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学习内容
一下语文课文15课文具的家说课稿

一下语文课文15课文具的家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9-05 20:41:08

《一下语文课文15课文具的家说课稿》可能是您在寻找学习内容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一下语文课文15课文具的家说课稿

《文具的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文具的家》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通过一个小朋友找不到铅笔、橡皮时妈妈与他的对话以及后来他的改变,渗透着对于孩子们要爱护文具的主题思想的教育。课后设了两道题,第一道是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课件能让学生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必然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第二题是读一读,记一记,出示了新些等四个字组成的不同的词语,意在培养学生通过同一个字组成不同词语的词语积累的观念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3个生字,认真学会7个生字,并端正、整洁地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有意识的通过一字多词的方式积累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13个生字,认真学会7个生字,并端正、整洁地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有意识的通过一字多词的方式积累词语。

3.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法

1.生字认读时多采用游戏的方式,如:开火车认读、小老师领读,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产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

2.朗读课文时,可采用自读认字、同桌对读相互帮扶、师生对读掌握语气、指名朗读检验效果等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疏通自己朗读时的各种阻碍,以达到通顺流利朗读的目的。

3.生词积累时用一字组词开花的方式,让学生爱上组词和积累。

五、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学生生活,激发阅读愿望。

以谜语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展示学生丢弃的文具,引发思考:这么好的文具,怎么被我们丢掉了?文具们可伤心了!它们都要离开你们找贝贝去了。你们想不想留下它们哪?

2.快去找小贝贝商量商量吧。

(二)板书课题,随文认读生字:文具。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具?提示:

1.具里面是三横。

2.可以组成很多词,比如:家具、道具、刀具、玩具.

文这个字我们天天都能和它见面,你知道我们能在哪见到它吗?(语文书上)那这个字还能组成哪些词呢?(文明、文化、文学)看看这个字由几笔组成?教书写。

(随文识字、随认随写)

(三)给足朗读时间,读准生字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画下生字新词反复朗读。要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互相帮助对方读准字音。

3.游戏开火车读(四)反复阅读实践,读通课文内容。

4.自由读文,边标自然段序号边把遇到困难的语句画下来。

5.同桌互助,帮助对方把课文读通顺。如果两人都读不好,示意老师指导。

6.读文,师生评议:能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7.师范读课文,学生并听边认读生字。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 次的书写指导,哪的认识。

2.用一..就..说话练习?

(六)联系实际质疑,引发深层探究。

1.铅笔,只用了一次,橡皮,只擦了一回,就找不着了。你有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想过为什么吗?(联系生活实际,将文本中的内容迁移的现实生活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思考。)

2.再次探究读文:怎样才能做到不丢文具呢?

2、部编版小学语文下册一年级11课彩虹说课稿

一、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中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明确了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方法之一就是借助课文插图。这一教学方法的提出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能力,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本课时我致力于根据文本结构特点,在空白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表达,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体验情感,发展语言,力争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人文主题编排了一首古诗《静夜思》以及《夜色》《端午粽》《彩虹》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好长句子。《彩虹》作为本组课文的最后一课,不仅要体现语文要素训练的巩固过程,还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感。

课文以小姑娘的想象内容构成,不仅奇特且充满了趣味,易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本课插图能准确表达文字信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因帮助家人而高兴的心情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两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和插图对话,鼓励学生观察、推论、想象,从而畅谈自己的读书收获。同时,教师应巧妙地根据文本的结构特点,在空白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表达,带领他们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体验情感,练习表达。

本课2、3、4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用问句串联起来的,是练习读好问句的好材料。每段的第2句话都是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句,语言特点非常突出。且课文表达生动,趣味性强,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练习。

三、学情分析

下面,我们来看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优势与劣势。学生喜欢阅读充满童趣和新奇想象的作品,所以容易与小姑娘产生情感共鸣,这为学生体会课文情感,交流自己阅读感受提供了依据。经过之前的学习,特别是本单元前2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进行了读好长句的训练、具备根据图画阅读的意识,班中接近半数的孩子有表达自己想象的愿望。

以上学生的能力还只是初具雏形,需要通过更多的语言实践逐步提高。对于关心家人这一核心内涵的理解,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教学环节和活动,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展开想象并表达是我班学生的软肋。

基于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4点:

1.复习巩固学过的生字和认读字,会写高、兴2个生字。

2.理解并积累荡来荡去式的词语。

3.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由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读好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读出问句的语气。

4.通过图文对照想象补白等方法感知纯真的想象世界和我对家人的关心。其中,3.4两条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时教学流程划分为复习引入、阅读理解、指导书写3大板块

(一)复习导入整体阅读,圈画信息,聚焦情境

(二)阅读理解图文对照,理解内容,感受关心展开想象,练习表达,深化主题

(三)指导书写五、教学过程:

下面就阅读理解这一板块做重点说明。

1.整体阅读,圈画信息,聚焦情境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提取信息能力是需要着重进行培养的。在进入深度阅读之前,教师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他们找一找看到彩虹,我都想到了谁的什么?当学生完成阅读全文提取信息这一任务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质疑:为什么我会想到这些呢?于是目光聚焦到每个具体场景的描写中。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感受关心

理解课文词句的内容,既是学生有感情地读好长句的基础,更是他们感受人文主题的基础。本课插图不仅准确表达了文字信息,而且能帮助学生感受人物情绪。因此,第2、3、4自然段的学习,我都围绕插图开展教学环节设计。

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请学生自读后看插图说说我正在用爸爸的水壶做什么?哪句话告诉你这个内容了?学生通过图文对照,注意力直指本段的反问式长句。这样做学生首先理解了句子结尾处虽然是问号,却表达了肯定的意思,我用爸爸的水壶下雨。其次自然过渡到,我为什么要用爸爸的水壶下雨呢?学生从文中自主找出本段最后一句,并推论出不想让爸爸去浇田的理由。此时,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读本自然段的第2、3句。烈日炎炎,爸爸已经累得汗流满面,如果?该吃午饭了,爸爸还有一大片田地没浇,如果?这时,学生的朗读不仅带着理解,更是带有感情的。教师顺势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我对家人的关心。我这样做,爸爸高兴吗?为什么?我高兴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本段学习的起点是插图,结尾处再回归插图,学生看到图中的我嘴角上翘、面带微笑,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帮助了爸爸,所以我很高兴。此时,再读第2自然段,孩子们的表情也变得愉悦起来了。

有了第二自然段学习的基础,第三自然段在学生通读后,我引导他们发现编者没有为本段安排插图。于是,我以请你配插图为本段的学习抓手。我为学生提供了3幅不同状态的小姑娘图片,首先要求他们听老师读读这个自然段,根据课文选一选哪幅图能准确表达本段内容。学生们不仅能根据课文内容选对插图,并能说明原因,达到了理解反问长句的目的。其次我追问学生不选择第1幅图的原因,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好反问长句。最后追问不选择第2幅图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再次体会关心家人,心情愉悦的主题,有情感共鸣地读好本段。

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师除了像以上2个自然段一样借助插图引导学生读懂我为哥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以外,我侧重于让学生看着插图第一次展开想象说说图中的我闭着眼睛,面带微笑,在想什么?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把握他们对关心家人,心情愉悦这一人文主题的感受程度。

3.展开想象,练习表达,深化主题

教材中的人文主题都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最终也该回归到他们的真实生活中去。孩子们是不是真的受到了关心家人,心情愉悦的熏陶,还需要通过他们外显的表达。同时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是学生积累和发展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后,我引导学生第二次展开想象:是啊,在家里,关心亲爱的爸爸妈妈,关心家人是一件高兴的事。你能想到家人常做的一件事或者他们有什么愿望吗?邀请多个学生表达后,再请他们模仿课文的形式说说自己如何关心家人。

课堂上有的孩子说:爸爸,你的台灯呢?如果我举着它,走到彩虹桥上再打开,不就更亮了吗?你高兴吗?有的说:姐姐,你最喜欢的发卡呢?如果我把它拿到彩虹上,不就变成蝴蝶了吗?你带着它,高兴吗?虽然孩子们的表达不是那么规范,却充满了童真童趣和对家人的爱。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情感目标的达成,实现了语文课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10课端午粽说课稿

《端午粽》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

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四、说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

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解释二者的关系: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子等节日活动。

(二)、检查预习,引导初读

1.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

3.还词入文,再分节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

(三)、重点品读,理解感悟

1.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解释盼着一词表现了外婆渴望我们回去的心情。

3.教师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的?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吗?

学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带有一股清香,吃起来又黏又甜。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

教师讲解: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颜色描写的词语,更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粽子的样子。

4.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学生回答: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教师讲解:外婆让我们把粽子分给邻居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好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这样大家都能感受幸福和喜悦。

5.教师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讲解: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通过教师对屈原的介绍,使同学们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教师设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有哪些传统习俗?

学生踊跃回答,交流拓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7.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全篇课文的阅读都要带着幸福喜悦的心情。

8.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在本环节,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培养。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读通的情况下再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端午节传动节日,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7个生字。

2.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书空,记住笔顺。

3.怎样写才好看?学生交流写字的要领。

4.师范写,生练写,再投影作品展评。

在写字教学时,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通过展示平台,我一笔一画的来教学生书写。虽然,这样的书写速度很慢,但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下留意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在日记里写一写。

3.课下搜集关于屈原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交流交流。

五、说板书

教师设计的板书,重点介绍端午节、粽子、屈原的关系。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吃粽子。

六、说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有点难度,教师指导学生抑扬顿挫的方式朗读长句子,这样对于学生的朗读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4、一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怎么都快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怎么都快乐》是本册书的第七篇文章,本单元围绕伙伴这个主题,编排了《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三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童话,后一篇是儿童诗,这些课文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伙伴之间的情谊,互相帮助,快乐合作,友好共处,把生活中常见的伙伴之间的相处,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和朗朗上口的诗歌语言加以展现,道理不再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在朗读和感受中细细体味。

本课语言生动有趣,结构简单,重复句式较多,语言浅显易懂,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充满童真童趣,情感乐观积极。

这首儿童诗十分易于学生朗读和识字。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快乐的含义:

独处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

文中的词语搭配极为丰富,折纸船、踢毽子、听音乐、下象棋、打排球、讲故事等,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素材。因此,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这样的词组,积累动词。

《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所以本节课的目标我拟定为:

二、说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讲、许2个生字。

2、积累跳绳、讲故事等这类词语,引导学生建立初步建立归类的意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联系生活实际,读出诗歌的情趣,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快乐。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

1、会写讲、许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积累跳绳、讲故事等这类词语。

难点:

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快乐。

四、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本身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快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师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

五、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有怎样的教法就有怎样的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用听、说、读、写、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流程:

一、字词教学奠基础,好习惯逐步养成。

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教学已始,我就用快乐的歌曲《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导入,让孩子在开心快乐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这种设计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复习生字时,我采用了字卡变变变的游戏,让识字变得多样化,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习特点,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观察中,实践中去学习字词。讲、许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属于左窄右宽,横要穿插在提里面。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比什么都重要。写字前我强调读写姿势,并要求孩子书写时做到:一看、二描、三写、四比较,以便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

二、朗读教学激情感,读中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根据这一要求,在学文时,我减少无效的讲解,增强有效的朗读。我重视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如,在学习独自、更有劲等词语时,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人玩也是一种乐趣。

在学习第一、二小节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文,然后思考: 一个人可以玩什么游戏?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折船、折马、踢毽子、跳绳、搭积木、看书、画画、听音乐并作出相应的动作,告诉孩子,像这样含有动作的短语叫动词短语。

本文配有精美的图画,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提示学生除了借助拼音识字,还可以借助图画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阅读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借助拼音能阅读,没有拼音也能阅读,学过的字能读,没学过的字也能想办法多,这样使得学生不再惧怕生字这个拦路虎,不再一味依赖拼音这个拐杖,可以及早点燃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

本课也是第二课时,孩子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所以在学习诗歌第三、四小节时,我只给个别字注音,逐渐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

三、想象文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在学习第一、二小节,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省略号的用法特点,透过省略号你知道还有什么游戏?

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自己想到的读出来。

运用灵动的童心去体验,既发展了语言,又升华了情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部编教材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教材每个单元都编写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

根据部编教材编写的这一意图,我推荐孩子在课外读任溶溶的《大大大和小小小历险记》《我成了隐身人》《没头脑和不高兴》等书目,并把《没头脑和不高兴》中的精彩片段读给孩子,激起孩子的读书兴趣。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科的教学内容,在板书时,我采用了小人图简笔画,在孩子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年级学生的起始阅读,重在培养兴趣,所以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为:给爸爸妈妈读《怎么都快乐》这首儿童诗。让孩子在亲子阅读中,感受父母的爱,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热爱阅读,从而爱上阅读。

5、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第二课: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多想去看看》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诗歌。诗歌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一个山村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

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低年级阅读教学任务:识字、学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开展教学,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读中感悟。

二、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本课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六、升、告、走、足、北6个字。认识偏旁心。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读好诗中的长句子。

三、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首都北京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要点燃这种激情,巧妙利用这种激情,引导学生想象首都北京,在朗诵中感受北京。

由浅入深,不断提高。鉴于孩子们没有亲自去过北京,充分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北京的风光,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

四、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首诗歌,教学前,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教学中,抓住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在读中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小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会有些了解。结合这一特点,教学时准备升旗仪式课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五、学习理念

1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直观入手,以活动教学为主,培养合作意识,注重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2、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一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4、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

六、教法、学法

识字方面:主要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去识字,然后通过抢读竞赛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培养想去识字、主动识字的意识。

课文理解方面: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和活动体验法达到对课文的理解。首先通过学生喜欢的万里长城和天安门入手,引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知道了北京还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和建筑,就产生了很想去看看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对课文中我的心情的理解。

然后通过范读、自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展示读等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听国歌、看升旗仪式、读句子、等活动,逐层加深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七、学习流程:

我从四个板块来说1导入2识字3朗读4写字

1.导入部分。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

在导入中,为了激发孩子们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知道北京吗?

然后出示北京的图片,配以优美的语调讲解北京的各景点,并配以悠扬的乐曲,之后我又请孩子们静静地聆听《我多想去看看》这首诗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发出学生的情感。

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我通过音乐、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

2.识字部分。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

可见字词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汉字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识字教学要对其充分利用。

教学中,要充分抓住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具有分析字形、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

课堂是学生认字识字的主渠道。教材编排的科学性就体现在识字教学中,通过课堂识字教学真正让学生掌握认字识字的方法。

如加一加、减一减、猜一猜、编故事等方面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我在课堂上从以下几方面抓好识字的教学:

(1)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针对教材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教学中,我是这样让孩子识字的,在文中读字音,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难记的字,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字形,检测时先读带生字的词语,再读后鼻韵母的生字,接着又读平舌音的生字及词语,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认字,同时也记住了读音。

学写生字的方法也特别巧妙,出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再拿形象的字广和床升和开、走和足做比较,让学生在记住这四个字的同时也理解了字义,并学会了写法,可谓一举多得。

这样让学生学得有乐趣。善于寻找规律,就可以使学生爱学、乐学。

(2)指导学生认字做到给学生以强刺激,使学生对字的第一印象强烈、深刻。

如利用声音、图像、动作、情境等加强认字与事物的联系,以加深对所认生字的第一印象。

如本课北京升旗这些字就是采用声音、图像情境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的。这样把干巴巴的抽象符号变得直观生动鲜活起来。

(3)当堂采取多种方法复现,及时巩固要求认识的字。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要重视在合作中,游戏中、活动中巩固认字。

比如同桌或小组中比赛谁认得快、记得牢,发挥同学间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作用。比如,用摘苹果、找朋友、巧配对等游戏的方式在兴趣盎然中加深印象。

教师自编句子、儿歌、谜语,鼓动学生从身边、从书报上找到刚认识的字,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认字。总之,力求做到当堂认识,当堂巩固。

如本课认识告诉的告这个字用猜谜语的方式一口咬掉牛尾巴是什么字呢?学生马上就猜出来了。认识走这个字是用肢体形象记忆的。

3.朗读。根据一年级学生学习的目标、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课文三句话。前两句话是妈妈对孩子说的话,后一句是孩子对妈妈说的话。我让男女生合读。

女生读前两句妈妈说的话,男生读后两句孩子说的话。从妈妈说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你能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吗?老师问,你们用书中的语言回答。妈妈告诉我什么?天安门在哪儿?升旗仪式怎么样?

沿着小路就能走出大山,广场上有升旗仪式,去掉弯弯的非常壮观可以吗?为什么?通过合作读,一问一答地读,学生读的兴趣盎然,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培养了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在理解壮观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对于没有亲眼见过升旗场面的孩子们来说,此时,他们和山里孩子的情感是一致的。

他们神情专注,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看完录像,请孩子们把刚才看到的场面读出来,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

我又请学生再次欣赏北京的其他有名的美景,如:万里长城、北京大学、鸟巢等。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现在,你想对北京说些什么呢?孩子们通过谈自己的感受,切身体会到山里的那个孩子和他们的心愿是一样的,想去北京看看。

孩子们的情感再次与课文中情感产生共鸣。最后,我和大家一起诵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让我们的男生从心底里大声地读――我多想去看看!女生们甜甜地对北京说――我多想去看看!

我们怀着对北京无限的热爱一起说我多想去看看!此时无声胜有声,爱国主义情感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了。

4.写字:低段书写是重点,本课在原有识字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巩固生字,学生认认真真地在田字格中写广、升、足、走四个字。

(1)请同学们看一遍笔顺,可以边看边说一说。

(2)你认为哪个字难写呢?

(3)重点指导足或走的写法。

(4)请同学们描红,体会笔顺和起笔、落笔。你认为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6、小壁虎借尾巴一年级语文下册21课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得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将了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的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二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想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和教材中所出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图文结合,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礼貌待人

  其中,让学生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中,懂得鱼牛燕子壁虎,尾巴得用处,接受礼貌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看图,让学生理解小壁虎尾巴得用处和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版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带讲,以读带问。

  本课除继续运用已学过的有序看图,分清主次,拒图读文,图文对照等看图学习的学习方法,还要教给学生图文结合,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进扣[大纲]和教材,体现三为主教学思想和以读为本,以讲促读,以看听说读写,促读的教学思路,我的教学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过程我直接从尾巴入手,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大自然中,亲自体会各种动物的尾巴的不同用处,然后趁势提出老师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动物,他长着特殊的尾巴,你们想认识他吗?这样设计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投入自觉的全身心的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由特定情感转移在老师所设置得氛围中。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这一过程我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将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真实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并精心设计三个问题:1整个故事的主人是谁?他在做什么?2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借到了没有?3为什么不借给它?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能初步的感知画面和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在快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三、深入课文插入难点

  通过画面学生真实的看到小壁虎自己长出了一条新尾巴,这是他的特殊功能再生,那么这种功能回给小壁虎带来什么好处呢?再这个问题上我采用自学的方法小组讨论,并再次回放教学课件,使学生得出壁虎尾巴有自我保护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7、当世界还小的时候二年级语文下册24课说课稿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很有趣的科普童话。文中用轻松活泼、通俗浅白的语言,编织出世界之初简单、自由、和谐的生活。本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能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而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又是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因此,学习本文,应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词句的品读,感受想象的奇妙。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的留白,引发学生的想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激趣: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多大年纪吗?(学生自由猜)它的年纪已经好大好大了。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它是怎样长大的呢?(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个世界是怎样慢慢长大的!

2.教师指导识记书写世、界。

世,独体字。

界,上下结构。上面是个田,下面是个介。

3.指导学生用生字组词。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猜猜世界的年纪,再想想世界是怎样长大的,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实现向文本的自然过渡。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2.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多种形式朗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教师相机正音:世、式是同音字,都是翘舌音,弄注意发音。

教师注意正音并加强读音示范。

(2)你注意到这些生字的字形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呢?

教师引导识记:①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纪、须、功、糙、敏、简、睁、秩、哦。

②形近字对比识记:纪记、睁筝。

③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哦、睁、简。

3.自由读课文,自己喜欢的语句可以多读几遍。思考: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出示填空,交流:

这篇课文说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雨这些事物是怎么学习成长的。太阳学会    ,月亮学会     ,水学会     ,雨学会    。

引导学生体会世界还小的时候,生活十分简单。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里,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使识字效果 得以巩固,完成识字任务。

三、自主发现,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世、界、功、反、复、式。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做做小老师,说说有什么需要大家注意的。

2.教师重点讲解关键笔画的书写。(如式字应讲解斜钩的写法。)

3.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师提醒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且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

5.投影反馈,生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写好字是我们的目标之一,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欲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积累巩固,拓展阅读

1.认读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同桌之间互读。

2.课后阅读科普说明文《太阳》,试着读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适时引导学生认读本课词语,巩固识字写字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关注基础,旧知导入

1.教师听写本课易错生字。

2.出示填空:这篇课文说了(   )和(   ),(    )和雨这些事物是怎么学习成长的。太阳学会(      ),月亮学会(      ),水学会(      ),雨学会(      )。

设计意图:新课开始时引导学生复习本课生字词,旨在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通过练习填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的印象,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细读品味,感悟趣味

1.过渡:课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文。

3.自主学习,理解文本。

(1)用我喜欢 部分,因为 ,的形式来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

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的留白,展开想象。

(2)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在班内交流。

(3)如果把世界万物比作人的话,你觉得它们是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挑选其中一个事物说一说。(如:太阳是个莽撞的小男孩;月亮的主意变得特别快,似乎很调皮;水是个聪明的孩子,它学流动学得特别快。)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5.借助资料,介绍其中一个事物的成长。

6.理解秩序。

(1)借助工具书,查一查秩序的意思。

(2)我们什么时候会表现得很有秩序?

(3)课文中的秩序指的是什么?

7.只要万物都做它最容易做的事,这世界就很有秩序了。说一说:万物都能做什么事情,让世界很有秩序?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成长?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树立大语文观,时时体现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在借助资料介绍的同时,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简、弄、由。引导学生认读,扩词。

2.强调书写注意点:由是独体字,观察在田字格中的占格;简、弄注意观察上下部分的宽窄关系。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4.投影展示,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养成先观察后书写的良好习惯。

四、总结回顾,阅读拓展

1.指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

指导学生朗读时,语速减慢,语调渐轻,读出意犹未尽的感觉。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语言优美,告诉了我们大自然中万物的成长过程,作者是德国的于尔克舒比格。这篇课文是同名故事集中的一篇,作者笔下的世界是那么美好、简单。花花草草都有了生命,风云雷电都有着情意。希望大家能去读一读这本故事集。

3.出示故事书,激发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我们要拥有大语文观,要注重课外阅读及积累。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通过书籍介绍,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板书设计

图片

教学反思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大自然万物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带着好奇心问:大自然还有哪些事物在慢慢成长?

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他们搜集大自然中其他事物的成长资料,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课文内容有趣,语言可爱,适合朗读。

8、二年级语文下册19课大象的耳朵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象的耳朵》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介绍猫头鹰为了制作泪水茶,想到许多伤心的事,最后制成的故事。情节简单、易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实现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读似、耷、咦等8个生字,会写扇、慢、遇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象的心里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分辨的能力,明白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个道理。

【教学重点】

1.会读似、耷、咦等8个生字,会写扇、慢、遇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象的心里变化。

三、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听过很多的童话故事,因此,对于童话故事,他们并不陌生,而且,他们也能从童话故事中提炼出自己的东西。况且,这篇文章不算长,理解起来应该很容易。

四、说教法

1.引入法

大象是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孩子们都知道大象有大大的耳朵,粗粗的腿。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出示大象图片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引入本课的学习。

2.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法

抓住重点词句,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小动物们对大象耳朵评论的句子以及体现大象心情的句子,在对这些句子的点评过程中,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

五、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在识记生字词时,我让同学们小组活动,互相读,互相听读,讨论记住生字词的好的方法,同时,让同学们细读课文,朗读感悟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并与小组同学在合作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六、说教学过程

1.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我出示大象的图片,讲述大象的故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首先,我让学生们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解决生字词,然后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精读课文,体悟文本。

课文重点部分,我抓住了几个小动物对大象耳朵的评论,而这些评论是导致大象思想、行为改变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找出大象的体悟(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抓住这个段落,详细点评,让学生受到启发。

4.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在拼读了课文之后,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悟,我用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结合着这片课文的主题,让学生们思考,使所学的东西真正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

5.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我让同学们思考,当有人评价自己的时候,自己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七、说预期效果和课后反思

1.说预期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升华主题,使学生们有了思想以及情感的认识和升华。应该说效果较好。

2.说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比较容易懂,对学生们来说没什么难度,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句子的朗读以及对重点句的理解上了,这样,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些。

9、二年级下册语文15课古诗两首之绝句说课稿

一、说教材

《绝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5课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杜甫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古诗的了解和积累很少。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争做到不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愉快的学习。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为了让二年级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能够流利有韵味的朗读古诗,通过品读古诗感受大自然之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会认、会写诗歌中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理解诗意,读出诗的韵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领会诗意,读诵古诗。

教学难点:读出诗的韵味,体会大自然之美,感悟诗人愉快的心情。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5个环节: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拓展迁移,形成能力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伊始,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今天我们又要让李白的好友诗圣杜甫带领我们到四川成都浣花溪草堂去领略那里的美景,你们有兴趣吗?(课件出示杜甫简介和诗歌内容)。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出示生字,谁愿意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如加一加、换偏旁、顺口溜等方法轻松识字,然后给这些生字组词。通过范读,画出古诗的节奏,指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有节奏的朗读古诗,提出朗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在书中用横线画一画描写的景物。指名读,点拨理解鸣含泊千秋雪等词语,如果让你给这首诗画一幅画,你打算用哪些颜色来画?为什么?用这样的句式练习:如果让我给这首诗画一幅画,我打算用( )颜色来画( ),因为( )。然后齐读古诗,全班交流,诗中描写了( )这六种景物。大诗人杜甫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学生很快找出表示颜色的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能不体会到诗人愉快的心情呢?

(四)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找对子的小游戏。老师先出词,让学生从诗中找出词来对。讨论交流,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窗对门、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然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视频朗诵,想象画面。这样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美。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窗虽小,因含着,千年积雪而让人感受到时间的久远;船虽泊但静中寓动,也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意境幽远,更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五)拓展迁移,形成能力

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领悟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课后收集一些杜甫的诗,如《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和描写春天的诗,在晨诵课上展示给同学们;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在绘本上画一画这首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说板书设计

绝 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板书就是原诗,既让学生掌握了诗句中的字词,又使学生对本诗的节奏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更利于学生诵读、记忆,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六、说教学反思

《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可教学之处实在太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收获也有遗憾。成功之处有:

1、体现了我校3143情景教学模式,分层试教。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说一说,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2、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悦情

本节课以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形象化,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古诗,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感悟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3、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多次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古诗的对仗特点。学生从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大量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10、二年级下册第8课彩色的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根据本课的学习活动要求:说说自己梦境中美丽而又奇异的景象,用画笔描绘下来,我将本课预设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欣赏、体验,运用组拼的方法画出奇异的梦境,第二课时展示、提高,运用丰富的情感色彩描绘梦境,今天我主要说一说第一课时。

在教材的文字内容中,重点强调了我们在梦境中常常将熟悉的人、事、场景夸张地拼组在一起。教材以几米的漫画作为主题图,将我们带入一个离奇有趣、色彩梦幻的梦境,以达利的《奇异的梦》,引导学生体验梦的夸张,选用夏加尔的《我与我的村庄》,引导学生在欣赏与解读名作中体会与感受梦境的空间重组,选用曹力的《幸福与期待》,引导学生了解梦境中的局部重组。教材中选用的学生作品色彩梦幻,对于引导学生表现梦境的色彩梦幻美有一定示范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还会将美术课程校本化实施,在本课中我将为学生创编具有地方特色和与教师本人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挂图和媒体图片,抓住本课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体验和探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而《美术课程标

准》中对三年级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相关要求是: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结合我们的学生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美好梦境,体验梦境绘画作品中的奇幻之美。

2.知识与技能:能运用拼组与夸张的表现手法,描绘梦境。 3.过程与方法:能参与互动,大胆创新和想象。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了解拼组与夸张的表现手法。 难点:大胆运用拼组与夸张手法进行创作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进入到小学美术学习的中级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初步的造型表现能力,并且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不受时空约束的梦境,在他们心中像欢快的小溪不停地流淌。但教学中可能会遇到有的学生对噩梦产生兴趣的情形,教师应巧妙引导,让孩子们回忆起最梦幻、美丽的梦境。三年级的学生还可能对画面重组这个抽象的美术概念难以领悟,教师可通过语言、画面、或实物进行示范引导,加深学生的体验和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学生绘画创作时可能会出现有的孩子将梦境描绘地零散、琐碎,教师可强调只需抓住梦境中的某一个最精彩最

离奇的片断描绘下来,并适当强调画面的构图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学智慧,国家课程纲要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国家新课程标准中也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所以本节课我以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我还将选择以及结合体验式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等教法,以及感知体验法、合作探究法、互动演示法、比较分析法等学法,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因为只有多样才能做到有效。四、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流程一共分为六大步骤:

情景体验 ,展示梦境交流探究,突出重点作品欣赏,学以致用创作表现,自由发挥评价展示,取长补短小结拓展,提出希望

在这六大步骤中,第1个步骤是导入,第6个步骤小结,中间的各环节即探究与表现和交流评价。

(一)情景体验 ,展示梦境

好的导入是一节高效课堂的开场白,我将从教师本人原生态生活出发,以我的现实生活情景到梦境的转换过程为演示,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梦的形成过程和表现方法。并当场演示画我的梦境,

这样使美术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并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梦有了初步体验,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和消除学生在之后创作中的畏难情绪做铺垫。

(二)交流探究,突出重点

只有对梦的形象理解了之后才能更好地去表现。因此,分析与体验梦境的奇异组合是解决本课的重点。本环节将以教师的梦为范例,让学生上台与老师互动探究并演示,运用将现实生活情境中局部选取对象再组拼而形成梦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梦的奇异组合方法,发现梦的特点。这种直观演示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将较为抽象概念化的学习重点变得形象直观而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容易理解并兴趣浓厚。再以小组交流和师生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美梦,让学生的梦在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互动中得以完整表述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然后以小练习尝试的方式让学生先将梦中的主要内容勾画出来,引导学生把握创作构图的方法步骤,分清主次。再以让一名学生上台尝试示范涂色的方式,和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根据自己对色彩的感觉和喜好来给画面涂色。以期达成教学目标1和3,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作品欣赏,学以致用

教材所呈示的每一幅作品都对学生有其典型的启发意义,但学生不可能对每一幅都去面面俱到地欣赏,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尊重学生个人意

愿和喜好的方式先引导学生自由地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启发学生感受美好梦境,体验梦境绘画作品中的奇幻之美,再教师引导欣赏典型作品,与学生互动交流,分析、理解、阐述画家作品中的空间重新组合、局部重新组合、夸张等表现方式,希望孩子们在自己创作时能够学以致用。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完成教学目标1。

(四)创作表现,自由发挥

这一环节中,我将让学生在前面的欣赏体验基础上自己归纳梦的表现方法。并在课中的闭上双眼听音乐环节中丰富学生的回忆和联想,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创作。再出示作业要求,学生作业过程中教师巡回个别辅导,有利于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个性和共性问题。以期全面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

(五)评价展示,取长补短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组织全体学生参与作业评价中。首先出示评价方法,然后以小组互评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参与到作业评价中,相互取长补短,并分享学习的快乐。再小组推优展评作业,让较优秀的作业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教师适时从学生作业的造型、涂色、组合与夸张等方面进行总结性点评。最后个人自评的方式让学生公正地评价自己的作业,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表达自己的学习想法。再次达成教学目标(2)和目标3,突破教学难点。

11、二年级上册课文3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二年级上册课文3植物妈妈有办法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

1、教材简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优秀的科普作品。课文共有五个小节,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配有两幅插图。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有一定的词语积累。

2、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法、如等10个字及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了解薄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知识的渴求。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 强调自主,鼓励参与

1、初读课文采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方式中学习。

2、让举手的学生都起立读书,培养自主意识。

3、鼓励课外收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收集的积极性,开阔视野。

(二) 激发兴趣,促进学习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

2、用各种媒体、实物演示激发兴趣,使学生直观主动地去理解内容,促进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整体感知自主识字赏读情趣拓展延伸背诵积累

1、整体感知

在激趣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植物妈妈?他们各用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读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尝试朗读后,获得整体感知,交流收获,培养了自主读书的能力,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2、自主识字

新课标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自己练读生字,然后多种方式指读,最后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方法,来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相互交流识字方法,提高了自主识字的效果。

3、赏读情趣

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理解重点。由于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结构相似,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因此我决定导学其中一节,其他两节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是因为低年级阅读教学还不适宜完全让学生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自学方法的指导和示范。所以在设计时先以学生最喜欢的一节重点指导,以此带动其他小节的自学,体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自读自悟的兴趣。

对于课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主要采取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纷纷出发我先利用电脑演示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择义,水到渠成。又如带刺的铠甲,我发给学生每人一粒苍耳,让学生摸一摸。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了词语。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抓住这首诗歌利于朗读,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童心,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自由读、表演读、想像读、小组读、师生轮读等),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如读第二小节要突出美,苍耳妈妈的办法要读出有趣,要读出豌豆妈妈的方法更巧妙。

4、拓展延伸

在学完第五小节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学生分别交流在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

这一环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中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这一要点,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观察、探索奥秘的兴趣。

5、背诵积累

背诵是学生积累优美词句,为今后写作打下基础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12、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燕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燕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只有了解读者的阅读现状,才能充分发挥文本的魅力。经过了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学习重点逐渐向阅读过渡,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但是孩子们对于事物的观察还远远不够,对于燕子这种候鸟的了解只能说是少之又少,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是一个难题。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熟知字词句,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句。(知识目标)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能力目标)

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1.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四、说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我通过创设情境,加深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赏读教学法:运用自主感知朗读法、抓关键词品读法、对比品评法、设置情境悟读法等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3.图文结合法: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资源,以直观的方式,引导感知燕子的外形美,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欣赏燕子飞行、停歇时的优雅姿态。

4.小组合作学习法: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根据学习卡的要求研读文章段落,在小组合作中体会文章情感,在合作中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分析讨论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手段

我准备用多媒体、板书、动画、简笔画等手段辅助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拥有充分的交流时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精彩炫我

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前预习中在网上搜集的有关于燕子的图片,并简单概括一下你展示的这张图片中的燕子的形态和特点。这一环节可以刺激孩子对网上搜集资料增添兴趣,并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情境导入,感受春景美

多媒体播放小燕子歌曲的视频触动孩子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直观的表象更具吸引力,更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细读品味,质疑探究

1.提出问题,寻觅春景美。

我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燕子》这篇文章,你们喜欢燕子吗?我们现在这个季节有燕子吗?燕子在什么季节才会来呢?接着导入对啊,燕子只有在春天才会来到我们的身边,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默读文章第二小节,找出春天有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章中标注出来。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我进行提炼板书(板书:风、雨、柔柳、花、草、叶)。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通过我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训练阅读能力。】

这么美的花,这么美的树,这么美的柳丝,它们是怎么来到春天的呢?结合课文语境以及板书,学生理解赶集、聚拢这两个词语,体会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的烂漫无比的春天。

在同学们沉浸在美丽的春景中时,我询问学生:你们喜欢春天吗?是啊,我们班的同学都被这美的景色吸引去了,南方的小燕子也按捺不住了呢。生齐读: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设计意图:我通过直观的动画、有针对性的问答、入情入境的范读使学生体会燕子对于春天的作用。学生沉浸在我创设的情境中自然学的轻松。】

2.赏读感悟,发现燕子美。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从南方赶来的小燕子?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各自有什么特点?这样一只小燕子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细读描写燕子外形的句子。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品中培养孩子的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归纳出燕子活泼可爱的特点。教师跟进板书。

我问学生:有谁可以把燕子这种活泼可爱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来试一试?并且提示: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认为哪个地方可以读得更可爱?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我来范读。请学生朗读的同时,根据学生朗读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燕子的简笔画。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学生较为直观地明白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顺序。

(四)自主探究飞行美、停歇美

1.学习第34小节的要求是:

①燕子飞行时美在哪儿?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②你们认为这一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③从燕子的叫声中你想象一下它们可能在说什么?

在学生交流完展示问题答案的同时,教师跟进板书(飞行美:快 )。

2.学习第5小节的要求是:

你们觉得这一节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在交流过程中,我利用学生的探究发现紧扣文本主题,从文本出发,从文字入手,用换词法、情景设置法、图片感受法等不同的方法自主理解词语,适时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词,交流讨论,感受词语意蕴,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

例如:对比品评: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又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表现了燕子飞行速度十分快,飞行技术高超,突出燕子为春天增添的情趣。

3.再读第35小节,在语境中感受燕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教师跟进板书(动静结合)。

(五)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春天吸引你的地方。从课内到课外,从阅读到表达,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春天的美好,形成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意识,进行情感教育。

(六)扩展延伸,自由创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课后作业,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性:

仿写: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它长什么样子,请你模仿举一反三写燕子的写法,抓住小动物的特点,写一段话。(运用第一段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积累: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优美词句,工整的整理到你的摘抄本上。(注重积累)

绘画:想象心目中的燕子,画一幅《春燕图》,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展示。(文章与感悟相结合,文即是画,画也成文)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整篇文章的袖珍版,是直观教学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形式,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

13、三年级语文下册19课剃头大师说课稿

说教材

《剃头大师》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围绕多彩童年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它们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这篇课文节选自秦文君的小说《开心男孩》,讲述了我的表弟小沙怕剃头又不得不剃头的故事,情节丰富有趣,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与趣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特别提示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相近,这也体现了课标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一要求。

作为本组课文的第二篇课文,我们可以关注到,前一篇《童年的水墨画》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童年生活的三个场景画面;后一篇课文《肥皂泡》侧重于记叙一件童年趣事的完整过程;21课《我不能失信》则用人物语言串联起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那么《剃头大师》一课,就承担起了用两件相关的事例勾画人物特点,描述童年趣事的表达范本。

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能读通读顺课文,也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故事的风趣幽默,但是文中有些句子的内在含义,学生们还是难以理解,这便需要老师的引导。

其实,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提供了一个良好基础。

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的学情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以下几点:

1.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剃头大师害人精等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

2. 运用联系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3.把握课文内容,能简单讲述老剃头师傅的剃头过程和结果。

本课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第16自然段,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部分。那么第一课时的学习,就将围绕这一部分展开。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落实语文要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难点是感受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

说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为四个步骤展开教学:导理研用。

导就是画面导入,激发期待

我将从课题切入,让学生说说心目中的大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大师,从而理解大师的含义。然后再简单说一说剃头的意思,这个可以采取换词理发来理解。通过理解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理就是初读文本,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分为3步,首先是学习生字新词,把握要点。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其中的几个生字新词可以在预习单中提前出示,在读的同时还要学生思考:谁给谁剃头?考虑到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目标,初读之后,我将分组出示词语:

分别是四字词语、量词、拟声词和难读的词语

规规矩矩 耿耿于怀 纷纷飘落

执一把木尺 一缕头发

哧哧 擦擦 嗬

受刑 仇人 否则 替代

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的第2步是梳理文章脉络。先借助初读问题:谁给谁剃头?找出剃头师傅和我两个主要人物。其中剃头师傅被小沙称为害人精,而我自称为剃头大师。再让学生分别找一找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和我给小沙剃头的段落。两个意义段的聚焦,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两个大板块,落实了中段学习中的重点段落意识,也为学习方法的从扶到放,搭建了台阶。

研就是研读文本,品悟语言

这里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体会表弟的胆小,为感悟表弟怕剃头做铺垫。分三步走,第一步通过师生合作读,让学生发现文本中怕怕怕还怕的句式写出了表弟的胆小;第二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感受说一说,鬼、噩梦的可怕,中药苦得难以下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朗读表现可怕;第三步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胆小的一面,在口头表达中落实语言运用和实践。

第二个环节感受表弟怕剃头,这也是对上一个环节胆小的进一步感受。

首先,让学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找出并读读描写表弟怕剃头的句子,初步感知害怕剃头。

在品读第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押进、监督、夺门而逃这些重点词,让学生感受表弟的不情愿剃头,害怕剃头。这里的执、否则,可以请学生用换词语的方式理解,执就是拿,否则就是不然。

在品读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剃头师傅不欢迎小沙,感受怕剃头。这里抓住害人精和仇人的目光理解,从小沙的骂人害人精、看人用仇人的眼光,体会他对剃头的害怕。这里可以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再体会果因句式,进一步感受小沙怕剃头。

小沙剃头,总是有一个老剃头师傅来做小沙的冤家,就是小沙口中的害人精。听着这个名称,询问学生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会质疑为什么称老剃头师傅为害人精?这里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带着这一个问题进入研读重点部分,就是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去理发店的感受,由此引出老剃头师傅的工具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和一把老掉牙的推剪,通过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锃亮的意思,并感受剃头工具的传统。也为小沙的剃头感受痛苦做好铺垫。

由此进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主要分为3步:第1步,围绕问题小沙的痛苦体现在哪些地方,让学生边读边找;第2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比如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抓住常常咬住,体会这种情况的频发性,让小沙吃尽苦头;再抓住总把碎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感受剃头带给小沙的痒。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让小沙感觉跟受刑一样,从而理解受刑在文中的意思。第3步,这么痛苦的过程,小沙为什么不逃跑?,学生联系上文第4自然段,找出老师傅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最后,学习第6自然段,知道剃头的结果是付老师傅双倍的钱,这更让小沙耿耿于怀。

我还会根据语文课堂作业本第五大题第(1)小题进行一次引读设计,称呼这老剃头师傅是个害人精,是因为,因为,因为通过点红文字,提示朗读,学生既理清了害人精称呼的由来,又熟悉了本意义段文字的构成,同时又完成了课堂作业本的当堂练习,可谓一举三得。

至此,学生对于运用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已有了初步的认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也就是作者是怎样写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引读,师读剃头过程,学生来读剃头结果。很快学生就会感受到过程结果的联动反应,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文中的小沙产生共情。

用就是把握语言,落实语用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练,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过程结果的这一语言形式,可以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老剃头师傅除了耳朵不好,工具不好,眼神不好,你觉得还会有什么问题,让小沙不爱剃头呢?如此剃头,小沙的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呢?四人小组的分享之后,一定是妙趣横生的答案,如毛巾湿了眼,头上留了几绺头发等等。这既是语言形式的迁移运用,也是童心童趣的尽情分享。

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以人物和他的称号为线轴主线,突出人物的主体特点,线轴左右分别是剃头的过程和结果,一一对应,一目了然,方便学生形成意义联系,也容易复述第一部分事件。

总之,整节课的设计我力求凸显语文要素,发展语文能力,根据单元语文要素的重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理清故事的内容,运用多种方式理解难懂的句子,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4、我变成了一棵树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教案设计说课稿

我变成了一棵树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教案设计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 7 个生字,会写 13 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有趣的想象。

3.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知道该如何去写想象故事。

4.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经历,并感受其中神奇有趣的想象。

熟悉掌握生字、词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知道该如何去写想象故事。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可有过奇思妙想,希望自己变成别的什么?文中的小朋友,希望自己变 成一棵树,这样,玩的时候就没人打扰了。在这个小朋友真的变成树后,发生了许多奇妙的事情,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 我变成了一棵树)

介绍作者

顾鹰,儿童文学作家,幼儿园教师。在《儿童文学》上发表过《阁楼上的熊皮外套》《粉红色的漂流瓶》;在《儿童文学下》上发表过《请进山猫的雏菊花铺》。已出版多部长篇童话、中短篇童话集、绘本等。曾获 2008 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初读课文

1.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 学生初读。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3. 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希(xī)痒(yǎng)鳄()丁(dīng)零(lng)肠(chng)醋(c)

(2)会写生字,并组词。

(3)积累词语。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

思考:阅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这篇课文通过叙述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告诉人们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2. 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

预设:我因为想好好玩,不想回家吃饭而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

(2)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预设:变成树后,我身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们搬进了鸟窝;妈妈坐在鸟窝里给小动物们分食物;我馋得直流口水。

(3)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预设:那些有趣的、新奇的、不可思议的想象就很有意思。鸟窝居然有各种形状,妈妈竟然和小动物们一起吃东西,小动物们不知道水珠是我的口水等,这些都很有意思。

3.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第一部分(第 1 到 4 自然段):写我变成了一棵树。

第二部分(第 5 到 20 自然段):写我变成树后发生的趣事。

第三部分(第 21 到 23 自然段):写妈妈最了解我。

课后作业

1. 学习并积累《课后积累单》的内容。

2. 摘抄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并和同学们交流。

第 二 课 时

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品读释疑

1. 说说哪些句子表明我想变成一棵树,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心情怎么样。

预设:英英,吃饭了!我在树下玩得好好的,一点儿都不想吃饭。作者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妈妈叫我吃饭,我只想好好玩儿,为下文我想变成树做铺垫。

一点儿都不强调了我只想玩儿,不想吃饭。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 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想变成一棵树,完全是因为自己在玩的时候不想有人叫自己吃饭。

( 板书 想变成树)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我想变成树的愿望竟然实现了,多么神奇, 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呀!朗读时要读出我内心的惊讶、兴奋。( 板书 真的变成树)

2. 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趣事写清楚的,我的心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说明树上长的是鸟窝。你猜写出了我天真、可爱、调皮的性格特点。我

变的树上长满了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各种形状说明树上的鸟窝是各种各样的,多有趣啊!

( 板书 树上长满鸟窝)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它们指的是各种形状的鸟窝。鸟窝在枝头跳起了舞,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反映了我丰富的想象力和快乐的心情。

第 7 自然段中的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说明了英英热情大方,而第 8 自然段中的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这为后面小动物们和妈妈的到来做 了铺垫。( 板书 小动物们入住)

妈妈到来后,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鸟窝都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我有点儿高兴, 又有些失望。高兴失望表现了我此时此刻的矛盾心理。我高兴的是妈妈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就不会在玩的时候被妈妈叫回去吃饭了;我失望的是妈妈竟然认不出我。

( 板书 妈妈住进鸟窝)小动物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带来的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

等食物,而 我 的肚子早已经饿得咕噜噜叫了,所以开始想念家里香喷喷的饭菜, 尤其是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想象中还出现了爸爸大口大口地啃糖醋排骨的情景。

小狐狸发现了树上滴下来的水珠,小动物们猜测不断往下滴的水珠是雨、牛奶、虫子撒的尿、

大树的眼泪,可就是猜不到这是我看到食物后流出的口水,( 板书 我馋得流口水)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我变成了树真麻烦的这一想法。由渴望变成树到觉得麻烦,我的

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 你是怎样理解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这句话的?

预设:从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可以看出妈妈早已经知道这棵树是我变的,联系课文开头可知,妈妈是猜到我不喜欢在玩儿的时候被叫回去吃饭

才变成了树,于是带了很多食物住进鸟窝里,又故意分给小动物们,和它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吃,

目的就是勾起我的食欲。我终于明白了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板书 妈妈最了解我)

语言赏析

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再和大家交流。

出示示例: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 小组交流:这是介绍我变成树的过程,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

预设:我认为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十分有趣且神奇。

冒出来一词也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

(2) 朗读体会:学生读,老师读,指名读,齐读,从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想象的魅力。

出示示例:

我变的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思考: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形状的鸟窝?

预设:梯形的、心形的、五角星形的等。出示示例:

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思考:你认为这句话想象奇特在哪儿?

预设:这些在陆地上或水里生活的动物居然要要到树上去居住,这让人觉得十分奇特。出示示例: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思考:为什么我的肚子会发出声音,并且越来越响了?

预设:因为正是该吃饭的时候,我饿了,但是没有东西吃,所以我的肚子不停地发出声音,而且还越来越响。

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通过叙述我变成一棵树后经历的有趣的事情,告诉人们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知道该如何去写想象故事。并且通过对句段的赏析,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课后作业

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阅读,谈读课文的感受,充分唤醒学生的想象潜力, 以激发其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理解文章的目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关

键语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人物心理,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同时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表 情达意的方法,这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十分有益。

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感受人物心理的变化。

15、14课蜜蜂教学设计说课稿三年级语文下册

14.《蜜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3.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作者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经过观察以及课外阅读,你们对有关蜜蜂的知识了解多少?

2.今天,咱们就跟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看看他笔下的蜜蜂具有怎样的特点。

板书课题,蜜蜂提醒二字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2.检查阅读情况。

(1)指名几人分别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为了证实蜜蜂有无辨认方向的能力,亲自捉了20只蜜蜂,做了记号,装在袋里,带到两里之外放飞,检查蜂窝,结果有17只飞了回来。作者由此得出:蜜蜂有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3)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

板书:实验试验目的过程结果结论

(4)理解:实验与试验的区别。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细读第一段。

(1)找出实验的目的。板书:辨认方向

(2)文章怎样具体写实验目的的?板书:无论总

(3)用无论总说话。

2.作者是如何做这个实验的呢?细读课文,看作者做了那些工作?在书中找找画画,同位交流交流。

3.学生汇报。(捉蜜蜂做记号装纸袋找人等带离窝走两里打开袋走回来检查窝)老师相机板书:捉做装等带带打走查。

4.请同学们看板书,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实验步骤。

5.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相机板书:确确实实回来了。

6.理解:用确确实实的好处,感受祖国语言的奥妙。(1)不用;(2)用确实;(3)用确确实实。

7.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这种本能是我们人类所没有的)

板书:不是记忆力而是本能。

8.理解:记忆力。(1)学生举例。(2)老师举例。狗记千,猫记万,老鼠还记二里半。

9.理解:本能。(1)学生举例。(2)老师举例。做打学生状,学生情不自禁的躲闪。

四、回读课文,悟理学法。

1.从作者的实验获得成功的过程看,要想实验取得成功得做到那些?

(1)对问题要考虑周密。

(2)要有吃苦的精神。

(3)要有探索的精神。

2.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根据理解。

五、请有兴趣的同学们找法布而的《昆虫记》读一读。

16、三年级语文下11课赵州桥教案说课稿大纲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记忆和理解,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你们看见过哪些桥?

2.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座一千三百年前的桥。教师板书:赵州桥

3.师: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样子、地方、什么时间、设计者、材料)

二、自读课文

1.带着问题读课文。

(1)读准字音、句子。

 (2)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教师巡堂

3.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

 (2)指名读新词。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分段读课文,指名评价。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介绍了什么?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怎样分段?

3.学生可同桌交流。

4.课文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四、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五、指导书写

1.观察,说说要注意什么?

2.师范写,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3.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

2.课文讲了什么?分哪几个方面讲?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赵州桥为什么世界闻名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

(学生默读、勾画。)

(2)出示赵州桥图,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A、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指名读。

B、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指名读。

C、师: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以前的桥从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了,并能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结合练习:用既又造句

教师见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3)赵州桥还有什么特点?指名读第3段。

A、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B、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找出写这些雕刻很美的句子读读。仿照课文写句子。

借助图片,让学生较形象的了解赵州桥栏板上的美丽图案。

C、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间的并列关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最后一句是前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如果把最后一句调到前面去,请同学读一读是否可以?这里的写作手法是先总后分。

三、结尾升华

1.师: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课文是怎样夸它的?指名读。

你们想夸一夸他们吗?(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

2.带着这种感受自由再读课文。

四、指导背诵

你喜欢那一段?能试着背一背吗?

五、课后拓展

除了赵州桥外,你们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世界的建筑?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古建筑?

六、板书设计:

11、赵州桥

世界闻名

雄伟、坚固、美观

智慧 才干 历史遗产

17、三年级上册课文3不懂就要问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课文3不懂就要问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汉字,掌握3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3.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汉字,掌握3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难点:

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在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当你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都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自由表达。

预设:问家长、问老师、小组讨论、上网学习、查字典等。

所以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问。

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2.同学们的学习途径可真多,我想这也正是同学们学习优秀的原因。

可是在很久以前,那时候的小朋友却没有我们这么好的条件。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学习的。

课件出示:走近人物孙中山

常识提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刚才在听读课文时,你画出了多少有新鲜感的词语,跟本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吧!

2.自由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或句子,和同桌交流。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有些还比较难,不知道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带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生字指名领读。

3.去掉拼音,小组同学进行你指我认的活动。

4.重点认读段、练、戒、厉、楚等生字。

6.开火车读准字音,也可以开火车组词。

7.认读多音字:挨、背、圈

四、读文见义

导学:读了课文,你知道以前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吗?看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1.出示课文第一段内容,学生自读。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简单介绍:私塾。(你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吗?读出你的情感来。)

2.仔细读2~9自然段:说说孙中山小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交流)

(1)面对这种糊里糊涂的情况,孙中山是怎么想的?

表达了孙中山什么样的学习精神?

(2)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孙中山并不知道先生会怎样责罚他,但他还是问了。说明他是个有勇气、学习认真的孩子。)

3.对于孙中山的做法,同学们是怎么看的?大家有什么反应?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小组讨论:

同学们为什么吓呆了?向老师问问题很可怕吗?同学们到底在怕什么?

4.听到孙中山的问题,先生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朗读句子,重点读好动词和语言描写。必要时请几个同学演一演。想象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会背,结果会怎样?

学生大胆发言。

5.最后的结果怎样?孙中山挨打了吗?

预设: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思考:孙中山没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因为孙中山学习勤奋,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6.既然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老师一开始不讲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7.同学们都不敢问,只有孙中山去问,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学习态度?

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尤其读好最后一段孙中山的名言: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并想一想这段话与题目的关系照应题目,点明中心。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勇敢向先生请教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

颜真卿的《劝学》

七、课后作业

1.积累有关质疑的名言警句。

2.收集有关勤学好问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3.不懂就要问

只读不讲

孙中山大胆提问

不懂就要问

先生讲 学生听

18、三年级语文上册24课司马光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24课司马光说课稿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司马光》,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司马光》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司马光在小时候,面对一个小孩爬瓮,失足落入水中,在危难之际,他用石头砸瓮救出了小孩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本文在本单元中起到了引领主题、深化情感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是他们初次接触文言文,面对小古文言简意赅等特性会有所不适。但本文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并且在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同时,激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有机整合说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感受文言文的文体特征,有感情的朗读本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文言文大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人物的形象,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相长说方法

新课标建议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基于此,

教法上:以读为主,读好停顿,读好理解,读中识人。在读的过程中,渗透组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和文言语言的训练。

学法上:看图法,朗读法和表演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感悟人物真品行。

五、情感交流说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下面我将具体说说教学流程。

环节一:动画激趣,姓氏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上课伊始,我会播放司马光有关的动画片,请学生交流感受,并抓住主人翁提问学生:动画片中的主人翁司马光,根据一年级学过的《姓氏歌》,我们可以明白这里的司马是复姓,他姓司马名光。相信不少同学都听过司马光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正与他有关。顺势引入课题《司马光》。

有趣的动画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抓住契机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

环节二:多重朗读,感知文韵

首先,请学生对比本文与以往的课文有何不同。交流中明确本篇为文言文的体裁特性,相机结合古人读书的方法,提示学生学习古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

接着,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音,读通读顺。读毕,以击鼓传花游戏,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相机提醒多音字没的读音。

随后,读出节奏。教师示范读,要求学生跟读。并指名读,纠正误区,读出节奏。

最后,全班读,与同桌读等多种方式读出韵味。

环节三:图画释意,感悟品质

读通读顺之后,引导学生结合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插图和注释读懂课文。并出示五幅顺序被打乱的场景插图,请学生对照古文的内容,理清顺序的同时感知文意和人物品质。预设与学生交流如下:

场景变化:嬉闹至淹没

这主要体现在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句。对于此,

首先,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群儿戏于庭中抓住群这个字通过组词法体会群儿也即很多孩子的意思;并提示对照注释等,明确戏于这一文言句式的用法,进而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大意。

其次,在学生感受孩子们玩耍的喜悦之时,紧紧把握足跌没水中这处语句。相机提示学生总结学文言的方法:注释、插图等。鼓励她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紧急场面,营造紧张氛围。

再次,指导朗读,读出戏于庭时的喜悦以及跌没水中的急促。

面对这突发的紧急状况之时,其他孩子有何表现呢?顺势切换至

场景对比:弃去与持石

此处集中聚焦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基于此,

一方面,紧扣弃这个关键字。在学生明确其为放弃、丢弃之意的基础上,启发思考他们是否真的丢弃瓮中的孩子。相机提示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瓮的图片、感知人物实际心理等,交流中体会出这些孩子并非无情,而是一时间恐慌不适的手足无措。顺势请学生想象其他孩子弃去后的举措,拓展思维。进而在朗读中领悟众儿虽弃亦有情的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聚焦司马光持石和击瓮这些动作。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领悟司马光在紧急状况中办法的巧妙;并鼓励学生亲身参与,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参与互动,感悟人物真品行。这样在读演中,在设身处地体会人物心理中,进而明确其有情有义,一持一击无不充满着超越常规的智慧!最后,全班朗读,感知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

这样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有力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环节四:交流拓展,学习品质

学生互相交流从司马光身上学到的经验,并谈谈生活中类似的机智情况。顺势教育学生学习他遇事冷静思考,急中生智的智慧!

环节五:回顾小结,汇报收获

课的尾声,学生汇报收获,我予以补充。并请学生课下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以及从中得到的启发讲给父母听。

六、画龙点睛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堂课的袖珍版,我的板书图文结合,力图带给学生清晰直观的感受。

结束语: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下面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19、四下语文第四课三月桃花水说课稿

《三月桃花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丽的春水图,赞美了春天的美丽。课文篇幅虽然较短,但由于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多种句式,文质兼美,适合学生反复品读,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出示课件)

(1)知识目标: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理解课文的意境,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出示课件4)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理解课文的意境,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让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想象中感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综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我遵循初步感知整体感知精读品味整体回顾的阅读规律,采用层进性教学模式设计教学。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表达的教学方法,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这节课,我主要教给孩子们边读边悟并及时批注自己阅读感悟的学习方法,再抓住段后的省略号,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让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想象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三、说教学流程:(出示课件5:)

情景渲染,直奔重点

与作者对话,品词悟情引发共鸣

层进对话,感悟美景

与文本对话,感受水声如琴声

小组间对话,想象水清如明镜

对比阅读,感受风格的不同

熟读成诵,自主积累

回顾重点,总结全文

推荐作业,自主选择

板块一:情景渲染,直奔重点

上课伊始我与学生谈话:(课件展示)学生通过欣赏美妙的画面,聆听潺潺的水声,再现教材的情境,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文。此时我问: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水声如琴声水清如明镜)学生的情感被调动,顺利回答老师的问题轻松又积极。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景,又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回到了全文的重点部分。

第二:层进对话,感悟美景

(一)与作者对话,品词悟情引发共鸣

(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学生自由朗读,重点体会红色的词)让学生抓住一千朵樱花、一万个小酒窝以及动词醒来、舞动、流淌和回旋联系生活实际,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指名汇报,谈体会。我这样问:孩子们,想一想一千朵樱花就是_一朵朵浪花___,那一万个小酒窝就是一个个波纹、一张张笑脸啊!看到这些你的心情如何?(惊奇、兴奋、激动)读出你的惊奇、兴奋、激动。

这样抓住重点词语,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二)与文本对话,感受水声如琴声

1、方法引领,自主阅读

我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边读边悟并及时批注自己阅读感悟的学习方法。)我深情地说:瞧!大地复苏了,河流醒来了!听,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出示课件:找出和下面两句话相对应的段落,读一读。)这一问题学生完全可以快速做出正确的回答,因此直接切入重点: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用划出表示声音的词语,用﹎﹎划出声音特点的词,并做简单的批注。(出示课件)学生汇报。正因为有了方法的指引,学生的目的明确,学有所获。

⒉ 方式多样品析词语,突破难点。

通过品味词语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力,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此处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理解应和、纤细的低语、谈心、催促,就为下面的感情朗读做了铺垫。

① 师生合作理解应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表演拖拉机的轰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波声,共同表演理解什么是应和。

②联系生活经历理解催促。

先问:水浪声的特点是什么?(急)你从哪里看出来?(催促)它催促人们干什么?(开犁播种)是啊!春雨贵如油,正是播种的大好时节,谁能不急?谁来读出你的急。(指名读)学生读完后,我说:村民们,还等什么,让我们赶快开犁播种吧!此刻孩子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入课文,会情不自禁地答:好嘞!马上行动。

③联系生活经历理解纤细的低语和谈心。

纤细的低语是什么?(小声地说话)什么是谈心,你经常和谁谈心?它们在谈些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指名让平时比较好的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就是对词语的正确理解。)

⒊ 感情朗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有感情的读是学生感悟的真情流露。我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通过配乐读、比赛读、师生共读等形式,层层深入文本,达到人文合一。

4.提炼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美妙的琴声拨动了你我的心弦,如果说美妙的画面丰富了我们的视野,那么优美的文字则更滋养我们的心田。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修辞手法,此时让学生找找这一段的修辞手法,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并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5.说话训练,回归重点。

叶老曾说: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练的。阐明了训练的重要性。所以课堂上,我抓住一切可选用的机会进行说话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现在谁能告诉大家,是什么,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

出示课件:说话训练:是_________的声音, 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学生根据理解会说是竖琴的声音,是浪花的声音,是纤细的低语等。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能力,又回顾了这一小节。

(三)小组间对话,想象水清如明镜

1.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课件:默读课文5、6自然段,想象画面,可以画出你想到的画面,也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合作交流的有效途径。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五六分钟之后小组展开汇报:学生或有感情朗读或展示自己的画,这些成果其实都是学生对文字理解、感悟的表现。

2.了解省略号的妙用。

教学省略号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教师补充资料的形式进行。(课件出示:是啊!三月桃花水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想象一下,它还看见了什么?瞧,从省略号的背后老师也看见了(教师补充图片,体会省略号的妙用。)这时让学生想象读、比赛读,让学生透过文字感受三月桃花水如明镜一样美丽。

3.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此时学生情感被激发,感情自然流露,师生接读读出了情,读出了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达到了情景交融。

(四)回顾重点,总结全文

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此时回顾重点,总结全文使文章从整体部分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条,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当学生回顾课文后,我总结:孩子们三月桃花水像竖琴,像明镜,更像一把小提琴,弹奏着春天美妙的旋律。(板画)

(五)推荐作业,自主选择

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结合教材对学生摘录笔记的要求及单元目标,我设计了较灵活的作业:

1.摘抄积累《三月桃花水》中优美的段落。

2.将《三月桃花水》这篇课文读给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听,让他们感受春水的美丽。

四、说板书

随机板书,凸显重点

板书是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过程,体现教学的重难点。基于这一目的我板书围绕水声如琴声 水清如明镜进行,达到图文并茂。

整堂课教学,我始终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形式朗读,感受文本的内涵,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和内化,在读中训练语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今天的说课就算抛砖引玉,有不到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20、四年级上册8课蝴蝶的家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8课蝴蝶的家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

在这炎热的夏季,想必大家和我一样,对这样的天气不陌生吧:天低云黑、电闪雷鸣、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每当此时,您一定会担心还没回家的亲人,一定会留恋家带给我们的温馨吧!不知您想过没有:此时此刻,就连蜜蜂、麻雀、青蛙、蚂蚁这些动物都要躲避起来,蝴蝶该怎么办呢?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4课《蝴蝶的家》就从关爱弱小生命的视角,展开了探究与思索。

纵观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构思独特、情感强烈,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全文,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其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不断探索的精神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一、渲染气氛,引发疑惑之情

播放蝴蝶的美丽图片,欣赏着熟悉而温馨的场景,学生心是暖暖的,图片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了生灵的家,蜜蜂有蜜蜂的家,小鸟有小鸟的家,那么蝴蝶的家在哪儿呢?此时,学生带着疑问兴趣盎然地走进了文本。

二、围绕主线,品读急切之情

在文章的处理上,我以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品读全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后,再次走入文本,根据阅读提示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抓住文中具体词句互动反馈、品析感悟。

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和着音乐诵读,文中喧嚷、黑压压、水淋淋等词形象地描绘出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环境,不得不让人恐惧。对蝴蝶的刻画轻盈、素洁、柔弱再加上拟人手法的使用载不动一个水点让蝴蝶的形象鲜活起来,不得不让人担忧。恶劣的天气与美丽柔弱的蝴蝶进行强烈对比,更激发了学生对弱小生灵、无助生命的关爱之心。想到这里此时,孩子们已感到着急了。麦苗摇曳、花儿抖动、水珠滚坠、树叶翻转,屋宇、树林、麦田、石桥都不是蝴蝶的家,一遍遍的设问、一个个的猜想、一次次的否定,蝴蝶的家究竟在哪儿?这份神秘来自于孩子们对蝴蝶的关爱,正是这种关爱使他们又增加了一份忧虑与着急,同学们在读中想、读中悟、反复诵读,渐渐地,他们的神情激动起来,一个个小脸儿通红,双眉紧蹙,眼睛里流露的是焦急与担忧,他们的心已深深地被蝴蝶牵引了,不由自主地焦急的问着。一定藏在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配着阳光下的蝴蝶图,和着动听的音乐,课堂上洋溢的是孩子们的纯真与善良,他们激情荡漾,将自己的着急之情转化为一份纯真的祝福,此时,他们已完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之中

21、第2课祖父的园子说课稿,五年级语文下册

一、 说教材

《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主要写了祖父园子中各种美好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言语新鲜自然、率真稚拙,充满自由想象的表达方式,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犹如一幅清新和谐、富有童话色彩的画。是一篇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朗读训练、言语训练的范本。

二、 说学情

五年级的孩子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祖父的园子是她童年时候的乐园,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或向往着这样的一方天地。祖父园子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都是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加以模仿,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我在园中的趣事及描写园中景物自由与快乐的语段;

2.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借助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补白、仿写精彩语句;

3、体会祖父对我的呵护和关爱。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进而初步感悟园子对于作者的精神意义。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在读中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感受祖父的慈爱和对我的关怀。

难点: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进而初步感悟园子对于作者的精神意义。

五、说教法学法

1.结合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方法,分析本班学生的学情,我主要采用以趣激情,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赏文,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在补白、仿写中提高学生对言语形式的迁移、运用能力。

这节课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我充分使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1、根据文本需要,加入昆虫的图片,声音,变抽象为具体,变单一为丰富,听、看、说相结合,激发学生想象;

2.在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尝试补白、仿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使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景,烘托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深化感受,体会园子的精神意义,有效地解决突破教学难点。

六、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 走近园子世界--了解文章大意

(二) 走进园子世界--体会景物自由、人的自由

(三) 怀念园子世界--感受祖孙深情

(四) 铭记园子世界--升华感情

(一)走近园子世界

1.了解出处,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铺展画卷,走近园子

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人的名字。(板书:萧红)这个人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萧红一生走遍大江南北,但她的心始终停留在一个地方,那就是她故乡--呼兰河。

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把她童年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尤其重点描写了她家里的园子,她称之为祖父的园子。

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的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近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板书:祖父的园子)

2.检查预习,复述大意

接下来,请同学根据预习复述课文大意。

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整体交付问题:园子中的哪些景物或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然后组内交流。

(二)走进园子世界

再现园子,以读生情,补白仿写

在学生自读,组内讨论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园子,师生共议。

在这个重点教学环节,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完成:再现园子,以读生情,补白仿写。以完成教学重点。

再现园子:

1.表演读文:

祖父的园子样样都有,都有什么?

种类样样都有--(出示课件,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2.既然是样样都有,就不仅仅是这几种,还有什么?(生自由回答)

3.颜色样样都有

师:除了种类样样都有,你还发现了什么样样都有?(课件中将表示颜色的词语变色,提示颜色样样都有)

4.声音样样都有

师过渡:除了各种昆虫,各种颜色,我们眼前还出现了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小东西-蜜蜂(播放蜜蜂的叫声)。

说一说它怎么吸引人眼球?指导读,读出蜜蜂的可爱。

园子里只有蜜蜂的声音吗?你听听到这声音,你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小动物?(播放各种昆虫鸣叫声,生自由说)

5.园子里的昆虫种类、颜色、声音样样都有!

(播放音乐:大自然的声音,配乐朗读)

七、说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得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激发学生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八、说板书

快乐

祖父的园子

眷恋怀念

自由

板书设计含概了本文的两个要点:

1.园子带给我的是快乐和自由

2.透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板书简洁,精练,让人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22、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手指》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楚,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是总写手指的特点,25自然段是分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总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语言朴实又富有风趣,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手指的不同特点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所特别关注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三个维度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带有拼音的生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窈窕、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3.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语言较通俗易懂,所以我主要采用从重点段突破,再由扶到放,层层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通过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道理。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亲切,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猜一猜谜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非常简单又非常有趣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 这是什么?学生猜后,课件出示手的图片。接着,我又说: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个手指,让我们拿出我们的双手叫一叫这些手指的名字。学生叫后,我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手指,说说有什么发现。请几个学生说后,我再导出课题:我们的丰子恺爷爷也把自己对手指的认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手指》。(板书:手指)这样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进入以下的学习。

第二步: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紧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课件出示以下自读要求:

1.边读边划出带拼音的生词,读正确。

2.标好自然段的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的读的效果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三分之一。基于这点,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明确学习任务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自学完后,再检查自学情况,先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及容易读错的词让学生读一读,重点指导:搔、憎、窈窕的读音 。读后完成以下填空: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写五个手指的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填空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自学课文的第三个要求的检查。学生在说告诉我们什么的时候,可能会说出很多不同的答案,我就用:如果这个地方叫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你会用哪一句呢,赶快到文中去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文章的中心句,知道五个手指有强弱、美丑之分,过渡到第三步的教学。

第三步: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这一步我又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大拇指的特点。

先指名学生读读这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描写大拇指特点的句子。然后,引导他们抓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这几个词来重点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联系实际生活说说除了课文中写的,还有哪些事情也需要大拇指吃苦受累呢?这里用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大拇指的优点,学生体会起来会更加深刻。接着,让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大拇指,把文中的他换成我再读一读这段话,体会大拇指的优缺点。最后,引导他们总结出大拇指有所长,也有所短的。(板书:所长 所短)

接着,我用:大拇指有自己的优点,又有自己的缺点,那其他几个手指是不是也像大拇指一样呢?这句话过渡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自学35自然段,完成以下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手指名称 优点 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叫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划出来,说说剩下四个手指的优点及缺点,在说的过程中,结合理解:窈窕、堂皇、养尊处优、附庸的意思,并指导感情朗读,引导他们总结出每个手指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特点。(板书:各有 各有) 再引导他们联系到我们人是不是也各自有优缺点,谈谈假如自己就是这五个手指中的一个,你觉得自己是属于哪一个手指呢?这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不仅是对所学知识、道理的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是文本中的道理与实践的一次碰撞,更重要的是为下面理解中心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作了铺垫。接着再分角色读一读25自然段,体会各个手指的不同特点。

第三环节,找出总起句,读一读,我先说:同学们,其实文章一开始就用一句话写出了五个手指的特点,赶快找到这句话读一读。学生读后再引导他们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方法。

第四环节,理解中心句。是啊,我们人就像这五个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让我们再来读读丰子恺爷爷的这句话。(课件出示中心句齐读。)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小结,相机板书:团结、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人人有用、人人有力量。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认识。为了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能学到书上的内容,而且还能积累到课外的知识,丰富、深化他们的理性认识,我又出示两句课外的关于团结的名言以及一篇写文具争功的童话让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第六环节,课外作业布置(课件出示以下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2.积累关于团结的名言警句。

3.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篇对话式的童话,

并演一演。

一二两题作业是学生积累课内外词句的练习。语文新课标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积累,提到有厚积才能薄发。确实,语文学习永远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脚踏实地地学好每一步,多阅读,多积累。而第三题则是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说板书设计

手指 人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团结

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 人人有用 人人力量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好的板书,应是文章结构的简缩,既体现文章的重点内容,又能反映文章的中心。我这样将手指和人对比起来设计板书,力求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及教学的难点,使学生看一看板书就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简洁又富有意义。

23、五年级下册语文15课自相矛盾说课稿

一、自报家门说教材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本篇课文是一个哲理深刻的寓言故事,学习这类课文,意在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和思维上的锻炼。

二、融会贯通说学情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抽象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小学阶段所接触的文言文不多,在经验方面有所欠缺,再加之文言文本身又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教师需要通过架桥铺路等推动学生最佳发展区的进步。

三、以学定教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理解弗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同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并受到启发。(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相长说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学,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本次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在学法上,以学生的读、思、议、想为主,真正的使学生学有所获。

五、情感交流说过程

接下来,我将从五个环节具体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兴趣激发,智慧之萌芽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驱力。上课伊始我会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天气真好呀,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哦,有同学指出老师的话前后矛盾,其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的始祖《自相矛盾》。

这样学生可以产生强烈的阅读渴望,使学生走进文本有效阅读。这便是巧引导。

环节二:自读自悟,智慧之根本

首先,检查预习。从课题入手,了解矛在古代用于进攻,盾则用于防守。继而,明确本文是以文言为载体的寓言。学生交流资料了解韩非子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习惯。

接着,我为学生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标记重点字词,注意朗读节奏,同时思考朗读要点。示范完毕,师生归纳读文言的要领:速度慢,停顿得当,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随后,请学生自由地朗读,先做到读准、读到位,并逐渐读出停顿和节奏。

读毕,同桌互相检查自学情况,在学生尝试挑战初读文言文时,我会适时对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强调。如弗的读音等。

紧接着通过指名读,男女合作,小组赛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初步体会文意。

这样让学生监督、帮助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环节三:情感交流,智慧之碰撞

此环节体现慧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会让出课堂,让学生站在阅读中央走进文本。我会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楚国人是怎么夸自己的盾和矛的?

一方面,请学生找出夸盾的语句: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查阅工具、联系文段猜词等疏通誉,坚,莫等。

接着,紧扣句中虚词之,引导学生找出文段中其他含有之的语句,如: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将这两句放在一起,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对比朗读,我会适时提示学生联系父爱之舟等课题,来帮助学生体会异同,进而明确第一个之为代词,后两个则为助词。扫清阅读障碍。

随后,让学生谈谈对盾的初步印象,并鼓励学生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帮楚人吆喝,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夸赞矛的语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首先,提示学生结合翻译的方法,在前面分析盾的基础上,相信学生不难说出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能穿透这一大意。

其次,由于学生感受生涩的文言以及情节的波澜有所生硬。我将会鼓励学生四人一组,将楚人吆喝、群众围观的场面表演出来,适时地指导配以相应的动作。从而体会楚人言语矛盾给情节发展以意料之外的效果。

同时我会在楚人夸赞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自己在现场,会怎么做?接着,在情境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紧扣介词以,启发学生联系已学的文言文《囊萤夜读》中以萤火照书的用法明确含义。针对何如这个词,我会随文结合实例给学生普及文言倒装的相关知识,了解文言这一现象即可。进而帮助学生将此句连贯地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随后,请学生发挥想象:其他人听到质疑之后,可能会说些什么?并鼓励学生站在不同身份、角度去叙述,锻炼表达能力。最后,分小组读,在读中进一步品味楚人言语的矛盾,感受大话到质疑这一严密的情节,环环相扣的精妙。顺势抛出问题: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结果?

这一问题较简单,我会鼓励平时发言少的同学回答,并及时予以反馈,以提高积极性。进而学生便深知由于楚人夸大事实,才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因而入此局面也在情理之中。

环节四:拓展延伸,智慧之升华

在这里,我会请学生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顺势教育学生三思而后行,言行一致。

此刻当学生走出文本开始新的学习,教师就像一位智者把阅读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环节五:总结回顾,智慧之蔓延

课的尾声,学生汇报收获,我予以补充。并请学生完成作业:发挥想象,将本文改编成现代故事。

六、画龙点睛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我的板书图文结合,一目了然。

结束语: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现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24、六年级语文上鹿和狼的故事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鹿和狼的故事听课稿,分享鹿和狼的故事听课感受和记录

鹿和狼的故事说课稿第一篇: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鹿和狼的故事》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

二、设计思想

本文以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生态灾难为例,阐述了自然界里的每一种生物都是自己的角色,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学,知道作者的思路:先叙述具体事例,再分析这一事例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最后从教训中概括出人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的道理,从而实现学习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在学习中既要注重共性发展,又要珍视学生的个性感受。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新词:繁殖、狩猎、锐减、相悖、乃至、一命呜呼、难逃厄运、面目全非、罪魁祸首、苟延残喘。

(2)、读懂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堂上适时使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创设情境,同时采用自读自悟,充分想象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然界里的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人类要尊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2、学习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的错误所在,理解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涵。

五、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生物界中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故事;制作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起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鹿吗?一提到鹿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你们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狼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狼的图片及资料。)

是啊!提起狼我们就会想到凶恶残暴这些词,而在故事、童话、小说中狼更是一种最坏的形象,什么狼心狗肺鬼哭狼嚎披着人皮的狼等(边出示课件,并配上恐怖的叫声),可以说狼在我们心中就是罪恶的化身,应该毫不留情的消灭掉。可哪一天我们将狼赶尽杀绝时又会猛然发现:得引狼入室!这是怎么回事吗?学完这篇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2、板书题目,齐读。

【设计意图:课内外结合,充分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多角度演绎阐释主题,并设计悬念为什么要引狼入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你认为好的和不懂的词语划下来,弄懂词义,并写在积累本上。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习题1的自学效果。(投影出示:①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②四字词的积累。)

3、检查习题2的自学效果: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答)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这个故事的。

4、请同学简单复述这个故事。

5、学生就思想内容质疑,将重点的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设计意图:扫清字词的障碍,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质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三)、围绕重点,合作探究

1、被摧毁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样的?

①老师将松杉葱郁,生机勃勃用描绘性的语言进行渲染,学生闭眼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②老师出示几幅充满生机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说说感受。

③在想象、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读文章第一段,充分感受和谐美丽的自然。

2、被摧毁后的森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①同学们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说话:美丽的鹿在嬉戏,生活在天堂里。)

②(播放凌乱的枪声及凄厉的叫声。)同学们,当我们睁开眼睛,25年过去了,凯巴伯森林已变成这番模样(出示图片)

③指导朗读课文中描述森林的句子。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采用悟读、想象、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语言文字后面蕴含的思想内容,】

④看到那面目全非的森林了吗?看到那苟延残喘的鹿了吗?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吧(出示画面)!

3、鹿正用哀怨的眼睛看着我们,它们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绿色会消退,疾病会蔓延,温馨的家园早已不复存在,灾难是怎样降临的?同学们,这场悲剧是谁造成的?(出示罗斯福的资料)就是罗斯福总统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这场林毁鹿死的悲剧。

(出示问题: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找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与伙伴们交流。)

4、学生分组学习。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阅读课文,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5、重点品味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句子。

①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

②得到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

③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

④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设计意图:鹿群数量变化的后面隐藏着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而这正是这篇文章的重点目标,这一组句子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一条线。】

(四)悟出道理,揭示主旨:

1、造成这样的局面并非罗斯福所愿意的,现在他想听听大家的建议。鹿、狼还有明白真相的你都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出示课件:鹿 、狼 、我对罗斯福说)

【设计意图:读书,是接纳,是吸取,更是思考和创新,在接纳吸取中拓展思维的广度,提升思维的高度,向思维开放。】

2、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归纳出道理,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个道理是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出来的)。

3、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创设情境多读课文。

(1)、让我们把道理告诉罗斯福总统听。(齐读最后一段)

(2)、只让罗斯福总统知道就行了吗?不。那让我们响亮地读给大家听。(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去谈自己的看法,以本为本,培养学生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和读书中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大自然中那么多动物,都有存在的理由,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简单破坏,不要好心干了坏事,为了让森林再次回到以前的样子,他们引狼入室――(出示美国政府 引狼入室计划。)

2、为了不重蹈覆辙,为了让凯巴伯森林万古长青,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3、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的例子,你能说一说吗?《蛇与庄稼》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互分享收集的资料,同时我也为学生提供短文《挽救了澳大利亚的蝴蝶》作为课内教学的拓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努力建立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

4、学生小结本节课收获。

八、作业

写出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

九、板书设计:

鹿和狼的故事说课稿第二篇: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设计

  1.认识狩、宠、厄、悖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4.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1.课前查阅有关生物链的资料。

  2.大屏幕演示总结语,引起学生注意。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由生活导入

  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狼呢?

  《鹿和狼的故事》,看看课文又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

  1.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名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理解苟延残喘、罪魁祸首。

  3.主要内容。

  〈三〉理解

  1.导言

  昔日的森林松杉葱郁,而今却面目全非;原来的鹿群活泼自由,现在却苟延残喘。这严重的生态灾难不能不使我们感到痛心疾首。然而,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如果有人能够劝阻他不再继续这个错误的决定,必将会挽救森林,挽救鹿群,挽救整个生态系统,可惜,罗斯福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同学们,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向总统先生进见直言吧!我们来以形式的创给他写一封信,好吗?

  要想使这封信更具有说服力,我们需要以课本为依据,可以用事实说学文欲望话,可以讲明道理,可以引用身边的例子,要有理有据的阐明你的观点。

  2.自由研读课文,思考如何写信。

  3.小组交流。

  4.集体交流。

  〈四〉总结

  同学们一封封发自肺腑的信,不仅使罗斯福醒悟,也会使更多的人警醒。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这个惨痛的教训不要再重演。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请同学们再回味全文,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老师这也有一句话,送给大家:尊重动物,尊重自然,也就是尊重自己。领悟文旨

25、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一、说教材

《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向我们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这篇《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线为纬线结构全文。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大人孩子忙着准备置办春节前的年货。

文章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文字朴实自然,生动形象,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表现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品质。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他们能够读懂课文内容,能够理清课文的顺序,能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他们对于作者的选材,分清文章的详略、主次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训练,需要教师适时点拨。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记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的详细,哪几天写的简略?为什么这样写?3.体会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与祥和,感受传统节日风俗的氛围。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课文内容并体会作者的选材的构思。因此我将采用朗读与默读结合法,引导点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生则以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学习。

图片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刚好这一篇课文也是新学期后的第一篇,学生对自己刚刚过去的春节,应该有说不完的话题,因此,教师抓住契机引导。

同学们,你们刚刚过完春节,谁能说一说你们过春节时的感受和体会吗?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过春节的心情和感受,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感同身受,也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疏理内容

学生齐读课题后猜想:北京的春节只写了春节这一天吗?那么作者老舍先生是从哪一天写起,到哪一天结束?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此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按时间顺序梳理课文内容)

图片

(三)细读品味,体会年味

在这漫长的一个多月里,老舍先生重点写了哪几个节日,这些节日习俗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完成思维导图。

腊八一一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王

除夕一一家家赶做年菜,吃团圆饭

初一一一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正月十五一一悬灯结彩

思考,老舍先生为什么把这五天写得详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注重思考选材要围绕中心意思来写,与中心意思有关的内容详细写,与中心意思无关地一笔带过,且要引导注意选材是为主题服务的意识,切不可记流水帐)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学完课文,再阅读阅读链接想一想,与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此环节通过对比阅读,体会形式不同的语言表达是为主题服务的意识)

(五)运用方法,学会表达

学完课文,同学们一定也有很多自己过春节的体会和感受吧!快拿起笔来写一写吧!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此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学会抓主线,突重点,灵活选材,为下阶段学习迁移的运用打下基础)

(六)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左边是时间轴线,右边是人们的活动,脉络清淅,详略突出,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26、语文第八课匆匆说课稿,六年级下册

01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学生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积累语言。

3.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4.学习本课生字词。

02教法和学法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练笔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去品味积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03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积极的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互帮互学,实现生本对话,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写,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04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 释题质疑

揭题板书后,首先由学生简要介绍朱自清,了解作者的大致情况,然后向学生发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学情,巧妙的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读通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讨论,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通文章。

(三)细读读懂

好文章要三读,即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瑰丽,得到美的感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因此,这一环节,围绕读展开,结合情景创设,学法选择,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读后悟情。

1.在MTV中赏读课文

把学生带入如诗入画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形象的画面带动学生的思维,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2.自由选择学文方式细读读懂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边读边思考,或不动笔墨不读书,或感情朗读,或默读等方式细细研读文章,悟出道理。

3.合作交流生生对话

在学生细细读书的基础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心中有话要说,营造一方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一吐为快,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4.自主汇报思维碰撞指导朗读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评价中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并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为美读打好基础。

(四)品读读美

1.自由组合感情朗读

读中悟情后还应再读,在读中走个来回。读中悟,悟后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2.配乐朗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独诵,或领读,或齐读,或表演等,把作者的感情与自己相融合,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学生评价与教师的鼓励性评价。

(五)升华体会

营造课堂上的空白,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时间的飞逝,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悟,谈出自己的感想,拉近时空的距离,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要珍惜时间。

【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体会到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提出新的探究性问题: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小组合作补充启迪

(三)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运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为学生的运用语言奠定基础,在以学定教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启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说训练,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流逝,既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甚至能够背诵。读是研究的过程,诵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

05拓宽延伸练笔尝试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积淀了不少的名言、警句、诗词,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时间的流逝也一定有了自己的感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是名言、诗歌、散文等),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厚集薄发,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06课下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27、六年级上册15课金色的鱼钩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15课金色的鱼钩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下午的第15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步骤安排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入情入境的阅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本文讲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在红军过草地时,老班长通过自制鱼钩,尽心尽力的照顾三个受伤战士,直至牺牲的故事。这个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通过学习本课,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也能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学情分析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学生主动建设的过程,因而了解学情尤为重要。五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由于本文是革命故事,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主旨方面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读写鬓、熬等几个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金色鱼钩的由来,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文章重点词句,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反复品读,体会革命军人的崇高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会着重指导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

了解金色鱼钩的由来,体会革命军人的崇高精神是本节课的重点。

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所以一个好的老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这把火。那我将会综合采用引导启发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以及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领会文章主旨,体会到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这样教法和学法能够有效的结合,使教与学达到完美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遵循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制订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会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向学生播放红军长征的视频,以此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共鸣。我会这样说:同学们,这个视频是描写什么呢?对,是描写红军长征的故事,那么同学们现在跟老师一起来学习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吧!

这样能够让学生更直观清晰的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领会文章的主旨。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通过大声朗读课文,并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读的过程当中解决生字词。之后我会出示生字卡,鬓让学生齐读,摹写。这样能加强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3、再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金色鱼钩的由来,创设问题、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大意。

4、品读课文,升华情感。

我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享、老师点拨等方法,品析文章重点语句,如:文章的最后为什么会说到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我会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以前后桌4人一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品味出这句话看似写鱼钩,实写老班长,歌颂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军人的精神,有助于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理解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价值观,以此突破难点。

5、巩固小结。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次回顾了全文,使学生感同身受,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握文章的主旨。

6、课后作业。

学生搜集爱国故事,做平常积累。

7、板书设计。(略)

28、六年级上册26课好的故事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26课好的故事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作者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表现了鲁迅先生关于人生的现实的与哲学的深沉思考。这些深邃的人生哲学和现实感慨,经过鲁迅先生在非常宁静的深夜里的深沉艺术思索,以精美的文字,新颖的联想和独特的构思呈现出来。

作者是在一种开头和结尾互相衔接与呼应的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的。散文开头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继而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在梦境的想象中,错综的交织在一起,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这其中,昏沉的夜即使做梦所处的大的环境,也是鲁迅所生存的黑暗现实的象征;而美的人和美的事则是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绝望反抗心境之下,内心深处对理想、美好、和平境界的向往与抒写。

二、说教法

因课文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作者当时的境遇不了解,所以学习起来有难度。教师要积极引领,适时指导,补充课外资料,学生的探究活动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雅、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超现实想象和情感的层次性变化。

3.品悟文本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四、说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五、说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六、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由鲁迅先生写故乡情景的话题导入,引领学生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板书:好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介绍鲁迅先生笔名由来和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绍《好的故事》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创造条件。

(四)初步感知

读课文,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五)研习探究

出示下面五个问题,引导学生演习探究,学生反馈后,教师明确,是每个学生对文章有个总体上的认识。五个问题分别是:

1.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

2. 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

3.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从文章的开始到结束完成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回环,这个美好的回环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

九、重点赏析

教师找出课文中三个能够反映作者思想的句子,和学生一起重点赏析,结合作者的境遇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这三处重点分别是:

1.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2.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3.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十、写法探究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圆形结构(现实梦境现实),懂得作者这种结构留给人们的思考。

探究结尾处的意义深长。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我只见昏暗的灯光,只见昏沉的夜。希望和虚无,孤独和寂寞,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

十一、提炼升华

鲁迅先生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信念可以编织在梦里,再从梦中又回到现实里继续战斗,这真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也足以证明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情结和对昏沉的夜的憎恶。

十二、说板书设计

现实昏沉的夜

梦境

现实昏沉的夜

板书突出了文章的圆形结构,展示了梦境中的许多景物,这是作者心中最美好的向往和憧憬。

29、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文具的家生字注音组词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文具的家生字注音组词

会写字及组词

文(文学)(语文)(文字)(古文)

找(找到)(自找)(寻找)(找春天)

办(办法)(办事)(办理)(办公)

包(包子)(包工)(包办)(包围)

次(一次)(多次)(次数)(次要)

平(平时)(平分)(公平)(平安)

让(让行)(礼让)(让座)(让位)

会认字及组词

具j(具体)(文具)(玩具)

丢diū(丢弃)(丢下)(丢失)

哪nǎ(哪样)(哪里)(哪来)

新xīn(新鲜)(新生)(新年)

每měi(每天)(每次)(每个)

她tā(她们)(她的)(她人)

些xiē(一些)(有些)(那些)

检jiǎn(检查)(检阅)(体检)

查ch(检查)(查询)(查看)

相关阅读
推荐
  • 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八》 第3题参考答案

    1、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八》 第3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八》练习题及答案第3题参考答案7+3+5=15 6+4+9=19 8+2+6=169+1-4=6 11-1+5=15 18-8-3=7 2、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一》第4题参考答案

  • 13.哪两堆积木可以拼成?用线连起来。

    1、13.哪两堆积木可以拼成?用线连起来。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二十五》练习题及答案13.哪两堆积木可以拼成?用线连起来。 2、1.说一说,谁高?谁矮?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啦》1.说一说,谁高?谁矮?第1棵树高,第2

  •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江南》课后练习

    1、一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江南》课后练习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朗读指导。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先试着自己读一读,这时允许学生以较慢的速度读,尤其是遇到生字,可以借助拼音拼读,以认读汉字为主。在读正确

  • 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

    1、雪地里的小画家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 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答:雪地里来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他们分别画了竹叶、梅花、枫叶、月牙。 2、你感觉自己什么时候很大,什么时候很小?你感觉

  • 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组读第一段,第二组读第二段,第三组读第三段,第四组读第四段,全体一起读第五段。 2、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小蜗牛》课后

  • 文中的《我多想去看看》是想要看什么?想去做什么?

    1、文中的《我多想去看看》是想要看什么?想去做什么? 文中的《我多想去看看》是想要看什么?想去做什么?答:因为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遥远的北京城里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我想去看看广场上壮观的升旗仪式;爸爸告诉我沿着

  • 动物谁在哪里干什么写句子

    1、动物谁在哪里干什么写句子 动物谁在哪里干什么写句子蝴蝶花丛展翅飞。蜘蛛林间结网忙。狮子草原去觅食。老虎山头称霸王。知了树丛唱着歌。喜鹊树中把屋造。 2、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 2.分房子。把附页

  • 谁在哪里干什么写句子一年级

    1、谁在哪里干什么写句子一年级 谁在哪里干什么写句子一年级小鸟树上唱着歌;松鼠林中找食物。鱼儿水里在游泳;乌龟沙滩练身体。猫咪草坪睡懒觉;小猪泥地里洗澡。 2、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玩具》描一描,写一写 北师大

  • 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整十数做一做及答案

    1、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整十数做一做及答案 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整十数做一做及答案答:① 8 8 90 40 38 88 93 45② 80 90 80 90 88 94 89 97 2、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加减速算技巧 45+30=75 45+8=48 45-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