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故事推荐
50个成语小故事简短大全

50个成语小故事简短大全

更新时间:2023-03-08 21:42:24

《50个成语小故事简短大全》可能是您在寻找故事推荐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第1篇、与羊谋羞成语故事

  传说周朝有人特别喜欢穿皮衣吃精美的食品,他“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狐狸就传警报逃到深山中;“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羊呼叫同伴一起藏到茂密的森林里去了。结果他没有制成一件皮袍,没有办成羊肉祭祀宴会。

  【解释】谋:商量;羞:珍羞,精美的食物。跟羊商量要它的肉。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第2篇、不相为谋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父母之邦鲁国,主事的季康子嫌他太老,没有重用他。他认为与季康子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闲居起来,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等。

  【释义】谋:商量。相互之间没法商量。指彼此观点不同,不宜共同谋划事情。

第3篇、郦寄卖友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郦寄与吕后的亲戚吕禄关系很好,得到了荣华富贵。吕后死后,众大臣策划诛灭吕氏。将军吕禄掌管北军,太尉周勃不能进入其中,于是同郦寄的父亲商议,让郦寄骗吕禄出游,周勃才得以进据北军,乘机杀了吕禄。

  【释义】郦寄出卖朋友。

第4篇、功败垂成成语故事

  东晋大将谢玄在叔叔谢安的指挥下取得了淝水大战的全面胜利,迫使前秦王苻坚逃回关中,谢玄乘胜追击,收复了北方的大片领土,就在北方快要统一的时候,东晋皇帝听信谗言令其收兵驻守淮阴。统一北方未遂,人们感叹他是功败垂成。

  【解释】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第5篇、祁奚之举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之间权力斗争十分激烈,范宣子赶跑了他的外孙栾盈,并杀了他的同党羊舌虎。大夫祁奚向晋侯请求告老还乡,晋侯问他谁可以接任,他推荐了他的仇敌解狐。晋侯问谁可以担任中军尉,祁奚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

  【释义】祁奚举荐贤人,不避亲仇,公正无私。

第6篇、人浮于事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戴圣在《礼记》中讲述才能与俸禄的关系:俸禄和职位超过自己的能力和贡献,那就类似贪污;自己的勇力和贡献超过了俸禄和职位,就近似于廉洁。因此君子宁肯让自己浮于俸禄之上,也不愿让俸禄浮于自己能力之上。

  【释义】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第7篇、龙蟠虎踞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联吴抗曹,派诸葛亮去吴都建业去游说孙权。诸葛亮到了建业,看到秣陵的山势地形,感慨地说:“紫金山山势险峻,像一条龙环绕建业,石头城很威武,像老虎蹲踞着,这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

  【解释】象龙盘着,象虎蹲着。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

第8篇、不蔓不枝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地方官周敦颐辞去官职,隐居在庐山莲花峰在濂溪书堂讲学,他的著名短文《爱莲说》流传到今天:“晋陶渊明独爱菊,自季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释义】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第9篇、一片冰心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诗人王昌龄官场屡屡失意,触犯了权贵豪门,一再被贬,但他仍以心地透明纯洁而自慰,决心不与那些人同流合污,他在《芙蓉楼送辛渐》诗中流露出这样的情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释】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第10篇、栉风沐雨成语故事

  相传在尧的时代,中国有大川三百条,支流三千多,小的河流到处都是,一旦发生大水,江河横溢,常把田地和房子都冲毁了,人们生活十分痛苦。后来大禹担起了治河的重任,他亲自拿着治水的工具,和人们一起开通水道,疏通洪水,终于汇聚地面的水而使它归入大江河。因为太劳累,以至腿上无肉,小腿上的汗毛也被磨光了,身体常常浸沐在暴雨中,头发被强风给吹动着,每天顶着烈风急雨不断辛勤地工作,只希望早日消除洪水,让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庄子·天下》记载,墨子称禹“沐甚雨,栉疾风”,因此,要让后世的墨家,多用羊皮、粗布做衣服,用木鞋、草鞋做服饰,日夜不停地操劳,把自身清苦看作是行为准则。并且还说:“不这样做,就不符合夏禹的主张,也就不配称作墨家。”

  后来“栉风沐雨”就被用来比喻行程非常辛苦,在外奔走,极为辛劳。亦可作“沐雨栉风”。

  【解释】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第11篇、沆瀣一气成语故事

  唐僖宗时,主考官崔沆录取一个成绩平平、长相也不出众的崔瀣,并分配他一个很好的官职。崔瀣得意洋洋去上任,显出一幅不可一世的样子。人们纷纷猜测他与崔沆的关系,有人还嘲笑他们是“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释义】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第12篇、马去马归成语故事

  古代塞北的一老汉家的马跑到长城外面胡人那边去了,乡亲们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几天后走失的马带回几匹烈马回来。老翁认为这不一定是好事,他的儿子因骑胡马摔断了腿,老翁认为不是坏事,后老汉儿子因腿伤而躲过战祸。

  【释义】比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第13篇、如履薄冰成语故事

  东汉明帝皇后马氏生性善良,深明大义,她十分喜欢贾妃所生的刘炟。刘炟继位成汉章帝,尊马氏为皇太后,多次提出加封马氏的兄弟,马后拒绝。而她的侄子马豫抱怨没得到更多的恩惠,杨终劝马廖面临深渊,脚踏薄冰,不能放纵儿子。

  【释义】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第14篇、唾手可得成语故事

  唐太宗时,唐朝属国高丽国发生内乱,大臣支离杀死唐太宗立的国王后自立为王,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大将褚遂良认为这点小事不必皇帝亲征,派一两名精干的大将带上十万兵马出征,小小高丽就“唾手可取”。

  【解释】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

第15篇、失之东隅成语故事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将冯异与邓禹去围剿赤眉农民起义军,邓禹与义军交战后不幸损兵折将,冯异命令部队加强防御,收拢溃散的散兵,同时派军装成赤眉军打入其内部,结果大获全胜。朝廷下文书表彰他们的战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解释】东隅:日出的地方。比喻这个时候遭到损失或失败。

第16篇、三纸无驴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文人被人戏称为博士,他上街买了一头驴子,按当时的习惯,买家要给卖家写一份合同。博士铺开白纸,下笔千言,足足写了三大张跟驴无关的废话。卖驴人等得不耐烦就催他快点,他忙说不急还没写到“驴”字。

  【解释】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第17篇、鸱目虎吻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鸱目虎吻豺狼的王莽处心积虑,沽名钓誉,以抚育亡兄的儿子,衣不解带侍侯生病的伯父,博得了“孝”名,被伯父推荐给孝元太后和皇帝,被封黄门郎,他广泛交际,后来成为大司马以及称帝,一旦掌权就十分凶残,大开杀戒。

  【解释】鸱:鹞鹰,一种猛禽;吻:嘴唇边。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第18篇、刚愎自用成语故事

  “刚愎自用”成语由“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变化来,意思是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

  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时期),楚国打进郑国,郑襄公裸体牵羊迎接楚庄王,并苦苦求饶,取得了楚王的同情。当年夏,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同楚国媾和,晋军中军主帅荀林父想退兵,并提出等楚国军队回国后,再出兵攻打郑国,讨伐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鞋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行”,并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文臣武将尽力的关系。现在失去了诸侯(指郑国背叛晋国亲向楚国),不奋勇当先,不能说是尽了力。有敌人不去攻打,不能说是勇敢。要是由于我们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先鞋还说道:“率军出征,遇到强敌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的气概;担任军队统帅,而终非大丈夫,唯有你们能做得出,我办不到”于是他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荀林父的部将根据这一形势,分析进和退的得失利害关系,最后一致劝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国军队想北上,到饮马黄河时再回国。听说晋军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国。其宠臣伍参想战,而令尹(官名)孙叔敖则不想战,并说:“去年打陈国,今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战而不胜,您伍参的肉够吃的吗?”伍参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就足见您孙叔敖没有谋略了;不能战胜,我的肉将在晋军之手,还能吃得上吗?”令尹转车反旗,伍参对楚王说:“晋国现在从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其副手先鞋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指中军、上军、下军之首领)想统一行事也难以办到,就是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大家听谁的?这一仗,晋军必败。”楚庄王无奈只好命令令尹调转战车向北,驻扎于管地以待晋军.

第19篇、蒋干盗书成语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后来蒋干盗书用来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第20篇、有条不紊成语故事

  商朝时期,国都在黄河北岸,经常遭受水灾,商汤的第9代孙子盘庚为避免水灾,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他决心迁都到黄河以南的殷地去,贵族们担心迁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盘庚说只要听从他的命令就会有条不紊,经过努力终于迁都到殷。

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语出《尚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孔 传:"紊,乱也。" 唐 王勃 《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有条不紊,施缓政于繁绳;断讼有神,下高锋于错节。"

释义:形容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乱。条:条理。紊:乱。

第21篇、冰消瓦解成语故事

  杨素是隋朝皇帝杨坚手下的一位近臣,他在帮助杨坚建立隋朝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所以被隋文帝杨坚封为越国公。杨素为人心狠手辣,治军严谨。在他的部队中,只要军令一下,官兵们稍有违抗就遭杀头之祸,而英勇杀敌立功的,能够及时得到封赏进官。所以他打仗取胜的时候很多。隋文帝杨坚的儿子杨广很赏识他的才干,想方设法拉拢他为自己的私人势力。公元604年,杨广阴谋杀父篡位,称炀帝。当这个消息传出后,不少宗室大臣纷纷遣责杨广这种卑鄙的有失天伦之道的行为。汉王杨谅在并州(今山西太原)发兵对抗。杨素得知消息后,在杨广的指令下,亲自率军追击,虽然杨谅人多势众,杨素兵少将弱,但他采取了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等战术,很快以少胜多,攻到并州城下,迫使杨谅兵败投降。战报传到京都之后,隋炀帝很高兴,亲自写了诏书,向杨素全军表示慰问。诏书中称赞杨素战术谋划得当,出其不意,英勇善战,所到之处,"雾廓云除,冰消瓦解。"杨素班师回京后,不久被进封为楚国公。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某种事物完全消失或崩溃。

第22篇、闻所未闻成语故事

  刘邦刚刚平定天下,汉人尉他在南越自立为王。刘邦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尉他傲慢的坐着接见陆贾。陆贾说:“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纷纷而起,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纷纷归顺他,当时强大无比。但是汉王只用五年时间就平定了中国。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现在大汉天子不愿百姓再受战争之苦,派遣我来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您理应到郊外远迎,拜倒称臣,但是您却如此桀傲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捣毁你的祖坟,诛灭您的宗族,再派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自己就会杀了您而投降汉朝。”  

  尉他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通过交谈,尉他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到你来到这里,使我每天都能听到了以前从没有听到过的事。”

第23篇、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成语故事

  楚国有个书生,由于[欣赏雨季爱情故事网]生活贫穷,很想找到一条发财的门路。

  他读到一本书,书上说:“谁得到螳螂捕蝉时遮身的那片树叶,别人就看不见了。”他信以为真,整天在树下抬头望着。嘿!他终于看到了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后面,正准备捕捉知了呢!他连忙把那片树叶摘下来。不料那片树叶掉下来,混在地上的落叶里,再也辨认不出了。他只好把所有的树叶扫回家来,一片一片地试。他把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妻子总是说:“看得见!”后来,妻子被他问得厌烦了,随口答了一声:“看不见!”他马上带着这片树叶,当面去取人家的东西,结果被人家扭送到衙门去了。县官经过审问,忍住笑,说:“你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呀!”

  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原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

第24篇、沧海桑田成语故事

  “沧海桑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世界上的事变化极大。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

  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但见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王远一行降落在蔡经家的庭院里后,簇拥他的那些人一会儿全部隐没了。接着,王远和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然后独自坐在那里等候麻姑的到来。

  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请她。蔡经家人谁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

  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了。她的随从人员只及王远的一半。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她蓄着长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后,王远就吩咐开宴。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金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香气扑鼻。所有这些,也是蔡经家的人从未见到过的。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宴饮完毕,王远、麻姑各自召来车驾,升天而去。

第25篇、狐假虎威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第26篇、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成语故事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劳。后被派出使西域(今新疆全省,仕啾撸痛辛胍晕髦醒且徊糠莸厍K紫鹊街I乒9踉缰喑?人,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忽然变得怠慢起来。班超召集同来约三十六人说:“郑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使他躇踌不知顺从那一边。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经过打听,果然是这样。于是班超又约同所有的人:“我们现在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郑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郑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你们说,这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他使继续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只有这样,郑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同伴,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达到了预期目的。
  以后的人就根据这个故事,引伸成“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这句话,用来说明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例如有几位科学家为欲研究利用冰川化水灌溉农田的可能性,准备到冰山实地考察和实验。这是一件危险而艰辛的工作,但他们认为不实地去考察研究,便不能得到真实结果。这种情况,便可说是:“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第27篇、薪贵于桂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擅长辩论,凭一张嘴到处游说。他去楚国要求见楚王,把守宫门的谒者索贿不成,故意陷害他,让他先住三天,卖给他的东西特别贵。楚王见苏秦后,谈得非常投机。苏秦说楚国的米像珍珠、柴火像桂木一样贵。

  【释义】薪:柴草;桂:桂木。形容物价飞涨。

第28篇、凿空指鹿成语故事

  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解释】指凭空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第29篇、以古非今成语故事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中摆酒贺寿。70位博士前来拜寿,丞相李斯当众宣布:“今后必须把《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统统烧掉,再谈论者处死,以古非今也要处死,甚至满门操斩,秦始皇当众下诏通告天下。

  【释义】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政治。

第30篇、成语故事一不做二不休

【释义】做一件事就不要停下来,不做则已,做了就做到底。

【出处】唐·赵元一《奉天录》。

唐末安史之乱的时候,大将王思礼奉命率军平叛。在一场大战混乱之中,他的马被敌将射死,王思礼摔倒在地。万分危急之际,骑兵张光晟骑马赶来,他跳下马把王思礼扶上自己的坐骑,使他逃脱大险。

叛乱平定后,王思礼升了高官,不忘张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张结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举,从而使张的官越做越大。

京师长安发生军队哗变事件。唐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叛军推立太尉朱驮为帝。张光晟依附了朱驮,做了他手下的节度使。

朱驮自称大秦皇帝,领兵进逼奉天,张光晟当了他的副将。不料出师不利,围城一个多月未能攻克,而各处来援救德宗皇帝的军队纷纷赶来。在这种情况下,朱驮、张光晟只能退回长安。

次年,朱驮又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封张光晟为宰相。这时,唐军将领李晟等已迫近长安。张光晟见朱驮大势已去,便暗中派人与唐军将领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降朝廷,李晟表示欢迎。

张光晟作为内应,劝朱驮赶快离开长安,并亲自护送他出城。待朱驮逃远后,张光晟又返回长安,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应奏告朝廷,减免他叛变投敌的罪行。但是,后来德宗皇帝却颁下诏书,处死叛逆张光晟。李晟无法再为张光晟说情,只好执行。

临死前,张光晟悲哀地说:“把我的话传给后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

后人把他的话简化为“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

第31篇、成语故事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

【注音】yè gōng hào lóng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典故】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解释】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第32篇、成语故事二竖为灾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梦见体内有两个小孩,一个说名医来了快逃吧,一个则说躲到膏肓之间。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二竖为灾的意思是:竖:小子;二竖:指病魔。比喻疾病缠身

第33篇、成语故事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般的传说。有的说李白晚年游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停靠在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采石便出现不少以李白的事迹为主题的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zhé)仙楼、捉月亭等,引来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来参观。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留的诗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鲁班奉为木匠的始祖,因此自然没人敢在鲁班面前卖弄自己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要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被称为“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第34篇、成语故事百丈竿头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大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向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个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说,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这就是“百丈竿头”的由来,“百丈竿头”又作“百尺竿头”。

——《景德传灯录·景岑禅师》

【求解驿站】百丈高的竿子。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养到极高的境界。后来泛用以勉励人产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不断攀登高峰。

【活学活用】这位老作家衷心希望国人的文学创作能够再接再厉,~。

【妙语点拨】做人要有“百丈竿头,更进一步”的积极态度。有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命运,选择决定未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但这一切都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你人生低谷时期才会早一天迎来柳暗花明的惊喜;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你人生的巅峰时期,才不致于堕落,失去目标,才能够让自己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梦想中的生活。

【近义】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反义】每况愈下

第35篇、成语故事老马识途的故事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第36篇、成语故事起死回生的故事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本名秦越人。据传他少时曾从长桑君学医,擅长诊脉,能够洞察内腑五脏的症结,医术极为高明。

一次扁鹊到了虢国,听说虢国太子暴亡不足半日,还没有装殓。于是他赶到宫门告诉中庶子,称自己能够让太子复活。中庶子认为他所说是无稽之谈,人死哪有复生的道理。扁鹊长叹说:“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试着诊视太子,应该能够听到他耳鸣、看见他的鼻子肿了,并且大腿及至阴部还有温热之感。”中庶子闻言赶快入宫禀报,虢君大惊,亲自出来迎接扁鹊。

扁鹊说:“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谓的‘尸厥’。人接受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阳主上主表,阴主下主里,阴阳和合,身体健康;现在太子阴阳二气失调,内外不通,上下不通,导致太子气脉纷乱,面色全无,失去知觉,形静如死,其实并没有死。”

扁鹊命弟子协助用针砭进行急救,刺太子三阳五会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过来。扁鹊又将方剂加减,使太子坐了起来。又用汤剂调理阴阳,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

这件事传出后,人们都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绝技。


第37篇、成语故事一诺千金的故事

出处: 《史记·季布来布列传》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释义: “诺”,许诺,诺言。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故事: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第38篇、成语故事一日千里的故事

出处: 《史记·刺客列传》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驾马先之。

释义: 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现在形容人进步很快或事企发展极其迅速。

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在赵国作人质时,与同在赵国、尚未做秦王的赢政相处良好。

后来,赢政回国做了秦王,太子丹也在秦国做人质,赢政不但没有顾念旧情、加以特别照顾,反而处处冷待、刁难他,太子丹见此状况,便找了个机会,逃回了燕国。回国后,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杯,想报复赢政。但由于国家小,力量薄弱,难以实现自己复仇愿望。

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楚、韩、魏、赵等国家,渐渐逼近了燕国。燕国国君害怕极了,太子丹也忧愁万分:就向他的老师鞠武求教能够阻挡秦国侵吞的好办法,鞠武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田光,他很机智,有谋略,你可跟商讨一下。”

田光请来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说“希望先生能替我们想个办法,抵挡秦国的侵吞。”

田光听了,一言不发,拉着太子丹的手走到门外,指着拴在大树旁的马说:“这是一匹良种马。在壮年时、—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它衰老时,劣马都可以跑在它的前面。您说这是为什么呢?”太子丹说:“那是因为它精力不行了。”

“对呀!—现在您听说的关于我的情况,都还是我壮年的事,您不知道我已年老了,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说:“当然;虽然有关国家的大事我已无能为力,但我愿向您推荐一个人,我的好朋友荆坷,他能够承担这个重任。

后来,太子丹结交了荆轲,派去行刺秦王,但最后行刺以失败告终。



第39篇、成语故事专心致志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第40篇、成语故事别无长物的故事

东晋时有个读书人,名叫王恭。他生活俭朴,不图享受,人们都说他将来定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有一年,王恭随父亲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两人在一张竹席上促膝谈心。

谈着谈着,王忱忽然觉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

他心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竹席,就称赞了一番这张竹席,并希望王恭能送他一张竹席。

恭听了,毫不犹豫他将下这张竹席赠送给王忱。王忱千恩万谢地走了。其实,王恭只有这张竹席。送掉后,他就改用了草席。 王忱知道这情况后,十分惊讶,觉得过意不去,就去找王恭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说:“您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生没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释义】:

“长物”,指多余的物品。表示除此外别无它物。形容因贫困而空无所有或因俭朴而东西极少。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恭传》,恭曰:“吾平生无长物。”

第41篇、成语故事三叠阳关的故事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太子宾客刘禹锡每天上朝时路过一个平房,听到一个卖烧饼的男子哀叹地唱王维的《渭城曲》(即《阳关三叠》):“渭城朝雨邑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给他一万钱扩大买卖,从此再也听不到他唱此曲了。

【出处】《三叠阳关》声渐杳。断雨残云,只怕巫山晓。宋·周邦彥《苏幕遮》词

【解释】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离别

【近义词】阳关三叠

第42篇、成语故事夸父逐日的故事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个大泽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夸父追日的目的真的能够达到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他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本身是不能发光的,必须借助于太阳的光和热来哺育其上的生命。地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就是白天,背离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加上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这就使白天和黑夜不断更替,因此也就会看到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夸父看到的太阳西行,实际上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另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在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和公转轨道之间存在着66.5°的夹角。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不变,这样就使太阳直射点只能在南、北纬23.5°之间移动,结果使地球表面的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出现差别。所以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气温越低,也就是说北方要比江南寒冷。因此,即使夸父跑得再快,再力大无比,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地球有着自己存在的客观规律,要想改变是不可能的。

第43篇、成语故事一字之师的故事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第44篇、成语故事一衣带水的故事

出处《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释义 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地域相近,仅隔一水。

故事: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颖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额说:“我是天下者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佯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 主,灭掉了陈朝。

第45篇、成语故事水到渠成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苏轼的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当时着名的古文学家,世称“三苏”。苏轼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公元1057年考进士时,欧阳修见他的文章连称:“快哉!快哉!”这一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高中进士。

“自古雄才多磨难”,苏轼也不例外。当年王安石主持变法,苏轼站在对立面,几次向神宗皇帝进言,极力陈述新法的各种弊端。苏轼的言论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上书弹劾苏轼。苏轼感到在都城举步维艰,就请求到外地做官。公元1079年4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同年七月,御史台(旧称乌台)派人将苏轼逮捕,押送汴京(今河南开封),罪名是作诗诽谤朝廷。苏轼在狱中被关押了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团练副使。这就是宋朝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官到黄州的一段时期,不但在精神上感到十分寂寞,在生活上也是穷困潦倒,捉襟见肘。当时,朝廷给他的薪金已经用完了,苏家人口又不少,他只得想方设法节约开支。他规定每日的开支不得超过一百五十枚钱,每月初一,他会拿出四千五百枚钱,分为三十份,装在小袋里,挂在屋梁上。每天早晨,他用一根平时取画、挂画的长叉从梁上挑下一袋,然后就把长叉收藏好。当天用不完的钱,则用大竹筒另外收藏,做招待客人之用。当大袋子里攒了不少钱时,就再做别的安排。就这样,苏轼和家人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惨淡的四年。

苏轼在给好友秦观写信时,曾说:“平时过日子,一点一点地节省,等积多时再做安排,自然会水到渠成,没必要做预先的计划。”在如此落魄之际,苏轼仍然能够做到泰然自若,实在非常人所及。这正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第46篇、成语故事前车之鉴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所写的文章便远近闻名。汉文帝听说贾谊精通诸子百家,于是征召贾谊入朝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方二十岁。为了表示对汉文帝的忠心,他曾多次上书,陈述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受到皇帝的赞赏。
有一次,贾谊在奏折中引用了夏、商、周三代都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只传了两代的历史事实,劝说汉文帝应该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进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国家。他引用当时的谚语说:“前车覆,后车戒。”意思是说,前面的车子翻了,后头的车就要小心了,应当以此为戒,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接着他又说道:“秦代灭亡的车迹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们也会走上灭亡的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施行仁政,安抚百姓。”
汉文帝认为贾谊的意见很好,于是采取了相应的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奖励农桑等休养生息的措施。经过他和儿子汉景帝两代皇帝的治理,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力也逐步强大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后来,人们把贾谊所引用的谚语“前车覆,后车戒”概括为“前车之鉴”,用来表示要以前面翻车的事故作为警戒,吸取教训,不要再重复这样的做法。现在,多用来比喻要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以防自己再走上失败的道路。鉴,镜子。

第47篇、成语故事过眼烟云

书画能给人带来喜悦,但不能改变人的志向。如果对它太在意,爱不释手,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三国时太傅钟繇看见韦诞有一篇蔡邕的书法,苦求不得,以至于捶胸吐血。晋朝的大将军桓玄在率领大军出征前,先造了几艘快船,用来装载古玩书画,他说:“战争是危险的事情,如果发生意外,可以便于运输,免得被敌人夺去了。”拿国家大事当儿戏,危害自身,这都是因为太在意的缘故。

我年轻时,很喜欢这两样东西,自家有的,总是担心有朝一日会失去,别人有的,总是担心不肯给我。后来自己也觉得好笑:我轻视生死富贵,却看重书法字画,岂不是主次颠倒、违背本心了吗?从此不再喜好。看见好的书画,虽然也会收藏,但是被别人拿去时,也不觉得可惜了。就像眼前飘过的烟云、耳边掠过的飞鸟,总是高高兴兴的看着它们来,离去了也想不起来。于是这两样东西常常只是使我快乐却不再使我伤心。

“过眼烟云”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出自苏轼《宝绘堂记》)

第48篇、成语故事苏洵发愤

苏洵小时候不喜欢学习,整日无所事实。到了27岁仍然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中了举人秀才,自己混混鄂鄂之人。在羡慕之余才开始后悔自己平时没有读书,那时他的长子已经几岁了,次子已经问世。他不想这样老死山林也对不起子孙,就下决心发愤读书。
虽然年纪大了,但勤能补拙,。手不释卷,废寝忘食。三年后第三个儿子已经出生了,他一边读书,一边教孩子。
20年后,苏洵和他的次子(苏轼)、三子(苏辙字子由)相继金榜高中。父子三人的文才名震京城,人称“三苏”

第49篇、成语故事冰山难靠

唐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杨家一门都发达了,她的堂兄杨国忠做了宰相,还兼四十余个官职,大权在握,朝廷选任官员都是在他家里私下定的。

当时,陕西有一名叫张彖的进士,没有机会作官。朋友们都劝他去投靠杨国忠,以便获得升官发财的机会。可是他始终不去,说:“你们都把杨国忠看得像一座泰山,可是我以为他不过是一座冰山罢了。将来天下稍有变化,他就会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阳化掉一样,到那时候你们就失掉靠山了。”

不久,安禄山叛乱,攻下京城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马嵬坡(在陕西),杨国忠被士兵杀死。无奈唐玄宗将杨贵妃赐死,杨家这座靠山果然倒了。

“冰山难靠”比喻依靠别人权势,不能长久。

(出自《资治通鉴》)

第50篇、成语故事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推荐
  •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简短

    第1篇、石牛的传说民间故事   在我的老家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前阳村西南方的海中,立着一高两低三块形似牛的石头,从小就听大人们讲这三块石头的传说,其中故事情节曲折,颇有趣味。   相传,很久以前,如今的前阳村附近有

  •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大全

    第1篇、财主与乞丐民间故事   清朝年间,有个财主,外号朱八顷,绰号朱大善人。说起此人,方圆几百里都知其名号。   朱财主的善绩,当地老百姓有口皆碑,人人称颂。他家的门旁经常拴着三匹牲口,特意供当地有困难的百姓免费使

  •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全文

    第1篇、神乎其神民间故事  李老歪蹲在自家门前的歪脖树下,挖空心思想发财的主意。  这些年为发家致富,李老歪可没少折腾,无奈他头上一直罩着霉气星,到头来还是穷光蛋一个。如今他老了,折腾不动了。李老歪决定想一个好

  •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阅读版本

    第1篇、胡百万沉浮记民间故事  胡百万几年前做过大生意,家产过了百万,于是人们就“胡百万”、“胡百万”地喊开了。其实,胡百万挣的钱不止这个数,应该说百万后边加上个零还要多。  话说发财后,胡百万被一些人追捧得昏

  •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完整版

    第1篇、雾里青失传之谜民间故事  名茶“雾里青”古称“嫩蕊”,史书上多有记载,然而,该茶却失传近两个世纪。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瑞典近海打捞出的古商船“哥德堡”号上,发现了装于青花瓷瓶中的“雾里青”,“雾里青”才

  •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合集

    第1篇、五彩城的传说民间故事   小时候在故乡,听沿街艺讨的三弦老人拨动着琴弦,歌声呜呜咽咽:   五彩城哟五彩湾   西天路上哟有八千   那里的金银哟千百万   贪心的人哟不能生还   ……   歌

  •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合集

    第1篇、向平愿了成语故事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隐士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一生有才学,就是不愿做官,他抚养几个儿女长大成人,并帮他们成家后,自己同家人告别,同友人北海禽庆遍游五岳名山,最后客死他乡,不知所终。  【释

  •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简单

    第1篇、冬烘先生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主考官郑薰先生在评卷时,见到颜标的卷子,他看了一遍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想颜标是颜真卿的后代,应该让这个忠烈的后代作状元。谢恩的那天,郑薰才发现错认了颜标。后来人们评论:“

  • 民间故事三百篇简单

    第1篇、秦皇岛的由来民间故事   关于河北秦皇岛地名的由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心想长生不老。他听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如可以登上仙山,就可以取来长生不老药。于是,秦始皇派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