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基于学情,直面学生的认知听吴正宪老师讲课及课后反思

基于学情,直面学生的认知听吴正宪老师讲课及课后反思

更新时间:2019-06-09 14:22:32

《基于学情,直面学生的认知听吴正宪老师讲课及课后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张金玲,今天是深圳之行最有收获的一天,因为在今天有幸聆听了教育届数学学科大咖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课。她讲的是《面与周长》,光听题目就觉得挺奇特的,因为我们一线教师还真的没有这样教学的。

教材上“面”与“周长”不是一起的。那么面与周长是怎么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呢?吴老师是这样分析的。她说她讲了很多次很多次的课,每一次讲这一节课的时候学生总是第一反应是看到了面。而并非是看到了周,因为这个周其实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

每一次等到学生说他看到了面,吴老师总会很困惑,如何有机的让学生结合他看到的东西来引申到周,并且进而知道周长,进而研究它呢。这个问题其实也困扰了大咖许久。

今天我在吴老师的课上有幸看他突破了这样的一个难点,解决了自己心中的那一抹困惑。她是这样操作的。

【片段一】: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这几种图形的什么呢?同学们答:面。上来摸一摸吧。学生饶有兴趣的上台纷纷来摸,他们摸到的的确是面。基于学生的学情,吴老师进而发问:“你摸到面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呀?”从而得到了面是平平的滑滑的。吴师又让学生们在台上摸,问他又摸到了什么?学生这时显然已经不好表述,有说侧面上的一条边,也有说边的。吴老师进一步要求学生:那能不能把他几个所说的这几个边用手来描绘出来呢?吴老师叫了4位同学,每位同学用手指描绘了一条边……

其实这时候吴老师的内心应该是着急的,但是她没有打断学生,而是让学生进一步来说。终于有一位学生说应该把这4条边连起来,这就是他们围城了这个面。课讲到这一步,学生已经自己通过摸和老师的引导感受到了围成面的就是边了。而围城面的这些边也有一个名字。学生们显然用自己的语言在表述,他说是4条边,那吴老师追问到:这就是一什么呢?是这个图形的一什么呢?学生立马就说一圈。但是显然这里边圈并不是学生应该认知的方向,而应该说出“周”来。吴老师进一步问一圈也可以说成一什么呢?终于有学生说出来了一“周”好啦,这时候“周”就出来了。

下面是很有意思的,吴老师用儿童化的语言告诉同学们:大家知道吗?这个“周”和这个“面”他俩可真是好朋友呀,是由这个“周”围成了这个“面”。那么“周”和“面”他们完全一样吗?

答案显然学生立马就能说出来。吴老师进一步的引导:既然周和面不一样,他们就是好朋友,那么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于是就展开了教学。

【分析意图】

看到吴老师一节课一步一步的基于学生的学情,基于学生的生成,用儿童化的语言去组织教学。让每位学生兴趣昂然的由边到面,再把4条边连起来等一周,这样的一个逐步深入,环环相扣的课堂情景,抽象出离我们很远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周”的概念。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本次学习的目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空间观念的形成!

其实吴老师们所做的岂止是这样简单。

【片段二】

咱们下面呢,就把这对好朋友“面”和“周”区分开来。我们先把“周”从“面”的身上剥离出来,这个剥离用的多么形象。虽然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什么叫做剥离,但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学生已经明白了,就是从“面”的身上去把“周”给扯下来。

其实可听到这的时候,我感觉“周”和“面”好像都有了生命,相信学生也是这样感觉的,因为他们的小眼睛都放光了,班里沸腾起来了。以往在传统的教学中从来只有周长,还真的没有周这样一个概念。第1次明白了,周长原来是这么来的,原来周和面是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原来在学习周长之前,学生先认知的其实是面,…………在课的最后,吴老师用话筒放大了一位女生的回答,她问说刚才我们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其实是测量了这些图形的什么,这名女生大声的答案周。而其余的学生多数都在喊周长。显然这里说“周”已经不足以说明问题。“周长虽然还没有测量出来,但是没有测量出来的长度,并不能说它不存在呀。”吴老师就是这样向这名女生解惑的。

【分析意图】

听到这里很有感触。……基于学生的学情,无论这节课学生想到哪里,吴老师就会把自己放到那里,这就是真正的教育大咖。教育大家不仅仅有当时的知识体系,还有更庞大的、无穷无尽的知识的存储来应对当前的知识体系。满足一节课的所有生成所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基于学生,吴老师做到了;发展空间观念,吴老师做到了;让数学灵动起来,吴老师做到了。我想,未来的路怎么走,我找到了方向,与会的老师们也都找到了方向!
相关阅读
推荐
  • 谈数学语言的规范化

    在短短几个月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话太多、不精练、讲了很多却说不到主要内容等。一开始我也没有引起重视,觉得可能一年级的孩子都需要这样的过渡阶段。可是一段时候过去这种情况并没有转变过来,进而也发现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在数学课堂里,语言的不规范,在不经意间会反映出学生思维的一种混乱。与语文课上学生的发言不同,数学课上必须要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用精练的数学语言来讲。于是慢慢地我开始有意识的注意到这点。 我觉得数学语言的规范要从教师本身开始,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

  • 五年级数学《找次品》片段反思

    片段:师:(出示2个羽毛球)其中有一个是次品,但光看外表看不出来,只知道次品较轻。你有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 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1:我们可以掂一掂。马上有人反驳:太轻了,掂不出来怎么办? 生2:可以称一称。 师:用什么称呢? 生2:用天平秤啊 师:出示天平秤图片。问:怎么称? 生解释如何称,师用学具帮助表达。 小结:两个球中有一个是次品,我们只需要称一次就保证能找出来。 教学反思: 以在2个球中找次品入手,起点较低。之所以起点这么低,是想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回顾和认识天平的工作原理,以保证后面活动的有效性。

  • “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教学的细节反思

    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时,我在课前设计是将学生已学知识整数的简便运算与新接触的小数乘法的知识相联系,从而迁移到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内容上来。首先,边复习整数的简便运算,边说运算定律,再由口算引入小数乘法的计算,为新课作好铺垫,其中出现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题 (如;0.2 5,1.25,0.08,0.4),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课。 让学生在复习整数简便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尝试能否运用到小数乘法当中,培养学生大胆联想的学习方法(这是数学课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对于今后的许多知识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

  • 数学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变“单纯学习”为“实践体验”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崔琦先生说过 :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标准》指出: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而这样的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这一理念促使我们在数学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那些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派上用场,在数学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考、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变单纯学习为实践体验。 1、从生活中来,借助经验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充满着数学。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和感受数

  • 听三年级第三、四、五单元教材培训后感

    10月14日下午,在多功能教室里,我们通过视频直播,学习了三年级第三、四、五单元的教材培训,这三个单元中《千克和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质量单位(教材中用的是重量单位),因此,徐老师对于这个单元关于让学生通过到生活中去找一找,用秤称一称,看一看怎样读,用手掂一掂等数学活动,在情境中感受重量单位的使用,通过操作和实践中感知重量,建立质量观念,让我感受比较深刻。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机会去积累经验,充分感知,将零散的生活经验提炼成数学经验

  • 前置学习的目标该怎么确定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前置性作业这一概念,是在我实习的时候。那时学校举办了聚焦课堂学会学习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我有幸全程参与了。当时听到生本教育、前置性作业这些词,我一片迷茫,脑子里打了好几个问号,是什么?后来我请教了师父,也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对它们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前置性作业是生本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指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了解之后,我当时就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

  • 关于数学共同体培训的几点想法

    1.数学基本功培训。培训内容:考虑我校数学教师比较熟悉数奥起跑线和冲刺这两套教材,故本学期的练习内容主要参考《奥数》(总主编:单墫和熊斌)。这套教材相对较难,所以由我根据每讲的主要思想做一定的筛选,以一周一练的方式给老师们训练。练习以自学为主,每个备课组以组长为核心(如果组长年纪偏大,已不在下次考试范围之内的,可另择他人),每周交流答案,要注意方法的选择,以真正实现结题能力的提高。学期期末,将以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为范围,组织校内的竞赛。此项活动应列为每学期的常规训练项目。 培训时间:贯穿整个学期 2.课

  • 我的量角器断了——《角的度量》一课的“小插曲”

    走进了小学课堂,每节课都要面对着一张张活泼的笑脸和一双双充满求知的眼睛,而这些笑脸和眼睛背后,总能看到我们的学生好动、好玩,个性张扬。因此,课堂上大大小

  • 智慧的数学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认真观摩了本校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都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实、朴实、扎实、趣味化的数学课堂都是各位执教教师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现,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 静待花开的数学课堂 刘佩珠老师的课匠心独运,简约而不简单。在学生质疑时,在学生反问时,在学生思考时,她总是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时机,启发学生的智慧,看似安静,静待花开。儿童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