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语文教育文化学》读书心得

《语文教育文化学》读书心得

更新时间:2019-11-18 18:54:10

《《语文教育文化学》读书心得》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 By: 19苗毛胜 ]由曹明海,陈秀春所著的《语文教育文化学》一书是我近期的进行课题研究中所阅读的书籍,因为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学生年龄处于尚未成熟,但是已经逐渐形成自己思想的时候,如果所选择的教育方法不正确,那么学生也不会接受,因此找到一个适宜的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成为了本人一直思考的问题。而在这本书中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为本人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建议,具体如下所示:

1.尊重学生个性,做到智能面前人人平等

在学生阶段,学生教师给予学生平等与尊重是对其实施教育的必要前提。因为学生在进入学校时,其只是一张白纸,只有教师给予充分的指导,才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化的培养。同时,因为每个学生所生长的环境与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使得学生并未接受过学校类教育的禁锢,因此教师能否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并愿意深入地去对学生有一个全面化的了解成为了其选择因材施教方法的重要内容。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其独特性,因此只有给予其充分的尊重,以智能标准来对其进行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才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化成长。

2.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1)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学生教师从学生兴趣、需要出发,创造学生喜爱的室内环境。以保证学生持之以恒的兴趣。教育活动目标及提供的材料与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有机融合,保证教学材料的可操作性、使用性、趣味性。在环境创设中还应让学生参与,师生一起商量,共同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当看到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学生们会感到信心百倍,更积极地投人活动之中,促使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不断发展。

(2)创造温馨和谐的精神环境,让学生愉快成长

学生教育若未能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导致其学习质量降低。日积月累的行为形成了习惯,而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自身受益一生。学校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其完全自理、对其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外,还应加大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视程度。学生阶段是学生对一切未知进行探索的重要阶段,利用适当游戏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增强自身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是学生快乐成长的动力。教师应做学生的大朋友,以平等的合作者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可通过亲切的目光、关切的问候、百变不厌的启发引导,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及教师对于学习成绩及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其中,语文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使得其教学关注度也非常得高。随着新课改的改革,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中职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是,语文学科本身较为枯燥,且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一些公式和语文理论,所以很多学生对于语文都不甚感兴趣。而兴趣作为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以及全新类型教育氛围的重要途径,可以使其在进行语文学习时从心底产生愉悦心理,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进而使教学水平有所提升,这对于教学效率及效果方面都能产生积极影响。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教学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与此同时,语文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学科之一,所以对学生而言,掌握和学习更多语文知识不但能提高其学习成绩,且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也有极大帮助。而在这本书籍中我也进一步学习到了,教师教学不能只仅仅遵循老套的课本知识,而是要创新教学方式。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思考以及有耐心的为同学们一一解答,这样也可以增强同学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错误也会越来越少。
相关阅读
推荐
  • 润物细无声——再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把同一本书多读几次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最近拜读了望海发在博客网上的一篇题为《人都是在影响中长大的》文章,再去把《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看了看,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有一句话:我们总是在接受着影响。对教师来说是这样的,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做教师的是学生除了父母之外接触最多的人,是受影响最大的之一,教师在有意或无意中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不仅在学识上要做一个智者,在师德上更应是一个大写的人生,

  • 漫谈家庭教育——读《中国新教育》有感

    朱永新教授在《中国新教育》一书中专门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其观点鲜明,分析入木三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读后不禁拍手称好;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读后深感责任重大。 朱永新教授对家庭教育亮出其坚定信念是:教育学应该成为众人的科学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家庭教育由于具有启蒙性、个别性、生活性、随机性、隐潜性等特点,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它不仅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而且不可替代。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永远的学校。【P228《新教育的家教主张》】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有这样一个误区

  • 读《成功母亲的7大教育法则》有感

    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中的发明有1093件,白炽灯泡、荧光灯、留声机、录音机、话筒、电影放映机、高速公路让后人无人能望其项背。 然而,谁曾想到,他在小学里只读了三个月就被退学了,在他身上没有任何学历。他的成长完全仰仗了母亲南希,是她引领爱迪生走进了科学的世界,并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领域。她充分肯定了爱迪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积极思考。正如爱迪生自己说的那样:所有的进步,所有的成功,都是从思考开始的。 一、母亲人生路上的指明灯 在爱迪生的一生中,母亲南希就像是他人生路上的一盏

  • 活着的理由——读余华的《活着》有感

    知道余华是在好几年前,听说他的作品也在很久之前,但真正去读他的作品却在几天前。那天本是陪孩子去冰心书屋借书,在等待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书架上有许多余华的书:《兄弟》、《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世事如烟》、《许三观卖血记》出于一种好奇,我随手拿起一本《活着》翻阅着,在他中文版的自序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下子便打动了我,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虽然这句话读来有点拗口,但细细品味却很是耐人寻味。于是,我就买下了《活着》,打算回家好好去读读他为什么要这么阐述活着的理由。 《活着》的

  • 紧抓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一直是一线教师相当关心和研究的一个话题。读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一书,找到了更多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如能用心、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学生们一定能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 书中提到的方法有发散提问法,兴趣激励法,集体讨论法,结果预测法,喜爱联想学习法,理论、实践结合法文体表演法,分合法和延迟评价法。每一种方法都针对教学实

  • 用阅读来丰富心灵——近期读书情况交流

    寒假过后,老实说工作一直比较忙,任务也比较多,再加上我参加了平湖新教育实验博客,每天读博写博也成了给自己规定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真正读书的时间确实少得可怜了。但是我认为在网上读他人的博客也是一种读书,而与人的接触也是一种读书,不是说读书分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这分吗?我也想说读书也可以分读有书之书与无书之书. 不过,在这少得可怜的时间里我还是读了几本书的,列维-斯特劳斯的《猞猁的故事》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我从我公公那儿无意中翻阅到的,便拿回家阅读了,这二本书让我在意识主流和结构主义之间游走,今天是

  • 读书随笔:有书为伴,生命飘香

    偶然,翻看《孙双金与情智教育》一书,便觉爱不释手。 孙双金老师说,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如何让老师从事务型转向研究型,从知识型转向文化型,读书成了教师唯一的精神选择。由此,我联想到王崧舟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他从儒、道、释的角度透视文本,思接千载,才有了课堂上给学生以情感的熏染,智慧的启迪,多少潇潇洒洒,多少荡气回肠!心里不由感叹:文化的奠基才是我们教师成长的源泉。 许多教师憧憬成功,但无法拒绝浮躁的尘嚣,面对巨大的网络资源,总认

  •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近日翻阅了《反思性教学》一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的教育学理论著作。他在论著中提到: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主张在教学完成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这种教学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当前教学的一种主流。它带来了浓厚的反思气息,进一步激活了当代教学领域,给操作性(常规性)教学注入了活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

  • 守住心灵,将真心献给学生

    《教学勇气》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中的许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爱自己的工作,热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年复一年,随着教学生涯的延续,我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有解体的痛苦。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于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与我们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最终我们会发现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回望我们曾经走过的路,的确经常与困难相佐,与遗憾相伴,充满迷茫。我们需要找回改变工作和生活内部力量的信念。只有当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洞察力与围绕我们的外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