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读《文·道──语文学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有感

读《文·道──语文学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有感

更新时间:2019-04-13 14:08:28

《读《文·道──语文学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刘亚萍 ] 这几天一直在阅读购买的一本书籍────《文·道────语文学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这是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课题成果之一,总课题名称为“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实践”,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组编。本书分为四个篇章,分别为“小学语文学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报告”“小学语文学科彰显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践这案例”“中学语文学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报告”“中学语文学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践案例”。我重点阅读了前两个篇章,感觉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反思不足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母语教学自然承担着传承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责任。可是,当下的语文课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重视不足,教学实施的时效性不强,主要体现在:

1.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将课文肢解为零碎的知识,以机械训练代替感受体验,忽视了传统文化“滋养人、感染人、激励人”的作用与价值。

2.“贴标签”“喊口号”式地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有的学校开发专门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一味地让学生读、背,以简单灌输和说教为主。

3.蜻蜓点水、联系无度地发掘。有的老师为渗透民族文化,体现育人价值,游离文本,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随意拓展。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兴趣。

二、明确责任

历史文化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味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能使学生找到归属感。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样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作为母语教学,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积淀,对于引领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然是责无旁贷。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一篇篇精挑细选的课文本身就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载体,教学中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不强。培养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对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

三、总结方法

作为文化情怀的培养,不能流于空洞说教,必须要水乳交融般地融合渗透在知识能力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应潜心研读教材,用慧眼挖掘教材中丰富而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选择科学的方法自然融入,无痕渗透。

1.在字词教学中渗透文化元素

在识字的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汉字文化,以合适的角度、尝试教授汉字的规律,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适度挖掘一些汉字中凝聚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识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语言品读中增进文化认同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但对学生的心灵震撼和灵魂洗礼感受不深,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是通过“贴标签”获得的。对于思想文化素养层面的文化情怀的培养,绝不是仅仅知道就能解决问题的,还需要有触动灵魂的体验和感悟。我们应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设计读、品、思、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穿行在文本语言中,对那些熔铸思想、蕴含情感、承载形象的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理解和感悟,“感其心,动其情,化其身”,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关阅读
推荐
  • 一年级汉语拼音dtnl教学反思

    汉语拼音这部分教材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为此,教学d t n l时,我选择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图画,来调动学生学拼音的积极性。首先,我设计了四座卡通房子,每学完一个声母,就把它作为门牌号贴在屋顶上,学生看了都很兴奋。接着让学生根据老师、同学的发音,找到门牌。 一年级的孩子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于是在识记声母的字形时,我让学生根据图编顺口溜来记忆。如让学生看图说,像个大鼓ddd,;鱼儿上跳ttt。我又让学生观察字形编,如左下半圆ddd;伞柄朝上ttt;

  • “保护=爱护”吗?该如何使用呢

    今天在检测中,有这样一道选词填空:爱护 保护 (1)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 )它们。(2)我们要( )身边的一草一木。学生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我们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另一种则反之,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我们要(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与学科组的老师争论了一番,没有结果,因为大家都有理由,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但如何向学生们解释呢? 翻阅《词语手册》中发现:尽力照顾,使不受伤害叫保护;爱惜并保护叫爱护。个人认为对于动物应该是保护比较合适,使其不

  • 激活阅读教学的第二重功效——《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沈琦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她紧紧抓住了课文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最感人的部分理解、感悟得十分深刻、透彻! 这堂课的亮点还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沈老师在说课时所谈 到的:在爱中渗透写作指导。具体而言之就是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渗透着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无形中得到启示。最终使我们的阅读课也能为写作教学服务。 我把沈老师的做法称之为激活阅读教学的第二重功效。因为阅读教学的第一重效了解、感知文本的内容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主线。但是阅读教学的第二重功效在阅读教

  • 多媒体让抽象变形象

    雪后的大地,多像一张洁白的画布。瞧,一群小画家走来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里留下了不同的作品。哎呀!怎么没有青蛙?他正在睡觉呢?这就是《雪地里的小画家》给我们描述的画面。 杨老师把这节课把侧重点放在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认识动物爪(蹄)的形状。出示图片后,老师首先以问题: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呢?把学生带入了课文,在交流后又出示了句式:雪地里的小画家有 、 、 和 。固定的句式帮助一年级孩子更好的把话说完整了,为后面的理解课文作好的铺垫。有了这个基础,杨老师又让学生想想他们画了什么呢?这个内容对于我们来说

  • 从课题入手 突破重点

    《父亲和鸟》是一篇讲述着父亲与鸟之间默契的感情。我从课题着手,请学生读读文本,借助父亲( )鸟的句式,让学生说说各自独有的体验。学生们有的说父亲喜欢鸟,有的说父亲爱护鸟,还有的学生说父亲十分的了解鸟。这群年纪小小的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感悟。我顺水推舟,让学生组成4人讨论组,相互议议,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父亲对鸟儿的了解与喜欢。 没多久,一句句描写父亲动作、话语的句子呈现在了学生面前,是呀,父亲通过鼻子闻闻,上上下下看看就知道林子里的鸟儿很多。父亲还知道小鸟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呢!父亲对鸟儿真是极其得熟悉

  • 《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学习笔记——《言语教学论》第六章

    价值是一种可能。是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客体的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 目的是一种需要。是指主体对满足需要的一种憧憬、预想和设想。 目的是对值值的超前反映。 语文课程的价值:语文课对人有什么意义? 语文课程的目的:我们学习语文为了什么? 一、理论的清算:一元化目的论 近十多份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的表述可以归结为五种: 1、语文知识教育 2、语用能力培养 3、思想政治教育 4、发展学生智力 5、提高审美情趣 五目的论内涵、层次混乱,它把目的与效果,目的与手段混为一谈,这是语文教学整体上呈现无序状态的主要原因

  • 语文教学理念——我读《王菘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经陈校介绍,很早就向校图书管借了《王菘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但由于时间以及本人读书速度等问题,一直没能够好好地读这本书,于是利用暑假这段时间,仔细地将它看了一遍,领略了大师的一些教学思想,感受了其如诗意一般的课堂教学。 此书包含了一些在我看来是很深奥而又很能体现新课改思想的语文教学理念、王老师那诗意一般让人陶醉的课堂实录以及一些专家教师深入而精辟的点评。 对于书中谈及的一些语文教学的理念,虽然是一知半解的,但也有所感触。什么是语文?以前总认为就是语言文化,语文课,只要学生认识这些字、能读通课文、大致

  • 动手实践 突破难点(教学分析)

    《一次成功的实验》这篇课文讲的是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就意识到,这是一篇包含着丰富的活动资源的课文,如何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好这些活动资源,让它们为学生解读文本服务呢!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手段: 在上课之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为做逃生游戏做好铺垫。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对游戏的做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接

  • 理想课堂属于你——有效课堂教育研讨会

    构建理想课堂,探讨有效教学,我觉得课堂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单位时间里学生知识的增量,保底讲,是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学有所得。怎样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精当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今天,我听了同题异构的《黄河的主人》三堂精彩的展示课,我首先关注的是教师的魅力。教者的文化涵养厚积薄发,在课堂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召唤着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让我感受很深的是三位美丽的老师对于文本的深刻解读。 王雪晴老师的课,不愧是大家磨出来的,从新知的探索、共建,到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