——小猫从屋里跑出来,摇摇尾巴说:“喵喵喵,下盐啦,下盐啦,大家快来看呀!”
老母鸡做了三个动作,它是怎么说的?
——老母鸡听见了,走过来用嘴尝了尝,拍拍翅膀说:“咯咯咯,不是糖,不是盐,不甜也不成,吃在嘴里冰冰凉!”
这时候,谁来了?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从屋里跑出来,高兴地对小狗、小猫和老母鸡说:“雪下得这么大,我们来堆雪人吧!”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萌芽的过渡期,此时呈现出语言伴随动作的思维特点,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此次学习活动的教具和教学活动环节(从“静”——白花花飘呀飘,到“动”——小狗小猫吵架争论白花花是糖还是盐,再到“完整”——完整欣赏、讲述故事),以此达成活动目标。活动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总结:
第一,设计并操作故事托盘,引发幼儿主动开口、乐意开口。幼儿在操作故事托盘时可以让“雪花”飘落到大树上、飘落到山顶上、飘落到屋顶上……可以让小动物来到雪地里,并和它们对话。故事托盘既满足了幼儿操作摆弄的需求,也引发了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表述。活动中所有的幼儿都能开口说话,并能声音响亮地说话。
第二,设计故事现场场景,引导幼儿辨析并学说动物的对话。通过再现故事现场的场景,幼儿会被雪地中的“房子”所吸引,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演绎故事中三个角色的对话,
活动目标:
1、观察梨子、苹果等水果的颜色,以水果的颜色为题材创编儿歌。
2、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梨子、苹果、葡萄、西瓜等水果的图片(正面没涂色,反面涂有颜色)。
2、水果挂饰(梨子、苹果、葡萄、西瓜)若干。
小班语言教案及反思《水果歌》
推荐课件:小班语言《水果歌》PPT课件
下载地址:http://www.banzhuren.cn/ppt/1249.html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呀,我们班来了几位小客人。是谁呢?现在,就请它们出来和大家见见面。”
1、教师逐一出示苹果、梨子、葡萄、西瓜等水果图片(没涂颜色的一面),并引导幼儿说出是什么水果。
2、“仔细看看,它们有颜色吗?”(没有)
3、请幼儿说说苹果是什么颜色的,说对了,老师则将图片翻过来,即红红的苹果。
4、用同样的方法,请幼儿说说其它水果的颜色,如说对了,老师则将该水果的图片翻过来,即黄梨子、紫葡萄、绿西瓜。
二、编儿歌《水果歌》
老师告诉幼儿要根据水果的颜色来编儿歌。
1、给苹果编。
老师先编一句:什么水果红红的?启发幼儿编第二句:苹果苹果红红的。告诉幼儿把老师编的一句和小朋友编的一句连起来,儿歌就编好了。
2、给梨子编。
由老师编第一句:什么水果黄黄的?启发幼儿说出“梨子梨子黄黄的。”
3、给葡萄编。
“现在我们给葡萄编。谁来编第一句?”请一能力强的
幼儿编第一句:什么水果紫紫的?再由大家编出第二句:葡萄葡萄紫紫的。
4、请幼儿把刚才编的儿歌连起来念一遍。
什么水果红红的?苹果苹果红红的。什么水果黄黄的?梨子梨子黄黄的。什么水果紫紫的?葡萄葡萄紫紫的。
5、“小朋友们编的儿歌真好听。现在我们再给西瓜编。谁会把两句一下子编出来?”
请幼儿模仿前面的句式编出:什么水果绿绿的?西瓜西瓜绿绿的。
6、请幼儿试着把编的儿歌连起来念一遍。
7、集体再念一遍,可边念边动作。
三、游戏:水果歌。
请幼儿戴上水果挂饰,练习儿歌。如老师(或个别幼儿)问:“什么水果红红的?”戴苹果挂饰的幼儿则站起来说:“苹果苹果红红的。”戴其它挂饰的幼儿则不可以站起来。
四、鼓励幼儿回家后把其它水果编进儿歌,并念给爸爸妈妈听。
五、延伸活动:
1、区域设置和日常活动组织
在语言活动区放置其它水果图片,引导幼儿为它们编《水果歌》。
2、与家长沟通计划
可请家长带幼儿认识更多的水果,了解其颜色,并将其编进儿歌,建议家长邀请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创编,体验成功的快乐,增进孩子之间的友谊。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活动我分为三个部分:
一、导入。我是以告诉幼儿今天班上来了几位水果小客人为线索引出教学活动的主角——四种水果。我一一出示图片(没有涂色的一面),引导幼儿说出这是什么水果?然后让幼儿观察这几张图片有颜色吗?再请幼儿说说这几种水果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待幼儿回到对了。我在把图片(涂有颜色)翻过来;
二、引导幼儿编儿歌。我先告诉幼儿接下来我们要根据水果的颜色来编儿歌。我先说一句:“什么水果红红的?”再让幼儿回答第二句:“苹果苹果红红的。”告诉幼儿把老师说的第一句和小朋友说的第二句连起来,儿歌就编好了。接下来用相同的方法为剩下的三种水果编儿歌。再请幼儿试着把刚才编的儿歌连起来念一遍。“什么水果红红的,苹果苹果红红的;什么水果黄黄的,梨子梨子黄黄的;什么水果绿绿的,西瓜西瓜绿绿的;什么水果紫紫的,葡萄葡萄紫紫的。”
三、游戏。发个每个幼儿不同的水果模型,巩固幼儿刚学的儿歌。我问幼儿:“什么水果红红的?”拿苹果的幼儿则站起来说:“苹果苹果红红的。”其它三种水果也用相同的方法来做游戏。
整个教学活动结束后,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我的引导不够。幼儿们的积极性很高,在创编过程中,我问:“什么水果红红的?”幼儿们能够回答出是苹果,但是不能把水果的名称和颜色完整的说出来。可是我只是强调要把水果的名称说两遍,再说出颜色才是完整的一句,并没有用一种更直观的方法去引导幼儿完整的创编儿歌。如果我一手拿一个苹果模型,出示一个幼儿会说:“苹果。”再出示另一个幼儿会说:“苹果、”然后让他们说出颜色,儿歌就编的比较完整了。孩子们也能通过提示准确的说出相对完整的语句来,而且也能让孩子表达的更清楚,活动效果会好很多。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都非常的积极,我问:“什么水果红红的?”拿苹果的幼儿都能站起来,但是他们并没有按照我要求的那样站起来说:“苹果苹果红红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创编儿歌的过程中,幼儿还未掌握这一句。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正确的引导幼儿是非常重要的。
小班第一周教育活动方案(周四)――幼儿园里真好玩
晨间活动:
1、桌面玩具。
2、晨会:点名。
活动之二:《和哥哥姐姐一起玩》
活动目标:
1、懂得上课的基本规则,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参加活动。
2、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3、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钢琴、录音机等。
活动重点:
懂得上课的基本规则。
活动难点:
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1、 师生问好!
2、 组织幼儿参观。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中班、大班的哥哥姐姐是怎样上课的?”
(坐正仔细听老师讲,(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不插嘴,勇敢地举手发言)
3、 谈话活动:
师:“大班哥哥姐姐是怎样上课的?我们来学一学。”
“小朋友喜欢上幼儿园吗?喜欢老师吗?为什么?”
(提醒幼儿发言先举手,学习讲普通话。)
4、 卫生教育:
教育幼儿注意穿干净的衣服,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5、 教师总结:
师:“大家要做个讲卫生、爱干净的好孩子。”
下午活动:
活动之一:《我会自己入厕》
活动目标:
1. 对幼儿进行常规训练,礼貌教育。
2. 继续学习正确的上厕所和洗手的方法。继续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和站的姿势。
活动准备:
各种玩具、铃鼓
活动过程:
1、稳定幼儿的情绪。
2、使用礼貌用语,师生互相问好。
3、复习站与坐的姿势,提醒幼儿站的时候手放在裤子的旁边,要抬头挺胸。
4、 教育幼儿玩玩具时不与同伴之间争抢玩具,要有好相处。
活动之二:组织幼儿到图书室学看图书,重点教会翻阅图书的技能。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向幼儿提供了观察、比较的材料,幼儿通过亲手实验,自己观察、分析、比较,然后教师再帮助他们得出结论。这个过程犹如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为幼儿提供了积极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机会,并使他们体会到"有所发现"的喜悦。
活动名称《柠橡不是红色的》
活动目标:
1.认识书中出现的事物,知道它们的主要特征,感受阅读的有趣。
2.尝试将颜色与食物配对,学说“××不是××色的,××是xx色的。
3.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自制立体大图书,各色香蕉,各色苹果,颜色操作板(紫色、红色、黄色、绿色},缕空图卡(葡萄、草莓、西瓜、樱桃柠檬),操作卡及色卡人手一份。
2.经验准备:认识各种常见颜色,知道一些常见蔬果的特征。
活动过程:
一、魔术变一变,变出颜色来。(引出话题)
魔法语:咕噜咕噜变变变,变出美丽的颜色来。
提问:变出了什么颜色?
提问:想一想,你吃过什么东西是红色的。
小结:原来一种颜色能让我们想到很多好吃的食物,真有趣。
二、魔术变一变,变出食物来。(观察辨别)
1.第一次魔术(变出红色柠檬)
魔法语:咕噜咕变变变,变出好吃的食物来。
提问:哇,我们变出了什么好吃的?
提问:这个柠檬看上去有点怪怪的,奇怪在哪儿呢?
小结:原来柠檬不是红色的,柠檬是黄色的。
2.第二次魔术。(变出黄色的草莓、紫色的苹果、橙色的葡萄)
魔法语咕噜咕噜变变变,变出好吃的食物来。
提问:我们变出了几个食物宝宝?这些食物宝宝穿错衣服了,我们一起来帮帮它们吧。
提问:看它们错在哪儿了?谁愿意来帮它们换一换呢?
追问苹果只有红色的吗?(拓展经验。)
小结:原来一种水果也会有很多种颜色,真有趣。
3.第三次魔术。(经验迁移)
过渡:宝贝们,你们不仅能帮我变魔术,还把它们变得很漂亮,后面还有许多食物宝穿错了衣服,要你们去帮忙。
要求:请你一边念魔法语,一边变魔术哦。记得要告诉它们正确的颜色。
验证:收集幼儿的操作卡并检验。
小结:原来,食物宝宝都有适合自己的颜色,在你们帮助下,它们都找对了颜色,可高兴了。
三、魔术变一变,变出故事来。(完整欣赏绘本)
魔法语:咕噜咕噜变变变,变出好听的故事来。
数师一边翻阅大图书,一边讲述故事,幼儿倾听感受。
小结:当夜晚来领的时候,宝贝都睡着了,我们要说一句有魔法的话是什么?晚安,一起说说看。晚安。说了这句神奇的咒语,我们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乡。今天我们就分享到这里,现在你知道这些水果是什么颜色的了吗?
设计意图
《老狼老狼几点钟》是一款传统游戏,此游戏对发展学生听觉注意、动作灵敏性,培养学生沟通交往、合作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游戏的开始前,教师利用
图片与简单故事情节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能够理解游戏规则。在游戏结束后学生根据图片视觉提示叙述与回顾游戏过程,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
活动目标
A 组:
①能正确运用对话“老狼老狼几点钟”、“X 点钟”进行游戏。
②能在游戏中承担老狼角色,领导游戏。
③能遵守游戏规则与游戏秩序,并帮助他人进行游戏。
B 组:
①能运用句子“老狼老狼几点钟”进行游戏。
②能在游戏中担任小动物角色,参与游戏。
③理解游戏规则,并能遵守游戏规则。
C 组:
①能仿说句子“老狼老狼几点钟”进行游戏。
②能跟随、模仿他人担任小动物角色,参与游戏。
③能基本遵守游戏规则。
教学重点:
1、能掌握对话“老狼老狼几点钟”、“X 点钟”,并能在游戏中正确运用。
2、理解游戏规则:掌握在游戏中前进与停止的时机。
教学难点:理解游戏规则:掌握在游戏中前进与停止的时机。解决策略:讲解规则时注意强调;助教带领。
活动准备
1、教学环境布置:
地点为语训 A 班教室,学生坐在课室后方,前方空地为游戏区域。在游戏区域设定小动物的家、老狼的家。
2、资源准备:
老狼贴图、小动物贴图、时钟贴图、小锤子、黑板、老狼家、小动物家
3、学生分析人数:10 人
年龄:2-5 岁,其中 2 岁两人(予、成),3 岁四人(晟、洋、倩、淳),4 岁一人(聪), 5 岁三人(晴、宇、浠)。全部学生均单侧植入人工耳蜗,其中有四人(予、晟、淳、宇)同时佩戴电子耳蜗和助听器。
现有能力:
A 组:宇、浠
该层学生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较好,整个发音较为清晰,有一定的词汇量,并能对掌握的词汇进行恰当的运用。对生活常识有一定理解能力,能较好地理解游戏规则, 积极参与游戏,并能在熟悉游戏后作为游戏的领导者,带领其他学生参与游戏。 B 组:晴、聪、倩、晟
晴生活经验较为丰富,掌握一定的词汇,能说简单的句子,但是听力和发音清晰度较差,对游戏规则的理解通常依靠视觉提示与模仿。
聪、倩、晟在课堂上能够踊跃参与游戏,但理解和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和 A 层学生的引导,其中晟的课堂纪律性较差,需要教师不断提醒。
C 组:洋、予、成、淳洋、予、成、淳受训时间半年,对游戏充满热情,但对游戏规则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游戏。其中成还未能较好适应课堂常规,纪律较差,洋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活动过程
1.课前准备
①师生问好。
②点名。
③游戏课堂规则:
“计时隔离”:不遵守规则的小朋
友暂停游戏,在隔离区等待,直至一轮游戏结束;
教师发出“停止”信号时,学生需回到位置上。
2. 游戏热身
①教师:上一节课,小朋友与老师一起玩了什么游戏?
②教师用贴图讲故事,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在原地进行游戏,再次强化游戏规则。
《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规则:老狼在家睡懒觉,小动物拿着武器从家里出发,每次向前走都必须与老狼进行对话:“老狼,老狼,几点钟?”,老狼依次回答:“一点钟”至“六点钟”。当老狼回头看小动物时,小动物需静止不动,否则会被抓走。当老狼回答“六点钟”时老狼睡醒会马上去捕抓动物,动物们必须立刻跑回家,全部到家则胜利,若有动物被抓,则失败。若小动物在六点钟前,到达老狼的家, 并用武器袭击老狼后立刻跑回家中,小动物胜,若在途中被抓获, 则败。
3.游戏环节
【游戏准备】将学生分成 2 个小组。老狼与两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谁赢的次数多。
第一轮游戏:
①教师扮演老狼,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助教带领第一小组进行游戏。(注意:小动物没有静止, 被大灰狼发现了立即跑回家是允许的,并且到家即安全。)
②游戏后,回顾游戏过程,总结游戏(引导学生用口语表达):
老狼赢了还是小动物赢了? 谁被老狼捉住了?
谁打到了老狼?……
④教师扮演老狼,助教带领第二小组进行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回顾游戏过程,总结游戏。
第二轮游戏:
①教师与第二小组的小组长一同扮演老狼,助教带领第一小组进行游戏。
②游戏后,回顾游戏过程,总结游戏。
③教师与第一小组的小组长一同扮演老狼,助教带领第二小组进行游戏。
②游戏后,回顾游戏过程,总结游戏。
第三轮游戏:
①第二小组的小组长尝试扮演老狼,教师带领第一小组进行游戏。
②游戏后,回顾游戏过程,总结游戏。
③第一小组的小组长尝试扮演老狼,教师带领第二小组进行游戏。
②游戏后,回顾游戏过程,总结游戏。
活动总结
本次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无论是根据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来分类,又或是
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都属于角色游戏。根据儿童社会行为发展(游戏水平)分类,则是属于合作游戏。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老狼、小动物等角色来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相互合作,从而产生不同游戏结果的变化。
与第一次研修课一样,这节课也是采用的“故事+游戏”的教学模式,由于《老狼老狼几点钟》属于角色游戏,游戏规则本身则是充满了故事性,老狼、小动物的角色变换,小动物的精灵、勇敢,老狼的狡猾或贪睡,都会导致不同的故事结果,也就是形成了不一样的游戏结果。因此,这个游戏在课堂伊始时通过故事讲解,学生感兴趣, 认真聆听故事情节,发动脑筋联想老狼会不会吃掉小动物、小动物能不能顺利逃走, 继而与教师产生对话。这也说明了,角色游戏更合适“故事+游戏”的教学模式。
第一轮研修课时,因教学目标设置过于笼统,这一节课的目标会立足于本节课堂, 更细化,更清晰,而且能够在课堂中便能通过观察测量。在语言方面,学生主要掌握的是游戏中需要使用的对话“老狼老狼几点钟”、“X 点钟”。下表将两次研修课的教学研修进行到第四学期,“故事+游戏”教学模式基本有了框架,适用对象为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最为游戏课堂最主要的游戏,主要是因为它的游戏环节丰富,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因为学生的表达机会多,能激发语言,因此教师更倾向选择角色游戏。但是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其他类型的游戏也不可能弃置,因此其他类型游戏的教学模式也是需要继续探讨的。
设计背景
我班幼儿对小动物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无论什么都会表现出莫大的关心及爱护,所以我常利用实物、图片为幼儿多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或拿一些动物的模型、玩具来介绍,并进行一系列的《可爱的小动物》的主题活动,让他们逐渐对小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儿歌学习活动,培养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
2、 通过学习使幼儿能准确的说出动物的名称及过桥的样子。
3、 尝试仿编短句“XX过桥XX”激发幼儿的创造精神。
4、 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 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6、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7、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重点难点幼儿能完整的读出儿歌,并能参与创编。
活动准备图片、碟机道具:螃蟹玩具
活动过程
1、 教师以故事导入。
2、 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欣赏,教师帮助理解。
3、 教师提问,加深幼儿对儿歌的理解。
4、 朗读儿歌。
5、 仿编短句:“XX过桥XX”,阻止幼儿讨论创编小动物过桥的动作。
6、 出示道具“小螃蟹” 请幼儿说说小朋友过桥的样子。
7、 教师请个别幼儿将自己仿编的短句及动作表演出来。
延伸活动:教师将幼儿仿编的短句以图文的对应的形式写在纸上,然后贴出来,在早阅的时候可以请幼儿再来表演。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故事导入很感兴趣,可是在仿编短句和表演时“冷场”了孩子不太善于表述和表演,若是在故事导入时请幼儿集体出来表演。先活跃下气氛,可能效果会好很多。
目标
1、发挥想象
2、知道不能多吃冷饮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力
准备
1、背景图一幅、太阳、东东、冰激凌活动图片各一
2、水粉颜料、水粉笔、抹布等
过程
一、谈话引题(阴天)
1、这两天太阳公公都没有出来,它怎么了?
2、太阳公公怎么会生病的?
二、讲述故事
1、教师边演示教具边讲述故事
2、提问
1)太阳公公究竟是怎么生病的啊?
2)太阳公公病好了以后还敢吃冰激凌吗?吃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你喜欢吃冰激凌吗?你吃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三、给太阳公公打电话
1、太阳公公生病了,你想说句什么话问候他?
2、给太阳公公打电话
反思:
《太阳感冒了》这个故事切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又符合近段时间的天气(上周天气很热,本周一直是阴雨)。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容易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有话可讲。运用谈天似的口吻引题,让幼儿猜猜太阳哪去了?怎么会生病的?自然地过度到故事内容。用夸张的语言讲述故事,抓住了孩子的听觉,结合孩子的特点,让孩子们讨论太阳公公生病了该怎么办?让孩子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谈。
活动目标
1.能愉快的欣赏故事,感受有趣的故事情节。
2.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
3.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4.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根据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
活动准备
1.绘本故事《贪吃的变色龙》。
2.变色龙教具,各种颜色的玩具水果,积木,珠子等。
3.大幅变色龙图片,小汽车,桌子,大树,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变色龙,猜猜是什么动物,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兴趣。
1、师:小朋友看,今天有一只可爱的小动物到我们班了,你知道它是谁吗?
师:我们和变色龙打招呼。
2、丰富变色龙的特点:身体能够变色。
师:变色龙最大的本领,就是身体能变成各种颜色。
3、出示彩色变色龙,幼儿观察、表述看到了什么?师:谁来说说,这只变色龙长得什么样
(集体认识“变色龙”,知道这只变色龙的尾巴是红色的,身体是黄色的,脚是绿色的。)
4、这只彩色的变色龙也是一只贪吃的变色龙,见到什么东西都想吃,引导幼儿重点理解“贪吃”一词。
5、它吃了什么变成了这种样子?秘密就藏在大书里面。
故事《贪吃的变色龙》。
引出故事的名字和故事的内容,初步认识变色龙。
二、欣赏故事,熟悉故事情节,理解变色龙的变色原因与变色过程。
欣赏绘本
1、(小汽车)他是什么,他是什么颜色的?
贪吃的变色龙看见红色的小汽车,啊呜一口吃下了红色的小汽车,变色龙的神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噢,尾巴变成红色的了。
2、(黄色的桌子)请看变色龙又看见了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贪吃的变色龙又张开嘴巴啊呜一口吃下了黄色的桌子。那小朋友猜猜看,变色龙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回答)我们看一下小朋友猜得 对不对?噢,变色龙的身体变成黄色的了。
小朋友想一下贪吃的变色龙还会吃掉什么东西身体变成黄色?
3、小朋友你们看变色龙的身体哪儿又发生了变化?(脚变成了绿色)咦,这次贪吃的变色龙又吃了什么?(幼儿不用回答,接着看下幅图)原来变色龙吃了一棵绿色的大树,脚变成了绿色。
4、小朋友你看,天黑了,变色龙不见了,他藏到哪里去了?噢,原来他藏在了黑夜里,这次他又吃了什么?小朋友猜猜看,他吃掉的是自己的影子。小朋友你的影子是什么颜色的?(找一找,看一看)原来你的影子是黑色的,变色龙也吃掉了自己的影子变成了黑色,藏在了黑夜里,所以小朋友找不到它。
5、你们看这是什么呀?(月亮)贪吃的变色龙又啊呜一口吃掉了又大又圆的月亮,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原来贪吃的变色龙吃掉又大又圆的月亮后身体变得又白又亮。
小朋友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
老师也很喜欢这个故事,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遍吧!
让幼儿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继续感知理解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变成了什么颜色。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很多相应的颜色的物品,知道变色龙吃了,就会变成什么颜色的。
三、第二遍故事《贪吃的变色龙》
边讲故事边粘贴,故事讲完提问问题:
1、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好玩吗?
2、这只贪吃的变色龙都是吃了什么身体发生了变化?
引导幼儿说话完整,巩固句型贪吃的变色龙吃了什么,变成了什么。
3、你喜欢什么样子的变色龙?
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流畅的说完整的句子。在理解故事的过程中,使幼儿在新知识与已经掌握知识的交互作用中,同化新知识,充实原有的知识结构,或顺应新的知识,调整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实现自身发展。
四、游戏《喂变色龙》
1、这只变色龙还想吃好多好多的东西?你们想喂它点什么?老师这儿有好多好吃的。(教师展示各种颜色的食物)让我们一起给贪吃的变色龙喂点好吃的吧。
(提问题)小朋友在喂得时候要想着喂得什么颜色的食物?变色龙吃了会变成什么样子?
2、喂完后,幼儿观察,教师并提问以上两个问题。
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的巩固了故事,加深了对颜色的认识。提高了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活动延伸
幼儿用棉签给变色龙涂色。
附故事:
有一只贪吃的变色龙,看到东西就吃。有一天,他吃了一辆红色的玩具车,尾巴变成红色的了。他又吃了一张黄色的桌子,咦,身体变成黄色的了。他还是觉得肚子很饿,就走到外面,把一棵绿色的大树吃掉了。这一次,脚变成绿色的了!变色龙走啊走啊,找不到东西可以吃,他就把自己的影子吃掉了。天黑了,咦,变色龙呢?天上的月亮又白又亮,变色龙一口就把它吃掉了。咦,你看过这样的月亮吗?
维果茨基把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看成是儿童发展的社会源泉,指出教学的本质即交往,教师适时、必要、和有效的指导下,幼儿或通过与同伴合作和对话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造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总而言之,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发展、教学及其学习的见解独到而深刻,它能给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带来活力,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丰富、完善,也势必给教育、教学带来更有益的影响。
教学反思:
从这堂课,我们也看出一堂教学活动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不放任自流,还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顺其自然。不管哪种占主导,都应该处理好教的方式,让孩子们感觉不到被教,一切像一场游戏活动。教无定法,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作用于人的感官才能发挥作用。教学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刺激手段。讲授法、提问法刺激听觉感官,示范法、观看法刺激视觉感官,练习法、游戏法综合刺激各种感官……因此,教学方式的成败与否,关键是看能否发挥出它应有的刺激性。教师要不断锤炼自身的刺激能力,如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极富渲染的表情神态,变化多端的语言声调等,这是实现教学方式刺激性的基础。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肢体、眼睛、嘴巴,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一、活动设计意图:
故事《蝴蝶找花》是小班的一个语言活动,故事简短有趣。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去倾听故事,我以三只蝴蝶要到公园里去找花来引题,然后通过幻灯片的放映去吸引幼儿,让他们能安静下来倾听故事,并回答老师的提问,最后以游戏的方式融入到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而进一步巩固对红、黄、蓝三色的认识。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活方式最容易让小班的孩子喜欢。
二、活动目标:
1、安静倾听故事,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
2、通过故事、游戏,进一步巩固对三色的认识。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4、激发幼儿主动复述故事的欲望,培养幼儿高自控性和高兴奋性。
重点:安静倾听故事,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巩固对三色的认识。
难点:安静倾听故事,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巩固对三色的认识。
三、活动准备:幻灯图片。三色蝴蝶头饰每人一个。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蝴蝶头饰,用三只蝴蝶引出故事。
师:今天天气真好呀,你们看谁来了? 幼:蝴蝶。
师:这三只蝴蝶是什么颜色的呢? 幼:红蝴蝶、黄蝴蝶、蓝蝴蝶。
师:三只美丽的蝴蝶要到花园去,它们会去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吧,故事的题目叫《蝴蝶找花》。
(二)、教师边演示幻灯片边讲故事《蝴蝶找花》。
提问:
1、红蝴蝶找到了什么花?
2、黄蝴蝶找到了什么花?
3、蓝蝴蝶找到了什么花? 师:三只蝴蝶都找到了和自己颜色一样的花宝宝.它们唱歌、跳舞真高兴。
(三)、游戏:蝴蝶找花
1、幼儿分别扮演三种颜色的蝴蝶,边飞边去找和自己颜色一样的花,然后站在花的后面,教师检查幼儿找的是否正确。
2、以外面还有很多漂亮的花,我们一起飞出去找找,结束活动。以蝴蝶头饰引出活动,让孩子在知道蝴蝶的同时认识蝴蝶身上的红、黄、蓝三种颜色。
通过看幻灯片让孩子觉得新鲜,有趣,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知道三只蝴蝶要找什么颜色的花。以游戏《蝴蝶找花》达到本次活动的高潮,并通过游戏巩固孩子对红,黄、蓝的认识,找到与自己一样的颜色。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在活动方案上虽然有评价作品的环节,而且好多作品都形态各一形象生动。但由于幼儿的作品太小和活动时间长,所以就没有评价。让幼儿失去了一个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机会。
附:故事《蝴蝶找花》
公园里,飞来了三只蝴蝶。一只红蝴蝶,一只黄蝴蝶,一只蓝蝴蝶,他们三个是好朋友,一起到公园里找花。红蝴蝶找到了一朵红花。
红蝴蝶说:“红花的颜色红红的,和我的颜色一样,我喜欢它。让我和它亲一亲。”红蝴蝶停在了红花上。黄蝴蝶找到了一朵黄花。
黄蝴蝶说:“黄花的颜色黄黄的,和我的颜色一样,我喜欢它。让我和它亲一亲。”黄蝴蝶停在了黄花上。蓝蝴蝶找到了一朵蓝花。
蓝蝴蝶说:“蓝花的颜色蓝蓝的,和我的颜色一样,我喜欢它。让我和它亲一亲。”蓝蝴蝶停在了蓝花上。三只蝴蝶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花,他们心里真高兴。
活动目标 :
1.在听听看看玩玩中学习儿歌。
2.学习用手指动作表现歌曲的情趣。
3.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进行表演。
4.喜欢欣赏儿歌,会大胆地朗诵。
5.了解儿歌的含义。
活动准备 :
与儿歌内容相关的小图片、老虎松鼠
活动过程 :
1.出示一座山,激发幼儿兴趣。
(1)老师:猜猜山上会有什么凶猛的动物。
(2)老师:老虎在山上会遇到什么事情?我们一起听一听。
2.通过小图片感知儿歌的内容。
(1)教师出示小图片并示范朗诵儿歌。
提问:听见了什么特别的地方?(有数字)
有哪些数字(一二三四五)出示字卡。
(2)通过提问和图片建构儿歌。
老师:上山干什么?(打老虎)
老虎打着了吗?
打到谁了?
松鼠有几只?
3.学习儿歌,播放课件
(1)教师完整朗诵儿歌。
(2)幼儿跟着朗诵儿歌。
(3)有节奏的朗诵儿歌。
4.教师放歌曲录音带让幼儿边唱,边用手指游戏中的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
教师仔细观察幼儿的表演,对幼儿的创新给予鼓励。
(本活动案例参考教师指导用书)
附童谣:
《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打到,
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
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
一二三四五。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正是自我意识萌芽期,对手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认识,手部动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手指的精细动作还不是很协调,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观察图片,认识手指名称,并跟随老师一起做有趣的模仿动作,从而加深对手指的认识,并且为后面理解歌词含义做了铺垫。
本次活动的学唱歌曲环节,我没有刻意的去教,而是自己通过有表情地演唱和夸张的动作来进行示范。在唱第二遍的时候,幼儿就很自然的跟随着我做手指的动作,嘴里也开始跟唱。可见,通过老师的示范孩子们得到了最直观的知识。我和孩子们边唱边游戏,在玩中就掌握了歌曲,而且他们还乐此不疲。这一过程的设计符合幼儿的特点。
一.活动目标
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
丰富叠词:弯弯腰、歇歇脚、慢慢跑、快快逃。
喜欢朗读儿歌,感受儿歌的诙谐与幽默。
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二.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头饰。
动物图片(鸟儿、蜗牛、老鼠)。
三.活动过程
1. 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观察教学挂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这座桥,和我们平时的桥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们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谁喜欢它?谁害怕它?
2. 教师示范朗诵儿歌,让幼儿完整地欣赏。
提问:儿歌的名称是什么?儿歌里讲了哪些小动物?他们见了桥之后做了什么事?
3. 教师边操作图片边示范朗诵儿歌。
提问:鸟儿飞到桥上做什么?(学习表达并用动作模仿:歇歇脚)
提问:蜗牛在桥下怎么走?(学习表达并用动作模仿:慢慢跑)
提问:老鼠见了桥是怎么做的?(学习表达并用动作模仿:快快逃)
4. 幼儿完整地欣赏儿歌
5. 讨论: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谁会害怕这座桥?
小结:弯弯腰,造座桥,有人害怕有人爱,不是桥,不是桥,哈哈,原来是只大花猫。
6. 幼儿学习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1)教师边做动作边示范朗诵。
(2)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做动作边跟读。
四.结束
◆游戏活动:造桥。
幼儿两人一组造桥,其他幼儿从桥下钻过,体验搭桥和过桥的乐趣。
附:【儿歌】
弯弯腰
弯弯腰,造座桥,
鸟儿飞来歇歇脚,
蜗牛桥下慢慢跑,
老鼠见了快快逃。
不是桥,不是桥,
那是一只大花猫。
活动反思:
弯弯腰这首儿歌选材比较贴近小班幼儿,颜色鲜艳可爱的动物形象也很能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活动中我的肢体语言比较丰富,尽量让孩子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儿歌的诙谐幽默。不过这是一节语言活动,应该把语言作为重点,图片以及游戏环节应该作为学好儿歌的一种辅助,应该在活动中把儿歌的美与语感传递给孩子,同时作为老师,应该吐字清晰准确,把儿歌的韵律、押韵说清楚,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敢于开口说,大声说,说正确。
整节课我都注重在模仿小动物以及引导幼儿关注图片的环节上,忽略了这节课的本来意图,即让孩子们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儿歌,没有关注大部分孩子的需求,只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同时对于目标的定位还要更清晰,更贴合语言课的本质。同时我还需加强上课的基本功,即关注幼儿,学会引导幼儿一起融入活动中,让孩子作为主体,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一、活动目标
1. 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表现自我。
2. 初步感知、理解图片的主要内容,用完整地语言进行表述。
3. 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4. 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尝试续编故事。
二、活动准备
1. 教学挂图《小鸭找朋友》。
2. 池塘草坪背景图一幅。
3. 小兔、小鸟、 小乌龟、小鸭头饰若干。
三、活动重点:初步感知、理解图片的主要内容,学会用完整地语言进行表述。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勇敢地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我。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引起兴趣。
师:“嘎嘎嘎”谁来了?(出示池塘草坪背景图)小鸭来到了什么地方?它在干什么?只有自己玩,它心里怎样啊?他想找一些朋友和它一起玩,小鸭是怎么找朋友的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小鸭找朋友》。
教学反思:教师能抓住图片的三要素(人物、地点、事件)进行提问,为幼儿进行完整地讲述奠定了基础。
(二)理解故事内容,初步用完整地语言进行表述。
1、第一遍完整讲述,提问:
故事的名称?小鸭找了哪几位朋友?最后谁和小鸭一起在河里游泳的?
教学反思:让幼儿以听为主,幼儿的注意力就会被故事内容所吸引。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2、分段观看挂图,理解图片内容。
(1)、图一:小鸭一个人游泳,一个人多寂寞啊!这时,谁来了?(小兔)小兔是怎样跳的。(我们一起来学学小兔的走路的动作)小鸭对小兔说了什么?小兔怎么回答?
(2)图二:这次是谁来了?(小鸟)小鸟子是怎么走路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鸟走路,边学边讲“飞呀飞呀”, 小鸭对小鸟说了什么?小鸟会游泳吗?能不能陪小鸭一起游泳呢?
(3)图三:小乌龟怎么走路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乌龟走路,边学边讲“爬啊爬”。小鸭对小乌龟说了什么?小乌龟会游泳?最后谁和小鸭一起游泳了呢?
小结:小鸭终于找到可以和它一起游泳的朋友了,小鸭心里怎么样?(很高兴)
教学反思:在这一环节,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较完整地讲述图片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能力强的幼儿,已经能独立地完整讲述图片的主要内容。
提问:小鸭子找到了小乌龟陪它游泳,心里真高兴。那么,除了小乌龟可以陪小鸭子游泳外,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可以陪小鸭子游泳的呀?(小青蛙、小鱼、小螃蟹等)
教学反思:让幼儿在了解小鸭要找会游泳的朋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游泳,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五、角色表演。
(1)请几位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带上头饰,表演图片内容。教师用鼓励的口吻及插话方式帮助其完整、大声地表演。
(2)用以强带弱的方法把幼儿分成三组,带上头饰,表演图片内容。
教学反思:
表演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在这环节,通过以强带弱的方法进行故事表演,并且在表演中我让幼儿带上人物头饰,这样小朋友的兴趣又高涨起来。在表演中,胆子的幼儿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表现自我。
目标:
1、能根据原有儿歌格式替换儿歌中圆形物体的形象,仿编出新的儿歌。
2、感知圆形物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准备:
1、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圆形的东西,积累感性经验。
2、幼儿已初步学会儿歌。
3、常见圆形物体简笔画图片若干。
4、《圆、圆、圆》儿歌的符号图例。
过程:
1、复习儿歌。
(1)集体朗诵儿歌《圆、圆、圆》。
(2)看符号图朗诵儿歌。
2、看图例替换儿歌中的圆形物体,仿编儿歌。
(1)提问:还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让幼儿每说出一样圆形的物体,教师立即出示该物品的简笔画图片,覆盖原有儿歌图示上的圆形物体,每五个组成一首新的儿歌。
(2)集体朗诵新编儿歌,体验共同仿编儿歌的快乐。
(3)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参加仿编活动。
3、展示和朗诵仿编的儿歌,激发幼儿继续仿编的兴趣。
4、引导幼儿回家寻找圆形的物品,继续仿编,并请家长及时记录。
反思:
圆形是小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状,它也是孩子在接触形状时最先能够画成功的一种图案。紧紧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体现“生活即教育”,从基本形状入手,利用儿歌的形式,让幼儿能够感知不同的形状,小班语言<圆圆圆>是一段不错的儿歌,短小、精练,琅琅上口。所以在第一次活动后,每个孩子都能基本掌握这首儿歌。而在这次活动中更侧重于让幼儿感知其它各种形状,进行尝试性地仿编。
一、符号替代,直观明了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不同的物品记忆不是很好,所以我使用了形象鲜明的符号图案。幼儿在符号图的暗示下熟练地掌握了儿歌的内容。同时在仿编时我把整个活动室布置成了圆的世界(活动室四周张贴摆放各种圆的图片及实物)让幼儿到室内寻找圆的物体并通过看图例替换儿歌中的圆形物体进行仿编。幼儿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学的非常的有趣也非常投入。
二、探索和仿编
“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过程,而是探求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教师及同伴的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获得语言及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设计了创编这一环节,是想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寻找,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皮球圆圆,气球圆圆,小鼓也是圆圆,灯笼圆圆……在活动室里孩子们找到许多圆圆的东西。孩子们兴致盎然地把自己找到的圆东西嵌入儿歌,俨然是一个个小作者。
不足之处:
在活动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孩子不太善于去主动学习,如在复习儿歌的时候,请某一个幼儿诵读儿歌,幼儿积极性不高,这与幼儿在平时的活动息息相关,告诉我们要多利用各类形式提高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在寻找圆东西时,有些孩子很开心,他找到了什么,就乐于与同伴和老师分享,会有意识地把这些说出来,而有些孩子找到了,却不愿意开口。
活动结束后,大部分幼儿都乐于去说儿歌,仿编儿歌,我也把问题抛给了孩子,请他们回家寻找圆形的物品,继续仿编,并请家长记录下来,这又一次调动了幼儿的“胃口”,更好地让幼儿在生活中提高。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情节和其中的人物形象,在理解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2、引导幼儿尝试运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太阳”。会说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暖暖的。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4、激发幼儿主动复述故事的欲望,培养幼儿高自控性和高兴奋性。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已开展半日活动《太阳》,感知在温暖的阳光下的感觉。
2、故事“小兔找太阳”的课件。
3、红灯笼、红萝卜,红气球实物、太阳的画面。小兔布偶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小布偶,引发幼儿兴趣。
师:乖孩子,你们看,这是谁呀?(小兔子)对,我是小兔子,今天我要去找一个朋友,它的名字叫太阳。可是啊,我不知道它长得什么样,如果一会儿我找错了,聪明的小朋友,你们可一定要告诉我哟。
2、教师边讲故事边布偶表演《小兔找太阳》,根据故事情节的展开逐步拉出实物和画面,让幼儿与故事互动,学习语言,理解作品情节和其中的人物形象。
师:小兔子听说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就在屋子里认认真真的找起了太阳。它在屋子里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一个红红的,圆圆的东西,小兔子提着红红的、圆圆的东西,高兴地说:“哦,我找到了找到了,找到太阳了。”
师:哎,乖孩子,这是什么呀?(红灯笼)那我们赶快告诉小兔子,这不是太阳,是红红的灯笼。(小兔子,这不是太阳,这是红红的灯笼。)“噢,原来啊,太阳不在屋子里,那我还是到屋子外面去找太阳吧。”
小兔子来到屋子外面,一眼就看到了地里的红萝卜。小兔子抱起红萝卜高兴的说“这次我找到太阳了吧。”小朋友,小兔子找到的是不是太阳啊?(不是)那小兔子找到的是什么呢?(红萝卜)那我们告诉小兔子,那不是太阳,那是红红的萝卜,好不好?(小兔子,那不是太阳,那是红红的萝卜)“小朋友,你们知不知道太阳在哪里啊?”(在天上)“噢”小兔子抬起头往天空中瞧去,突然看到了天上飞着的大气球,红红的,圆圆的。小兔子高兴得跳了起来,它抓着气球说:“哈哈,这次我找到太阳了吧。”乖孩子,你们说说看,小兔子找到的是不是太阳啊?(不是,是气球)“啊。怎么又错了?”小兔子焦急的喊着:“真是急死人了,太阳到底在哪儿呀?”乖孩子,你们说说看,太阳在哪儿啊?(太阳在天上)嗯,这次我一定要仔细的找找,咦,那是什么啊?红红的,圆圆的,还有一点刺眼呢,照在身上还暖洋洋的呢。小朋友,这次我找到的是太阳吗?(是)啊,我终于找到太阳了,好累啊,让我在这里休息一会儿吧。
3、欣赏故事课件《小兔子找太阳》。
小兔子终于找到了太阳,它还说谢谢你们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动画片,听一听故事《小兔子找太阳》。
4、提问:
(1)刚才小朋友看了故事,那请你说一说故事中讲了哪个小动物啊?(小兔子)小兔子去做什么了?(找太阳)小兔子第一次找到了什么?
(2)小兔子第一次找到了什么啊?(灯笼)灯笼是什么样子的?(红红的,圆圆的)小兔子把灯笼当作什么了?(太阳)(个别回答后,请少部分幼儿上来找找红灯笼并一起说说这是红灯笼)接下来小兔子在屋子外面又找到了什么?(红气球)红气球什么样子啊?(红红的,圆圆的)小兔子又把红气球当作什么了?(太阳)(个别回答后,请小部分幼儿上来找找红气球,并一起说说“这是红气球”)
(3)最后,小兔子找到太阳了吗?(找到了)在哪里找到的呀?(在天上找到的)
(4)兔子为什么会把红灯笼、红气球当成太阳呢?(引导幼儿看看,并说出他们都是红红的、圆圆的)
(5)你见过太阳吗?(见过)在太阳下有什么感觉呢?(暖洋洋的)
(6)引导幼儿一起说说“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5、好了,现在啊,我们跟着小兔子一起到太阳底下玩玩,看看太阳照在身上是不是暖洋洋的。(跟着小兔子一起排好队离开活动室)
教学活动反思:
活动之前,我利用户外活动时间组织幼儿寻找太阳,观察太阳,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发现用眼直接看太阳,眼睛很不舒服,只有用手遮住眼,然后从指缝里往外看,可以看到太阳射出的光很美,而且感受到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活动中我通过故事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太阳的特性。知道太阳只有一个,它是红红的圆圆的,照在身上暖暖的等等, 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较积极,思维活跃,对活动中的词语红红的、圆圆的、暖洋洋的掌握较快,但是只有这个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幼儿对宇宙现象的好奇心,要引导幼儿不断地探索,教师自身就要有丰富的知识内涵。组织这个活动过后,我突然觉得我对天文、地理的知识了解得太粗浅、太少了,以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满足幼儿。
活动目标:
1.安静地倾听故事,理解自己动手吃饭的道理。
2.知道小手的用处很大,尝试用小手做力所能及的事。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挂图7号,小碗和小勺,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一、倾听故事第一遍
――我们这里来了一位小客人,看看是谁呢?(示出挂图小河马)
――呀,小河马哭了,为什么呢?我们来问问他。教师做倾听小河马讲话的样子。
――教师讲述故事一遍。
二、倾听故事第二遍
――教师结合挂图,播放故事录音磁带。小河马力什么会哭?
――谁来帮助小河马?他是怎么帮助小河马的?(小青蛙来帮助小河马。小青蛙拿不动小河马的勺子,用自己的小勺子喂小河马。)
――有了小青蛙的帮助,为什么小河马还是哭个不停?(小青蛙用的勺子太小,小河马吃不饱,饿得哇哇叫。)
――最后用了什么办,去小河马才不哭了?(小河马尝试自己动手吃饭,很快就吃饱了。)
三、讨论:我们的小手能干什么
――请个别幼儿示范正确拿勺吃东西的样子。
――请个别幼儿用动作表示自己小手会做的事,其余幼儿跟学。(也可以由教师进行示范。)
反思
在《不爱用手的小河马》这个语言活动中,我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两个:安静地倾听故事,理解故事的内容,知道小手的用处很大,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为了能通过活动来达到第一个目标,我在第一遍讲故事的同时就出示了图片,想通过图片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吸引幼儿倾听,以此加深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可活动下来,事如愿违,我本身讲故事时语气不够生动,因此,我体会到,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第一遍故事时,应尽量不出示图片,不在视觉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分散幼儿听故事的注意力,给幼儿专心听故事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幼儿安静听故事的好习惯,同时也能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再者我感觉到教师在语言活动中的提问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提问中并没有请个别幼儿回答,而是集体回答和在孩子不会回答时我不自觉的自圆其说,因此孩子说的机会就比较少,自然对故事的理解也不会很透彻。
在活动中,我发现有好多孩子其实早就懂这个道理,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也愿意自己做。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他们根本没机会做自己的事情,并不是他们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帮忙,而是大人们闲得无聊或怕这怕那,所以都抢着替孩子做了好多事情,使好多孩子失去了自己锻炼、练习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慢慢地变得不愿意自己做事了,干脆依赖大人了。因此,作为幼儿园的老师,需要经常和家长沟通,互相了解,共同探讨,只有达到了教育上的一致性,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这次活动的感悟觉得我个人讲故事这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活动中表现更好。如故事中的“小河马饿得大哭起来:‘哇哇哇——哇哇哇——’”表情应夸张,好像真的哭了。又如故事中的“青蛙急得满头大汗,‘小河马,你的手呢?’”语气应着急些。
活动目标:
1、在生动形象地故事情境中,体验小熊孤独和快乐的情绪。
2、了解微笑在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3、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5、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找朋友音乐。
2、毛绒玩具小熊(系红领结)一个、图片。
3、照相机。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们玩一个变脸的游戏。听到老师说什么表情的时候,小朋友就把这个表情表演出来,看谁反应又快,演的又好。关上小门!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呀?他长得怎么样?可这只漂亮的小熊每天孤零零,谁也不跟他玩,这是为什么呢?猜猜看!
大家说了这么多,我们一起听听有关这只小熊的故事!
二、观看图片
1、欣赏故事第一段:孤零零的小熊。(从开头至“小熊每天孤零零的,谁也不跟他玩”)
提问:①小熊找了哪些朋友?有几个?他们和小熊玩了吗?为什么?
②大家都不跟他玩,小熊这时的心情会怎样?
2、欣赏故事第二段:小熊去找河马。(从小熊找到大河马,难过地问至你照着镜子瞧瞧)
提问:①小熊伤心极了,他又会去找谁呢?
②小熊问大河马,大河马是怎么回答的?
3、欣赏故事第三段:小熊笑了。
小熊最后笑了吗?接着往下听(从小熊心里想至故事结尾)
提问:①小熊一笑,动物们都怎么了?
②大家喜欢怎样的小熊?
小结:小动物们喜欢的不是小熊的圆鼻子,也不是它脖子上的红领结,而是好看的微笑
反思:
一、感受孤独的忧虑。
“孤独”对小班孩子来说他们根本不理解,要让孩子在故事中去感受、去表达漂亮的小熊为何孤独,所以我在活动的一开始就出示板着脸的孤零零的小熊,让孩子们讨论为什么小熊长得这么漂亮却谁也不愿意跟它玩?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想说、有机会说的环境,于是孩子们就滔滔不绝的说开了,有孩子说:“小熊欺负小动物,所以大家都不跟它玩。”“小熊它不笑所以它没有朋友跟它玩。”“小熊有好东西不肯给别人吃所以大家不愿意跟它玩。”等等。那小熊心里会这么样?如果你的朋友都不愿跟你玩你会感到怎么样?孩子们说:“不开心。”“很难受。”等,让孩子们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感受“孤独”的心情。接着我让孩子们倾听故事的开头至“小熊每天孤零零的,谁也不跟它玩。”并问:小熊去找小猪、小猴玩,发生了什么事?这一提问帮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小熊为何孤独,再次感受没有朋友是多么孤独的低落情绪。
二、享受微笑的甜蜜
在孩子们寻找到小熊为何孤独的原因之后我问:“小熊应该怎样做,小动物们才愿意跟它玩?”孩子们大声说:“对朋友要微笑。”我就巧妙的说:“听听小熊是不是跟小朋友说的那样去做了?小熊笑了之后小动物们又是怎么样的?”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听故事,有效的调动了幼儿有意倾听的良好习惯,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 听后问:“大家喜欢怎么样的小熊?孩子们深刻的感受到原来小动物们喜欢的不是小熊的圆鼻子,也不是它的红领结,而是它好看的笑脸,知道微笑在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在笑一个中,孩子们与小熊哈哈笑、握手,亲一亲成了好朋友,我又装做给他们拍下了照片,让幼儿永远留住这甜蜜的微笑。
整个活动让孩子从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体验到不同的情感,为孩子的成长指明了一个正确的导航。一个活动之后总有许多的不足比如:1、我对幼儿的关注不够全面,如何让能力弱的幼儿主动的参与大家的交流之中,是我还要努力的方向。2、最后我应该真实拍下幼儿与小熊微笑的照片,再将照片粘贴在“好伙伴”主题墙中,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提醒,随时告诉幼儿只有微笑的孩子就会得到更多的朋友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情节,感受海狮鼠小弟的珍贵友情和合作精神。
2、在游戏中积极想办法合作解决问题,体验小伙伴间互相帮助合作的乐趣。
3、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故事情节,感受鼠小弟和海狮的珍贵友情和合作精神。
难点:在游戏中积极想办法合作解决问题,体验小伙伴间互相帮助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合作的图片。
2、PPT
3、情境创设:一颗苹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高的苹果树下,鼠小弟正把头仰得高高的,看着树上又大又红的苹果呢!接着刚才的儿歌,我开始讲故事了:“有一天,鼠小弟出去玩,看到一棵高高的苹果树,树上结了好多大大的红苹果,他仰着头,‘1、2、……’(这里,学生自然而然地开始一起数了,这个细节很重要,因为故事中苹果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也更加衬托出鼠小弟拿不到苹果时非常着急的心情。)
二.讲述故事:
1.鼠小弟真想吃到这红红的苹果啊,他会怎么做呢?”
“我去找个梯子,把苹果摘下来。”赵鹏先说了。
老师装着寻找的样子,在讲台和过道前转了一圈,说:“鼠小弟也这么想的,可是他找啊找,没发现周围有梯子啊!”老师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孩子们趣味盎然地看着,马上又叽叽喳喳想新办法了。他们已经进入到问题情境之中。老师没有让他们再说,因为这个问题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呢,要把握好节奏,慢慢来。
“就在小老鼠着急想办法的时候,谁来了呢?”来了一只小鸟,拿了一个苹果。
提问:“小鸟怎么拿到苹果的呢?”
幼:“小鸟飞上去,就拿到了。”孩子们边伸出胳膊比划边说。
师:“嗯,来了一只小鸟,拿了一个苹果。”
“鼠小弟看到小鸟拿走了一个苹果,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在故事中,鼠小弟的视点就是叙事的视角,因此,在简洁的画面转换中,以鼠小弟的心情、做法来作为承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要是我也有翅膀……”
“鼠小弟不放弃,他想了一个办法,我像小鸟一样飞上去,于是,他拍打着小胳膊,使劲飞呀飞呀……”与此同时,描绘这幅情景的画面也在屏幕上出现了,(让孩子们仔细观察鼠小弟的动作表情,鼠小弟模仿各种动物的细节,是整个绘本故事中最有意思的,孩子们看着画面,也模仿起来,“鼠小弟拍打着小胳膊,飞啊飞啊,可是只能离开地面一点点儿,然后,‘咚’就掉下来了,唉,要是我也有翅膀——”“——就好了!”)
3.“来了一只猴子,拿了一个苹果。”
“要是我也会爬树……”
“来了一头大象,拿了一个苹果。”
“要是我也有长长的鼻子……”
“来了一只长颈鹿,拿了一个苹果。”
“要是我也有长长的脖子……”
“来了一只袋鼠,拿了一个苹果。”
“要是我也能跳得那么高……”
“来了一头犀牛,拿了一个苹果。”
“要是我也有那么大的力气……”
这些情节跟上面教学类似,通过老师对故事的讲述,和学生对画面的观察,以及孩子们参与的表演,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中不同形象的特点:
小鸟、猴子、大象、长颈鹿、袋鼠、犀牛,在摘苹果这件事情上,他们都有着非常强的能力,所以他们很轻松地把苹果拿走了,可是对于特别需要帮助的鼠小弟,他们却忽视了。(呵呵,其实这也是故事的需要,如果第一次小鸟就帮鼠小弟拿到了苹果,那么也就没有这个故事了。但是也恰恰在这样的过程中,鼠小弟面对问题,他经历一个不断想办法解决,不放弃的过程,这就是成长啊。可是,一年级的孩子是不能告诉他们这些的,也不能说这些动物不去帮助鼠小弟,因此,我就在情境中强化了两点:第一,鼠小弟实在是太小太矮了,所以他发出的声音没有被大家听到;第二,这些动物呢,他们的目光只盯在了苹果上,所以没有及时看到鼠小弟,这对培养一年级孩子“亲社会”的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在课堂上就高潮迭起,在和同学们的共同演绎中,这个简单的故事被极大地丰满了:一个又一个有本领的人来了,拿走了苹果,鼠小弟一开始采用的是求助的办法,但是他太小了,大家又都只关注树上的苹果了,所以都没有听到。鼠小弟就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他模仿着一个又一个动物的本领,去尝试(这里学生的表演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把自己的脖子伸得长长的,使劲揪自己的鼻子等)这样和画面上幽默的表达效果相得益彰,对于鼠小弟一直坚持不懈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言是点到为止,整个故事是在非常完整流畅地状态下进行完的,老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表演被有机结合在一起了。
4.先出现了海狮和鼠小弟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观察,我问:“你们发现了吗?海狮出来和其他动物出来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马上说出:“海狮在跟鼠小弟说话。”
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角色,我扮演海狮,问孩子们:“鼠小弟,你在树底下干什么呢?”
“我想吃树上的苹果。”
我往树上看了看,说:“哦,树这么高,你都想了什么办法摘苹果啊?”
学生七嘴八舌地把刚才模仿小鸟、猴子、大象等动物的情况又回顾了一遍。
这时,我又开始讲故事了,屏幕上同时打出相应的文字。
“说完后,鼠小弟问海狮:你会飞吗?你会爬树吗?你有长长的鼻子吗?你有长长的脖子吗?你跳得高吗?你的力气大吗?”这时我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我成了鼠小弟,下面的学生变成了海狮,他们一边听着问题,一边不停地摇头。
“哎呀,你什么都不会,和我一样,怎么能把苹果拿下来呢?”我故意装作泄气的样子说。
“没关系,我一定有办法的!”男孩子脱口而出,呵呵,这些未来的男性公民们,这时候就已经开始积攒自己的力量了。
“什么办法呢?”我继续问。
“我们找根长棍子,把苹果打下来。”一个学生说。
“不行不行,我刚才都找过了,梯子、棍子都没有。”我又把问题抛回去,让他思考。
“那我们去把大象、小鸟他们叫回来,让他们帮我们吧。”一个学生又说。
“不行不行,他们都回去了,家离这里很远的。”我继续抛回去。
“那我们找蚂蚁吧,让蚂蚁爬上去,把苹果咬下来……”
“我们开飞机吧……”
呵呵,这会儿孩子的思路开始天马行空了。赶紧收,“同学们,你们怎么忘了,海狮也有一样特殊的本领呢!”海狮可以用鼻子把小老鼠顶上去呀。
5.讨论:故事里有这么多动物,你想做哪一个呢?
“鼠小弟,因为他爱动脑筋。”
“鼠小弟。因为他想出办法来了。”
“海狮,因为他爱帮助人。”
“大象,因为他很有力气。”
“小鸟,因为他会飞。”
……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
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如果我们像小鸟、大象、长颈鹿一样有本领的时候,请不要忘了往下看看,或许就有一只小小的鼠小弟在等着你帮助呢!如果我们像鼠小弟一样,又矮又小,暂时还没有更多的本领,那么不要放弃,努力去学习,那么,就一定会遇到海狮这样的好朋友,大家互相合作,共同实现美好的愿望。”
课结束了,学生写绘本上要完成的是自己编写的“鼠小弟”的故事,我不知道他们会画出怎样的故事,但是我知道,“海狮和鼠小弟”的形象将会在这个学期中反反复复出现在我们班,出现在同学们的生活中。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故事学习中,孩子们通过猜想、表达、想像和扮演鼠小弟的各种动作,享受了教学带来的快乐。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表现出色,特别是在情感体验这一方面,孩子们对鼠小弟模仿各种动物本领而吃不到苹果时,说出了鼠小弟伤心、无奈,甚至还体验出了鼠小弟的孤独。当海狮出来帮忙并摘到了苹果时是孩子们又是那么地高兴。接着我们讨论话题:要是你是小鸟、猴子、大象、长颈鹿、袋鼠、犀牛,就会怎样呢?怎么帮呢?把自己的想法用“要是…… 就……”表达出来,孩子们的表现都不错。
1、大班幼小衔接教案20篇健康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的旋律,尝试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2、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能大胆创编动作边表演边唱。 3、在演唱中体验即将成为小学生的自豪、喜悦之情。
1、幼儿园故事教案20篇中班 幼儿园中班故事教案:小黑鸡 目标: 1、学习观察图片细节,能按照图片顺序进行讲述,丰富形容词“火冒三丈、头昏眼花、眼冒金星、瑟瑟发抖”等。 2、能按照图片提供线索大胆想象并且
1、大班艺术美术教案20篇 让幼儿欣赏人们躺在草地上的多种姿态,感受双臂、双腿自由伸展的惬意。尝试表现人物之间的组合和遮挡关系,并能合理的想象,丰富画面内容。感受和朋友在一起时的欢乐。 设计意图 躺在草
1、寓言故事教案小班20篇 活动目的: 1、通过阅读幼儿用书,知道家用电器工作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能根据教师的提问从安全角度思考回答问题。 3、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知道在
1、小班户外平衡游戏教案20篇 活动目标 1.练习在高低不一的平衡木上做各种动作,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2.具有初步的大胆进行身体活动的能力。 3.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感受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
1、中班立体手工教案20篇简单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自己进行折、剪,进一步掌握剪纸的基本技能,如:镂空、折、剪等; 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
1、中班优秀安全教案20篇 设计意图 4-5 岁的孩子好奇日趋强烈,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然而,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和基本的安全常识,不能很好地把握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而安全标志能有效的起到提示、警告的作
1、大班安全优秀教案20篇 设计背景 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熠熠生辉的火光总感到好奇,总喜欢睁大眼睛盯着看。然而由于年龄的限制和生活经验的缺乏,他们不了解防火知识,不懂得安全用火,常常因为好奇和贪玩,
1、幼儿园托班美术教案20篇 托班教案:玩扣子 第一层次:幼儿自由探索玩扣子,培养对数字的感兴趣并认识不同的数字。 第二层次:学习一一对应。利用教师提出的材料进行摆放,初步学习一一对应。 第三层次:根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