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善变灵活,引起幼儿的兴趣——阅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新思考

善变灵活,引起幼儿的兴趣——阅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新思考

更新时间:2015-03-06 07:27:45

《善变灵活,引起幼儿的兴趣——阅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新思考》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在休养生息的寒假中,生活是安逸而温暖的。这样的时候,便能够静静地阅读,这让我重新整理自己——心灵的“新陈代谢”。在阅读专业方面的书时,是从别的优秀老师和专家的身上学习的过程,通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本书,我收获很大:一方面深刻、细致地认识了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有哪些以及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去引导孩子;一方面,以作者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需要调整改变的地方。
这本书中,最为打动我的地方是第四章:幼儿教师的教学素养。本书的作者吴颖新老师,介绍了四种方法,分别是:言语生动,让讲解乐趣无穷;善变灵活,引起幼儿的兴趣;巧妙提问,教会幼儿思考;适当引导,支持幼儿自主学习。我觉得写得切实、具体,能够在工作中运用。我就这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以及我在自己工作中的思考和运用。
一、言语生动,让讲解乐趣无穷。
语言是老师和孩子交往的纽带。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贯穿整个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交流。最为幼儿园教师这样的职业,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们,因地制宜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孩子们喜欢动画片,因为生动而富有趣味变化的动画,让他们有共鸣。枯燥乏味的言语,对孩子来说,他们既不能理解,也不愿意去倾听。
二、善变灵活,引起幼儿的兴趣。
保鲜,是我们生活中常说到的话题。和孩子们在一起,教学就必须保持新鲜感,才能让孩子的兴趣保持。孩子们好奇心比较强,因此新的事物,会让他们感兴趣,并乐意研究,但是并不会一直保持那样积极的态度。根据孩子这样的特点,善变灵活的教学方式,才是适合他们的。
比如:在语言活动《猫头鹰喔喔呼》中,孩子们先倾听故事,然后用动作模仿猫头鹰的样子,再通过倾听音乐感受猫头鹰心情的变化,知道猫头鹰的处境和选择,感受到猫头鹰的独特。最后,再使用掷骰子的游戏创编猫头鹰的故事。
可以看出:活动通过不同的方式,不断变化,样孩子通过倾听、肢体体验、音乐体验、游戏等善变灵活的方式,让教学活动保鲜。
三、巧妙提问,教会幼儿思考。
教师的提问,能够很好地体现教师对孩子的理解程度。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反映孩子的倾听;一方面是反映孩子的思考。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倾听是思考的前提,而思考才让活动更有价值。那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场景:在语言活动《小螃蟹找工作》中,对孩子的提问是:小螃蟹是什么样子的?它有怎么本领?它想找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才适合它?为什么?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追问的方式,来让孩子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让孩子通过观察说出小螃蟹的外形特征;第二个问题,是说出小螃蟹的特点,这些特点比它的外形又更深了一步,需要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回答的;第三个问题,是在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根据小螃蟹这样的特点,来帮它找工作;第四个问题,就是经验的梳理,小螃蟹有那么多得工作可以选择,那么什么才是适合它的呢?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孩子逐步深入地感受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这样,巧妙连环的问题,让孩子有思考的空间。
四、适当引导,支持幼儿自主学习。
孩子能够理解的,才是他们自己的。在教学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就是老师拼命地将一些东西灌输给孩子们。当今社会,是自助学习的方式存在的。作为孩子,由于经验的缺乏,他们的自主学习,就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支持。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教育孩子是长久的过程,终身学习是一辈子长长久久的事。因此,作为老师要能灵活和变通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相关阅读
推荐
  • 赞美使幼儿进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读后感

    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此书受益良多,特别是文中一段话使我感触颇深,原文如下:赞美和期待具有一种超常的能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激发人的潜能。我理解的是幼儿同样需要正面的激励,受到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赞扬和信任后,可以获取正能量,积极向上,甚至获得超越期待的表现。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的幼儿都是家庭的宠儿,缺的不是表扬的赞美而是挫折的磨砺。而我认为,正是目前幼儿相对脆弱的心理,更需要正面的合理引导,使其在幼儿园的大家庭里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做了正确的事情是可以得到肯定的,并通过持续的引导不断坚定幼儿的

  • 教师的语言修养——《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三步曲》读后感

    文中摘录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我觉得很经典。在我所从教的这个班里,最近就发生了一件令我非常欣慰的好事。 正宇是个做事慢条斯里的孩子,走起路的样子也有点和别人不一样,摇摇晃晃,其他孩子有点不喜欢他,还因为他在学习方面也不太如人意,我刚到这个班的时候,就听任教了两年的老师对他的评价:这个孩子有点娘娘腔。但我却不觉得这样,长得一张帅气的男孩子的脸蛋,高高的身材哪像是娘娘腔啊,于是我开始挖掘他闪

  • 读《在教学中要学会自我调控》一文有感

    今天晚上,我看到了一篇名为《在教学中要学会自我调控》一文,被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自我的调控,是有效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必备的教育艺术,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那么,教师如何做到恰到好处的自我调控,是推动教学过程进展,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在本学期我园开展了每位教师的半日教学活动的规范过关,结合本文和我的所思所想,谈自己的粗浅感悟: 文中写到:当教师一走进教室,教师的体态语言就开始表达情意了。有经验的教师是非常重视用体态语言来调控教学活动的。的确,我这次聆听了中班的多位年轻教

  • 《透析幼儿园家长会之“怪现象”》读后感

    作为一名老教师,带班二十多年,也召开了多次的家长会。可是,如何真正发挥家长会的有效的作用?我看了一本《儿童与健康》杂志2012年10版,里面有一篇透析幼儿园家长会之怪现象一文,它阐述了在幼儿园里看到的一些家长会的怪现象那么,我认为要开好家长会,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作为教师如何做好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工作,特别是新生的家长工作,教师如何在第一次与家长的交流中,给家长留下好的印象,是我们今后顺利开展和保证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针对本人多年的经验,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 《由“木桶效应”说反思幼儿园班级管理》读后感

    本周已经开学了,孩子们进入小班后,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已经比较的适应,大部分的幼儿都能开开心心地上幼儿园。但是,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她需要教师精心地去治理。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有效地做好班级的各项管理,使班级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呢?我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由木桶效应说反思幼儿园班级管理》一文,看后对我启发很大,我认为可以在今后自己的班级管理的实践当中进行尝试和借鉴。下面我将自己学习的一些体会分享如下: 一、概念:什么是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说对于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来说,它盛水的多少,不在

  • 如何与家长沟通——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

    最近,老师们纷纷在博客里发表暑假里的读书心得,看着老师们的日志,暑假里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的感受又一一在脑中重现。吴放老师文笔流畅,言语朴实,所用的书信形式更是让人觉得亲切、自然,文中的小故事、小案例,读来让人感觉是那么的真,那么的近。 书中的第37封信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我产生了共鸣。信中说:我们做老师的大概没有谁不与家长打交道的,也没有谁在与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曾遇到过让人头疼,甚至睡不着觉的问题的。做幼儿园管理这么些年了,在这方面真是深有感触,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快,尤

  •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4月)阅读感悟

    本期我最喜欢的两篇文章《牵着蜗牛去散步》、《第二次断奶》 题目:喜欢的理由(提炼式)该文给予我的教育教学启示。第一篇:《牵着蜗牛去散步》刚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好像看到了刚工作的自己,当时的我也是这样,不懂得如何指导孩子,不懂得如何去和他们沟通,仿佛在这篇文章中说的就是我自己。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我们应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

  • “幼儿教育导读”我工作的航标

    读幼儿教育导读是我每天的大餐,这本书栏目精彩纷呈,有特别关注栏目,有张学门学前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立志、求是、转变有陶行知的幼儿创造教育思想及启示,有陈鹤琴教育课程思想对幼儿园课程的改革。还有专业成长,家园合作,心灵之窗,鉴于大观园等栏目,其中教育大观园栏目中的一篇文章:好院长什么样我读了好几遍,印象最深,这篇文章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且听专家说:园长是一园之长,首先应该明白有快乐的幼儿园教师,才会有快乐的孩子好园长应该懂得为教师创设有益于他们快乐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工作起来既有适度的紧张感,又有给他们带来成功

  • 读《你和孩子一般大》后记

    对于做为年轻母亲、青年教师的我来说,学习懂得如何培养好自己的孩子以及我的学生是我目前人生成长中的一件重要事情。很多时候怕自己的无知教育而影响孩子的成长,为此寻找正确的教育方式,借鉴与自己教育孩子的生活工作中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 在家我面对的是一个成长的孩子,而在幼儿园的家庭中,我面对的是三十多个有着三十多种性格、爱好的孩子,我该如何培养这些年幼的孩子、帮助他们懂得更多、了解更多、健康快乐的成长?我虽有远大志向,但欠缺经验的我往往也会束手无策。幸运的是在今年暑期的一次书店之行中,我遇到了这样一本书《你和孩子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