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让幼儿园课程回归于幼儿的生活世界——读《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

让幼儿园课程回归于幼儿的生活世界——读《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

更新时间:2014-07-20 14:35:27

《让幼儿园课程回归于幼儿的生活世界——读《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是近年来幼儿园实践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问题,是一个直接影响幼儿身心健康、有效发展及生命成长的问题。在不同名目课程竞相出现,老师们或被新颖的课程理念吸引、或对新奇的课程名称好奇、或对课程模式产生尝试的冲动等等。在这些心理因素驱使下,我们似乎变得不够理智,对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宗旨产生模糊意识,形成过分追求课程内容新、课程模式新,课程的建构逐渐走向功利性。在尝试不同课程过程中,发现课程受多种条件的限制,也受幼儿生活经验的限制,再好的课程没有幼儿生活经验的依托,它就不可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也不是适合的课程。当我亲身参与了幼儿园的课程研究,学习了虞永平教授撰写的《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一文后,对我启迪最大的是它精辟论述了“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
一、多个概念的阐述
什么是生活?我国学者指出,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的活动。涉及生活的目的、生活的背景、生活的内容和途径等基本方面。奥德嘉·贾塞特指出,生活是一种奇妙的、独特的和神奇的实在,具有为本身而存在的特权。一切生活都是某人自己的生活,感觉自己活着、知道自己存在着。什么是生活世界?伸手可及的、非抽象的,随个体自我主观视域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的生活空间。每个人的生活世界是各不相同的。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就是处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应该是别人强加的,而应该是幼儿乐意的、沉醉其中的,这样的幼儿园才能真正符合“儿童的花园、乐园”之意。
二、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思想的具体体现。所谓回归生活幼儿教育,不是让幼儿教育变成生活训练,不是将幼儿教育等同于日常生活,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本质是承认、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长的现实和需要,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生活世界本来就是幼儿自己的,是外在的力量使幼儿远离了生活世界。所谓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让幼儿真正去亲近自己的生活,真正感受自己生命成长的有力脉动。所谓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不是指课程只承载生活技能,不是将课程当做生活事件的堆积。课程生活化的本质是通过课程,使幼儿真正处在一个自己的需要、兴趣、潜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世界里,使幼儿的生命更具活力,更有力的成长。
三、课程生活化的具体特征
课程生活化意味着让幼儿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不再受成人利益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奴役。课程生活化的典型特征是课程的具体性、直观性、主体性,课程从幼儿自然的发展规律中设定目标,课程从以自然态度面对的生活世界寻找内容,课程以向现实经验的还原为指针确定实施的策略。
四、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策略
1.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园课程设计者的基本条件就是对幼儿园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需要的把握。这种把握不是关注抽象的、文本上的幼儿,而是关注现实的、眼前的、活生生的、具体的幼儿,去观察他们,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理解他们,促动他们。
2.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为经验。幼儿对知识、技能及品德的学习和发展,不能借助概念和理论,一定要将知识、道理和技能还原为产生它们的实践探索过程,让幼儿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感受,在行动中发展。因此,生活化的课程就是行动化的课程。生活化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幼儿做什么。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幼儿可以做什么,然后才是教师可以做什么。幼儿就是在做什么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的。幼儿的“做”包括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交往、欣赏等活动。
    专家理论理论的引领让我们一线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看到目标,同时为我们建构课程提供导向性。究竟如何引导孩子去走进自己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如何去发现自己生活世界中美丑善恶?如何去探索生活世界的奥妙?如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是我们在建构研究和实施课程中需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体验,在反反复复地实践反思后才能去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生活的外延很简单,然而生活的内涵却很丰富,幼儿生活世界就是其中的一个微观的世界,当幼儿的生活世界与成人生活世界碰撞时便会产生矛盾,引起幼儿行为和认识的困惑,有时会令教育处于最尴尬的境地。矛盾最突出的方面便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因此,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为经验。”我认为提得很重要,很要必要性。
相关阅读
推荐
  • 在表演中深爱各自的角色

    前几天当我拿到2010年十月份的《幼儿教育》期刊时,我随手一翻,就看到了在教育经验的一栏中,有篇文章的题目很有趣,题目是《从大灰狼到灰太狼》,一下字就想到了卡通动画中的角色,那时,我就在想大灰狼怎么会变成灰太狼呢?他们两个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带着好奇心,我迫不及待地找到了那一页,最终找到了答案,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写于江苏省南京市实验幼儿园的一位老师,由于班里举行庆六一的亲子活动,朱老师编排了一个《小兔乖乖》的童话剧,由于要分配角色,朱老师根据幼儿的不同性格特征,对孩子进行了一番分析后,大家都有了各自的

  • 赞美使幼儿进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读后感

    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此书受益良多,特别是文中一段话使我感触颇深,原文如下:赞美和期待具有一种超常的能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激发人的潜能。我理解的是幼儿同样需要正面的激励,受到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赞扬和信任后,可以获取正能量,积极向上,甚至获得超越期待的表现。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的幼儿都是家庭的宠儿,缺的不是表扬的赞美而是挫折的磨砺。而我认为,正是目前幼儿相对脆弱的心理,更需要正面的合理引导,使其在幼儿园的大家庭里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做了正确的事情是可以得到肯定的,并通过持续的引导不断坚定幼儿的

  • 让《弟子规.》走进孩子的心灵

    让《弟子规.》走进孩子的心灵-------阿荣旗王杰幼儿园 作者 史金凤 最近我读了幼儿教育导读2014年4月下中的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陈芳写的《浅谈幼儿园弟子规教学策略》一文,我颇受启发。大家都知道,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智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阶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适宜的方式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一定会受到较好的效果的。陈老师就弟子规的教学,谈了如下策略:1、染----春雨润物细无声,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营造一个相应的环境对幼儿的兴

  • 《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读后感

    [成书背景] 1983年,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其《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当八种智力被应用与教学策略时,美国的琳达.坎贝尔、布鲁斯.坎贝尔、迪伊.迪金森即本书的三位作者,他们和教师们共同分享了学生在学习上所取得的令人激动的突破。他们的很多工作经验都贯穿在本书中,用以说明当教学的策略体系得到扩展时,当使用不同方式学习的机会增加时,教育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一书,2004年1月,由霍力岩等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发行。 [内容摘要] 全文结构工整,共分十一章。第18

  • 读《名师人格教育的经典细节》有感

    《名师人格教育的经典细节》一书,它里面的文章创作方法通俗易懂。把死板的道理鲜活化,把教条的写法改变为以案例为主,分析、点评为辅,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经典的案例,情境式的叙述,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的剖析,深入浅出,让我能充分地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 翻开书的第一篇,名师人格教育之自我修养几个醒目的大字就映入了我的眼帘。是呀,为了更好的教书育人,我们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修养。书中也说到: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学习者。只有热爱学习的教师,才能

  • 品读《做最好的老师》感悟与思考

    读一书,增一智,掩卷沉思,获益匪浅。近日,我在网上捧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佳作《做最好的老师》,读后不禁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也为李老师崇高的教育理念和对孩子的爱而深深的感动。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去学习李老师?正是我要通过阅读需要学以致用的。以下是品读《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点摘录、感悟与思考: 一、爱孩子是教育的原色。在教育的这块偌大的画板上,是师幼共同描绘空间,充满着神奇与惊喜。教师要把每位幼儿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去欣赏他们,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能以宽容、理解与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教师的爱是

  • 读“白纸黑字”有感

    看完白纸黑字的案例,感触很大。许多时候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面对某些孩子,我们往往只注意他们的黑点:招惹同伴,操作能力差等等,经常会引来我们对他们的训斥。从而使黑点越来越大,越来越遮眼。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电影片段:一个人不小心在一副国画上滴了一点墨汁,旁人叹息:多美的一副画给破坏了。可是画家却没有责备,而是拿起毛笔在墨点上装饰了一番,一艘有着水波纹倒影的渔船行驶于国画水面上,旁人惊叹:画活了!如果我们在教学生活中能淡化、装饰这样的黑点,看到的又会是怎样的一副图画呢? 阳阳是个很少说话、不爱操作、爸爸晚来接

  • 我和儿子共成长——《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转眼间,儿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从这个暑假起,才开始关注身边的这个小朋友:个子长高了不少,语言表达能力尚可,喜欢问为什么;能背诵几首唐诗,会唱几首儿歌,居然还会背诵26个英文字母,可是对数字和颜色却极其不敏感;对待同伴很友好,也很大方 和儿子相处的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从各个方面对他进行观察、了解,在对待这么一个家庭主体的过程中,我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对待我将要迎接的那些小班孩子们,他们和儿子一样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主体,他们备受家人关注,可是到了幼儿园后,他们就成为了班级中的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