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读《日本幼儿食育研究》有感

读《日本幼儿食育研究》有感

更新时间:2018-11-18 13:34:49

《读《日本幼儿食育研究》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最近读了《日本幼儿食育研究》一文,文中全面介绍了日本幼儿食育发展的过程与现状,日本食育的成功经验对于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开着有着莫大的启示。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世界上最为丰富和复杂的烹饪体系之一。中国人对于食物的情节更是伴随终身。前两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大火,家乡的味道勾起了人们的共同记忆。中国绝对不缺乏饮食文化的积淀,但是“食育”这一概念却在全社会范围内知之甚少。反观我们的邻邦日本于2005年6月由政府颁布了《食育基本法》,并且将其作为一场全民性运动。首先便以学校和幼儿园为单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紧接着在次年3月,日本政府又制定与颁布了《食育推广基本计划》加速食育在日本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食育”一词在该法案中被解释为“所谓食育,是可以让人们习得与食物有关的知识,掌握如何选择食物的能力以及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饮食计划和饮食教育的总称。”
目前国内一些幼儿园也开始尝试开展“食育”课程。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也为“食育”课程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为我个人认为日本幼儿园食育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一、“三色”活动

日本幼儿园中将维生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这三种营养元素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来划分,并且表示一定功能和含义。

   绿色——维生素——可以调整身体状态

   红色——蛋白质——可以变成血液和肌肉

   黄色——碳水化合物——可以变为热量和体力

这种简单有趣的表达方式更加贴近幼儿的认知发展,对于幼儿认识食物中的营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从这一理念延伸出的活动除了让幼儿更加了解热爱食物之外还能够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
二、运用“五感”感受食物,减少偏食、挑食
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感能够帮助幼儿多感官的了解感受食物特性。有很多幼儿挑食、不吃某一种食材,其原因是在之前对某一食物产生过不好的印象(味道、口感、手感、外观等)。正是这种不愉快的体验造成了幼儿的挑食现象。因此如果想要减少挑食现象的发生便应该帮助幼儿寻找美好的食物体验,这样才能够让幼儿正确的认识食材,喜欢多样的食材。
三、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学会与人交谈

良好的就餐环境能够让幼儿放松心情,增进食欲。在幼儿园中良好的就餐环境应该是温馨的、像家一样的就餐环境。窗帘、浅色桌布、花瓶等饰品都能够帮助营造温馨的就餐环境。另外一个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就餐的心理环境。中国有着“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话。但是显然当代的中国人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反而社会上形成了“饭局”这一特殊现象。在进餐中交流似乎成为了最高效的沟通方式之一。在家庭中吃饭时的聊天也是必不可少的,往往伴随着温馨愉快的体验。但是在幼儿园中,绝大部分老师却要求孩子在进餐时不能讲话和发出声音。这样无形中会给幼儿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进餐又怎么可能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呢?进餐环境的创造其目的是给幼儿提供愉快的进餐体验,因此个人认为进餐时的愉快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这时幼儿可以分享对食物的感觉,放大就餐的愉悦感。

日本“食育”活动的开展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地方。同时我们有着不一样的饮食文化,烹饪传统。在当下多元的饮食文化中,我们的传统饮食逐渐受到冲击。在每个地方有着不同的口味偏好和饮食习惯,地域特征明显。在幼儿园中开展食育活动,当地特色饮食将是一个优秀的课程资源。
相关阅读
推荐
  • 感悟名师对幼师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读

    《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一书,捧在手里,未曾翻启,就开始了自身教育生涯的回忆。从事幼教工作20余年,却总觉得幼儿教师越来越不会当了,平日里,常和朋友们诉苦,现在的孩子难教,家长难缠,检查居多,分身乏术,没有时间去专心学习,也没有时间去钻研业务,渐渐地荒废了专业,缩小了胆子,不是怕孩子有不安全举动,就是怕家长有不满意情绪,不曾想那些名师一路是怎么走来了。 带着渴望在书中搜索着名师的大名,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娓娓道来,一个个名师呈现眼前。挚爱幼教工作的朱静怡,她利用榜样的力量,在现实中变革,抓住机遇腾飞,用心自我

  • 新教师读后感:读《托幼班创造性课程》

    本书是由艾米劳拉多伯罗、劳拉.J.柯克和黛安翠斯特道治等撰写,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在幼儿园中题课程都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背景里,《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无疑给我们一种新的观念震荡。这一课程以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为依据,充分关注了家庭、社区和托幼机构之间的关系,关注了保教人员、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关系,以优质教育的思想,系统构建了托幼机构的创造性课程。 《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是理想的,更是现实的。所谓理想的,就是有追求,有目标。有些追求和目标基于对幼儿和幼儿家庭等因素的合理评估。与其他年龄段的课程一样,设定幼儿发展的

  • 读《教师怎样进行反思与案例和论文》一书有感

    作为一个一线工作的老师,上课是我们每天需要做的基本工作,有时会为自己一节很顺利并且和孩子互动很热烈的课而感到兴奋不已,有时又会为一节认为自己精心设计的活动没有很好的完成而感到懊恼不已。其实一个失败的活动对老师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绪气馁、低落只是一时的情绪,可是在过后老师应该静下心来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自己活动的设计是否是站在幼儿的角度出发,是否结合了幼儿的实际的经验水平。《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由

  •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看《老师,我可以不爱吗》视频有感

    开学初幼儿园的领导又为我们精心设计了师德培训内容,其方式多样,让教师们增长了不少见识。尤其是那天,朱园长给我们看了一个简单的视频,讲述了一个PPT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老师,我可以不爱吗?一开始看到标题,我感到十分困惑:这个学生不爱什么?他为什么不爱?带着许多问题,我认真看完了这个视频。 故事里的我,是一位小学教师,他即将进入教室上一堂大型公开课,美术老师气呼呼跑过来说:市里举行儿童绘画大赛,主题是我最爱的人,绘画天分颇高的安锐故意捣乱,把妈妈画成了老巫婆,刚才去找 他竟然拒绝修改。 安锐的画:画上的妈妈

  • 喜欢“偷懒”的老师——《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幼教专业书籍,它概括了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基本准则,还介绍了不同情况下的沟通技巧。如:当孩子不喜欢收拾积木;孩子把喜欢的幼儿园玩具藏在自己的抽屉里时;孩子在幼儿园受和小朋友闹矛盾时;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法有分歧时;孩子不小心摔伤时等等都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状况。书中对每一个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沟通建议,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以及与家长交流都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篇文章做个懒一点儿的老师,自从看了这篇文章感觉自己有点豁然开

  •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作为一名新教师,自知在实践方面经验尚浅,吴放老师的这句话促使我更加认真地去品读这本书。 我们与人相处时,经常会被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所左右,一不小心就会以偏概全,强调别人的缺点,忽略别人的优点。和同龄人如此,与孩子就更容易如此。这是吴放老师从对乌鸦的态度转变中获得的收获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孩子。 我们需要关注孩子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潜能的发挥

  • 师幼互动——读新《纲要》后感

    通过对《纲要》的学习,我感到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 正确定位教师角色,为幼儿营造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 。在幼儿园里,如果幼儿不敢说、不敢做、不敢与他人自由地交流,即使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再多,也不可能获得幼儿身心的积极发展。因此《纲要》中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依赖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更多地把自己定位成管理者、控制者,在很多时候,教师要求幼儿首先做

  • 《地球上的星星》影评后感

    《地球上的星星》这部印度片看后感触很深!我想我们作为教育者,在这个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时代,要逐渐开始重视提升对幼儿的教育质量,我们更应该关注特殊儿童,以及关爱这些需要我们帮助的特殊儿童,让他们融入到生活的大集体中。 影片中的尼克老师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印度演员,我很关注他演绎的一些电影,从这部电影中,尼克老师不仅让原本枯燥乏味的美术课变得栩栩如生,也让原本内心自卑、心理有阴影的伊夏重拾自信与快乐。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主张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孩子,其实对于有一些需要我们特殊教育的孩子,我们应该用适合他们的方式去

  • 读《开启教师之门的钥匙》后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纵观古今,书的重要性可谓是毋庸置疑的了。它伴随着我走过了工作、生活的四十多个春夏秋冬。我又重拾了几本必读书籍,书籍作为一个载体已经成为了我幼教事业专业发展的必需品,有了书籍才使我们的话语有了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有了价值。好的书当然是要精心细读,细心品味。读好书有如品尝美味食品,只有细细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养才能充分吸收。 最近,我看了一本《开启教师之门的钥匙》的书,确实给了我在幼儿教育事业方面的开启了一扇门。它是一本引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书籍,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