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在“美”中识字《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书心得

在“美”中识字《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书心得

更新时间:2020-02-17 16:09:27

《在“美”中识字《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书心得》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后,如饮甘霖。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手捧这本专著细细品读,其中每一句话,每一个事例,如汩汩清泉,快活而清新,使我豁然开朗。书中100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的理论分析。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59条建议,“建议”中讲到“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是啊,“要让儿童牢记的东西,首先必须是有趣的东西。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可见图画情境的结合,对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具有必要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

1、在生活中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实际教学中发现:教学时如果向孩子提出硬性的要求——“你一定要记住,如果记不住,那就对你不客气”,孩子是很难接受这种方式的,也很难让他们愿意学。因此,脱离生活的空洞教学,会让孩子们通往知识的道路变得崎岖。第59条建议中的“快乐学校”及预备班,让我深有感触。生活这本“无字词典”可是我们成长、学习的珍贵宝典。我们要注意运用适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的方法,巧妙地把孩子引入“生活”的情境之中,做个有心的教师。因此,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会让孩子们置身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之美,寓之于生活之乐。

2、在“美”中识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起源于图形图画,属于表意文字。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具体的意义信息的。在《说文解字》中,我们对照小篆和现在的简体字便可以发现,每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利用汉字构造原理画图画,再创设情境来教授生字,使抽象的文字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达到理解字形,明白字义的效果。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识字课将变得生动有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使儿童像倾听美妙的旋律一样倾听词,使词的美和这个词所反映的那一部分世界的美,能够激起儿童对于表达人类语言的乐声的那些小图画--即字母的兴趣”。让儿童感到词的芳香,看见词的绚丽多彩的色调时,再进行识字教学,孩子们识字才会事半功倍。是啊,要让儿童牢记的东西,首先我们必须把他放在美的图画中。识字教学更是如此,单个的字、词,识记起来艰难、费劲、毫无兴趣。如果我要创设出有关的情景,把孩子们带入其情境之中,孩子们学起来就会觉得轻松自如、水到渠成。如:学习“蜜蜂”“花丛”时,我发挥了自己绘画特长,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画作--“春之歌”,并对孩子们说:春天来了,我带大家来花园里踏青去,看!可爱的蜜蜂和美丽的蝴蝶儿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五颜六色的花儿正在微风中竞相开放,绿油油的小草儿纷纷探出脑袋,听!蜜蜂在歌唱、花儿在私语 、溪水在捉迷藏,……他们正奏起春天的交响曲(配上了音乐),在这样充满的形象、声音、旋律的美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识字”脚步轻快起来了,陶醉在美美的情境中回味着。在这种视觉感知和声音感知结合下,既有词的视觉形象,又置身于充满音乐的丰富情感,识记起字词来,还会感到吃力吗?

3、在“乐”中识字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图画情境相结合,识字教学乐在其中。因为图画情境结合进入课堂,可以让学生轻松的“学字明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又主动识字的愿望”。低年级孩子识字量较少,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欣赏精美的图画,而忽略文字内容。识字教学中,把图画和情境结合引入课堂是激发孩子兴趣的妥当的手段,是孩子们识字动力之所在。例如学习“网”字时,我先给孩子讲了《第八次》的故事,并出示了故事中的插图--一只大大的蜘蛛网,大蜘蛛在网中奋力的织着。我讲完故事后,先让孩子们看图说话: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相机写下“蜘蛛网”,最后标出“网”这个生字,这样从句子到词语再到生字,形成一个由面到点的接受过程,生动形象的故事和画面一定会让孩子们在高涨的情绪中识记下生字来。这样学习学生更能加深对生字的印象,符合记忆的特点,更加有利于知识的吸收。

因此,“要让儿童牢记的东西,首先必须是有趣的东西。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创设能引起儿童兴趣的识字情景,使之尽快地参与识字教学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掌握识字的方法,让他们在快乐中识字。

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我觉得:运用美术图画情境与识字内容结合,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在美中学、在乐中学。是我读了其中第59条建议后对识字教学的启发。里面还有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相关阅读
推荐
  • 用爱去教育——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无意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名字:李镇西老师,我就去网上查了一下。原来他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1999年他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出版,获得多项大奖。在师范时我也看过这本书。 看了以后,李老师的还债说让我印象很深刻。长久以来,教师总把自己的地位抬高,认为学生必须听教师的话,教师除了给学生上课,就与学生没有太多的情感纠缠,在当下的教育大背景下其实不然。李老师在书中这样说:我其实是很不适宜当老师的,因为我性子太急了。同时他又说自己具有独特的优势拥有一颗童心。这颗童心,促使李老师在用心爱着学生的时候,更是用心去感受学生的

  • 鲁宾逊式的传奇——读《草原上的小木屋》有感

    【作者简介】劳拉英格尔斯怀德是美国20世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生于美国中部威斯康星州的拓荒者家庭,幼年时随全家过着移民生活,曾到过西部各州。六十五才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倾力完成小木屋系列。该系列犹如一幅长画卷,再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的拓荒生活,刻画了移民勤劳、质朴、善良的品性和勇敢的精神。这些小说问世后引起了轰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和《草原上的小木屋》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两部小说。 【小说简介】《草原上的小木屋》描绘了一个最像男人的父亲,带领着一家五口(爸爸查尔斯、妈妈卡罗琳、大女儿玛丽、二女儿劳拉和小女

  • 后进生与潜能生

    下午上网时看一篇教育文章,说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称为后进生是不合理的,这种称谓极大地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和自信,为了孩子们的发展计,改称他们为潜能生会比较好。 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对这类学生的称呼比较直接,就叫差生,甚至对某些孩子称之为双差生品学皆差的意思。差这个字眼确实刺眼,所以后来改称后进生了,表示这些孩子们并不是很差,他们只是进步得比较慢而已,终究还是会进步的,只是那要等到很久以后。于是很多班主任写论文,将题目也由《师爱无敌浅谈差生的转化》改为《师爱无敌浅谈后进生的转化》了。现在大约觉得后进还是会伤害到

  • 紧抓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一直是一线教师相当关心和研究的一个话题。读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一书,找到了更多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如能用心、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学生们一定能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 书中提到的方法有发散提问法,兴趣激励法,集体讨论法,结果预测法,喜爱联想学习法,理论、实践结合法文体表演法,分合法和延迟评价法。每一种方法都针对教学实

  • 读书随笔:有书为伴,生命飘香

    偶然,翻看《孙双金与情智教育》一书,便觉爱不释手。 孙双金老师说,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如何让老师从事务型转向研究型,从知识型转向文化型,读书成了教师唯一的精神选择。由此,我联想到王崧舟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他从儒、道、释的角度透视文本,思接千载,才有了课堂上给学生以情感的熏染,智慧的启迪,多少潇潇洒洒,多少荡气回肠!心里不由感叹:文化的奠基才是我们教师成长的源泉。 许多教师憧憬成功,但无法拒绝浮躁的尘嚣,面对巨大的网络资源,总认

  • 特殊孩子——考验耐心和爱心

    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后感 翻开《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少一些指责,多一份关爱这个题目一下子吸引了我。因为在日常的工作中,种种的压力和孩子们调皮的举止常常会惹得我发出勒令停止的命令,变成一个凶老师。 书中列举的方老师班的男孩子可真是调皮,不仅这样,他还影响了其他同伴们的生活,但是,方老师并没有发火,也没有将他隔离开其他孩子,而是耐心地观察、倾听,也承受着孩子不良情绪的宣泄,孩子渐渐回到了集体的队伍中。看了这个例子,我想,这个方老师真的让我欣赏到了一个宽容、关爱孩子的老师,她用自己的耐心、爱心和包容之心

  • 请还给学生快乐的童年《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陈大伟老师在《建设理想课堂》一书中提到:一位家长的信《重提鲁迅的救救孩子》引发了我的思考。信中提到了他三年级女儿的遭遇,孩子不愿意去考试,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每天面对的不是快乐成长,而是陷入题海之中。孩子没有了童年的快乐,一天中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她又怎么愿意去学校呢?难怪有学生会把歌词改成:我去上学校,拿了炸药包,隆隆一声学校没有了。 暑期期间青少年活动中心那繁荣的景象是不是也说明一些问题,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经过孩子的同意更不要说和孩子商量了。课家长问什么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呢?还不是现

  • 守住心灵,将真心献给学生

    《教学勇气》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中的许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爱自己的工作,热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年复一年,随着教学生涯的延续,我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有解体的痛苦。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于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与我们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最终我们会发现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回望我们曾经走过的路,的确经常与困难相佐,与遗憾相伴,充满迷茫。我们需要找回改变工作和生活内部力量的信念。只有当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洞察力与围绕我们的外

  • 认识自己——读《教学勇气》有感

    拿起帕克帕尔默所著的《教学勇气》,尚未翻开扉页,内心便疑虑重重。在大作家帕克的心底,教学勇气到底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收获教学勇气,并恰到好处地将其内化为教学的动力? 在阅读中,有这样两个概念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关于自身认同,帕克如是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而对于自身完整,帕克是这样理解的,自身完整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其中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我选择的赋予生命活力的方式与汇聚在我内部的各种力量有关。 细细品味这两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