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读书心得

《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读书心得

更新时间:2020-02-07 16:26:13

《《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读书心得》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寒假我里读了由尹少淳翻译的美国教育学家科汉·盖纳和伊莱恩.皮尔科汉著的《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一书。书中介绍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趣的教育方法已经让我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在《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一书中,作者例举了许多有趣的画画方法及技巧,拓展了我的视野。比如说,用自己的名字画画这一课,就是启发学生对各种拼音字母进行大胆的联想和创新,例如我的名字就是"L+Q"。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孩子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把自己的名字变成一幅美丽的绘画作品。学生觉得既有趣又好玩,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兴趣。再比如画诗意画一课,由于诗的抽象特征,以及经常运用复杂的意象和特殊的语言,教师没必要勉强对学生读诗和教诗。当春节过后中央电视台每晚播出的《中国诗词比赛大会》中的诗词“飞花令”颇有感受,如果诗被提议作绘画题材时,我想我会带着学生以强烈的兴趣去聆听和用学习语言畅谈,画诗意能帮助学生了解一个诗人的语言与他自身行为的关系。
   边读边想,触发一些感受:现下面谈及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事实上,你并非总是需要语言,但也不可以离开——本书主要观点
    综观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里德(英国人)与罗恩非德(美国人)的工具论与纳艾斯(美国人)与克里的本质论成为了两种主要派别。持本质论观点者,强调科目中心,注重通过严谨的美术学科内容的设置来实现美术教育价值,工具论观点者则更强调美术的教育功能,如创造力的培养,他们重视教育过程,但忽视创作效果。通览全书,我个人以为《美术,另一种学习语言》这一本书的观点从属于工具论,即主张通过美术实现教育价值。这种观点我们很清楚地可以从书中探讨的主要内容上看出。本人当然认同这种观点(但认为最佳的末过于工具论与本质论两者的融合),引用“让你的指尖对你说,你并非总是需要语言”这句话也是再次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二) 美术主要的表现技法与个性展示
还有很多学生关于绘画操作,“像与不像”、似与 不似”很纠结,干脆就是“四不像”来个直截了当。如果再作具体一些的阐述话,又可细化为以下内容。(一)我通过美术教育能更好了儿童生,也能促使学生理解自己,发展自信。“艺术提供了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儿童自身与他们的思想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当儿童开始懂得他们有力量改变和重构他们创造的形状时,他们就发展了自信和对自己能力和果敢的欣赏力。以上是来自书中的两段话,足以印证作者的:“通过美术教育能更好了解儿童,也能促使学生理解自己,发展自信”的观点,同时也适当的给学生一个中肯的评价。

       (三)美术语言是一种宝贵交流措施,情绪宣泄的手段
是儿童个性品质的表征,是学生了解自我的手段,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学生一边画画一边自言自语的样子,多数绘画时(除非强迫)他们都是在一种自发性的情感表达中,通过绘画(美术)儿童也能进一步展示自我了解自我。美术是多元化的,可以 促进观察能力的活动建议。(学生在情感上互动,说做结合)我也这样一直认为认为,美术完全可以综合社会学习、科学学习、语言艺术学习、数学学习一起进行教学。

             我个人一直赞同在美术学科(其它学科)开展探究学习,但是坚决反对将探究学习视为唯一的教学方法。事实上,不论是从知识的快速有效传承角度还是能力的培养角度,两者的相互有机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从这一点看,作者的观点存在一些片面的地方。用浅显的语言去设定目标, 作者认为“在美术中,儿童必须在有意义的目标确定后,技术才能被决定.”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导言中一再强调“技术不应是一堂课的唯一目的,技术掌握应为个人表现服务。”的确,美术是个人的、是生活的,也是集体的,作为技能应该为美化生活、转达情感语言。

        (四) 从某种角度审视,集体评价注重群体意识的培养,个体评价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
在评价时我们使用的有效方法是“只能以儿童自己的年龄、生活、思想和情感为背景”。具体操作方法很多,比如:将学生代表作品保留在文件夹内,同时也要注意差生的教育,定期抽查。通过文章中的“试错法”教学,可以采纳,尝试让学生适当的犯下错误,知识点和学习技能都可以采用,该争议以后,更新改正,能记住的多些和记忆时间更久远。

            纵观美术史,美术能用于向学生传达价值、信仰、神话和文化传统,这种传播在文盲较多的社会里尤为重要。同样,校园学生中间,美术也是有向他们传递信息和从中获得有关他们自己的信息的功能。 其实美术不但可以成为每个人另一种学习的语言,学好美术,对我们与个人来说,这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达芬奇是众所周知的艺术家,文艺复兴时的三杰。他虽然是学画画出身的,但在最后他却成了雕塑家、科学家、工程师、思想家和画家于一身的奇人,另外在军事、医学、航空、生物、机械、数学等各方面都作出了特殊贡献的人,都胜人一筹,学、说、做、研究、技术等都要融为一体!

显而易见,要想成为达芬奇那样样的人不可能,因为美术是各个领域的。在我们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独体与集中和语言方面的互动,注重他们在愉快的合作语言交流,实际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动手技能。结果不重要,在于享受语言组织表达自己的情怀,携起手来给美术说话。
相关阅读
推荐
  • 柔弱的刚强——《不做教书匠》的读后感

    寒假里,我们为我们每个教师找了一本《不做教书匠》的书,书的封面儒雅、温馨,映入我眼帘的那几行小字分别写着: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教师,我是一位刚踏入这行的青年教师,上天给我这样的一次机会,来接近教学、孩子。 一页一页的翻看中,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比喻,车胎为什么经得起长途碾磨,开始人们设计出很硬的抗震轮胎,但用不来多久,就被震的得七零八落,后来造出有弹力的防

  • 寒假读书笔记——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快乐发展的实践探索

    在新华书店徜徉了很久,终于被一本名为《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快乐发展的实践探索》的书所吸引,它吸引的地方主要在于书名中的艺术教育以及快乐,艺术教育是我非常感兴趣、想走进去的领域,真的很好奇,这本书中有什么好方法能在艺术教育中促进幼儿快乐发展,于是,这本书便成了我的囊中之物。回家细细品读,果真学到了不少东西,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关于艺术教育的几个关键词及关键点。 ● 艺术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幼儿园艺术课程的设计应以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幼儿综合素质为目的,使艺术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互渗,与其他领域教育融合。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起的成长事例。可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建议,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对比,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平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是在对比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

  • 读《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有感

    童年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美好的岁月,也许长大以后他不会记得童年发生的事情,哪怕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会记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长经历都会影响他未来的认知、情感、思维方式。在现代一个高负荷的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是家长、社会应当给与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应当配合的。 读了虞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并结合工作这几个月以来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于幼儿园的表演区 一位学者说过,幼儿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练。对于这句话我并不赞同,但是我认为幼儿需要通过表演来感受、认知、

  • 激活乐智,游戏成长《培养孩子越玩越聪明的80高招》读后感

    玩是孩子的天性,尽管孩子之间玩的一些游戏难等大雅之堂,但他们却能在不断的游戏中,激发创造的欲望和想象空间,使其沉睡的大脑被迅速地激活,在走上天才的道路上迈出关键性的一步。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我在书店购买图书时,我毫不犹豫得选择了《培养孩子越玩越聪明的80高招》这本书。 这本书一共分十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有从游戏角度阐述了对孩子发展的各方面好处,并且也有举例说明名人小时候是怎样的顽皮,然后长大后有了如何的成就,可以说是让读者更加信服玩真的可以成材! 在阅读中,让我很有感触的章节是第三章与第六八章以及第九章。在第

  • 读《在教学中要学会自我调控》一文有感

    今天晚上,我看到了一篇名为《在教学中要学会自我调控》一文,被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自我的调控,是有效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必备的教育艺术,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那么,教师如何做到恰到好处的自我调控,是推动教学过程进展,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在本学期我园开展了每位教师的半日教学活动的规范过关,结合本文和我的所思所想,谈自己的粗浅感悟: 文中写到:当教师一走进教室,教师的体态语言就开始表达情意了。有经验的教师是非常重视用体态语言来调控教学活动的。的确,我这次聆听了中班的多位年轻教

  • 我读《跟孔子学当老师》

    [成书背景] 周勇,现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论语》一书是著者初到上海求学时,某一位教授让著者研读的第一本中国典籍,当时只是偶尔翻阅。随着著者对本土学术大师的认识,他渐渐喜欢上了《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他猛然回头。慢慢地,著者开始迷恋《论语》,在他看来,没有哪本经典著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喜怒哀乐,其中的许多教学场景,不是让人开怀大笑,就是让人豁然开朗,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多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

  • 拥抱大自然——《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比较高深的理论内容联系实际,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且通过真实的案例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生动的例子让我对此书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每一篇文章中,作者都流露出了快乐又真实的心情,在她看来,和孩子相处是那样的简单、自然。 大自然给人一种无尽的力量,成人喜欢大自然,喜欢呼吸新鲜的空气,喜欢聆听清脆的鸟叫声,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一个大课堂。书中第41封信中也说到,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拥抱中快乐成长。文中一开始就提到向自然性

  • 池莉的《立》读后感

    第一次认识池莉,还得从上世纪在武汉上大学期间读她的书开始算起,当时的我真心崇拜得加入了她的粉丝大军。当然,她不认识我。 光阴荏苒,转眼过去了十几年。曾经的崇拜,早已被忙碌的工作和时光的尘土覆盖。生活似乎就像停不下来的陀螺,读书的时间仿佛少了很多。于是,池莉的文字从我的世界里渐行渐远、慢慢消失。直到不久前,我看到了她新出的一本书《立》。 这时我才得知,如今的池莉已从当时的一位青年作家成长为武汉市的文联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不过这并不是吸引我的地方,这本新书最开始吸引我的,在于封面的简洁大气,尤其是书名只有一个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