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06 20:54:09
《大班儿谣教案反思 滚汤圆》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大班其他活动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学习儿谣。
2、初步感应全曲节奏,认识新节奏。
3、了解南北方的元宵节庆习俗。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二、教学准备:
呼拉圈、图画纸、乒乓球、铃鼓、打棒、打击乐器、创意游戏卡。
三、教学队形:
四、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儿谣,熟悉语词。
难点:准确拍奏出儿谣中的节奏。
五、教学过程:
(一)暖身活动
1、圆的联想
(1)观察圆:请幼儿找出圆形的物品,用身体不同的部位画画看。
引导语:“小朋友们,请你们看看身边的环境,你能找出圆形的物品吗?你能用身体不同的部位画出来吗?”
(2)身体:找出身体哪里圆圆的?请幼儿发表意见。
引导语:“刚才我们找到了那么多圆形的东西,现在我们在自己的身上找找,谁能说出身体上那些地方是圆的?”
(反思:这个环节,孩子们能主动参与到游戏中,积极的找出教室里的圆形物品,例如:电风扇、口杯、门把、闹钟等等,也找出身体哪些地方是圆圆的,例如:眼珠子、鼻孔。)
(二)基本部分
1、故事引导
元宵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圆圆的汤圆里包着各种口味的馅料。香甜甜的。小朋友,你们吃过什么口味的汤圆呢?今天,宝宝和妈妈在家也忙着做汤圆呢。他们一边搓汤圆,一边念儿谣,儿谣的名字叫做《滚汤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儿谣,听听她们是怎么滚汤圆的,都做了哪些馅料的汤圆。(欣赏儿谣第一遍)
(反思:孩子们对汤圆的口味非常感兴趣,喋喋不休的议论着我吃过什么汤圆。在倾听儿谣时,孩子们也比较仔细地听出了儿谣中念得芝麻汤圆和红豆汤圆。)
2、语词游戏
(1)搓汤圆
引导语:“刚才的儿谣里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让我们也来一起边念儿谣边做汤圆吧。”搓滚乒乓球:一边念儿谣,一边将乒乓球放于掌心搓滚。
(2)摇元宵
引导语:“由于制作汤圆的方法不同,所以叫法也不一样,有些地方叫‘元宵’,这个元宵可不是搓出来的,也不是滚出来的,而是把圆圆的馅料放在筛子里滚上糯米粉制作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做元宵吧。”
摇筛子:用铃鼓当筛子,按照儿谣的拍子玩摇汤圆游戏。
(反思:孩子们在进行这个环节时,大部分孩子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边念儿谣边游戏,个别孩子则拿着乒乓球在掌心乱搓,摇元宵游戏比较吸引孩子,通过做汤圆游戏的铺垫,摇元宵游戏进行得比较顺利。)
3、表现强、弱
(1)教师念儿谣,结尾处敲奏乐器(打棒)。
(2)幼儿边按照节奏敲奏打棒,边念儿谣。
(3)教师带领学生以脚踏拍子,并以打棒敲奏语词节奏。
(4)幼儿造型感应力度,听到大声跳到大呼拉圈里,做出大的造型。听到小声跳到小圈里做出小的造型。
5、介绍节奏
(1)教师与幼儿一同分析全曲拍子和节奏。
(2)介绍tiritiri 和titiri 的关系。
(3)教师结合创意游戏节奏卡:看拍、看排、听排。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老师出示的节奏卡片,用小手拍奏出来。”
师:“请小朋朋友来排节奏卡,大家来拍奏。”
师:“请听老师拍节奏,小朋友来排列出节奏卡。”
(反思:孩子们难以辨别音乐中的强弱拍,在拍奏时,大部分幼儿不能正确拍出的节奏。)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的孩子对于会滚动的物体十分感兴趣,并乐此不彼。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并发散幼儿的思维,我设计了“滚一滚”的教学活动,从而丰富幼儿相关的知识,并在亲身体验中,试着让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活动目标
1、能叫出球体、圆柱体的名称感知它们的外形特征。
2、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其观察、比较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什么物体容易滚动。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能滚动及不能滚动的物品。
2、表面平滑度不同的木版若干。
活动过程
一、找出能滚动的东西
1、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样物品,要求在玩的时候想一想:自己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样玩的?还发现了什么?”(幼儿选择空地玩玩具,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各种玩法)
2、集中。提问,你玩了什么东西,是怎么玩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幼儿根据自己的玩法回答,如:“我玩的是可乐桶,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滚。”“我玩的是方积木,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滑。”等)
3、分类:请幼儿分别将能滚的和不能滚的玩具放在两个筐中,并请能力强的幼儿检查是否放对了。
二、区分能滚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1、让幼儿再玩一玩能滚的物品,玩的时候向不同的方向滚一滚、挡一挡,将各种能滚的物品比一比,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操作,教师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
2、集中提问。在玩会滚动的东西时,你发现了什么?(如:“我玩的是小球,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向别的方向滚,我把小球放在地上,它站不住总向周围滚。”又如:“我玩的是可乐桶,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停下来。我把小可乐桶放在桌上,它能立住。”等)
3、分类:请幼儿分别把能向不同方向滚的玩具和只能向前后或左右滚的
4、丰富幼儿有关知识:能向不同方向滚的叫做球体,两端是圆形且一样大,中间一样粗,只能向两个方向滚动的叫圆柱体。
5、请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讲一讲:还有什么东西是球体?圆柱体?
6、幼儿用球体和圆柱体分别放在不同的木板上滚一滚,看有什么不一样?
7、老师和幼儿共同小结:木板表面平与不平,东西在上面滚的速度不一样;木板放置的斜度不一样,东西在上面滚的速度也不一样。
教学反思
本活动利用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引导幼儿关注并探索
滚动这一科学现象,从猜测性的探索——实践操作性的探索,使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积累关于圆形物品容易滚动的经验。我不要求幼儿准确地掌握和理解滚动这个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并从中获得有关科学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幼儿能够感受到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教师不能低估它们对于幼儿的意义,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把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使幼儿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取和丰富科学的经验。
活动设计意图:
《新纲要》指出:在艺术活动中"要尊重幼儿个人的意志,给儿童自己选择表达内容和方式的自由"。大班幼儿节奏感较强,而《萝卜谣》让幼儿自选乐器伴奏和自由创编节奏词,充分给了幼儿自由表现音乐的机会。这首节奏儿歌简单、明快,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拍打,敲击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自由选择节奏乐器,产生不同节奏的声音,从而有兴趣地创造性地来表现音乐。
活动目标:
1、感受节奏儿歌的韵律之美,尝试自编相应节奏动作及儿歌伴奏有趣、诙谐的特点,提高幼儿音乐节奏能力。
2、学习自编节奏词,体验创编的乐趣。
3、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动准备:
1、打击乐器若干。
2、多媒体课件。
活动重难点分析:学习自由创编节奏词。
活动过程:
一、课件引出节奏儿歌。
故事:有一只兔子叫跳跳,它呀最爱吃萝卜了,中午到了跳跳该吃中饭了,它来到菜地拔萝卜|拔萝卜|拔拔|拔0|,回到家打开水龙头,跳跳洗萝卜|洗萝卜|洗洗|洗0|,洗干净了,就把萝卜放在菜板上用刀切萝卜|切萝卜|切切|切0|,然后放在锅里炒萝卜|炒萝卜|炒炒|炒0|,不一会儿,萝卜就炒好了,跳跳就美美地吃萝卜|吃萝卜|吃吃|吃0|。
二、请幼儿一起说儿歌,并配上自编的动作。
1、这个故事有趣吗?哪些地方有趣?
拔萝卜|拔萝卜|拔拔|拔0|洗萝卜|洗萝卜|洗洗|洗0|切萝卜|切萝卜|切切|切0|炒萝卜|炒萝卜|炒炒|炒0|吃萝卜|吃萝卜|吃吃|吃0|2、幼儿分成四组,分别是"拔、洗、切、炒"最后大家一起说"吃萝卜",边说边做相应动作,教师指挥幼儿练习2遍。
三、用打击乐器为儿歌伴奏。
1、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边说儿歌,边按节奏齐奏。
2、幼儿分成四组,每组按"拔、切、洗、炒"打节奏一次,最后一句"吃萝卜"一起打节奏。
四、自编儿歌节奏词。
1、请小朋友想一想还可以编哪些有节奏又有趣的词?
2、幼儿自编节奏词如:踩高跷|踩高跷|踩踩|踩0|蹦蹦床|蹦蹦床|蹦蹦|蹦0|拍皮球|拍皮球|拍拍|拍0|敲小铃|敲小铃|敲敲|敲0|等幼儿齐说并配上乐器伴奏。
3、快乐大比拼活动:自编节奏词串联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快乐大比拼活动,比一比谁能得冠军。
请小朋友把自编的节奏词串联成句,如:刷牙齿|刷牙齿|刷刷|刷0|背书包|背书包|背背|背0|乘汽车|乘汽车|乘乘|乘0|看谁编的多,就能夺得冠军。
五.活动延伸:
提供给幼儿一个新节奏, 请幼儿自己创编节奏词,下次再参加快乐大比拼。
活动反思: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观察以及幼儿手形的变化,发展幼儿丰富的想象力。
2、能够根据音乐形式创编歌曲。
3、借助已有经验、图片和老师的提问,理解并记忆歌词。
4、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四幅示范画
活动过程:
1、与幼儿进行沟通,培养感情。
——小朋友谁最喜欢老师可以来抱抱老师,谁愿意做老师的大树桩(幼儿盘腿座地)
2、手的游戏。
——老师伸出手,说:“这是我的手,小朋友你们的手呢?”(小朋友伸出手。)
——老师提问小朋友:“你的手可以干什么?”(小朋友用手做造型)。“老师的手可以变好多东西,小朋友看一看。”老师一边绕线转手一边用手变造型。“我用小手变小伞。”边拍手边做,老师演示完后,小朋友用手来做动作
——老师与幼儿一同跟音乐变换手形。
——比一比谁的小手变的东西最多。
老师:“我用小手。”
幼儿:“变XX。”
3、学唱并创编歌曲。
活动反思:
幼儿已经先接触到了手指变形时所说到过的手指名称和动词,所以在学习歌曲的时候会显得主动,乐意,学习起来也会更感兴趣更容易。歌曲的内容生动有趣,想象模仿的物体又是幼儿平日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易被幼儿接受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发现儿歌中四种物体的形状特点。
2、寻找发音相似的音节,感受儿歌的趣味性。
3、体验双簧诙谐、幽默的情趣,感受合作表演的快乐。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儿歌图谱活动过程一、找相同,发现儿歌中四种物体的形状特点。(出示图片:框、床、墙和楼房)T:今天我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小朋友来欣赏一下。
1、找形状特点。
T:这是什么?我们用一个字来说:框。
T:这四样东西有什么共同点?(都是长方的)2、找发音特点。
T:小朋友仔细看看王老师念这四个字的时候嘴巴是什么样的?(张得大大的)3、理解"亮堂堂"的意思。
T:现在我在这四幅图上加了一样东西,这个应该怎么念呢?
T:听老师来念一遍啊(长方的框,长方的床,长方的墙,长方的楼房亮堂堂)怎么念的?
T:谁知道亮堂堂是什么意思?
T:很温暖,阳光很充足,很亮,光线很好。
T:刚才我把这个念成了一句话,我们一起念一念。
二、看图谱学念儿歌。
1、介绍儿歌名字《长方谣》
T:刚才说的四句话其实是一首好听的儿歌,名字叫做《长方谣》。
2、教师完整念儿歌,请幼儿回忆内容并填充儿歌图谱。
T:这首《长方谣》的这四张图我们看过吗?下面还有三句话没有图形,原来他们藏起来了。用我们的小耳朵来把藏起来的儿歌找出来吧。
(老师念儿歌,幼儿找句子。)T:这里三句话讲得是什么?
(说出后出示图谱。重点引导第四句,按照上图的顺序)3、看图谱念儿歌。
T:我们一起跟着王老师来试试念念看儿歌吧。
T:你觉得哪句说起来有点困难,而且不容易记住?
T: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从小到大排列,练习第四句)T:闭上眼睛想一想,再来说一说。
4、为儿歌配以简单的动作,并尝试边念边表演。
(1)教师做一遍动作,幼儿学习(2)师幼共同表演动作。
5、"我说你做"巩固对儿歌内容的理解。
(1)师说生做T:我来做你的小嘴巴,你们来做我的小手。
(2)师做生说T:现在交换,我来表演你们来说。
三、游戏:双簧形式表演儿歌。
1、请2、3对幼儿上前表演《长方谣》
T:我们玩过的双簧游戏还记得吗?前脸要怎么样?()2、教师示范速度快慢变化带来的趣味性。
T:老师也来表演,看看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两遍,第二遍加快)3、请幼儿示范速度变化带来的效果。
T:我们一起来试一遍,第二遍的时候加速度。
T:请小朋友来表演,在第二遍的时候记得加速度。(1组)T:刚才小朋友试了一下,速度加快是不是更加有趣了?回到教室里我们也去试试看,希望你们能够声音更大些,表情更好,声音更响亮。
附儿歌:
《长方谣》
长方的框、长方的床,长方的墙,长方的楼房亮堂堂。
请你帮忙想一想:
除了框、床、墙和楼房,还有什么是长方?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手 指 谣
一、活动名称:
音乐综合活动《手指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观察以及幼儿手形的变化,发展幼儿丰富的想象力。
2、能够根据音乐形式创编歌曲。
3、熟悉()歌曲的旋律,理解歌词内容,跟唱歌曲,提高学新歌的兴趣。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三、活动准备:四幅示范画
四、活动过程:
1、与幼儿进行沟通,培养感情。
——小朋友谁最喜欢老师可以来抱抱老师,谁愿意做老师的大树桩(幼儿盘腿座地)
2、手的游戏。
——老师伸出手,说:“这是我的手,小朋友你们的手呢?”(小朋友伸出手。)
——老师提问小朋友:“你的手可以干什么?”(小朋友用手做造型)。“老师的手可以变好多东西,小朋友看一看。”老师一边绕线转手一边用手变造型。“我用小手变小伞。”边拍手边做,老师演示完后,小朋友用手来做动作
——老师与幼儿一同跟音乐变换手形。
——比一比谁的小手变的东西最多。
老师:“我用小手。”
幼儿:“变 ╳ ╳。”
3、学唱并创编歌曲。
活动反思:
幼儿已经先接触到了手指变形时所说到过的手指名称和动词,所以在学习歌曲的时候会显得主动,乐意,学习起来也会更感兴趣更容易。歌曲的内容生动有趣,想象模仿的物体又是幼儿平日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易被幼儿接受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发现儿歌中四种物体的形状特点。
2、寻找发音相似的音节,感受儿歌的趣味性。
3、体验双簧诙谐、幽默的情趣,感受合作表演的快乐。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活动准备:儿歌图谱活动过程:
一、找相同,发现儿歌中四种物体的形状特点。(出示图片:框、床、墙和楼房)师:今天罗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小朋友来欣赏一下。
1、找形状特点。
师:这是什么?我们用一个字来说:框。
师:这四样东西有什么共同点?(都是长方的)2、找发音特点。
师:小朋友仔细看看罗老师念这四个字(框,床,墙,楼房)的时候嘴巴是什么样的?(张得大大的)引导幼儿再念一次。
3、理解"亮堂堂"的意思。
师:现在我在这四幅图上加了一样东西,这个应该怎么念呢?
师:听老师来念一遍啊(长方的框,长方的床,长方的墙,长方的楼房亮堂堂)怎么念的?
师:谁知道亮堂堂是什么意思?
师:很温暖,阳光很充足,很亮,光线很好。
师:刚才我把这个念成了一句话,我们一起念一念。
二、看图谱学念儿歌。
1、介绍儿歌名字《长方谣》
师:刚才说的四句话其实是一首好听的儿歌,名字叫做《长方谣》。
2、教师完整念儿歌,请幼儿回忆内容并填充儿歌图谱。
师:这首《长方谣》的这四张图我们看过吗?下面还有三句话没有图形,原来他们藏起来了。用我们的小耳朵来把藏起来的儿歌找出来吧。
(老师念儿歌,幼儿找句子。)师:这里三句话讲得是什么?
(说出后出示图谱。重点引导第四句,按照上图的顺序)3、看图谱念儿歌。
师:我们一起跟着罗老师来试试念念看儿歌吧。
师:你觉得哪句说起来有点困难,而且不容易记住?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从小到大排列,练习第四句)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来说一说。
4、为儿歌配以简单的动作,并尝试边念边表演。
(1)教师做一遍动作,幼儿学习(2)师幼共同表演动作。
5、"我说你做"巩固对儿歌内容的理解。
(1)师说生做 师:我来做你的小嘴巴,你们来做我的小手。
(2)师做生说 师:现在交换,我来表演你们来说。
三、游戏:双簧形式表演儿歌。
1、请2、3对幼儿上前表演《长方谣》
师:我们玩过的双簧游戏还记得吗?前脸要怎么样?()2、教师示范速度快慢变化带来的趣味性。
师:老师也来表演,看看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两遍,第二遍加快) 3、请幼儿示范速度变化带来的效果。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遍,第二遍的时候加速度。
师:请小朋友来表演,在第二遍的时候记得加速度。(1组)师:刚才小朋友试了一下,速度加快是不是更加有趣了?下课后我们再试试看,希望你们能够声音更大些,表情更好,声音更响亮。
附儿歌:
《长方谣》
长方的框、长方的床,长方的墙,长方的楼房亮堂堂。
请你帮忙想一想:
除了框、床、墙和楼房,还有什么是长方?
教学反思:
本活动的知识点多,都是概念性的,巩固学习时,幼儿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以幼儿熟识的实物为载体,使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幼儿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从而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培养幼儿愿意探索的习惯。
一、设计意图大班幼儿虽然作为幼儿园里年龄最大的孩子,但他们身上依然留着许多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大班幼儿在已有一定生活经验,且对角色有一定的认知下,能根据指示自主在游戏中体验生活,获得经验,学会和同伴交往。
二、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
(1)通过角色扮演买家和卖家,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2)愿意与同伴协商角色,理解角色,有一定的角色意识;
2、知识目标
(1)在买卖活动中让幼儿学会一点简单的数学运算;
(2)了解厨师、收银员、顾客不同的角色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简单的对话;
3、能力目标
(1)让幼儿能够大胆地参与到游戏中,并加以创造;
(2)能积极参与角色游戏,能学会布置游戏场地。
(3)在游戏中能够轻声交往,会使用礼貌用语。
(4)初步会对同伴的游戏行为做简单的评价。
(5)能爱护玩具,知道听信号较快收拾玩具。
三、活动重难点幼儿的想法是奇思妙想的,在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想法,超出预想的活动设计规划。
四、游戏准备1.经验准备:与爸爸、妈妈一起到汤圆铺进餐,观察了解店的人员及环境。
2.物质准备:餐具(一次性杯子、汤匙等),各种口味汤圆、汤圆铺PPT。
3.环境创设:收集餐具、用具布置游戏环境。
五、游戏过程1.引入排队自行选择游戏中的角色,领取钱币;幼儿和教师一起布置市场环境;师:你们有吃过汤圆吗?(引导孩子们回忆) 师:你们去过的汤圆铺是什么样子的?
2.交流经验师:汤圆铺里有什么?工作人员是怎么工作的?
3.提出规则(1)工作人员不能随意的走动,要负责好自己的岗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2)顾客要明确自己的身份。
(3)游戏结束后要把玩具送回家。
4.幼儿自由选择游戏 教师事先分配好角色,幼儿也可以自主选择要扮演什么角色,(教师要特别跟幼儿强调不能大声喧哗和随意走动)5.小结:
(1)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游戏体验、感受,交流"汤圆铺"里游戏开展的情况;(2) 组织幼儿分门别类地收拾好玩具材料;(3)组织幼儿对本次角色游戏进行讨论和评价,并做下记录;
教学反思:
课堂环节紧凑,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享受,由于在游戏过程中,我讲游戏规则不到位,导致幼儿在游戏过程有的捣乱,气氛太过度的活跃,导致我控制不住场面。今后我要加强本班的游戏规则的培养,是幼儿愉快、友好的分享游戏乐趣。
活动目标:
1. 理解歌曲的内容,初步学唱。
2. 感受闽南歌谣的诙谐有趣。
3. 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4. 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歌曲内容,感受闽南歌曲的诙谐幽默
活动难点: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一、话题导入:
1.“宝贝们,在之前的活动中我们聊过元宵节我们都会做什么事情呢?”(搓元宵、吃汤圆、赏花灯)
2.小二哥推着推车到教室叫卖汤圆
——宝贝们,你们看看谁来了?”
3.教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认识用语言对小二哥卖汤圆的情境进行描述,教师做总结。
——“刚刚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教师根据幼儿的听到的内容出示相应的PPT。
二、学唱歌曲:
1.教师出示PPT图谱,和幼儿一起来说一说,记一记,让幼儿对歌词有初步的记忆。
——“宝贝们,我们一起来把刚刚发生的事情和周老师一起来讲一遍。”(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2.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图谱完整演唱歌曲
——“今天周老师还可以把这个好听的故事唱出来,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幼儿跟唱。
3.感受歌曲的诙谐幽默
——“你听完了这首歌感觉怎么样啊?喜欢吗?为什么?”
4.增加歌唱难度,演唱过程中逐步删减图示:
——“大六班的小朋友可真棒,现在我要增加难度了,你们还能像刚刚唱的那样棒吗?”
三、小二叫卖汤圆,导入歌曲第二段的歌词。
——“刚刚卖汤圆的小二哥都说了什么啊?”教师对幼儿的话进行总结。
——“你们可以把这些话唱出来吗?”
幼儿尝试把刚刚总结的话唱出来。
四、活动结束
——“小朋友们,咱们一起去把这首歌唱给小二哥听,顺便去买碗汤圆吧!”
活动延伸:
为小二哥演唱歌曲《卖汤圆》
活动反思:
卖汤圆是一首非常好听的儿童歌曲。之前幼儿对元宵节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汤圆是元宵节的一种习俗,汤圆也代表全家团圆的意思。 歌曲非常活泼欢快,幼儿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元宵节吃汤圆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儿歌形式创编内容。
2、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请幼儿带一些灯笼来园。
活动过程:
1、 复习儿歌《花灯谣》
师:“上次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的那首儿歌,你们还记得吗?”(记得)
“那儿歌的名字叫什么?”(花灯谣)
“我们大家用好听的声音来念一念吧!”
幼儿齐念儿歌。
2、 创编活动。
①提问:
师:“元宵节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你喜欢什么灯?”
②幼儿相互讨论。
③请幼儿大胆发言。
④将幼儿喜欢的花灯创编到儿歌里面,并一起念一念。
⑤把自己创编的儿歌念给好朋友听。
3、教师简单小结,用小红花鼓励积极创编儿歌的幼儿。
活动延伸:
请幼儿试着用好朋友和自己的名字替代宝宝和浩浩。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幼儿知道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体验欢快的节日氛围。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是感受儿歌押韵的特点,能准确地发出姥、闹、摇、浩等音。可通过活动也发现孩子们对儿歌的押韵始终比较难理解,对“闹”这个读音也始终有部分幼儿读不准,使得这一难点没有很好的掌握、理解。我想如果以后碰到这样的教学情况,我觉得可以把诗歌中押韵的字“姥、闹、浩、谣、宝”等用有颜色的笔画出或做一标记,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发现押韵这个特点,我想这样效果会好些,从而有效地达成每一个教学目标。
活动设计背景
结合我园教学特色,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游戏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并了解乡土玩具——铁环。
2、学习滚铁环的玩法,掌握滚铁环的方法。
3、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4、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5、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滚铁环的方法
活动准备
铁环若干副
活动过程
1、教师组织幼儿围成一个大圈。
2、教师向幼儿出示乡土玩具——铁环。谈话引入,认识铁环。
3、教师示范滚铁环的动作,并讲解滚铁环的方法。
4、请幼儿自己动手练习——滚铁环,教师观察并个别指导。
5、再次将幼儿围成一个大圆圈,教师再次示范并讲解滚铁环的动作。
6、幼儿练习,教师指导
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我发现在很多学生对本土资源的认识不够,感觉这些离他们太遥远了。因此,通过活动可以让幼儿了解家乡丰富的资源文化,达到爱家乡的情感培养。
游戏目标:
1.训练运用走、跑、蹲和站等动作技能,增强腿部、腰腹和手的力量。
2.提高身体动作的协调性,激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3.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4.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游戏准备:
1、大皮球(每人一个)
2、平整、无障碍的空地。
游戏规则:
1听口令行动,不可以自己随意行动。
2.滚球时要用手推,不得用脚踢,皮球不能离开地面。
3.幼儿追球时要追回自己的球,不可以去抢他人的球。
游戏玩法:
1.边走边滚球,幼儿每人1个球站在操场的一端,皮球放在自己的脚下,弯腰半蹲手扶球。当听到“向前滚球”的口令时,幼儿边弯腰边走推球向前,慢慢的走向场地的另一边。
2.滚球接球,幼儿两两结伴,只拿1个皮球,面对面相距3米蹲下,一名幼儿手扶皮球。当听到滚球的口令时,手扶皮球的幼儿就将手上的球滚向对面的同伴。对面的同伴接到球则等待老师的口令。以此类推进行。
注意事项:
1.重点指导幼儿如何把握滚动的方向。
2幼儿在场地上追球时,提醒他们不要跑的太快,以免摔倒或碰他人。
3.根据幼儿的能力配对,能力好的拉长距离,能力差的则缩短距离。
游戏反思:
滚球这个游戏孩子比较喜欢,因为大班的孩子对球特别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引导,让孩子对游戏产生兴趣才能从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活动设计背景
结合我园教学特色,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游戏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并了解乡土玩具——铁环。
2、学习滚铁环的玩法,掌握滚铁环的方法。
3、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4、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滚铁环的方法
活动准备
铁环若干副
活动过程
1、教师组织幼儿围成一个大圈。
2、教师向幼儿出示乡土玩具——铁环。谈话引入,认识铁环。
3、教师示范滚铁环的动作,并讲解滚铁环的方法。
4、请幼儿自己动手练习——滚铁环,教师观察并个别指导。
5、再次将幼儿围成一个大圆圈,教师再次示范并讲解滚铁环的动作。
6、幼儿练习,教师指导
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我发现在很多学生对本土资源的认识不够,感觉这些离他们太遥远了。因此,通过活动可以让幼儿了解家乡丰富的资源文化,达到爱家乡的情感培养。
教材分析:
之所以选取这篇故事,原因就在于它简单诙谐,来自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水果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吃瓜吐子儿”是生活常识,而偶尔吃进肚子里通常也无甚大碍;缺乏生活知识的幼儿就很容易犯下这样小小的错儿。这是一个富有张力的取材,它一头联系着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日常经验,另一头则悄悄打开了文学创造中奇特有趣的想象空间。
活动目标:
1、喜欢听诙谐的故事,并参与讨论,从中体会阅读的快乐。
2、联系相关经验,说说吃瓜吐子的生活体验。
活动准备:
1、故事《子儿,吐吐》的PPT。
2、洗净的苹果、甜橙、猕猴桃、橘子、香蕉等常见水果,水果刀,砧板。
3、盘中盛放若干瓣石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给你们说一个小猪胖胖的故事吧,走,跟着胖胖上幼儿园去喽!
二、边讲边议论:(放PPT)1.了解故事人物—胖胖(1)观察画面:这里有这么多的小猪,哪个是胖胖呀?从哪里看出来的?
(2)介绍:胖胖的脸比谁都胖。每次吃东西的时候,胖胖总是说:“真好吃!真好吃!”吃得又快又多。
2.观察画面参与讨论下午吃点心了,看看吃什么呀?哦,吃甜甜的木瓜(木瓜和西瓜、哈密瓜差不多,里面有许多黑黑的子儿):“真好吃!真好吃!”胖胖吃了一块又一块,啊呜啊呜全吃完了。咦?皮儿呢?黑黑的木瓜子儿呢?
(1)讨论一:木瓜里黑黑的子儿能吃吗?吃到肚子里会怎么样?
以胖胖的口吻说啊?要开刀?好可怕!胖胖吓得哭起来了,哭啊哭啊,越哭越伤心,天黑了,胖胖还在哭,哭着哭着,胖胖睡着了,还做起了梦。他梦见了自己怎么啦?
(2)讨论二:好大的一棵树顶在头上,会怎么样?(说说各自的理由)他回得了家吗?这时小鸟飞来了,小鸟说:“咦?这里怎么会有一棵会走路的树呀?”小鸟会在树上干吗?(做窝,捉虫)
(3)讨论三:木瓜树越长越高,树叶越长越密,接下来树上还会结出什么?是不是真的会长出木瓜呢?木瓜树上结了那么多木瓜,胖胖吃也吃不完,他会想到谁啊?胖胖咯咯咯笑起来,这一笑,胖胖就醒了。他赶紧摸摸头,树呢?我头上的木瓜树呢?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吗?
(4)讨论四:喔唷喔唷,胖胖的肚子好疼哦!胖胖要拉肚子了!怎么会疼的?(提醒:你们帮胖胖想想他吃了好多什么?)胖胖赶快到洗手间去便便了。怎么马桶里都是一粒粒黑黑的、圆圆的什么啊?
哦!黑黑的木瓜子儿都跑到便便里去了!刚才胖胖肚子疼,原来就是多吃了硬硬的木瓜子儿啊,吃多了会拉肚子的。
三、猜猜水果里有没有子儿,切开证实一下。
我带来这么多瓜果,你们都认识它们吗?这些瓜果里都有子儿吗?
(1)切开一只苹果验证:真的吗?它的子儿藏在哪里?
(2)我们切开看一下,你们看到什么啦?你们吃不吃苹果里的子儿?
(3)(出示石榴)这是什么?你们都吃过吗?有没有子儿?子儿在哪里?
(4)(出示猕猴桃)这是什么水果?你们吃到过子儿吗?到底有没有?让我们切开来看一看,有没有?这一粒粒黑黑的是什么?其实猕猴桃是有子儿的,它的子儿是可以吃的。看起来有些瓜果的子儿是可以吃的,有些瓜果的子儿是不可以吃的,那我们以后在幼儿园在家里吃水果的时候,可以去找一找,看一看,哪些子儿能吃,哪些子儿不能吃,把你找到的秘密来告诉大家吧!
(5)共同品尝水果,体验如何吐子儿。
活动反思:
对于幼儿来说,很多抽象的词汇和故事情节内容以及所包含的意义,不是“旁听”一下就能领会的,而只有在充分的感官参与的过程中,幼儿才能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幼儿才能“有话可说”。
在上述课例中,既有回忆中的感官经验,也有直接感官经验。“你还吃过哪些水果是有子的?”这是从故事跳跃到幼儿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这里一直到“请你吃一吃,把葡萄子吐在手心里”这是让幼儿从抽象的回忆到直接的尝试,进一步深化幼儿对“子儿吐吐”的感受。而从案例描述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孩子们在吃葡萄的过程中语言表达是最多的,并且表达出来的信息也是最丰富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证实,过往的生活经历是幼儿表达的一个重要源泉;而当下的感受是更能刺激幼儿表述的直接经验。
集体活动:科学
活动名称:能滚的……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2、在探索、操作中,感知、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
3、乐意与同伴交流、讨论,能清楚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各种球状、圆柱状的物品若干。
2、幼儿人手1个球状与圆柱状的物品。
3、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幼儿进行探索活动。
(1)交代活动要求,引导幼儿通过探索,寻找、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这些都是什么物品?
教师:这些物品中哪些是可以滚动的?请把可以滚动的物品装入小篮子中。
2、幼儿交流、探索各自在活动的发现,感知球体、圆柱体的特征。
(1)请幼儿相互交流各自寻找到的可以滚动的物体,并通过动作演示证明这些物体是可以滚动的。
教师:这些能滚动的物体是哪些东西?它们的形状一样吗?
(2)请个别幼儿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
(3)师幼共同概括球体与圆柱体的主要特征: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呢?(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我们就叫它球体;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4)教师:球体和圆柱体都会滚,它们滚起来一样吗?
小结:球体放在地上可以像各个方向滚动,而圆柱体放在地上却不是各个方向都能滚动的。
(5)幼儿说说在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像球体,哪些物体像圆柱体。
3、幼儿分组操作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中拟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夸张性。
2、尝试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图片。
3、感受作品中与人为善的做人道理。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教学准备:
律动音乐、故事课件、提前在教室两侧贴两幅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出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1、模仿开汽车动作,引出故事主题。
师:我们来当小司机,好吗?在音乐声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轻松愉快地做着开汽车的动作进入活动室。
2、提问引起好奇,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你见过回滚的汽车吗?今天,我们来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会滚的汽车》。教师接着用充满疑惑的口气讲:会滚的汽车,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二、理解故事情节及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作品情感
1、观看课件,了解故事内容。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会滚的汽车到底是什么?整体播放课件,幼儿完整欣赏。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关注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拟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夸张性。
问题一:回滚的汽车是什么?幼儿回答:大木桶
问题二:都有谁上了会滚的汽车?幼儿顺序说出了故事的主要角色。
问题三:你觉得故事中什么地方最有趣呢?
幼儿讲述自己感觉最有趣的的地方。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主要情节。
3、谈话,感受作品表现的情感
师:你喜欢木桶还是狐狸?为什么?
幼:喜欢木桶,因为木桶善良,它爱帮助别人
师:为什么不喜欢狐狸?
幼:因为它骗人还欺负小动物。
4、教师小结,幼儿理解拟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夸张性。
师:这是一篇拟人化的故事,作品中的动物、木桶都被拟人化了,变得和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会做事、会夸张。这样写使故事变得更生动有趣了,大家就更愿意听,愿意看了。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试着用拟人化的手法让故事更好听。
三、幼儿尝试运用拟人化的方法看图讲故事
1、以“小作家”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图片,尝试创编。
教室两侧分别贴了两幅图片,教师提出要求:现在你们自己选择一张图片,当一个小作家,也试着用拟人化的手法看图片编一个故事。
2、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编的故事。
四、活动延伸
语言活动区提供语言图片,幼儿可在自选区域活动时运用拟人化手法讲述。
教学反思:
活动环节层次清晰,灵活的活动形式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幼儿积极思维,幼儿在做、听、看、说中获得了经验。整个活动从幼儿专注的眼神、积极有效的互动中,感受到这节活动收到了好的效果。活动过程渗透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诸方面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作用。
活动目标:
1、观察寻找生活中具有稳定性的物体。
2、会运用材料使物体变稳。
3、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寻找材料主动探索,解决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非自然物:鹌鹑蛋、鸡蛋(生的)、卡片、轮胎、胶带、瓶盖、积木等材料。
2、自然物:石头、树枝、大树、水等材料。
经验准备:事先观察生活中具有稳定性的物体
活动过程:
提出问题、认真思考
1、妈妈在做饭时一不小心经常摔碎鸡蛋,我们怎样帮妈妈解决这个问题让鸡蛋不滚呢?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让鸡蛋不滚到地上摔破,有的小朋友说用盘子装着,有的小朋友说用布垫着......)
2、 想一想你设计的漂亮的贺卡怎样能够立起来,让小朋友们都能看到。有多少种办法?
3、 出去玩时,一个小朋友从轮胎里钻过去,轮胎差点倒了砸着小朋友,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法能让轮胎变得稳定?
寻找材料、探索实践
4、分三组同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5、观察孩子选择、运用材料情况,及时指导。
各抒己见、深入讨论
6、在过程中讨论增强稳定性的不同方法,教师不给定论。
7、找到焦点性问题指导孩子展开讨论。
解决问题、再次实践
8、延伸:快速寻找我们周围站的稳和站不稳的物体下一次继续探索。
(1)找一找我们周围能站稳的物体都有哪些?
它们为什么能站稳?
(2)不能站稳的物体都有哪些?怎样让他们能够使他们站稳?
9、设想:如果离开地球,这些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把你的设想画在纸上,或大胆讲述出来。
活动反思:
这是一次用脑思维与科学探索的整合活动,选取的都是来源于孩子周围生活的实例,我改变了以往材料的投放方式,实验用的辅助材料全部由孩子自己准备,让孩子通过寻找材料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孩子成为活动中的主人,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一步一步的实施自己的猜想。
设计背景:
这是一个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活动。在活动区角内,幼儿们收集了娃哈哈瓶、电池、汽车等废旧材料。活动中,发现有许多幼儿很喜欢玩电池,很认真地滚电池。电池又是他们最熟悉、最了解的事物。让旧电池变废为宝,真正挖掘电池的教育价值,一物多玩,是我们教师所要想的,因此,制作了这个活动。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电池具有趣味性、奇妙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特点。既有趣又能让幼儿做做玩玩的,孩子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学习探索的兴趣,这样,真正发挥电池的教育功能,使幼儿玩中发展。
活动目标:
1、探索电池在斜坡道上滚的现象观察其变化,比较快慢,学习用数字记录快慢。
2、发展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虚心请教别人,增强合作意识。
3、幼儿大胆尝试,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不同型号的电池、相同型号的电池、不同材料的斜坡道、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1、介绍玩法与提示:取出不同型号的电池放在斜坡道上滚,自由探索,发现其特点。
2、幼儿自主探索,操作层次:
第一层次:随意取电池在坡道上滚。
第二层次:尝试把不同型号的电池放在相同材料的坡道上滚,观察比较快慢。
第三层次:尝试把相同型号的电池放在不同材料的坡道上滚,观察比较快慢。
第四层次:同伴间合作竞赛,一起玩电池,并学习记录。
3、 小结归纳,得出结论。
活动反思:
新纲要告诉我们:“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喜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拓展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教育,他主张“用生活来教育”。年龄愈小,愈需要这种生活教育。
设计意图
幼儿都很喜欢玩球,在比赛滚球的游戏中,幼儿感觉到每次的输赢结果都不相同,有时他赢、有时我赢,有的幼儿就对其产生了疑问。为了解决他们的疑惑,我们对球滚动的快慢进行了研究。本活动采取小朋友动手操作尝试的方式,力求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自我实验、自我探索的兴趣,并掌握探索滚球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了解同样大的球,用的力量越大,球滚得越快,而用同样的力量,大球滚得快。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同样大的皮球、乒乓球、木板,数量与幼儿人数相同。
2.平坦的场地。
活动一 轻轻推,慢慢跑;重重推,快快跑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滚球,让他们在游戏中自己发现:轻轻推,球就慢慢跑;重重推,球就快快跑。
注意:先让幼儿比较球的大小,让他们清楚游戏是在球同样大小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在幼儿自由游戏中,与幼儿个别交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得出结论。
2.全体幼儿共同讨论。以大部分小朋友的尝试结果为暂时结论,让幼儿根据此结论再次进行实验(自由活动),看一看:是轻轻推,慢慢跑,还是重重推,快快跑。 注意:用正确的方法滚球,不能使球跳起来而影响实验结果;提醒幼儿力量差别越大,实验的结果越明显。
3.游戏:谁的球最听话。幼儿按教师发出的命令(谁的球最先滚到或谁的球最后滚到)进行滚球,再次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掌握力量和球速的关系。
活动二 不同大小的球滚动得快与慢
活动过程
1.每位幼儿拿一个皮球、一个乒乓球,比较两个球滚动的快慢。
注意:要求同时滚出去两个球。
2.全体幼儿讨论,找出意见不统一的原因。(不管球的大小,只要用的力量大,球就滚得快,因此会出现有的是大球快,有的是小球快。)
(1)讨论为什么有的时候是大球快,有的时候是小球快。
(2)讨论我们用什么方法能比出到底是大球快还是小球快。
3.幼儿尝试用一块木板同时推动大小两个球,找到用同样的力量时,大球、小球滚动的快慢情况。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总结试验结果。
4.全体幼儿共同讨论探索结果,并得出结论。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到户外,在有斜面的大型玩具上继续研究、探讨:
1.除了球大、用的力量大可以使球滚得快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球滚得更快?
2.除了球小、用的力量小可以使球滚得慢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球滚得更慢?
活动反思
由于幼儿解决自己所发现问题的兴致要比解决老师、家长提出的问题的兴致高,探索的主动性强,所以此活动教师根据幼儿在自由活动中自发产生的问题而设计。同时,教师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和探索环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实验和探索方法,让其在得出正确答案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第一个活动中,在老师提出基本的要求下,幼儿通过自己积极的尝试、反复的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从中积累了探索的经验,掌握了实验的方法,为第二个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第二个活动中,幼儿能不断进行实验――结论――再实验,完全投入到自我学习的乐趣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泡泡糖肢体与造型游戏,开发肢体意识,体验创造的乐趣。
2、熟悉儿谣,并能边念语词边做动作。
二、教学准备:
道具:挂图P1、五线谱卡、五线谱游戏垫、布球、吸铁、甜甜圈、软垫若干
乐器:鼓、吊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熟悉儿谣。
2、难点:开发肢体意识,进行嚼、粘、吹的肢体造型创造。
四、教学队形:
坐位:半圆形。
站位:两排面对面、四散。
五、教学过程:
1、暖身活动。听鼓声律动,感应音乐的动与止。(主要训练幼儿立即反应能力)
鼓声:拍手到处走。
吊镲:幼儿站软垫上,或者肢体单点碰软垫。
2、故事引导: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精灵王国,里面住着许多许多精灵。精灵王国的国王的生日就快到了,大家忙着为他准备礼物。我们来认识这些小精灵(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绿色的是贪吃小精灵,大眼睛的是好奇小精灵,紫色的是开心小精灵)。爱吃精灵、好奇精灵还有开心精灵也想送礼物给国王,送什么礼物好呢?(与幼儿互动)
3、泡泡糖肢体与造型游戏--嚼、粘、吹。
1)嚼泡泡糖--布球。
l 引导语:爱吃精灵最贪吃,它想送的礼物甜甜的,可以嚼很久但不能吞。我们来听听它送了什么礼物。
l 欣赏第一遍音乐,说出爱吃精灵送的是泡泡糖。引导幼儿学爱吃精灵做各种贪吃状……
l 引导幼儿想象除了嘴巴还有什么地方还可以做咀嚼状?(下巴、肩膀、膝窝、手抓捏布球、两指、五指捏布球等。幼儿做肢体创编时,教师清念语词配合动作。)
l 听第二遍音乐,幼儿照拍子念语词做各种咀嚼状。
2)粘泡泡糖--吸铁。
l 引导语:开心精灵最开心,它想送的礼物是粘粘的,很好玩,什么东西粘粘的呢?(引导幼儿猜出开心精灵送的是什么礼物。)
l 出示吸铁,学开心精灵拿两个吸铁互吸,到处走。(空练)
l 听第三遍音乐,幼儿两人吸铁互粘造型,边念儿歌边走。于间奏部分换伴。
3)吹泡泡糖--玩具圈。
l 引导语:好奇精灵最好奇,什么都想知道,它想送的礼物可以吹,但不是气球。(引导幼儿猜出好奇精灵送的是什么礼物。)
l 引导幼儿拿甜甜圈当成望远镜、方向盘……
l 听第四遍音乐,幼儿用甜甜圈碰双膝,轮拍念语词,于间奏部分做吹泡泡状。
4、认识五线谱音符位置。
1)出示五线谱,复习认识五线四间(可请幼儿张开五指认识线和间)。请幼儿在五线谱卡上找出线与间。
2)于五线谱卡上找出音符排列的顺序:线/间/线/间/线/间……并用彩色吸铁标示
3)游戏:在五线谱游戏垫上,幼儿当小音符,找出线、间。
5、引导语:那我们把泡泡糖送给国王吧!师生听音乐边唱边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1、由于题材是幼儿熟悉的泡泡糖,幼儿对泡泡糖的感知经验较丰富,因此,在活动过程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整个活动能以送礼物,围绕泡泡糖的特点展开,主线清晰,游戏性强。
存在问题:
1、活动过程第二个目标感应儿遥强化不够,导致部分幼儿只做动作,不念儿谣。
2、老师在表现各种小精灵时,动作表情再夸张一些,就更富有感染力。
3、“嚼、粘”的环节能让幼儿充分创造肢体动作,但老师在提升小结上语言不够简洁。
总目标:大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渐进深入,逐渐认识到事物间曲折复杂一些的关系,在表现事物情节上大大进步,能够表现除了空间关系以外的复杂一些的事件关系。因此,对于情节的表现成为大班的特点。而我们的孩子经过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在绘画方面已经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飞跃。所以本学期的绘画目标,是让孩子接触更多的绘画材料和方法,从而创作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 名称 目标 内容 综合绘画 1、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喜爱,并能以此为乐趣。 2、训练幼儿对物体比例的均匀搭配及线条的流畅。 3、训练幼儿均匀涂色及颜色渐变的熟练运用,使幼儿能够
教室里的图书角里摆满了孩子们爱看的幼儿画报、幼儿智力世界、、、等书籍。远远的看起来图书都是整整齐齐的,可是走近一看,好多的图书已经变了模样。是孩子们不爱护图书吗?还是有人捣乱故意撕坏了图书呢?、、、、、、 针对这一现象,我对孩子们进行了跟踪观察.腾腾小朋友从书架上拿了一本,自己一个人有滋有味的看了起来,文文小朋友见了,也凑了过来,和他一起看;他们两个一个讲,一个说,可有趣了。这时,浇浇也被吸引住了,要求和他们一起看,这会腾腾可不高兴了:一本书,两个人看已经足够了,还要三个人看,怎么看嘛?你自己再去拿一本。
1、社会做个快乐的孩子并不难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总是不开心的人会受冷落,乐观、开朗的人会受人欢迎。 2.学习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寻找自己变快乐的方法。 3.懂得要做个快乐的孩子,快乐的孩子朋友多
1、大班春天美术教案模板柳树 活动目标 1.能感知水墨画的特点。 2.能运用毛笔中锋、侧锋以及浓墨、淡墨表现出柳树的特点。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柳树”组图;“水墨画柳树”图片;“画柳树”组图;“笔锋
1、幼儿园教案大班自然教育奇妙的植物色素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种色素,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2.培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 3.体验合作印染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4.能在情
1、大班身边的科学设计意图和教学大纲 一、主题活动意图 身边的科学 (时间 3 周) 大班幼儿对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充满好奇。他们不满足于观察表面现象,更喜欢动手去玩一玩、试一试。‚
1、大班跳彩条绳体育游戏方案 《跳彩条绳》这节课的玩法有多种,如:边跳边跑、单脚跳、交换脚跳、向后翻绳跳。。。。。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跳绳技巧,发展上、下肢的协调能力,体验跳自编绳的乐趣。 ●活动目标 掌
1、科学长大了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生命的成长变化。 2.学会用不同方式证明自己在慢慢成长,能说出自己成长的变化。 3.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体验成长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
1、社会我的小档案大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制作自己的小档案,能明确自己的喜好。 2.通过交流档案,了解他人的喜好与自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会接纳、尊重他人。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