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海盐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个性化课例点评汇总

海盐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个性化课例点评汇总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16

《海盐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个性化课例点评汇总》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课例1:张晓东,海盐县向阳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县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研究组成员。在他的课上,我们可以欣赏到他那充满灵气的执教风度,风趣幽默的课堂引领,严谨规范的教学语言、清晰有序的板书设计、扎实高效的教学风格。

《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就比较成功地体现了他的这些独有的教学风格。他在打破常规思路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在学生板演画三角形的过程中,通过细腻的引导,适时的启发,逐步和学生一起得出三角形的定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定义的科学和严谨。然后又通过将两个三角形进行比较,使学生自主感悟到三角形的高,并通过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再画高的过程,配合直观的课件演示,让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及钝角三角形中高的不同位置,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这堂课上,老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比较关注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较好的发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课例2:俞亚,海盐县于城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县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研究组成员,曾多次在县市级教学研究活动中执教公开课,并获得好评。

该教师上课的特点是:面带笑容,亲切自然。她的笑容真诚、灿烂、温暖,给学生以极具感召力;她的笑容如春天般的小溪,滋润、灌溉着孩子们的心田。她很聪明,富有智慧,总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心领神会,快乐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她的教学风格独特、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深受小学生所喜爱。

《负数的认识》这节课,设计和实施的教学活动,能够紧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许多环节,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锻炼、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清楚地发现,教师始终能以学生为主体,并努力让学生对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余地,让学生具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节课,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课例3:何月丰,海盐县实验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县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研究组成员。该教师年轻、阳光、帅气、聪慧,已多次在嘉兴市南湖之春、县小学数学教学研讨等活动中执教公开课,获得同行们的一致好评。他对教学还特有研究,年纪轻轻,就已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类文章20多篇。他的课,简约中,流淌着智慧;朴实中,闪现着灵动。简练、风趣的教学语言,深刻独特的教学视角,形成了他充满个性魅力的教学风格。

《抽屉原理》一课,又是一节映射出深厚教学内力的好课。在这节课上,他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了“数学证明”的过程。通过“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说理逐步从“枚举法”向“假设法”转变,紧紧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用“有余数除法”的形式表示出来,让学生最终理解了抽屉原理。同时,在例题的变换过程中,还注重引导学生找出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什么是“等分的物体”,什么相当于“抽屉”,有意识地渗透和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思想。这样的课,值得一看。



课例4:胡科飞,天宁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曾多次在县、片级教研活动中执教公开课,并获得好评。

胡老师执教的《找次品》一课,体现了他“真实、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风格。课堂上胡老师语言精炼,教态自然大方,在课堂处理、全局调控上体现了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教学机智。本课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这节课,胡老师多次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胡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2.重视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自由参与、自主学习。胡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学科的特色。胡老师在教学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寻找规律,总结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解决待测物品数量更多时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胡老师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胡老师上课,有他独特的个性风格。



课例5:汪中明,向阳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他去年在浙江省教育学院举办的“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获得了与会专家、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在此前后,还多次在县市级教研活动中执教公开课。他的课有他独特风格。

《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汪老师先是以引入回忆,唤起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已有认识;再是组织探索,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最后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把握分数的意义。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感强。

在教学策略上,汪老师看似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却是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成功地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了分数的真正含义。

由于汪老师上课激情饱满,机智灵动,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教学场景愉快、流畅。学生在这节课的表现是兴趣盎然,并于不经意间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中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获得了显著的学习效果。真可谓水道渠成。



课例6:沈柯良,海盐县三毛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县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研究组成员。该教师已多次在嘉兴市“南湖之春”、嘉兴市小学数学课题协作组、海盐县小学数学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公开课。该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理念先进,课堂教学大气自如,教学预案设计灵活,教学组织条理清楚,十分注重鼓励学生,教师亲和力强,教学效果好。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一课,课堂设计层次清楚,教学严谨,指导到位。教师通过生活情境引入,提出了:“你们能帮王强和李刚选几号聚会吗?”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又借助了“日期”这一具有实际意义的“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再通过研究修改板书,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悟,体会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这样的设计和课堂活动,相比教材提供的的素材,对概念、知识的形成更顺畅,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练习中,教师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找出特殊情况下求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方法,使《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一课的教学更显有效。



课例7:罗国明,海盐县天宁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县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研究组成员。他曾多次在县、片组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过公开课。罗老师上课自然大方,语言亲切,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好了坐端正,朝我微微笑一笑。”听着是那样的舒服自然,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柔和、真切。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罗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环环紧扣,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紧凑,特别是罗老师准备了一个非常精致、有效的课件,通过让学生亲自在电脑上操作,上台演练等活动,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更精彩的是罗老师的一句句精短意明的指导语、提问语,为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创设了联想的氛围。

罗老师这堂课,教学思路相当清晰,教师语言妙趣自然,课件使用恰到好处,板书设计新颖有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更有特点的是,罗老师上课较好地展示了他的教学智慧,许多方面都能看出他的机智。可以说,这堂课中教师教得聪明,学生学得快乐。我称罗老师是“思考型”的教师。



课例8:汤燕利,海盐县实验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他走上讲台只有四年多一点,但已经在校、县小学数学的教研平台上初显才能。

汤老师《找规律》这一课,最大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汤老师首先让学生从猜一猜开始,□△○一组,下一个是什么形状,从呈现学生的原始理解出发,让学生发现规律,并逐步摆出规律。然后,再从“红蓝、红黄”不同颜色一组出发,反馈呈现学生的初步理解,并抓住一些典型规律来突破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从形状、颜色、数量三方面去细化理解。这种采用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推理等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去发现规律,理解规律,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升。

汤老师还非常重视通过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努力让全体孩子感受到学习中的规律,也感受到生活中的规律。他还运用“这样一组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就是有规律。”的话语,引导学生把难以表述的规律能够进行数学化表达。

这堂课,孩子们在汤老师的引领下,在快乐的氛围中互动学习,把数学与生活结合得自然无痕,孩子们的知识和能力都获得了较好的提升。



课例9:蒋峰,海盐县三毛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从教十多年来,他先后多次在县、片级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公开课。蒋老师上课语言幽默,激情奔放,大气自如,过程精彩,给同行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也正因为他具有了这种灵动、实在、和谐、风趣的教学风格,小学生很喜欢他,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更近了,学生学得也更轻松了,学生的思维也有了更好的成长环境。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而蒋老师的《找次品》这一课,非常重视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可谓真的抓住了数学课堂的本质内涵。在本堂课上,蒋老师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了科学的处理,他把数据改成了3瓶、5瓶、9瓶,并在寻找一瓶次品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尽量平均分)是一种最优的方法,进而又从27瓶、81瓶中去寻找,让学生逐步感受和发现这一规律。最后再运用这一规律去经历寻找243、729……中找次品的过程。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在帮助学生形成情感态度与经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课例10:张明,海盐县官堂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县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研究组成员。他曾多次在县、片级教研活动中执教公开课。他上课的特点是:思路清楚,思维敏捷,过程严谨,富有激情。在教学过程中,他总能做到及时启发与引导学生,较为注重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锻炼和自信心的培养。

张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减法》,以帮老师购买图书一例为主线,创设了教学情景;以尝试迁移为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尝试中感知知识的迁移,在迁移中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讨论的问题由学生提出,并在互助交流中解决问题。这种形式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是学生的合作者。张老师用精心的设问,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指点方向,让迁移学习法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努力追求让学生从“我学会”变成“我会学”的教学新理想。



课例11:张晓琴,海盐县天宁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县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研究组成员。她多次在县、片级小学数学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公开课。张老师上课,比较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适时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次的《找规律》一课,主要体现了两个特点:

1、大胆地“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本堂课,张老师充分地相信学生,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大胆“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更好地认识规律,掌握规律,突出了找规律的“找”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安排了两次探究。第一次探究,出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情境——小猴子和小狮子布置的“六—”联欢会的教室,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谁布置的更漂亮?这些彩灯、彩旗、彩花是不是乱摆乱放的?揭示课题后,再请小朋友思考,有哪些规律?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第二次探究,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后,张老师进一步提问:大家已经发现了彩灯、彩旗、彩花排列的规律,但这个设计还没完成。如果继续的话,该怎样设计呢?下面就请你们来帮帮老师,谁愿意接下去排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不仅说出了下一个该是什么,更通过自己的探究说出了为什么是这个,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2、及时地“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不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符号的集结,数学教学也不只是刻板地对知识的传授,而应遵循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张老师安排了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并请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照片,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更让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有用,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张老师的课有“情”、有“意”、有“个性”、有“魅力”。



课例12:赵丽琴,海盐县实验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她曾多次在县、片级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公开课。她以独特的教学智慧演绎了一次又一次生动的课堂,巧妙的教材处理,新颖的教学设计,流畅的课堂环节,亲切的教学语言,扎实的教学效果,展示了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学艺术和先进的理念与方法。

本次展示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在做中感悟和体验面积概念。

本节课对“面积”这一抽象的概念,赵老师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感知面积。这种让学生自己“悟”出来的知识是美丽的和充满活力的。

二、在探索和交流中构建概念。

赵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触摸各种物体的表面,建立“面积”的表象之后,出示了各种规则与不规则的封闭图形,进一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深切感知面的特点,从而自己总结出面积的意义。这种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鼓励学生踊跃地进行知识与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凸显学生与素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开放、互动的交流与对话的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渠道,使理解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三、在生活中寻找和发展数学概念。

赵老师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在探索这些现实的情况和问题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是抽象的面积单位,而学生们通过手指甲、手掌的大小来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

赵老师的教学风格拥有童心,激趣引思,真实朴实,效果显著。



课例13:顾亚伟,三毛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他对小学数学教学挺有研究,尤其在建立学生的数学情感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做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他还曾多次在县、片级数学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公开课和作主题发言,并获得一致好评。他上课的特点是:激趣引思,稳中求活,活中求实,实中求新。他的教学设计新颖独特,课堂组织生动有趣,孩子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感到很快乐,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不言而喻。

《比例尺》这一课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特点:

一、在游戏活动中感悟。

顾老师选择“脑筋急转弯”和“游戏”画米尺的长度,作为揭示比例尺的“引子”,一下子就把学生们都吸引住了。这种合适的学习材料,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在认知冲突中体验。

顾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设想把由画图形改画线段,从5厘米、18厘米到1米,一步一步引入,产生与原有认知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比例尺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又能使学生形成对比例尺的体验与感悟。

三、在比较辨析中内化。

顾老师安排“猜一猜”的游戏,感受到同一事物的不同比例尺,前项相同,后项越大,缩小的倍数就越大;后项越小,缩小的倍数就越小。从而,让学生逐步体会,并根据不同的需要绘制不同的图,比例尺也不同。进而引出1:1与实际大小一样的比例尺,最后引出2:1把实际事物放大的比例尺,逐步完善学生对比例尺的认知结构。

这堂课,有看点。
相关阅读
推荐
  • 数学教师听课感想:双基与创新

    昨天有幸聆听了两位名师的课,再一次领略了名师的教学特色与个人魅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非常兴奋的。今天的两堂课让我想起了06年 南胡之春 的主题双基与创新。 显然,如今又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到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得不承认新课程下的学生,双基不够扎实,简单的计算过不了关,做作业的速度太慢,有的甚至只会说不会做。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重视双基教学也同样重要,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问题是该如何平衡好双基与创新的关系。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很好体现了估算对算法多样化的启发作用和笔算、口算、解决问题的相互

  • “数学作业我优秀”――形成性评价的一点做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觉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管是作业还是测试成绩,两极分化较明显。这固然与学生大脑反应的快慢,接受能力的高低有关,但是我觉得与学生学习习惯不良有着更大的关系。有的学生平时作业拖拉,细心、认真不够,上课不专心听讲等,是导致成绩跟不上的主要原因。我尝试开展了以数学作业我优秀数学作业我优秀了为主题的比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改变部分学生学习被动局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班级分四个小组,指定一个学习主动,习惯好,成绩优秀的学生但当负责人,

  • 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片段: 1、学习例1。 T:请问买3个3.5元的风筝要付多少钱?这个问题大家能解决吗?请独立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交流 S1:3.5+3.5+3.5=10.5(元)我用的是小数连加的方法。 S2:3元3=9元 0.5元3=1.5(元)9+1.5=10.5(元) T:0.5元3=1.5(元)怎么算的? S2:2个0.5是1元,再加上1个0.5元就是1.5元了。 T:你是转化成加法计算的,是吗? S2:是。 S3:老师我把3.53=10.5看成353=105,再把最后的得数缩小10倍,就是10.5

  • 五年级数学新课程培训有感

    28日下午起,有幸参加了嘉兴市五上数学新课程培训,观摩了两位平湖老师执教的公开课,聆听了来自嘉兴五县二区七位老师对七个单元的教材分析,对于第一次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我来说,感触较深,感想也较多,让我真真切切与新教材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 一、老歌须新唱 新教材五上数学中,仍然沿用了小数乘除法、简易方程等知识。小数乘除法在编排上,与原教材大相径庭,最大的不同是淡化了小数乘除法的意义,而是将意义渗透在相关的习题中;老教材中的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在新教材中以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替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的法则。 简易方

  • 解读教材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周五下午,我们数学老师又聚集在多功能厅认真学习了杨老师组织的三年级教材分析,虽然说已经教学过两届三年级,对教材颇熟悉,但是从细致地分析中还是让我收获很多: 其一:解读教材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材分析中,不难看出不管是对《千克和克》、《加和减》还是对《24时记时法》教学,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开发。如:为了让学生对千克和克有更好地理解,教师通过放手让学生去超市、菜场等地从认识称出发,去称、数、掂等感知中初步熟悉,然后再通过比较、对比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去发现数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让学生进一步更

  • 不喜欢上数学课怎么办?

    开心老师: 其实,我对语文课还是挺感兴趣的,但对数学课不太感兴趣,不喜欢思考问题,所以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开心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五(5)中队 卢敏 小敏同学: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语文和数学是两门非常重要的最基础的学科,是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学问工具,都必须学好,不可偏废。你对数学不太感兴趣,不喜欢思考问题,所以数学成绩一直很差。究其原因,应该是你没有掌握好数学学科的特点,没有掌握好数学知识的内部规律,没有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乐趣。你应该调动自己的意志力量,动用自己的学

  • 接近学习起点——尊重儿童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永远应该贴近学生学的起点。而学的起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基于起点的教学,就有了低就、接近、高攀这三种不同的层次。教师的智慧,在于能否准确把握,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 一、低就学习起点走近儿童 二年级有一个《认识角》的课例,为了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布置前置作业找找生活中的角,全班学生都想到了三角板。对于三角板上的角,大家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图1 图2 图3 针对学生这一起点,我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增加了如下设计: (1)刚才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特征,再看

  • 聚焦真实的课堂案例——小组建设的本质追求

    一、聚焦真实的课堂 案例: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下册) 课前:下发练习纸一张,其中第一部分是关于比、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定义以及举例说明。第二部分为10道学生熟悉的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第一部分的梳理。 座位安排:课堂常态(2人一桌、4大组) 课堂实录(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将围绕与比有联系的一组概念来进行复习。请一个同学把自己已经梳理的概念以及举例说明展示给大家。注意下面的同学要提出改进意见,让我们大家都能得到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生1:比就是指两个数相除

  • 数学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计算课不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介绍,而是应该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情景,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上课时能够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如:商贩在卖苹果,一个人问:老板,多少钱一斤?1.1元一斤太贵了,这样吧,5块钱4斤卖不卖?你说卖吗?将生活中产生的矛盾事例,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小数除法产生兴趣,而且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