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有效”从提问开始——读《有效教学方法》有感

“有效”从提问开始——读《有效教学方法》有感

更新时间:2019-06-22 18:44:52

《“有效”从提问开始——读《有效教学方法》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在阅读《有效教学方法》第七章《提问策略》后,对照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发现做到有效不容易。有时,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少”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没有提出“有效的问题”。
   一、要清楚自己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问题是支持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工具。因此,在备课预设和课堂教学时就要关注这一点,明确每一个问题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在读懂教材之后,要决定自己这节课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然后选择最佳的问题组合来达到目标。而有的教师自己在课堂上有时在追问了“为什么”后,自己都不知道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 那么,这样的问题就毫无价值可言了。
   二、不要急于自己回答问题
   有些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打断他们,一种情况是学生刚开口,教师一听是错误的答案,就马上打断,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另一种情况四,学生开始回答了,却被中途打断,只能听教师对回答的提示。不用说,这两种情况的结果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建立更复杂的成果。应该对已有的回答加以探询来激发新的信息并超越已有的正确的答案,或者在错误的回答之后提供暗示和探索。这些才是重要的,因为这样不管是对还是错,毕竟拓展了学生给出完整回答的权利。
   三、不要只接受自己期望的答案。
   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不是为自我设计,而是为学生设计。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一种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以张扬。因此,当学生的答案不够精炼,或者稍有偏差时,教师不要急于予以纠正。不完整的让同伴去补充,完善;有问题让同伴去发现,纠正。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比教师讲更好。不能达到完善时,可以在等学生说完后,抓住机会,做探询性地提问,使学生说出你想得到的答案。这样做可能更能使得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四、不要用问题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对于不愿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经常提问他,即使没举手,脸憋得通红也点他的名;对于干扰课堂的学生,问他一个他不可能知道的问题,让他答不上来,让他难堪;对于回答粗心的同学进行连珠炮式的追问。课堂上,我经常这样做,认为这是是关心学生,是给他们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或是提醒他们认真听讲。
   读了《有效教学法》才知道,这也是一种惩罚。这样做让学生的自我感觉差、信心不足、比没有回答问题前更紧张了,会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消耗学生的精力以及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会一直使你的动机受到怀疑,这时的提问就没有任何的效果了。应该就事论事,不愿回答问题的,可事先给一些示例性的问题,干扰课堂的可以给予一些纪律的制裁或者是惩罚。
   了解了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效的提问是教学的一项技能,这项技能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工具。掌握技能,灵活运用就是我读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感受。
相关阅读
推荐
  • 怎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理想的状态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就已情有独钟。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说明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朱永新教授更是一再地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阅读必将带动学生的学习、教科书、教辅书不能替代课外阅读、家长在孩子阅读中该充当怎样的角色、阅读应与实践相结合、怎样的阅读状态才是理想的状态等问题。(详见《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user1/sly9992/125636.html)课外阅读已经越来越被教师、家长所重视

  • 过程就是一切——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感动一词萦绕耳际,挥之不去,因雷夫老师的执着追求而感动,因孩子们的杰出表现而感动,因这普通而又充满奇迹的教室而感动 在整本书中,这样一句话常被提起过程就是一切。如我们追求完美,但永远无法企及。追寻的过程就是一切。[P103]但付出的努力才是真正的奖赏。再多掌声也比不上孩子们所经历的探索,以及为了使每一个演出不同凡响所付出的努力。过程就是一切。[P202]然而好的表演和其他的事情是一样的,都是由十分的天赋加上九十分的努力而来的。[P209]教育专家尹建莉在联合推荐中也这样写道:作

  • 教师的责任和素质——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后感

    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摘自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 读着这样的语句,确实能给人以心智的启迪,教育需要智慧与真情,也只有拥有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才能如阳光般照遍大地,使荒漠变成绿洲。读着这样的语句,也让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心中忐忑,不知自己能否胜任教育的工作? 一、教师的责任: 1、引领学生的成长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作为

  • 我与《三个儿子》的邂逅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往往呵护有加,关怀备至,深怕自己的孩子遭受一丝丝的委屈,更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点的伤害,还常常以孩子为荣,向人诉说孩子的种种优点和长处。于是乎,孩子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于置自己的父母不顾,只顾念自己的要求是否得到了满足,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舒服,哪还记得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和艰辛? 正因为这势头愈显强势,我们的课文在编排中经常会有一些有关孝敬教育的文章,旨在老师的传授中让孩子们明白: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等,而《三个儿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典

  • 后进生与潜能生

    下午上网时看一篇教育文章,说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称为后进生是不合理的,这种称谓极大地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和自信,为了孩子们的发展计,改称他们为潜能生会比较好。 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对这类学生的称呼比较直接,就叫差生,甚至对某些孩子称之为双差生品学皆差的意思。差这个字眼确实刺眼,所以后来改称后进生了,表示这些孩子们并不是很差,他们只是进步得比较慢而已,终究还是会进步的,只是那要等到很久以后。于是很多班主任写论文,将题目也由《师爱无敌浅谈差生的转化》改为《师爱无敌浅谈后进生的转化》了。现在大约觉得后进还是会伤害到

  • 高度尊重学生——读《幸福地做老师》有感

    荆志强的《幸福地做老师》一书中,结合自我实践中一个个鲜明的案例,使我对生本有了新的认识。之前只是能熟练地说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口号,但在实际教学中总会产生偏离。 学校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们,发展学生的智慧与能力。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学校更应该肩负起促进与指导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职责。荆老师的生本便能起到德育和智育的完美共生,在他生本实验班中的学生每一个都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发言,课后更能充满自信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整个集体呈现给人一种良性竞争的和谐氛围。 在

  • 让学生承认自我,做出自我---《我的理想课堂》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这是我们教师的共同信念。对于学生,我们只有坚信他想改变,想成为好人,想有出息,这样诲人不倦才有动力和基础,我们的工作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和信心。 现在的教育不可否认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我们不只一次地听说,并自己也经常感慨,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没法教。我们更会无意识地给学生加上一个个标签,而有一些往往是差生,落后生,后进生。尽管我们也曾满腔热情地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倾注关爱,信任,但事实却是,我们被一次次的失望而击溃,我们可能也因此而选择放弃。 不变的学

  • 《学习动机》学习笔记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动机有三种作用:激发行为 行为定向 维持行为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 内驱力和需要的关系呈正比。 诱因指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或情境,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凡驱使个体趋向或接近目标者为正诱因。如奖品。反之为负诱因

  • 脚踏实地,终有超越——读《听那成长的拔节声》有感

    在阅读《听那成长的拔节声》这本书时,总是非常喜欢尹老师在每一章节开头的那一段引文。在夏之篇中尹老师提到,日复一日的工作看似雷同,却对每一个人的专业发展起着积累经验、积蓄内力的作用。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付出多而收获少就放弃努力,专业的提高是量变积累后达到的质变与飞跃。她用一位美国运动员的例子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过程,所以,只要踏实地走过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我们在专业成长方面终究会有超越的那一天。翻开夏之篇,尹老师带领我们见证了她的专业提升之旅。 首先,她强调团队合作的精神,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她从一次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