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读《学习中的创造》有感

读《学习中的创造》有感

更新时间:2014-07-22 09:48:16

《读《学习中的创造》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我利用暑假时间,仔细拜读了《学习中的创造》一书。它给了我很多启示,特别是第二章问题与问题意识:学习创造的基点。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尽管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众所周知,传统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而新课程提倡“以问题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课堂中教师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现象,教师提问艺术的高低对学生思维的引导的影响举足轻重。高层次的提问策略往往能鼓励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能使用高层次的思维过程。因此,我认为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的针对性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思维习惯、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要紧扣住课堂的重点、难点。如在教学2B 交通工具一课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描述It is big, it is long, it goes “uuu”, what is it?进行提问,学生已经非常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能很快反应出train;在4B教学中,Shall we go to the park by bus? Shall we go to Shanghai by plane? 在比较这两句话的不同时,学生能够找出几个表面的不同之处——乘坐的交通工具不同、目的地不同,然而,对两个地点the park和Shanghai的用法区别却忽视了,而这正是本课的重难点之一。因此,在设问时应尽量注意比较的针对性,若将交通工具设为同样的,便能减少学生的疑惑;若能将the park& Shanghai划线标注,又能更为直观,针对性更强。
2.提问的开放性
老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都是经过精心预设、环环相扣的,老师总是期望学生能够跟着自己的步伐,将教案演绎出来。有时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期盼相差甚远,老师会很“民主”地询问其他同学的意见,当有同学的回答接近所谓的标准答案时,老师就会大家赞赏。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提问。真正的提问是有引导的、有启发的,它具有不确定性,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例如课堂中的看图说话,续编对话、自编对话都是很好的形式。这些形式能立足于学生学习的现状,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发散学生的思维。
3.提问的探究性
教师进行提问时,应尽量避免提出明知故问的问题,如指着电视机问what’s this? It’s a TV.这样的问题,对于初学TV, 初学句型的儿童来说是必要的。然而,若是整堂课都充斥着这样的问题,虽然能考一考学生的词汇量,但他们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倒不如以礼物的形式出现,请学生一起来猜一猜,探索一下这是什么。再通过个别学生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形式,增加问题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探究;在教学3A an English Friend时,一位老师就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全文,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在称呼Nancy Black时,会叫Nancy,而不是Black;David Black叫David而非Black,这是为什么呢?原本活跃的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片刻后大家又讨论了起来,然而大家也没能够讨论出一个结果。这位老师并没有急着将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将其作为家庭作业请学生回去查找资料,课上交流。虽然并不知道学生们接下来的表现,但相信这堂课中学生是在很仔细的思考这个问题。这位老师不仅恰当地梳理了这个语篇,而且能将其中容易被人忽视的文化知识作为问题抛给学生进行讨论,教会学生思考,查找资料的方法,促使学生进一步地探究。
然而,日常的课堂提问并不是单方面的,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提问是课堂中宝贵的财富。我们往往会发现,低年级儿童的提问率非常高,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总能出人意料,或天真有趣,或新奇,有时也会令人啼笑皆非。而这些出乎意料的问题又是孩子们真正感到困惑的内容,是不加杂质的真疑问。相反,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发言率大大下降了,主动提问更是凤毛麟角。其问题质量也是值得商榷,较多的问题都是直观,缺少深度,不是真交流。
在新课程标准下,老师要充分认识到提问的重要,磨练自己的提问艺术,成为良好的问题设置者、引导者;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意识。
相关阅读
推荐
  • 读李镇西《风中芦苇在思索》

    第一次听到李镇西的名字,是在朱永新的教育在线论坛上。因为他是教育在线网站的总版主,潜意识里总以为他只是一位爱上网的网虫。看他的帖子多了,也通过其他网友的介绍,慢慢了解到,原来他是一位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很会教语文,文章也写得不错。不过,也仅此而已。 这次,学校组织到吴江考察,宿在苏州。因为景仰朱永新教授,所以还没到苏州,就早与沈敏强约好,到时要到苏州大学去选购几本教育类的书。等我们冒雨赶到书店时,差不多书店就要打烊了。总算在书店里一个热心的小姑娘的帮助下,我们比较顺利地买到了书。小姑娘在给我们找书的同时,手

  • 《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教学自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种条件和形式。读完这本书,我只是以一名普通的教师身份,根据平时的实践和思考,粗略地把我对《建设理想课堂》的感受写出来供同仁指教和共勉。 教师应该把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活动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成了不断净化自己灵魂、挑战自身能力、激发自身智慧,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变化的场所。教得是否幸福、愉快,主要取决于在教的过程中能否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能否体现人的创造性!要创造就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改变。由此,可以这样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教育的终点——听唐江澎讲座有感

    听了唐江澎的讲座,感动,崇拜。而后热血澎湃。 我从来没有认真而理性地思考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也只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或者片段中经过着,将我学来的零乱理念拼凑着指导着我的工作,在这个功利而纷乱的社会中,我以为我坚守了教育的底线,但是和唐校长相比,我很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对我以及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一句口号,耳熟能详,确从来没有去追究它真正的意义。而唐校长对它的诠释是:一种谋划教育的眼量、一种思考教育的角度、一种认识教育价值的历史尺度、一种判断教育功效的时间和标准。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真正地理

  • 平平淡淡才是真——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有感

    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价值追求。追求教学效率是各国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各种教学流派不断探索和倡导的理念和策略。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是注重外在形式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还是朴实无华的课堂,切切实实地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看似平淡,但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了。我想应该是后者吧!那如何在平淡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课堂高效呢? 一、正视学生的数学现实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学习智能都是不尽相

  • 暑假每周摘记——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其实是一本关于青年人成才的励志书,。李开复博士用易于理解的成功同心圆以及发生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指出成功是多元化的,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成功的标准也不止一个,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固然是成功,但有勇气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超越过去的人一样是成功的。 也许读这样的书有些不合事宜,人已中年,韶华难在,想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但细细品来,回味悠长,又觉感慨颇多。 做最好的自己,应该自

  • 认清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学生的恐惧

    工作多年的我还常常陷于内心的彷徨之中,有时很自信,有时又用怀疑的眼光来打量自己。有时反复研究,精心设计好了一份教案,自我感觉颇好,对课堂教学信心满满。可是在课堂上却觉得学生根本不配合我,预期的目标不尽达成,心失望得沉入谷底,甚至一味地从学生身上找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味地埋怨学生。现在我懂得了我应该首先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进而逐渐完成自我完整,汇聚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用我的生机勃勃激发学生的生机勃勃,从而创造我和学生共同的理想的课堂新境界。 《教学勇气》还让我明白了

  • 读《教学勇气》有感——学习于共同体中

    每当听到其它学科的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回来后的交流心得。我总觉得我们训练组的老师就像后妈生的小孩没有机会学习。自己只能关起门来教学训练。当我在阅读帕克?帕尔墨的《教学勇气》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这本书不容易学习,里面有些观点很深奥,然而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块璞,它的光芒全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精心打磨才能见到耀眼的、无比珍贵的美玉。果然在我读到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有了心灵的碰撞。 世界上没有优秀教学的公式,而且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

  •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在《教学勇气》一书中,作者提到让学生参与真正共同体的动态是优质教学法的原则。优秀的教师所做的,要远超过把共同体中的新知识传递给学生,优秀的教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共同体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的过程。教学不同于技巧,优质教学一直在本质上是群体共享的。群体共享一词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继续往下看,让我了解了作者所阐述的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它既不是传统教学法中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把结论传授给学生的方法,也不是关注主动学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在共同体模式的教学中,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主

  • 在教学中提升生命的价值(读书心得)

    放暑假了,表姐妹们不无羡慕地说:老师,又要放暑假了,终于可以轻松轻松啦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