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1-12-14 14:52:53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弦、巍”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紧扣重点词句,能说出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大家看老师今天和平时有什么变化?

这是你看到了,那你知道我心里想什么?

这是想象到的。

请看这幅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谈,他们相互之间非常的投入)

通过你的观察、想象、我们不仅知道图片的表面内容,还能够了解人物的心里,那我们说的究竟对不对的,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

文言文语言精练,内容丰富。

二、板书课题

1、板书:伯牙鼓琴(学生用手指在桌子上画)。谁来读课题,鼓的意思是?

伯牙弹琴。

三、理解诵读,走进文言文

1、回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读、注释、想象。(板书)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程度不太好。有错误指出。他刚才读错了有生字,也有熟字,只不过那是多音字)

4、听我读,在遇到你不会读的字,就在上面写上拼音,这叫注音。在看到没有标点的地方老师停顿了,就在这个字后面画一个小斜线,这叫标出语言的节奏。(板书:注音、节奏)

5、找一到两名学生读比较难读的句子。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我把最难读的句子单独拿出来了,你们画对了么。谁来读读)

6. 一两个学生通读全文。

(二)借注释,读透文义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意思。

2、 老师把文章拆分成几句话。我找其中最难懂得句子做示范,然后你在来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刚刚伯牙弹琴想着高山时弹琴)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钟子期说:“琴弹得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过了一会想着流水弹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又说:“琴弹得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锺子期死,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之:代词。

少选之间:形容时间很短。

以为:认为;足:足以。

“善哉”,好呀;“若”,好像。

破:摔破;绝:断绝;复:再,又。

 

(三)作想象,读美文韵

1、从文中可以看出伯牙与锺子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从哪里看出来的。

1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虽然只有简短的两句话,但老师相信锺子期一定看到了很丰富画面。你能不能试着说说。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你说说你自己的简见解。

平凡的世界中,少平和晓霞的关系。为什么在晓霞去世之后,少平没有接受金秀的求爱呢。

学生畅所语言。

是啊,这就是知己。李白说:锺期久已末,世上无知音。正是道出了这样的道理。

这是伯牙摔琴的文章,里面写的非常详细。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选自 冯梦龙《警世通言》从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文言文的美就在于它诵读的节奏和韵味美。
  同学们,文言文的美就在于诵读的节奏和韵味美。我们知道了文章的意思,也理解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有信心读好他们么?

让我来考考你。

你在那里看到过这些字。

去标点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相关阅读
推荐
  • 六年级语文升学联考检测试卷(带答案)

    2013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检测试卷 时量:120分钟 总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枯涸(h) 踱步(d) 戛然而止(g) B.伎俩 (zhī) 要挟(xi) 不屑置辩(xi) C. 颓唐(tu) 蜷缩(juǎn) 忐忑不安(t) D.阻挠(no) 岔道(ch) 寝食难安(qǐn)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脉博 静谧 唏嘘 焦躁不安 B.摩挲 璀璨 青睐 谈笑风生 C.伶俐 仓穹 慷慨 甘

  • 2013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抽考试题(有答案)

    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们,一个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愿你用一份沉甸甸的成绩自信地步入中学的大门。大家准备好了吗?加油! 一、书写检测 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 二、看拼音,写字词。 ɡu lǜ ch fnɡ dnɡ ynɡ shōu liǎn zhnɡ pnɡ ( ) ( ) ( ) ( ) ( ) 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狂风( )雪 神( )气爽 明( )秋毫 除( )务尽 莫( )一是( )往知来( )夷所思 乐此不( ) 不偏

  • 北京版六下《詹天佑》教学反思(时丽萍)

    在名师工作室两年多的学习中,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教育观念的变化。我认识到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教语文。这一次的主题研讨课,我想让自己的理解从概念化走向一个具体化。所以,当确定上《詹天佑》一课时,我研读教材后不断地问自己:这堂课我到底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又得到了什么,我的教学能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备课时,我关注到《詹天佑》一文其所在的单元都是写人的文章,因此在钻研教材后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两个方面:一是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通过批注、画图、演示的方法,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

  • 《穷人》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他人的美德。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板书穷,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穷人》,它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

  •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詹天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以读为主,合作探究,理解詹天佑是怎样克服困难修筑京张铁路的。3.认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初学课文,你知道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课文中有一句话,对詹天佑进行的全面的概括与高度的赞扬,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课文第一句话。 你认为这一句话里有哪两个词语比较重要? 杰出 爱国 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两个方面来认识詹天佑,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思考:你从

  • 六年级“探访手记”的设计及思考

    十月份,我们六年级开展了行走徐州之快哉亭的研学活动,在全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开展的非常成功顺利。在呈现活动成果的时候,我们六年级老师共同设计了探访手记,请学生们完成,我们认为探访手记的设计,是有温度、有厚度、有坡度的 一、 有温度的设计,引领学生自主参与。 如何呈现研究成果?我们老师进行了讨论。成果呈现的方式其实很多,优秀的绘画作品、精美的小报设计、严谨的研究报告等,我们之前都有所尝试,也做过调查,

  • 统编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学目标及各课文语文要素

    (说明:1.根据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的规定,粗知课文大意,梳理课文条理把握主要内容(把握内容要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等目标,课文的阅读教学一般都需要进行学习训练的。但是根据编制教

  • 统编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教学目标及各课文语文要素

    (说明:1.根据课程标准目标与内容的规定,粗知课文大意,梳理课文条理把握主要内容(把握内容要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等目标,课文的阅读教学一般都需要进行学习训练的。但是根据编制教学目标的方法之一:如果每篇课文都要编制的相同的教学目标,为避免重复啰嗦,或用上位目标叙述,一般可不叙写出来。故这些目标没有在课文教学目标中呈现出来了(同样也不在语文要素中呈现出来),但不等于不进行这些学习训练,例如《草原》《穷人》

  • 在相同的题材“秋”中感受不同的“秋”的韵味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水准,更深入、更细腻、更精准地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品悟诗人的心境,我在班级开了一节组诗课在相同的题材秋中感受不同的秋的韵味。 笔者以为,在组诗教学的课堂中,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在组诗主题明确的情况下,要做到一课一得,就要有所取舍。如学与春天相关的诗歌时,一堂课就聚焦在节奏主要教节奏,带着学生读诗涵咏,读出诗韵味。古诗讲究韵律、节奏,深究其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