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读《小学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读《小学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19-01-11 13:03:14

《读《小学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本次所选的研究课题是针对小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针对课题我阅读了有关课题的书籍和期刊资料,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各位专家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使我受益匪浅。

    我阅读了黄月胜教授的《小学儿童心理学》及李力红教授的《青少年心理学》等专著,了解了注意的内涵、特点以及种类。

一、何为注意?

对于注意的概念是什么并没有盖棺定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乌申斯基将注意视为是外界事物进入我们的内心的窗口,是对外部世界选择的过程;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铁钦纳认为,“注意是一种可以被觉察的清晰性,或者是某种事物清晰性的表述”;Allport则提出,“注意是人对自己意识的主动支配和调控,帮助意识主体筛选出对自身有意义的外部刺激,并对此做出相应的回应的过程。”而我国的彭聃龄教授认为,“所谓的注意其实就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于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该种定义是被引用最多的。张亚旭学者把人们的注意划分为三部分的资源,即警觉性注意资源、选择性注意资源和有限容量注意资源,这三个部分根据情景的变化其含义也会发生变化。每个学者从不同的范式给出了注意的定义,虽表述不尽相同,但其本质上却是一致的。我认为,注意作为我们的一种意识形态,是贯穿于所有的心理活动中的,不管是哪一个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想象、记忆、思维等,都离不开注意这个基本的过程。注意像是一个闸口一样,凡是能顺利通过闸口的信息,才能进入个体的主流意识中,被主体加工和利用。注意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依附于其他的心理过程,从而发挥自我作用。

二、注意的特点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帮助主体选择什么作为认知对象,而集中性是可以保证这一认知活动克服干扰事物顺利完成。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密切相关的,而当主体对某一觉知对象进行指向和集中时,人们的意识范围也会相应的缩小。注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基本作用就是选择信息,使符合人们需要或兴趣的事物处于认知活动的中心,提高主体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效率。除此之外,注意还有调节和矫正认知活动中进行的状态,保证对事物产生最清晰、最鲜明的反映,提高我们的日常学习或工作效率。
三、注意的种类: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注意进行了分类,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根据有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进行的分类。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以及有意后注意。

(1) 无意注意:所谓的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主体付出意志努力的一种注意状态。引起个体无意注意的有两个要素,即内因和外因。外因主要包括外界刺激的强度、运动状态、事物特异性等;而内因则包括个体的需要、兴趣等。如正在上课的学生,这时突然有人推门进来,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转向他,这种过程是不需要意志努力,且没有预定的目的的,该种注意就是无意注意。

(2) 有意注意:个体需要预定的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过程,个体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主要依赖这种注意来进行。该种注意力对于孩子的意志力提出的要求高,整个课堂的进行需要他们保证有意注意的状态。

(3) 有意后注意:该种注意类别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具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双重属性,既有预先设定的目的,又不需要过多的意志力参与,通常个体比较熟悉的任务,会使用有意后注意,节省主体很多意志力的消耗。

通过阅读与反思,我更加深入了解了注意的概念及内涵,深刻认识了它的特点,并掌握了注意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注意种类的发展特点,这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奠定了基础。
相关阅读
推荐
  • 于细微处见真情——读《心情监测站的故事》有感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心情晴雨特色作业,这是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塔山小学就学生作业的一个新举措,就如《大众日报》、《中国教育报》称之:心情作业架起师生间的心桥,在每个孩子心灵里安装了一个监测器,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为童年插上翅膀,尽情翱翔。 一、 感动于细微处见真情 从常理的角度去思考:回家作业便是回家作业,往往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回家作业不外乎是为了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然而塔山小学的老师们却让每个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画上今天的心情,笑脸或哭脸,老师便根据学生的图示进

  • 活着的理由——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知道余华是在好几年前,听说他的作品也在很久之前,但真正去读他的作品却在几天前。那天本是陪孩子去冰心书屋借书,在等待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书架上有许多余华的书:《兄弟》、《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世事如烟》、《许三观卖血记》出于一种好奇,我随手拿起一本《活着》翻阅着,在他中文版的自序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下子便打动了我,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虽然这句话读来有点拗口,但细细品味却很是耐人寻味。于是,我就买下了《活着》,打算回家好好去读读他为什么要这么阐述活着的理由。 《活着》的

  •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读后感

    习惯是什么呢?我心中不是很明了,而且还说不出个定义来。特意翻阅了字典,它上面有两种解释:1、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2、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会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习惯,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不可能天生就拥有一身的好习惯,而不粘有坏习惯。不管过去如何,习惯怎样,但做了老师,就要有教师的风范和表率,你的举手投足可能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像。 这几天看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后感触颇深。照书上的100条好习惯检察自己,发觉

  •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读“让双脚落在地上”有感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阿荣旗王杰小学 史金凤 读让双脚落在地上有感 近日,我在工作之余,拜读了内蒙古教育新视角栏目:作者高波写的一篇文章让双脚落在地上看到这个题目,我感到很好奇,怀着好奇读了下去。原来是作者偶然翻阅入学新生的未来展望,不禁被他们的一、雄心壮志深深吸引,他们憧憬着自己能成为商界巨子、政界精英、学界翘楚,以及各个领域的接触人物。几十份展望中,作者看到了志存高远的自信,却很少看到脚踏实地的态度,看到了对成功者的仰慕,却很少看到对如何成功的思考,一些不易出彩而有为社会必需的平常职业,更是完全不

  • 读《教育在十字路口》后感

    1943年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雅克马里坦用他的如椽之笔,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正如在著作《教育在十字路口》的封面上所写教育的目的应在于:借助知识、智慧和爱,使个体获得精神解放,并以此唤醒和释放学生本性中的精神渴望、提升学生的心灵层次。因为唯有当教育成为精神自由的主人、背离技术至上的奴隶之时,其才能真正地摆脱徘徊,走出十字路口,这段话对我的启示尤其深刻。阅读着他的真知灼见,既佩服又羡慕,我明白了教学的乐趣就在于耕耘,哪怕孤独地艰难行走,也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明白了教学的乐趣也在于探索,

  • 看《最美的眼神》有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说托尔斯泰的目光如一把剑,说母亲的眼神里透出的是慈爱,可见一个人眼神里的世界是多么的丰富。看完这篇文章,我想到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眼神里是什么内容,我想最多的是严肃吧。我喜欢把双手交叉抱在胸前,在配上我严肃的表情,怪不得有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应该多笑笑,你笑起来比较好看。其实我是爱笑的,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在学生面前总是板着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学生吗?是让学生见我怕吗?其实我不喜欢学生怕我,为什么要怕我呢,我也喜欢和学生聊天,但是,那严肃的眼神好象成了我的保护色。 这几天,我总是试着换一种眼

  • “学教”的幸福,让我思绪万千

    今天在阅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时,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学教的幸福,让我思绪万千。 在学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并年复一年重复着,这样的工作不禁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趣,渐渐地对工作失去了原有的热情。但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当我们把教学不再视为工作,而是视为一种生命活动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就会充满了灵性和活力;当我们不再把学生视为教学任务时,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就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课堂就会成为不断自我提升,激发自身智慧的场所,身在这样的场所,我们教师感受到的必定是幸福,而幸福的教学必定也能带给学生

  • 教和学于共同体中理解现实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感受颇深的是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美丽所凝聚。在这一章中,现实是共同体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教和学就是一个无法割分的共同体,我们寻求的共同体模式是一个能拥抱指引和优化教育的核心使命也是认知、教学和学系的使命。我们将从最具挑战的教学概念的核心教学就是开拓一个时间真正共同体的空间,来寻找这一概念多方面的线索。 师生共同学习,是一种氛围,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为老师是一个引导着,教育者,很多时候,学生就是围着老师的思路来进行

  • 在教学中提升生命的价值(读书心得)

    放暑假了,表姐妹们不无羡慕地说:老师,又要放暑假了,终于可以轻松轻松啦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