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园地 >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破茧而出的四年级》读后感

《破茧而出的四年级》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0-06-03 17:20:51

《《破茧而出的四年级》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梁茹茹,正值教四年级,就特地认认真真地阅读了薛瑞萍老师的班级日志《破茧而出的四年级》。这次阅读的旅程,似一次心灵的荡涤,这感受,只想用五个词——引领、声音、自由、放手、平心。书中的字里行间总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那是师生之间和谐、自由的相处。

一、引领、声音、自由

“教育的本质是以树摇动树,以云摇动云”。这句话形象地强调了教育的带动作用。薛老师就是一棵这样的树,她是个酷爱读书之人,所以,她也努力影响、带动班上的孩子们海量阅读、爱上读书,再让孩子们去影响父母,成为改变父母的温暖而柔软的力量。教师先做读书人,并让阅读成为班级的普遍风气,让读书成为学生学校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同呼吸一样自然而有节律的事情,将读书的种苗播种在课堂、耕耘在课堂,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让孩子在书香浸润下为未来蓄积力量,在以后能真正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薛老师一贯的理念。薛老师在语文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将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定为读书交流课,星期四还有一节朗读课。在朗读课上,薛老师总是带着孩子们一起读绘本。我觉得,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就应该像薛老师一样,带领着孩子们开始于聆听,开始于读图,在聆听、读图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拥有“具体生动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快乐”,从而“成为一个热爱阅读、心灵柔软的人”。

薛老师不仅仅是带着孩子们读图,还引领着孩子们品悟、讨论,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发表看法见解,交流自己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除了是非善恶等原则性的问题,在大多数问题上,是不求最后定论的。孩子们讨论、各抒己见的过程,对于孩子们精神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以浸润为目标的朗读,涵盖一切又孕育一切”。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本、感悟体会是必不可少的,但不一定非要分析得透彻、精准。有些道理,只要学生有感悟即可,深刻也好,肤浅也罢,因人而异。我们只追求对学生美好情感的润泽,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人生历程中,这种情感会逐渐随阅历的丰富而达到一种完美的体验。

“朗读,身心共振、有兴味没思虑的朗读,使得背诵于不知不觉中成就大半,也使得许多讲解成为不必”。薛老师对于需要背诵的文章,总是会引着孩子们一步一步感受着画面轻松地背诵下来。

这种在老师引领下的阅读、交流、学习的体验课堂,是有声音的课堂,是有情感的课堂,是给予学生思想自由的课堂。

二、放手、平心

让我们在有耐心的时候付出足够的耐心,在没有耐心的时候拥有放手的勇气。这并非热情减退,而是听从自然的命令,调整了热情倾注的方向。正如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关注的是孩子的饮食健康,当孩子上学,则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精神成长。所以到了一定时期,我们不能压抑多数孩子急需发展的独立能力。

薛老师还这样写道:“以平常心不挑战极限,绝对不追求虚妄和令人窒息的100%。参差不起,是生命的自然状态,也是教育应有的状态。”在心里追求100%,想来是很多老师的常态,而往往正是这样的标准给我们老师自己带来了很多的苦恼和情绪。而如今看到这样的文字,令自己也有一些释然了,毕竟这是师生圈子的常态,拿已经拥有或正在拥有的收获与永远不能达到的“终极完美”做比较,的确有时候会窒息整个班级的生机,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平心静气、尽力就好。



《破茧而出的四年级》这本书,内容随意、舒适。既有遭遇后进生的烦恼,也有对班级管理的高见,更多的内容是记录了她与学生开展阅读的朗读实录、后记和许多的教后记,却让我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洗尽铅华也从容”。 
相关阅读
推荐
  • 于细微处见真情——读《心情监测站的故事》有感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心情晴雨特色作业,这是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塔山小学就学生作业的一个新举措,就如《大众日报》、《中国教育报》称之:心情作业架起师生间的心桥,在每个孩子心灵里安装了一个监测器,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为童年插上翅膀,尽情翱翔。 一、 感动于细微处见真情 从常理的角度去思考:回家作业便是回家作业,往往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回家作业不外乎是为了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然而塔山小学的老师们却让每个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画上今天的心情,笑脸或哭脸,老师便根据学生的图示进

  • 最美乡村教师与行为主义教育

    看《最美乡村教师》,终于明白了,他们的教育才是最原始的教育,因为原始,也更能反映出教育的本质,如果按目前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分数来衡量这最美的乡村教师,我看他们应该全部被列入下岗者之中,可以这样说,乡村教师的事业目标只有一个,让更多的学生能有书读。我相信,如果他们个体的素质再强一点,他们一定会创造出最好的教育分数。 城市的教师被行为主义剥夺了最为原始的教育动力。就目前我看到的大量教育论文,无不以行为主义为研究基础,这真是最大的悲哀,更有甚者将行为主义扩展至所谓的精制教育,真的是有点遗憾。 教育的行

  • 做一个怎样的老师——观《三傻大闹宝莱坞》后感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国引进了不少印度电影,我也看了不少,现在说起印度电影,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大段大段的曼妙歌舞场景以及那固有的拍摄手法,以至于在看《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最后那段像宝莱坞致敬的歌舞时,哑然失笑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很久没有碰触印度的影片,也差点让我错失了这部优秀的作品。影片以两个好朋友在寻找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的过程中展开的回忆:讲述十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的故事。这是一所印度传统的名校,这里的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只有第一(指成绩)!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兰彻却不随波逐流,他

  • 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有感(2)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产生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获得成功的快乐,再借助教育技术这个桥梁纽带,切切实实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

  • 暑假每周摘记——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其实是一本关于青年人成才的励志书,。李开复博士用易于理解的成功同心圆以及发生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指出成功是多元化的,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成功的标准也不止一个,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固然是成功,但有勇气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超越过去的人一样是成功的。 也许读这样的书有些不合事宜,人已中年,韶华难在,想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但细细品来,回味悠长,又觉感慨颇多。 做最好的自己,应该自

  • 读书心得:真正有效的学习

    霍特在书中举了很多教育中的事例。比如,有一个男孩是最笨的班里最笨的学生。因为他根本就完不成任何作业。但是,这个男孩在一个保龄球馆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为晚上的联赛计分。这项工作单调而乏味,且不能有任何差错。保龄球馆愿意付钱给这个孩子,因为他记得又快又准确,可以对计分结果负起责任。但到了学校,给他出关于保龄球的题目,他一道也做不出来。这是一个奇怪但又普遍的现象,那些我们所谓的笨孩子在生活的某一个领域可能是高手,只是不会解题而已。学校所教的课程如果和实际生活毫无联系,一部分学生就会变傻。 霍特把解答问题的学生分为问

  • 请还给学生快乐的童年《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陈大伟老师在《建设理想课堂》一书中提到:一位家长的信《重提鲁迅的救救孩子》引发了我的思考。信中提到了他三年级女儿的遭遇,孩子不愿意去考试,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每天面对的不是快乐成长,而是陷入题海之中。孩子没有了童年的快乐,一天中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她又怎么愿意去学校呢?难怪有学生会把歌词改成:我去上学校,拿了炸药包,隆隆一声学校没有了。 暑期期间青少年活动中心那繁荣的景象是不是也说明一些问题,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经过孩子的同意更不要说和孩子商量了。课家长问什么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呢?还不是现

  • 回归正途——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勇气,对于每个人来说,或多或少总是有的。但,教学勇气,对于作为教师的我来说,是我不曾考虑过的。教学还需要勇气?初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心中的这个疑问慢慢的被解开了。是的!教学也需要勇气,而且是我们老师平时忽视掉的那些会让人执着的勇气。 初读《教学勇气》一书,书中字字洋溢着作者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之情,而这一热情也在之后的阅读中慢慢地传递给我,感染着我。在敬佩作者的热情之外,也震撼着书中多角度的深入探讨的很多观点,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

  • 读《课堂教学答问艺术探讨》有感

    前几天,我读了李如密、刘文娟老师的《课堂教学答问艺术探讨》一文。书中提到,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教学答问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答问艺术具有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深化教学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运用教学答问艺术,要遵循启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正面应对策略、幽默化解策略、规避锋芒策略、巧抛绣球策略、因势利导策略、以退激进策略等来应对学生的提问。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更重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问。然而,问是更重要的,它意味着思考、发现和探索。它能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