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一种高明的教学智慧

一种高明的教学智慧

更新时间:2014-07-22 09:12:17

《一种高明的教学智慧》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年第8期第8页上有一篇文章:“一个智慧型的老师。”此文介绍了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南安市研究型教师、课改优秀教师陈景发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作者:余跃明。

余老师首先引用了李开复先生的一句名言:“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实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一个快乐的、永远追逐兴趣并能发掘自身潜能的人。”再是从三个角度介绍了陈景发老师的优秀事迹:陈老师是一位勇于实践的老师;陈老师是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陈老师是一位勤于动笔的老师。其中,最让我感到陈老师具有高明教学智慧的是,他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画图表示—建立模型”的学习过程。

是的,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解决数学问题,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模型印象更深刻,对学习也更有兴趣。例如,陈老师在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1/2”的教学时,先出示问题:“有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月饼,要分给淘气和笑笑,怎样分才公平呢?”师生间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同时,陈老师边说边把图画在黑板上,并说:“如果老师用○表示苹果、用△表示矿泉水、用□表示月饼,那么,你能把它们平均分吗?”老师没有过早地下结论,也没有刻意地提出“怎样表示一半”,而是先引导学生画图,在画图中初步感悟到:“4个圆的一半是2个圆,2个三角形的一半是1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的一半不能用整数表示。”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继续画图,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把月饼平均分成2份、取1份的过程,最后创造出1/2。这样的教学,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起点、和认知规律等方面出发,注重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开始,再到构建直观图形,逐步抽象出数学模型。这样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这种一种高明的教学智慧。

而我们有些教师往往怕麻烦,课前思考少,准备也不足,总是从教师自身的基础出发,误认为这些知识太简单了,不必要劳师动众地用这用哪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教学材料枯燥乏味,活动形式刻板僵硬,教学情节过于简单化。却不知,你这样的教学现状让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习水平中下的学生或者后20%的学生一知半解。长期这样,班级中的学困生队伍越来越庞大也就不足为怪了。例如,我上学期听到过一节有关几何知识的复习课:“立体图形。”老师一上来就让学生回答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概念和性质。教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很快就过去了。同时老师把这些概念、性质进行板书,还作了归类。满满的一黑板,就是没有一个几何图形。这里我就要问:学生看不到一个与之相关的图形能理解吗?就算优秀学生能理解,那些一知半解的学生能理解吗?学困生能理解吗?我们复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任务又是什么?复习与新授应该有哪些区别?复习到底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等等。更何况立体图形是几何图形中形态较复杂的一种,有许多展开图形是很复杂的,没有相关图形作辅助,很多学生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而这位教师却在组织这堂几何知识复习课中,整整一堂课,板书看不见一个图形,实物模型也不准备一个,更没有作多媒体演示,只有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我想,这种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越学越厌,越学越迷茫;这样的教师也真是太缺少教学智慧了。

所以,我建议小学数学教师们都来学学陈景发老师的做法,在向学生传授许多数学知识时,多让学生经历一些“提出问题—画图表示—建立模型”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从观察老师画图,到模仿老师画图,再到自己画图,养成画图学数学、做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好习惯。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利用画图去探索数学的奥秘、发现数学的规律、感悟数学的思想、掌握数学的知识。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学数学变得越来越聪明,让我们教师自己也更有智慧。
相关阅读
推荐
  • 课题教学反思:《三角形三条边关系》

    6月9日,上了一节课很不成功的课,课题是:《三角形三条边关系》。上完课,我的心里很难受。心里这样想着,这样上课算误人子弟吧?转念一想,心里的难受有什么用呢?现在我应该做的是好好反思。所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我的课堂,收获很大。我看到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步,做到心中有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每一个环节都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才能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结合这节课说一说我的想法。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用该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

  • 转化思想渗透方法例举

    转化思想是数学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甲问题的求解,化归为乙问题的求解,然后通过乙问题的解反向去获得甲问题的解。 在现行教材中,如果我们仔细挖掘,会发现很多的知识可以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办法。现在利用小学教材中的几个例子来说明转化思想的渗透办法。 例子一:在探索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一课中,我们通常会组织学生去测量圆的周长。教材中用图示的方法,提示给学生可以用绕线法和滚动法来测量。这时,教师应抓住机会,组织学生讨论比较绕线法和滚动法的优劣,并重点让学生明白

  • 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数学知识, 而在于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显露在外的,它呈隐蔽的形式。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时必要的练习其实就是检查学生的分类与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李老师在在练习过程这一环节安排了一组图形让学生进行四边形的判断。可以说这一环节安排得比较好,就是让学生在反思中领悟四边形评判的标准。特别是题目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图形: 这样能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所认识,可以说内容选得不错。由此也会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从量变到质变。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除了

  •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反思

    昨天我上小数乘小数的时候,学生列竖式问题很大。有的同学在计算小数乘法时,索性去掉小数点列成整数竖式,而后直接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在横式上点上几位小数。也有的学生受小数加减法影响,喜欢把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尾对齐。可他们的答案也正确。照教材要求小数乘法要先按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自然竖式也要象整数乘法的竖式一样,末尾对齐。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个杂志上,也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学生在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竖式中,有的学生是用上面因数每一位分别去乘下面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这样竖式也是合理性。那么我在想小数乘法中是否也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随笔

    1、在上课时,先出示两根线(一直、一弯),引导学生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提问:请小朋友观察讲台上的两根线,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马上就指出:一根是直的、一根是弯的。我接着就指出:直的这根叫线段,弯的不是线段。同时指出:拉紧后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就是线段,而先前随意放在桌上的不是线段,然后提问: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学生很快说出:线段是直直的。然后指出:两手捏住的地方叫做线段的端点。接着让学生指指黑板、直尺、课本等的边,说说每条边的两端分别在哪里,使学生理解线段都有两个端点。接着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同

  • 有效整合 挖掘资源

    我把数学教材的编排划分为两大块,一是例题、二是习题,根据这一特点我把题目确定为有效整合,即要用足用好例题,进行有效整合;挖掘资源是对习题进行习题开发,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资源。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展开陈述。 一、有效整合 以认识几百几十这一课为例,例题设计的是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450这个数,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思考拨珠、写数和读数,紧凑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到450这个数的意义,进一步巩固认、读、写几百几十。接下去是试一试让学生边拨珠边十个十个数到420,几百九十后面一个数是多少是学生比较难理

  • 参加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有感

    上个星期五,有幸参加了在海宁举行的嘉兴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对一个主题的内容进行研究,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和《真分数和假分数》这样三节前后有关联的课。使我去之前就很期待,特别是后两节课,很难,学生理解时有很大的难度。带着期待走进会场,一天是在执教老师智慧地引导中,学生的精彩回答中,点评老师观点的交锋中,互动提问中度过,在笑声与掌声中收获着。 亮点一:方式新颖,注重过程 拿到资料汇编一看,在3月29日下午,三位嘉兴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在三个场地在同一时间分别执教《

  • 课堂在“变”中精彩 ——听陶雪芬老师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本周二,我走进了二年级的数学课堂,听了陶雪芬老师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课教学。整节课,陶老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画面,温柔的话语,带领孩子们通过动手画一画的实践活动,理解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教学中,陶老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进行引导。 变式练习中构建新知 陶老师让学生画一画。第一行摆了2盆花,第二行的盆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应该摆几盆呢?第一行摆了2盆花,现在有10盆花,可以放这样的几堆?陶

  • 在平淡的课堂中感受瞬间的精彩

    今天,我在上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一课时,让我也感受了瞬间的精彩。可以说,五年级的数学第四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内容并不难,可要把这种计算课上的精彩却是有难度的。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着,可能让自己上的满意的课还真的很少,感觉自己的课上的很平、有时有点闷,原因是学生都以为这个内容自己预习就能看懂,所以,没有必要化大力气、化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很少能让我进入状态上一堂出乎我预料的课。 上星期参加了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考试,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明白了一堂好课要上的大气、灵气,要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点击查看更多