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思考、质疑和评价(继续教育读书心得)

思考、质疑和评价(继续教育读书心得)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05

《思考、质疑和评价(继续教育读书心得)》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最近一直提倡然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提出了这么长的时间,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表现,我感觉学生最大的变化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质疑和学会了评价。

一、学生学会了思考。数学学科最大的特点是思维的训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例题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先出示情境图,问题先不出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提出与本单元或者本课题相关的问题这样的方法来锻炼学生根据信息善于提问的能力,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锻炼,我惊喜的发现学的思考能力有质的提高,很多次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最后要解决的问题一模一样。

二、学生学会了质疑。这一点也让我觉得非常的欣慰。如果学生对什么知识或者是方法都是全盘的被动的接受而缺乏一定的质疑能力,那么他学到的只是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灵活的知识。记得在六年级总复习中,复习简便计算时,有这样一道题目:25×16当时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大致有 25×4×4,25×2×8,25×8×2三种方法。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这三种方法正确吗?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的结论是:三种方法都没有问题,最简便的是第一种。然后就有学生问:如果是25×14该怎样?这时很多学生还是想 25×4 最后导致无法得出最后正确的结果。通过学生的这一系列的质疑,很多学生对简便计算有了深刻的体会,学到了活的知识,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点。

三、学生学会了评价。以往学生只是很注重自己的解题方法,而忽视其他同学的奇思妙想的好方法,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但是有了学会学习的思想的指导,我发现学生慢慢地喜欢上了评价。他们在评价老师的方法,自己的方法,和他人的方法的优劣,从而慢慢学会了选择,这一点是我很乐意看到的。它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灵活。

以上三点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关阅读
推荐
  • 在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教研课《四边形》反思

    本周上了教研课《四边形》,这节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3个: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他们的角都是直角。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所以

  • 数学反思:分数应用题的体会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应用题的重点和难点,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深深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分数应用题,就要熟悉和掌握各种类型分数应用题的特点、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进而提高解答各类复杂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在分数应用题中,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就迎刃而解,如何找准单位1的量是分数应用题这个难点中的难点。在教学分数应用题的乘、除法时,只要找准单位1的量,就能很熟练的解

  • 三年级随笔:今天的上课真有趣

    今天,孩子们要学习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本来打算自己讲的。在批孩子们的回家作业时,发现我走的两天里布置学生自己找计算题做,竟然有好多学生找了多位数乘法。于是就临时决定让孩子们自己给自己上课。 上课了,走进教室,简短得师生问好后。我说:今天,我不上课。孩子们一惊,我又说:想让你们自己上,老师当学生。孩子们有的兴奋,有的沉默。我又说:先看书十分钟,想一想你怎样才能讲得让大家明白。 很快十分钟过去了,孩子们跃跃欲试。 第一位学生上来,一声不吭,拿起笔写上竖式 1 2 3 3 6 然后手指指着竖式嘴里念道

  • 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体验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十几年的课堂教学,几轮的课改经历,促使我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一次一次的自我否定剖析之后,我的课堂教学技艺有了很大长足的进步。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经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在教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我让孩子们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制作形成对几何体的直观感受,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我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尝试,初见成效。 一、先想一想,再摸一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 深挖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小数乘法例5创设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入倍数是小数的学习。教材通过女孩提问:我算得对吗?引出验算。验算的方法教材呈现了两种,一种是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计算器验算。通过观察,进一步研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以我的教学经验,有的学生对于积与因数的关系一直没有什么感觉,特别是到了六年级还有不少学生无法判断。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 借助数轴构建数的知识网络(总复习整理)

    《数的认识》是六下总复习的第一节课,我想通过数的认识整理复习,让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有个整体的把握,在脑中形成知识的结构图,并能尝试运用不同的呈现形式来表示所学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框架图、文字描述、图表式等。数的认识一课,听过很多课,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理解,由于知识点多,有时很难取舍。 本节课虽然知识点多,但课的结构依然清晰。第一板块是知识的回顾,就是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因为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在他们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经过一段时间,逐渐模糊,出现了遗忘,所以回顾必不可少。整理是复习课的重点,通过复习和

  • 课堂在“变”中精彩 ——听陶雪芬老师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本周二,我走进了二年级的数学课堂,听了陶雪芬老师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课教学。整节课,陶老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画面,温柔的话语,带领孩子们通过动手画一画的实践活动,理解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教学中,陶老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进行引导。 变式练习中构建新知 陶老师让学生画一画。第一行摆了2盆花,第二行的盆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应该摆几盆呢?第一行摆了2盆花,现在有10盆花,可以放这样的几堆?陶

  • 听课随想——数学课需要怎样的预习?

    3月8日,我们很多数学老师有幸聆听了苏州市学科带头人钱校长的一节课《面积的认识》。这课,引发了我关于数学课预习的一些思考。关于是否需要预习的争论:语文课需要预习,这是毋庸质疑的;数学课是否需要预习,则有较大的争议。反方:(1)学生不预习课堂上经常有精彩之语,学生预习了课堂反而沉闷了,没有激情,只有少数几个人在跳,多数人做了陪衬。(2)部分学生对预习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尤其是中下等生,好学生会越学好,差生则学不会,跟不上全班学习的步伐,弄得不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不是以增多学生的

  • 在学生需要时进行探究(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

    这节课是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包括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两种情况。教材以小明2/3小时走了2千米,小红5/12小时走了5/6千米,比较小明、小红两位同学谁走得快些为题材,引出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两个算式。实际上,这里的列式依据是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与以前不同的只是路程、时间由整数换成了分数。由于学生对解决谁走得快些这类问题比较熟悉,所以由原来学习的整数除法算式,类推出分数除法算式不会感到困难。因而有利于集中精力投入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22/3时,我想,学生看到这个算式,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