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
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如何促进幼儿科学概念的建构

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如何促进幼儿科学概念的建构

更新时间:2015-06-12 16:40:08

《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如何促进幼儿科学概念的建构》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科学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太仓市沙溪镇幼教中心利泰幼儿园徐美芳   参加太仓市第三期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后,与太仓市名师研修班的老师一起,跟随着省教科院幼特教研究所博士叶晓红导师一起学习,获益匪浅。尤其是本次围绕着《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如何促进幼儿科学概念的建构》的主题以每人准备、抽签决定执教人员的形式进行科学领域中某一个活动的教学,更是令每一个老师都能聚焦于科学领域,使研究更深入。很幸运的是,我被抽中了。由于分科教学的缘故,执教大班科学《会倒立的小丑》,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工作至今的第一个科学集体活动。从接触此内容开始,分析每一环节、每一种材料甚至教师每一个提问,思考并反复推敲背后的意图,也凭借着这些年观摩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理论文章(包括《指南》等),尝试着做一些调整,并在今天进行呈现,这是一个对科学活动的认识和建构的过程。
对于研讨话题“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如何促进幼儿科学概念的建构”,我收集了一些文章,尤其是学习了郑永爱老师撰写《幼儿科学概念的获得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一文,有所启示。文中从“幼儿科学概念”的界定、幼儿科学概念获得(包括概念获得的主要方式、主要途径、幼儿科学概念获得的显著特点)以及对科学教育的启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首先关于“幼儿科学概念”的界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或者是代表一类享有共同特征的人、物体、事件或观念的符号,如花、草、树木等都是概念。而我们要研究的“儿童概念”不同于成人的概念,他是一种简单层次上的抽象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概念是一种简单概括,是对事物共同特征的概括,这里的概括有多种层次,可以是知觉层次上的,可以是动作层次上的,也可以是符号层次上的,但大部分是较低层次上的概括。
其次是幼儿科学概念的获得。概念的获得,实质意义上是指理解了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属性。在概念的获得过程中,幼儿不是被动的、消极地等待各种刺激的出现以形成联想,而是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究这一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检验来发现这一概念。就如科学活动《会倒立的小丑》中,每一个环节中基本上都是以先思考猜想、再实验验证的方法进行,比如在第二环节“探索、发现硬币贴的位置和小丑倒立的关系。”在了解“硬币贴在小丑的两只手的手心上就倒立了起来”的基础上,引发问题: “是不是只要有银币,小丑就一定可以倒立呢?如果硬币贴在小丑的其他地方也能倒立吗?”,鼓励幼儿思考猜想,而猜想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思维和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告诉幼儿“光猜想是不行的,要像科学家一样反复的实验才行!请你们用硬币在刚才你们说的手腕、腰、头等身体部位都试试,看看贴在哪里能让小丑成功倒立。”鼓励幼儿大胆试一试,并多试几个地方,在积极、主动地亲身实践中去验证自己猜想的准确性,获得“原来并不是只要有硬币就行,硬币贴的位置很重要,只有贴在小丑头部下面、两边的位置小丑才能倒立起来。“的认识。
另外概念的形成是自下而上的过程。也就是说,是通过各种具体的例证上升到概念的过程。在《会倒立的小丑》的活动中,影响小丑倒立的因素有两点:即辅助物的位置和轻重。而我也是分别通过探索硬币贴什么位置可以倒立?夹子和回形针哪一种材料能让小丑倒立,逐渐帮助幼儿形成关于重心和平衡的倒立原理。尤其是最后的想办法解决回形针让小丑倒立的环节,更是幼儿在获得新概念后的拓展和提升。对于幼儿来说,由于其各种经验比较具体而贫乏,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处于初级水平,他们主要是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来习得和理解成人所用的概念,他们可以通过观察、辨别、比较、测量等操作过程的方式来获得平衡、重心、力等相关概念。这与《指南》中提出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精神相契合。如《会倒立的小丑》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有效地理解“硬币贴的位置和小丑倒立的关系”,我通过在小丑的身体部位上用红、蓝两色圆片作标记(红色表示能成功倒立;蓝色表示不能成功倒立),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红片成功的位置和小丑的头部位置,通过这种显性的呈现幼儿能比较清晰地发现硬币位置和小丑头部位置的关系。
幼儿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有日常经验和科学活动。日常经验是指不经过专门的教学而在日常交往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中获得的概念,维果斯基称为“日常概念”,儿童不会毫无根据地构建他们的日常概念,他们的日常经验会受到家长和大众传媒的影响。可见家长自身专业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大数据时代下各种传媒自身也是肩负着教育的影响和传递作用。
而科学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自主性科学活动,指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发进行和自主控制的活动,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活动内容、方式和实践等,在活动进行中没有教师或成人参与,一日活动各环节中都有可能发生,比如散步时幼儿发现了西瓜虫,不由自主蹲下去开始观察,并边观察边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发现:“西瓜虫身上一节一节的?”“为什么叫西瓜虫?”“是不是因为卷起来像西瓜一样!”“他平时住在哪里?喜欢吃什么?”等,另一种是支架性科学活动,是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活动时,选择适当的时机介入他们的活动,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满足他们的需要,给予支持和帮助,支架幼儿的学习。这就如叶导师引导我们做观察案例一样,观察幼儿的游戏,发现问题和价值点,适当地引导或给予恰当的支持。最后一种结构性科学活动,是指教师来选择、计划和组织并给予直接指导的活动,就如本活动《会倒立的小丑》。
幼儿科学概念获得对科学教育的启示中指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日常概念的科学化。教师应明确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异同,在教学中以日常概念为基础,经过过滤、提取,最终帮助幼儿形成科学概念。教师能否,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精心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法,澄清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的区别,阐明科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概念教学是否收到实效的关键。我们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女性教师,往往是比较感性的,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模糊或存在偏差,这就需要向小学、中学的科学教师请教,或是通过网络去加强学习,一定要在明确科学、准确地科学概念的前提下去帮助幼儿形成概念!
二是认识到孩子先知经验的重要性。儿童科学概念的获得是一个建构和再建构的过程,我们必须重视儿童的先知经验,因为这是他们建构和再建构的基础。今天的活动中对于孩子先知经验的了解我还是比较欠缺的,没有提早或通过与班级教师的沟通去了解这些孩子对重心、平衡等经验,甚至是探索习惯、记录方式等。今天章丽园长说过,在猜想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孩子的经验水平,并在幼儿的操作探索中可以有侧重地观察部分经验水平存在问题的孩子,并在交流中给予他机会。对于这点我确实是没有想到的,确实,如果让概念偏差的孩子在操作后分享经验和看法,这无疑对这些孩子的概念建构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而已经有了初步经验认识的孩子再去表达交流,这是“锦上添花”,而“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重要!
这段时间,对科学活动从“模糊”到“了解”甚至逐渐“清晰”,这是在学习、磨课以及思维的碰撞中逐渐建构起来的,希望能以这次活动为起点,获得科学活动的再建构!
相关阅读
推荐
  • 浅议科学区域活动的关注点

    区域科探活动的设置,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幼儿能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经验,同时还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幼儿、了解幼儿,从而更好地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结合5月10日有关科学活动组织的培训学习,针对中心内两个幼儿园区域科探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关注适宜性。 在选择活动内容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与主题的整合,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例如,关于沉浮的活动内容,小班可以组织洗水果活动,引导幼儿在洗水果中观察水果在水

  • 《高老鼠和矮老鼠》延伸科学课

    有第一节语言课《高老鼠和矮老鼠》这个故事做铺垫,我把第二节科学课作为高老鼠和矮老鼠的延伸。请小朋友一起来做高老鼠和矮老鼠,带着幼儿一起先去幼儿园底层看看,观察幼儿园里小操场上的大型玩具和大操场上的国旗杆,还有围栏外面马路上的汽车等。然后又带着幼儿站在高处看一看,回教室后再进行讨论,你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在不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高老鼠看到的这些东西是怎么样的?矮老鼠看到的东西又是怎样的?玩具、旗杆、汽车、屋顶、大树看上去是怎么样的?它们有什么变化? 回到教室以后,幼儿展开了讨论,佳佳说:我看见小汽车在地面

  • 大班组科学领域理论学习

    【开场白】首先,我感到很荣幸能成为本次科学领域理论学习的主持人。在科学领域也是一个我很薄弱的领域,所以利用这次时间,我会对科学领域进行再一次的学习与反思。 【正 文】 其实,每位幼儿都好奇好问、爱探索爱活动,几乎科学领域的有关现象和事物,诸如天上飞的小鸟、地上爬的蚂蚁、电视上出现的图象,甚至幼儿自己身上的一颗黑痣或小小的肚脐眼,都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幼儿对于科学活动常常乐此不倦。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幼儿科学活动,如何让幼儿科学活动发挥最大功效,一直是我们思考、探索的问题。 首先,我觉得应该让幼儿多接触

  • 幼儿园班级科学区的创建

    班级科学区是指在班级活动室内为幼儿创设的、可以自由进行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索的空间。小班的科学区活动应该更贴近幼儿生活,更具有游戏性,它的科学区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和玩具吧、沙水区、操作区等结合起来设置设计;中大班中、大班科学区的创建应该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和游戏性,要为幼儿孩子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孩子亲历科学家研究科学的过程。 (一)空间的选择与布置 科学区空间的大小与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班级活动室的面积、朝向、班级 和幼儿人数等因素来确定,要兼顾教学

  •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最近我阅读了《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一书,这本书对我感触很深,书中一个一个鲜活的例子给我在今后的教育中有了很大的帮助和借鉴。那么我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重视现成的教材内容,忽视幼儿的实际生活。 在活动中我觉得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教育活动内容过易或过难,无法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事实上。其实我们应该在幼儿的生活中捕捉科学教育的契机。如我在以往教学中,以小班认识手为例,一般都是使用图片,认识手背、手心、手指头等等,在活动中幼儿往往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没有操作和

  • 环境对孩子游戏的作用和影响

    暑假中,怀着轻松悠闲的心境阅读了董旭花教授主编的《幼儿园科学区(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这本书。首先这本书封面上的三张幼儿活动的照片让我微笑着欣赏了一番。第一张照片中三个孩子在做天平的科学探索,所谓的天平是教师利用两个酸奶盒制作的,孩子专注的眼神和脸上微笑的表情,让我感觉到了孩子们的兴趣。第二张照片是一个小女孩拿着Z字形的水管一头朝里面看,虽然看不到孩子的表情,但水管里的神秘世界让读者都想一探究竟,是什么这么吸引这个小女孩呢?让我感觉到了老师们的创造力和智慧。第三张照片两个小女孩在宽敞舒适的环境中

  • 小议幼儿科学教育之4个原则

    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是引导和帮助幼儿懂得初步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的知识。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实施科学的教育可以使幼儿科学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忽视科学的教育,则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会事与愿违。因此,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必须注意几项基本的教育原则。 一是量力性原则。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建立在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上,并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确定 科学 知识的广度、难度和教育活动的进度。教育内容既不能落后于幼儿智力发展水平,又不能超出幼儿智力发展接受的程度。只有遵循量力性原则,才能避免儿童

  •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班级自然角的创设——科学探索活动指导

    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的一角,供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幼儿收集来的无生物等用品场地,是幼儿开展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场所。自然角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区之一,也是最能激发幼儿观察、探究,促进创新能力发展,丰富幼儿知识的重要渠道。自然角的精心创设,既可美化环境,也可使幼儿从小养成关爱环境-关爱动植物的情感,还利于幼儿观察、分析,从中发现大自然的奥妙,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如何更好地创建自然角,让班级里的自然角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呢? 一、幼儿、教师、家长共同配合创建。 幼儿是主体,自然角的创建应

  • 科学组教学研讨活动的反思

    幼儿园课程纲要中指出科学领域要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方法探索事物,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喜爱动植物,热爱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为目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为期一学期的科学组教学研讨活动圆满结束,在感受喜悦的同时我们收获和成长了许多,不管是听课老师的认真学习还是上课老师的精心准备,都在我们心灵深处播下一颗小小的种子,相信用我们的勤奋努力、仔细认真、踏实创新去灌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