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生命在场——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生命在场——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更新时间:2014-09-02 16:08:35

《生命在场——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还没有过的一种读书感觉——舍不得一口气读完,整个9月份就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每天读一点,慢慢消化,有如张文质先生说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他给我们呈现的文字实在有那种不忍一口吃掉的喜欢,有那种今天吃完了明天吃什么的担忧。
读完整本书,脑中一直萦绕着“教育需要爱”,“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需要‘等待’”,“生命在场”……诸多触人心扉的话语,着实让人记忆深刻。
认识“生命在场”的意义。回味《教育是慢的艺术》,令我深省、反思、回味的是贯穿张文质先生整个教育理念的核心——生命在场。我们的教育无论理念如何,无论方法用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有思想的生命,我们顾及的应该是每一个人,而不是少数人,我们看到的是一大部分,而不是小部分的尖子生。整本书中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给我们一遍一遍地展现教育的生命,生命的教育,教育中的“人”以及“人”的教育。
张老师说,如果用“生命化教育”的一个术语来说,那就是“生命在场”。“生命在场”,我细细地咀嚼与品味着。是啊,每一天,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他们的个性、经历、情感与生命的活力,“十个手指有长短”,正是因为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差异,才构成了教育的多姿多采和魅力无穷。今后,我要时时提醒我自己,我的工作对象是有着自己个性的生命个体,我面对时,要想到“生命在场”,要去感悟“生命在场”,要力争让每一个孩子,每一次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承认学生的差异。平时在学校中、教师间,我们不少听见 “这个学生没救了,今天又考了个不及格”“XX嘴巴说说很厉害,可是作业做得一塌糊涂,有什么用呀”“XX跑步第一名有什么稀奇,考试第一名才厉害”……类似这样对学生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听了有什么感受,有的老师就是用考试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是否“成功”,是否是“好学生”,他们忽略了学生的生命感受,学生的身心,学生的思想。我们都知道,学生参差不齐,就如我们“十个手指头还不一样齐”呢,也许有的学生属于大器晚成型的,读小学时懵懵懂懂,若是逼急了,说不定埋没了将来的人才。“生命在场”,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自信,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需要保护他们内心深处对学习的兴趣,或许现在学的东西并不是他想学的,我们不必因为哪个学生成绩差而自责,这决不是懈怠,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孩子的自尊、热情、兴趣、渴望、向往……只要我们以学生的生命为重,总有一天孩子会成长起来。
找准教育的方法。“教育基于真善美,直抵人的心灵,教育直接面对每一个正在生长中的生命,是批判,更是建设”,张先生的言论发人深省。总而言之,教育的视野里一定要有人,时刻记住“生命在场”,要办“人的教育”——人的成长本就是慢的艺术,何况教育!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如何在严格要求学生和尊重学生人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处理班级授课制(面对几十个学生)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班级授课制必然地要求必须有规则,而个别学生可能不断地违反规则,屡教不改)?这些都是我们在工作中要经常面对、不思考的问题。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找不到答案时,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无从着手时,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苦恼时,就去看看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思想,到张文质先生的“生命在场”中找找答案,或许我们的问题就迎忍而解。
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最头疼的就是顽皮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是最困难的,有人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似乎惩罚是对他们最好的办法。在工作中,我们面对那一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用简单地、粗暴的方法去处理,也确实会有一定效果。但是我也相信,每一个教师内心深处,都是无奈而为之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以一种和风细雨的方式从事教育,但可能效果不及前者。这是一对矛盾。面对这对矛盾,张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可以这么说,所有正确的符合人性的教育,总是要比惩罚教育或负面教育要困难得多,人不是不知道正道在哪里,而是走正道太难了,所以我们也不是不知道正面教育它最终有效,而是坚持正面教育太麻烦了、太辛苦了,所以我们总想借助一种比如说惩罚,让孩子感到不自在,感到受到威胁,这样的方式来教育。”
    读完这些文字,我想,今后我也不一定能做到总是耐心地正面教育,不一定总是不依赖批评教育,但这些话,至少让我感到一种力量,一种价值的选择,我将努力去做! 
善待每一个学生。张老师在书多处强调现在的学校办学条件不够,学校、班额太大,教师照顾不到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说“中国有那么多‘名师’可以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让美国的教育家博耶想象不到。张老师说:“我坐在一个又一个教室之中,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每一个人,一个又一个的人,有时我甚至会忘了自己确切的‘任务’,而把目光长久地落在某一个孩子身上,我发现在自己的目光中,常常洋溢着父亲式的忧虑和悲情,有时,课堂上一个微小的成功也会让我眼睛湿润,情绪难以抑制--我知道,我期待的就是每一个孩子幸福、充实的童年生活,课堂上淡淡的、自然流淌的人性的美。”他作为一个听课者,一个课堂教学工作的“局外人”,比我们的当局者更关注我们的学生,他能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坐在教室中看学生,想想自己,也确实有点惭愧,在课堂上,很多时候,为了自己所谓的教学任务,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更“顺利”,关注到的、站起来发言的往往就是这么几个人,有时还觉得班中极少数的尖子生的精彩发言就代表了全体学生,其实,大部分学生只是在云里雾里的听着,也许还有人根本就没有听着,一节课下来,统计一下发言的学生面,只有10%,有时还不到,可想而知,班中的大部分学生我没有顾及到。在作业布置时我们有考虑到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了吗?无论是作业的量还是作业的内容上,都是统一内容同一量,做得不好还一个劲的批评,即使在作业辅导时有那么点“因材施教”的意识,也是态度生硬,不太情愿,总有那么点是你自己上课不听,所以作业做得这么差的意思。
读着张老师的话语,我在惭愧之余有了一份激动,一份震撼:“生命化教育”呈现的是理念,是理想,也是感性着的理性。整本书洋溢着生命的醇香,为我们勾勒出美好的憧憬——教育“人”,快乐“人”,幸福“人”,关注、善待每一个人。我知道,我离“张文质”所设想的还有距离,但我相信自己已经依稀模糊,越来越近了。
“教育是慢的艺术”、“生命在场”,张文质先生说出了真相,说出了真理。本该结束我的读后感,但还是有点舍不得,让我再摘录一段张老师的金玉良言作为我读后感的结束语:我深信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生命意识才是学校文化最具意义的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他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一个人在影响、默化、润泽着他班上每一个学生的……遇上好老师不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个家族的福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福分,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涉取的并能最后转化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
相关阅读
推荐
  • 润物细无声——再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把同一本书多读几次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最近拜读了望海发在博客网上的一篇题为《人都是在影响中长大的》文章,再去把《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看了看,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有一句话:我们总是在接受着影响。对教师来说是这样的,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做教师的是学生除了父母之外接触最多的人,是受影响最大的之一,教师在有意或无意中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不仅在学识上要做一个智者,在师德上更应是一个大写的人生,

  • 魏书生的一堂公开课引发的启迪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一书中记载着魏书生的一堂公开课的片断:那时在1978年,魏书生任教了一个全年级最好的快班和一个全年级最差的慢班。就在这年的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领导通知他要他给全区的教师们上一节大型公开课,而且要求在慢班中开课。 下面是一段魏书生与学生的精彩对话: 魏书生与学生商量怎么办?学生喊:别在我们班上!到哪儿去上?到你那个尖子班上。在咱们班不行吗?不行,我们害怕。咱们打架,胆子大得很,什么都不怕,怎么上课反倒怕了呢?打架都好几年了,公开课咱们没上过,怕给你丢脸。老师不怕丢脸还不行吗?老师把讲的内

  • 再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感悟

    欢欢喜喜过完牛年后,就得为自己接下去的工作充电准备了。在表姐的书架上看了好久,决定再去品读《心和气和的一年级》。记得上次看这本书是因为急切地想知道如何管好一年级,那是就走马观花迫不及待地看完了此书。现在一年级的上半学期结束了,我想再来看看这本书,和自己刚走过的教学路途对比一下,让心灵彻底反思。 花了二天时间一字一句地看这本沉甸甸的书。一边翻阅一边思考,还不忘对比着。思绪又回到了课堂,那些难忘时刻像快照一样在我脑海中一一跳动。看到感动之处嘴角不自觉地往上翘,一个人偷偷乐着。心平气和就是一种心态,一种方式。对

  • 浮华的背后——观《满城尽带黄金甲》有感

    早几天前,我就听说了由张艺谋导演,巩俐、周润发和周杰伦主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场面极其奢华,特别是那场在满地菊花上的厮杀,给每个看过电影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故事的情节,我也知道了一点点(从广告中了解到的),总想一睹为快。 记得还在读师范的时候,曾经连着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当时看过后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悬乎!难懂!所以对张和巩并没有留下很好的记忆。虽然中间也看过几部他们的片子,可能是自己的认知水平偏低吧,总觉得不是很明白,也就一直没有喜欢上。现在听说又有了新的电

  • 读余映潮——课型设计的艺术

    课型,按余映潮老师的看法,就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它是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地,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什么课型。 余映潮在《阅读教学艺术50讲》第3章《课型设计的艺术》中,本着活动充分的原则,从常规的与创新的、常见的与新颖的角度选说如下几组有代表性的课型及其设计: 第一组:教读课、自读课 第二组:朗读课、说读课 第三组:语言学用课、文学欣赏课 第四组:学法指导课、探究性学习课 本章共分这样八讲,这里重点介绍学法指导课。 在读《听余映潮讲课时》时,我就有一种

  • 《凤眼菩提》读后感

    林清玄,一个喜欢谈禅,喜欢说佛经故事的台湾文人。 他的菩提系列散文有十本,分别是《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这些书,清幽大气,是以一个佛教徒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文章委婉轻柔,充满悲悯情怀。他没有简单地讲经说道,而是用一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经文,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和现象说开去,让道理渗透到日常最简单最普通的生活和感受中。 我最喜欢《凤眼菩提》书中一文《重瓣水仙》里的这样

  • 引生本之泉 润自然生命——读《教育激扬生命》后感

    当我们享受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之美景时,不要忘了,大自然更赋予了人类丰富而精美的生命。生命始于自然,则应以自然的方式牧养。生命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但每每说起学生的精神生命,我们总觉得很沉重。学习的重压,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被动地接收式学习,使得学习枯燥乏味。捧读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则有一种智慧被点燃,生命被激扬的真切感受。 生本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在自由的国度里,急切地睁开观察真善美的眼睛,愉悦地接受知识给他们提供的欣赏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生命被唤醒,内心的小宇宙不断地膨大起来,就会成为强

  • 认清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学生的恐惧

    工作多年的我还常常陷于内心的彷徨之中,有时很自信,有时又用怀疑的眼光来打量自己。有时反复研究,精心设计好了一份教案,自我感觉颇好,对课堂教学信心满满。可是在课堂上却觉得学生根本不配合我,预期的目标不尽达成,心失望得沉入谷底,甚至一味地从学生身上找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味地埋怨学生。现在我懂得了我应该首先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进而逐渐完成自我完整,汇聚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用我的生机勃勃激发学生的生机勃勃,从而创造我和学生共同的理想的课堂新境界。 《教学勇气》还让我明白了

  • 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学——读《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

    学会学习需要什么呢?首先是热爱学习的态度,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想学习,愿意学习,并能从学习中感受乐趣。其次,是获得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地学习策略和方法,有比较高的学习效率。再次,是具备相应的继续学习的知识基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