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读《北极光》后感(二)

读《北极光》后感(二)

更新时间:2016-02-01 16:50:43

《读《北极光》后感(二)》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人类的生命本身脆弱,只是特定的环境保护以及生活条件使我们的生命变得丰腴起来,逐渐地光鲜亮丽起来。可正因为太多的生命优越了,于是生命的价值好像渐渐被削减。然而把生命置入到宇宙自然之间,置于这荒凉凋零的严寒之间,在一片白色的衬托下才能发现其弥足珍贵之处,所以探险家们,不是在用生命赌经历;而是真正的回归到了生命本初的意义,用敬畏之心,童真般的,投入到自然之中。所以,当我们大多数人以为自己是在“行走”时,只看到了各地风貌,却没有见到风貌之后的灵魂。星野在书中说道:“自从1978年移居阿拉斯加以来,几乎每年我都会去北极的这片土地,为了去见那些波涛一般涌过广阔原野的北美驯鹿群。正如古老的印第安俗语所讲:‘没有谁能知道北美驯鹿与风的行踪。’”我敢肯定,星野是用心在看这片弥足珍贵土地,他用一颗最诚挚的心,去洞晓这神圣而美好的一切,比如许多无法破晓的神秘现象。也正如他后来所说的:“大自然偶尔也会回应我的憧憬,让我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去窥视这个世界。”
  我总是向往普罗旺斯大片大片的薰衣草花田,向往亚维农古老而又神秘的古教皇宫,向往那阳光下的向日葵,我总是疯狂地对它们想象,可是我却只“见识“到了它们的浪漫,越来越商业化的今天,它本身的含义却逐渐被人们忽略,大自然造物主,寄予了这片土地如此美好的一切,我们就应该以最纯净的心灵去接受它。或许不该说是“接受”,我们能做的,也仅仅是“景仰”。
  所以,旅行也并非旅游。“行走”有着它本身的意义。
  在行走的旅途中,星野小心翼翼得把每一处风景、每一个人、每一段历史,都编入到了阿拉斯基的千万年的自然基貌之中。那些我们很多人未曾见过的冰河、星空、雪岩、河流、极光、北美驯鹿、鲸,看似虚幻但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影像,串联成了一幅乐观、积极、真实、坦诚的长卷。第一次感觉到,胶卷在相机中走过留下的那些印记,会给我们如此大震撼。书上有一幅插画,内容是:在科巴克河畔,一具驯鹿的残骸定格在那里。而图片的下面有这样一行文字:“科巴克河流域的爱斯基摩人在上千年间,靠猎捕度过这条河的北美驯鹿为生。”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我想,这是给在阿拉斯加这片土地上生存的爱斯基摩人的一个重大考验!那些和自然相依为命的人们,为了生存,却不得不给自然造成伤害。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他们更是背负着来自远古与未来的双重压力,依旧用最淳朴的态度生活着。那些让人感动的,每个人的故事,都出自对生命,无论是人类的,还是动物,甚或草木山川的,最真诚的敬意与尊重,最重要的是,“万物一体”,没有任何间隙,如血液般,被天然的捆绑在了一起。而那些“不得不”的行为,会被大自然的宽容所谅解。
  在《虚幻的阿拉斯加核试验场》一章中,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成员们来到这片土地,带来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人类能够获得不可估计的力量……”这句话是不被我赞同的。当然它也不会被这个古老的民族赞同。这在下文《苦恼的古奇印第安人》一章中得到了印证。
  古奇印第安人。就连美国人,也几乎没人知道这个部落的名字。在老约翰勒伊克旁的北极圈村庄里,他们拒绝了来自现代的土地改革政策,以不知多少倍于现代功利观念的力量,将传统的古奇印第安的传统保留了下来:“最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我们是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续生活……”
  那些放弃了自己的名利,与政府对抗核计划的人;放弃了与白人的仇恨,寂寞地看护墓地的阿留申人;留在古老的爱斯基摩人村落的白人;在祭祀仪式中祈祷平和的越战老兵;在德纳里大本营奔走的人。他们心中追求的其实很简单,他们的内心也很澄澈。星野在阿拉斯加的伙伴——比尔.布莱特的桌前的墙上写着他喜欢的冒险家的一段话:
   Give me a winter,(给我一个冬季,)
   Give me dogs,(给我同行的狗,)
   And you can have the rest.(然后就什么都够了。)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部传奇。没有华丽的装饰,却足以感动天地。又或者根本不需要感动,只是要记得。记得,那个属于,他们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最深处,可以被全部生命所感知的,地方。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人,一直都在寻找光的旅途中。这句话出于《率真的越战老兵》一章:
  “我在阿拉斯加遇到的许多人现在都重生了。世界末已经来临,尽管新的时代还充满了未知,但眼前微弱的光,正是点点的希望。也正是因为有了各种各样人们的故事,才让阿拉斯基美丽的自然更加充满光辉。人,一直都步行在寻找光的漫长旅途中。”
   我想,星野道夫或许料到了,或许并不是他所期望的那样,他这样的记录,给予了多少未曾抵达过那极光之地的人以力量。这样的结果是好还是坏呢?或许我们只能默默地祈祷,在这里留下回忆,让山林维系心灵的秘密吧。记住,不要带走任何一切!
  那些走入自然之中的人,那些寻找光的行者,没有“到达”与“离开”的观念,他们一直都在行走,一直都在自然之中。他们不是为了求得什么,无欲无求,只是受到了心灵的导引。我的脑海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自然之美,就是用最低调的方式,展示着最自信的,最虔诚的,对自身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它也是一种生命的美,是生命的真谛。
  然而。这些灵光一闪的念头,在尘世的洪流中,总是变得隐秘而单薄。
  我们仅仅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尾巴上,该怎么样去定位自然。是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敬重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呢,还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层出不穷的野味馆?      我想,那个时候,什么都会变得苍白无力。 
     我也一直在想,或许我们要先保护好只属于自己的那个地方。真诚的,与它共同生灭。
相关阅读
推荐
  • 我们没有理由懈怠——读《小豆豆和小豆豆们》有感

    【引子】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 摘自《读书之乐》 【简介】 1984年,联合国的官员在读完英文版的《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后,认为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因而任命她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第4位、亚洲历史上第1位亲善大使。 担任亲善大使后,黑柳彻子陆续访问了坦桑尼亚、尼日尔、印度、莫桑比克

  • 深深的无奈——看《非常公民》有感

    爱新觉罗溥仪,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名字,他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也就是所谓的末代皇帝。他曾享受过宫廷的奢华和安逸,却也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和艰辛,从一个高高在上、万人景仰的皇帝,演变成一个新中国的普通公民,这期间的风风雨雨是我们常人所不能想像的。 当我看完《非常公民》(溥仪和他的五个女人)这本书时,思绪便被他那种深深的无奈所牵引着,虽没有感同身受,但却能理解他的这种无奈的心情。也许用了不起来形容他不太合适,可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与众不同

  • 也看《小学生世界》感悟

    冬日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晒在身上,真是舒服极了。新一期的《小学生世界》又来了,不知怎么回事,这一期多了一本。看到孩子们拿到书时的喜悦心情,想一气呵成的可爱样子,我也忍不住拿起多的那本书看了起来。 捧起书时正好是书的背面,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小小书画廊,五幅小朋友的画意趣十足,画得太好啦。有那些创意我未曾想到过,难怪会说一个学生,一个世界了。这本低段小朋友的书拼音文字相结合,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带来了方便,也为二年级有孩子们带来了挑战。书中发表的小朋友们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我想班中的小朋友看这样的小文章看多了大概就

  • 感激生命,快乐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受

    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这是海伦凯勒自勉的一句话,也是她忘记身体疾病,自信生活的动力。说是自我鼓励也好,说是自我安慰也好,透过这句话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她的坚强。这些天再次品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受着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对生活的热爱,她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她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感激。尽管她的命运比别人曲折,但她没有向命运低头。 看了这本书我想说的很多很多:首先是感激生命。我是一个健康的生命,我能够用

  • 孩子的悲哀——《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以日记的形式边叙边论他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生活化的文字表述,阅读起来十分容易,但字里行间却总是会爆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之所以说爆出,是因为这些问题从来没有被我注意过。 比如说孩子面对老师时因为恐惧与害怕失败而做出的自我保护策略。他的一个学生在回答48的一半的多少时,总是低声回答24 ,无论他怎样诱导那个孩子都无法自信而大声地说出这个由她得出的正确答案。 他的学生有时会不经过思考而随便报出一个答案 ,这比没有回答要好,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样一来老师肯定认为他们已经思考过,只不过得到了错误

  •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在《教学勇气》一书中,作者提到让学生参与真正共同体的动态是优质教学法的原则。优秀的教师所做的,要远超过把共同体中的新知识传递给学生,优秀的教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共同体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的过程。教学不同于技巧,优质教学一直在本质上是群体共享的。群体共享一词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继续往下看,让我了解了作者所阐述的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它既不是传统教学法中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把结论传授给学生的方法,也不是关注主动学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在共同体模式的教学中,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主

  • 读《课堂教学答问艺术探讨》有感

    前几天,我读了李如密、刘文娟老师的《课堂教学答问艺术探讨》一文。书中提到,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教学答问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答问艺术具有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深化教学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运用教学答问艺术,要遵循启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正面应对策略、幽默化解策略、规避锋芒策略、巧抛绣球策略、因势利导策略、以退激进策略等来应对学生的提问。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更重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问。然而,问是更重要的,它意味着思考、发现和探索。它能

  • 在教学中提升生命的价值(读书心得)

    放暑假了,表姐妹们不无羡慕地说:老师,又要放暑假了,终于可以轻松轻松啦

  • 认识自己——读《教学勇气》有感

    拿起帕克帕尔默所著的《教学勇气》,尚未翻开扉页,内心便疑虑重重。在大作家帕克的心底,教学勇气到底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收获教学勇气,并恰到好处地将其内化为教学的动力? 在阅读中,有这样两个概念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关于自身认同,帕克如是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而对于自身完整,帕克是这样理解的,自身完整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其中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我选择的赋予生命活力的方式与汇聚在我内部的各种力量有关。 细细品味这两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